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自由黨領袖威廉·伊華特·格拉斯通(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對愛爾蘭人的要求做出了回應,提出一項給予愛爾蘭人有限自治的法案。法案雖然使張伯倫及其帝國主義追隨者永遠離開了自由黨,但卻在議會中遭否決,并導致了保守黨的獲勝。1893年,84歲的格拉斯通第四次重掌政權,并提出第二個自治法案。法案雖然獲得下院的批準,但遭到了上院的否決。兩年后獲勝的保守黨,轉而在愛爾蘭推行經濟和政治改革政策,以期“友善地消除自治”。然而,除了自治,聯合王國盡其所能提供的一切,均難以滿足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要求。
在詩人W.B.葉芝(W.B.Yeats,1865—1939)、劇作家約翰·米靈頓·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1871—1909)和奧卡斯塔·格里格力女士(Augusta Gregory,1859—1932)等的推動下,愛爾蘭掀起了一場英語和蓋爾語的文學復興運動。格里格力女士是都柏林阿比劇院的一名股東,該劇院主要上演帶有深刻愛爾蘭主題的劇目。愛爾蘭人的國家意識因此得以明顯強化,各地的愛爾蘭人,特別是美籍愛爾蘭人最終得出結論認為,唯一能滿足其需求的就是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國家。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英國自由黨在1910年的兩次選舉后發(fā)現,他們需要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選票來削減上院的權力。兩黨隨后敲定的協議規(guī)定,自由黨作為回報支持自治,但愛爾蘭人需要對1911年議會法案投贊成票。議會法案通過以后,自由黨于1912年提出了愛爾蘭自治法案。權力受到削弱的上院雖然無力阻止法案的通過,但卻可以行使延擱否決權。很多保守黨人、英愛聯盟的支持者以及好斗的阿爾斯特新教徒,決定挫敗自治法案。如果不能完全阻止法案的通過,至少要避免將阿爾斯特置于受天主教愛爾蘭多數人掌控的從屬地位。自治引發(fā)的危機因此日趨加劇。傾向于自治的人抱有同樣強硬立場。隨著1914年大戰(zhàn)的日益臨近,自治法案也將依據議會法案的相關規(guī)定開始生效。愛爾蘭對立雙方公開在各地訓練各自的私有軍隊。人們擔心內戰(zhàn)極有可能爆發(fā),而英國軍隊絕不會以武力脅迫阿爾斯特接受自治。1914年一戰(zhàn)的爆發(fā)暫時擱置了愛爾蘭問題,但當1918年西線的廝殺停止以后,愛爾蘭對立問題重現于都柏林和科克的大街小巷。當1921年解決方案出臺時,聯合王國框架內的地方自治,已難以滿足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要求,唯一的解決辦法似乎是將愛爾蘭島一分為二:該島的絕大部分轉變?yōu)樘熘鹘倘丝谡级鄶档淖灾晤I(即愛爾蘭自由國家,1937年宣布獨立,1948年最終成為共和國),而新教徒主導的東北部六個郡,則成為并且現在仍然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愛爾蘭島的分割,在新生的自由國家內引發(fā)了稱之為“暴亂”的慘烈內戰(zhàn),并在多年之后引發(fā)了我們這個時代有關北愛地位問題的激烈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