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托克維爾這樣一個生長在貴族及保守的家庭的人,本身又接受貴族的教育及職業(yè)訓練,其傾向貴族政治是極易了解的。但是民主革命的潮流既然已經(jīng)淹沒了新大陸,而舊大陸又面臨著相同的浪潮,使其不得不正視這一事實。縱使在潛意識中是抗拒,理智卻令其不能不肯定新的價值體系,這就是矛盾與沖突的所在。用托氏自己的話來形容,即是:民主的事實,雖然不愿接受,但這是命運注定的。他說:大家當然會相信,這對若干少數(shù)人并非幸福,但是在造物主的眼光中,這就是給大多數(shù)人幸福,并讓人們獲得最大的滿足。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退步,但在神的眼光中,卻是一項進展;在我看來是破壞,神卻認為是美好。平等也許并不如想象中的高尚,但平等是合乎正義的,正義使得平等顯現(xiàn)其偉大及瑰麗。我努力使自己能了解神的這項旨意……Ueber die Demokratie in Amerika, Ⅱ, S 356357總之,托克維爾在內(nèi)心深處是完全的貴族意識,而對民主給予一種宗教的宿命觀。六、比較與評價
托克維爾不是像圣西門、斯賓塞或馬克思那樣的理論家,因為他沒有提出建立某種社會模式的理論。他也與密爾、孔德等不同,因為他沒有在方法論上,有所建樹。他又與費希特、黑格爾之流不同,因為他沒有自己的哲學體系。但是他與孟德斯鳩、西耶斯(Sioyes)、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亦然有別,他討論政治問題,并不像孟德斯鳩或西耶斯或貢斯當,僅以法律學的觀點出發(fā),注意憲法上制度的設(shè)計,而是以社會學的途徑,注意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社會習俗、社會分子的行為及情緒的變更。
托克維爾并提出建立民主時代的新政治學的主張Ebenda, Ⅰ, S q,托氏對其新政治學的內(nèi)容,雖未有詳細的說明,但其立論的中心,不外認為一切政治建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共同生活的形成物,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guān)Vgl Heinz Rausoh, a a O, S 232、這種理論,就是在20世紀的今日而言,仍然屬于進步的。
美國社會及政治的各種現(xiàn)象,對托氏而言,只是一個例子,他的用意在通過美國這個例子,分析社會及政治變遷的趨勢。他的許多論斷,有的被事實證明為正確,有的引起后人的共鳴托克維爾所描述的個人孤立化,引起晚近學者的共鳴,可參看下列著作:David Riesman, Die einsame Masse, Reinbek bei Hamburg, 1961; Dieter Oberndrfer, Von der Einsamkeit des Menschen in der modernen amerikanischen Gesellschaft,Freiburg i Br 1961。。但是也有若干"預言",并未實現(xiàn),例如:他認為美國的民主社會,將造成新的專制主義,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又如:托氏認為民主社會個人只知謀求私利,而不重公益,政府只給予人民某些物質(zhì)滿足,則可以任意地展開各種統(tǒng)治手段,也不是真正民主社會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倒是20世紀的某些極權(quán)主義者所采取。
托克維爾的言論在19世紀并未引起廣泛的注意,只有少數(shù)人像密爾J S Mill, "De la Demokratie en AmeriquePar Alexis de Tocqueville", in: The Edinburgh Review, 72(1840-1841), 1ff,布賴斯(James Bryce)J Bryce, "The Predictions of Hamiltonand de Tocqueville",i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Studies in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Fifth Series, Baltimore 1887, pp 325381曾經(jīng)加以推崇,甚至還招致劇烈的批評,圣瑞維勒(SainteReuve)曾經(jīng)以一個幼稚的比較者相譏Zitiert bei Friedrich Jonas, a a O, S 149。到了本世紀,研究托克維爾的著作呈現(xiàn)一片熱潮,許多著名的學者,像英國的拉斯基(HJLaski)H J Laski, "Alexis de Tocquvélle and Democracy", in: F JC Hearnshaw (e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the Victorian Age, London 1932,pp 100115,法國的拉斐爾(GLefébvre)GLefèbvre, "APropos de Tocqueville", in: 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caise 27(1955), 313ff、阿?。≧aymond Aron)R Aron, "Idées poliques et vision historique de Tocqueville",in: Revue francaise de science Politique 10(1960), 509ff; Les és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Montesquieu, Comte, Marx,Tocqueville, Durkheim, Pareto, Weber, Paris 1967,德國的施米特(CSchmite)A Schmite, Existentielle GeschichtsschreibungAlexis de Tocqueville, in: Universita 5(1950), S 1175ff,都發(fā)表過有關(guān)托克維爾的論著,當然在美國更引起熱烈的討論George W Pierson, Tocqueville and Beaumont in America, New York, 1938,這一本可以說是引發(fā)美國研究托克維爾熱潮的一本關(guān)鍵著作。。
當代學者對托克維爾研究的結(jié)果,大抵是譽多于毀,肯定其學說價值居多。阿隆甚至認為托氏的貢獻,等于建立一種新的宗教Les es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S 122, zitiert bei Friedrich Jonas, a a O, S 151。不過也有人認為托氏的論斷,莫不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偏見,其所謂民主的來臨是造物者的旨意云云,就像絕望和自欺欺人的話語Siegfried Landshut, Einleitung zu: Alexis de TocquevilleDas Zeitalter der Gleichheit, 2 Aufl, Kln/Opladen 1967, XX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