總理衙門因外國人入侵而設,其建立之初,實際是一個應付時局的臨時機構(gòu),朝野內(nèi)外無不確信國家富強即會裁撤,甚至認為“一日衙門尚存,即一日國光不復”,顯然當時的國人并不懂得什么是外交。實際上,隨著中外交涉事件的增多,總理衙門作為當時唯一的對外機構(gòu),除辦理外交與通商事務外,職權(quán)范圍很快擴展到鐵路、礦產(chǎn)、郵電、海防、關稅、制造、傳教、學校等各項新興領域,變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洋務衙門”,其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
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明諭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名列中央六部之首,管理大臣皆享有豐厚的俸祿。作為清末政治變革的重要標志,外務部的地位比起當年的總理衙門更加顯赫一時,大量的洋務實業(yè)活動繼續(xù)從這里發(fā)起。
此后20年間,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大力促進洋務運動。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zhèn)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清流派呼為“鬼子六”。其人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于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并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yè)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起事。
但是到1884年,光緒十年的時候。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奕
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jù),和戰(zhàn)不定,最后軍隊敗退,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yǎng)疾。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同時被貶。之后奕
常在西郊戒臺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敗戰(zhàn)以后才再度被起用,在宮廷權(quán)力斗爭中受盡折磨的奕
不復當年,在收拾殘局中他所能做的就是理解和支持李鴻章。
江河日下之際,1898年,再度出山不到4年的奕病逝。宣布了“同治中興”一代的末落。
芮瑪麗不無同情地寫下最后的結(jié)語:“同治時期是一幕悲劇,在勝利的時刻已經(jīng)預示了崇高希望和巨大努力的最終失敗。該時代的偉大人物在長長的陰影中目睹了勝利,而這便是他們所謂的中興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