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大掠希臘后(15)

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三卷) 作者:(英)愛德華·吉本


六、 日耳曼人入侵高盧所造成的后果(406 A.D.)

勝利的名聲特別加上奇跡,產(chǎn)生非??鋸埖恼f法,從波羅的海地區(qū)遷移的大?甚至整個種族,全都悲慘的滅亡在佛羅倫薩城下。實在

講都沒有錯,拉達蓋蘇斯本人羞辱的下場,加上勇敢和忠誠的伙伴跟著犧牲,還有蘇維匯人、汪達爾人、阿蘭人和勃艮第人各族的群眾,他們追隨著將領的旗幟,都占到本族三分之上的人數(shù)《普洛斯帕編年史》有正確的記載,使佛羅倫薩的勝利減少奇跡的成分,與意大利、高盧和日耳曼的歷史發(fā)生密切的關系。。這樣一支聯(lián)合大軍使我們感到驚奇,引起分裂的原因更明顯有力,像是家世出身所產(chǎn)生的驕縱心理、英勇行為帶來的傲慢無禮、高高在上指揮激起的嫉妒羨慕、不愿屈居下屬的憤怒情緒各持己見不愿讓步的爭執(zhí)口角,種種因利益和情感所產(chǎn)生的對立不和,在這么多的國王和武士之間不斷發(fā)生,何況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謙讓和服從。拉達蓋蘇斯遭到擊敗以后,日耳曼還有兩個很大的群體,人數(shù)都在十萬以上,仍舊維持著相當?shù)奈淞?,在亞平寧山和阿爾卑斯山之間,或許在阿爾卑斯山與多瑙河之間流竄,很難確定他們是否想為領袖之死雪恥復仇,或是急需發(fā)泄憤怒的情緒。斯提利科的謹慎和堅定使蠻族的目標有所轉變,他所采取的步驟是阻止他們進軍,同時又便于他們撤離。他最關心的主要目標是羅馬和意大利的安全,至于犧牲遠行省的財富和安寧,在他而言不僅漠不關心而且在所不惜 奧羅修斯和杰羅姆提出嚴正的指控,說斯提利科誘使蠻族入侵。其實他們所說的“誘使”表示間接的意義,斯提利科為了救意大利而犧牲高盧。。蠻族獲得潘諾尼亞的逃兵加入陣營,因而明了整個地區(qū)和道路的狀況。阿拉里克曾經(jīng)計劃要入侵高盧,拉達蓋蘇斯大軍的殘部著手執(zhí)行 比亞(Buat)伯爵感到滿意,在入侵高盧的日耳曼人當中,有三分之二人員是拉達蓋蘇斯大軍的殘部。有關這部分的敘述,可以參閱《歐洲古代通史》。這本膾炙人口的巨著我失之交臂,直到1777年才精心閱讀,早在1771年我發(fā)現(xiàn)?多觀念,竟與本書不謀而合。

然而,要是他們抱著一廂情愿的想法,以為居住萊茵河兩岸的日耳曼部落會給予他們幫助,希望就會落空。阿勒曼尼人保持無所作為的中立態(tài)度,法蘭克人用忠誠和勇氣來防衛(wèi)羅馬帝國的安全。斯提利科為了應付目前的狀況,第一步行動是盡快從萊茵河順流而下,最主要的著眼點是穩(wěn)定黷武好戰(zhàn)的法蘭克人不致有變,確保雙方堅定的聯(lián)盟關系,還有就是使共和國與和平的心腹大患能夠離開意大利。馬爾科米爾(Marcomir)是法蘭克人的一位國王,違犯應予遵守的條約,在羅馬官員主持的法庭公開定罪,被判決很溫和的處分,流放?遙遠的托斯卡納行省。這種罷黜有損帝王的尊嚴,卻沒有激起臣民的憤慨,他們反而處死想要替他的兄弟報仇的桑諾(Sunno),并且與法蘭克人的君主保持友善的聯(lián)盟關系,這些人之所以登上寶座完全是斯提利科所做的選擇。當北部的民族大遷移,引起高盧和日耳曼的邊境動蕩不安,法蘭克人英勇迎戰(zhàn)單獨由汪達爾人組成的大軍。汪達爾人根本不顧敵手過去給他們的教訓,再次與蠻族聯(lián)軍分離,采取單獨的作戰(zhàn)行動,結果因為魯莽輕進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兩萬汪達爾人連同他們的國王戈迪吉斯克拉斯(Godigisclus)在戰(zhàn)場被殺。

要不是阿蘭人的騎兵隊前來解救,?軍蹂躪法蘭克人的步兵,汪達爾人整個民族都會遭到滅絕的命運。法蘭克人在受到堅強抵抗以后,被迫放棄無法占到優(yōu)勢的斗爭。戰(zhàn)勝的同盟軍追擊前進,那年最后一天(406年12月31日)嚴寒季節(jié)使萊茵河全部凍結,在毫無抵抗的狀況下?lián)]軍進入高盧未設防的行省。蘇維匯人、汪達爾人、阿蘭人和勃艮第人這次的入侵具有歷史意義,他們再也沒有后撤。這可以當成羅馬帝國在阿爾卑斯山以外地區(qū)衰亡的先兆,萊茵河這條地塹在重要的時刻已完全被摧毀,再也無法使地球上野蠻和文明國家保持分離。

提到日耳曼的和平,多少年來一直取決于法蘭克人的歸附和阿勒曼尼人的中立,在此時羅馬的臣民絲毫沒有覺察到趨近的災難,還在享受平靜和繁榮的景況,很少會對高盧邊境的安定表示感激之情。他們的牲口和牛群獲得允許在蠻族的草地放牧,獵人深入幽暗的黑希尼亞森林,既不畏懼也無危險 克勞狄敘述高盧邊疆的平靜和繁榮。杜博斯神父(Abb Dubos)讀到是阿爾巴(Alba)河(一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溪,流過阿登森林)而不是阿爾比斯(Albis)河,就詳述高盧牛群放牧在易北河所出現(xiàn)的危險狀況,真是何其愚蠢!就詩人的地理觀而論,易北河和黑希尼亞森林就是代表日耳曼任何一條河流,或任何一座森??藙诘野步?jīng)不起我們研究古代歷史的學者嚴格檢查。

萊茵河的兩岸就像臺伯河,到處都是優(yōu)美的住宅和耕種的農莊。要是一個詩人順流而下,他會表示懷疑不知哪一邊是羅馬人的疆域。這種和平與富裕的景色突然變成赤地千里的大漠,只有冒煙的廢墟使人為的荒蕪有別于自然的孤寂。蠻族襲擊市面熱鬧的門茲(Mentz),全城受毀無寸瓦之覆,數(shù)千基督徒在教堂遭到慘無人道的屠殺。沃姆斯經(jīng)過長期圍攻一直堅守不降,城破后市民已無噍類。斯特拉斯堡、斯皮爾斯(Spires)、蘭斯(Rheims)、圖爾奈(Tournay)、阿拉斯(Arras)和亞眠(Amiens),都忍受沉重的負擔,經(jīng)歷日耳曼人殘酷的壓迫。毀滅一切的戰(zhàn)火從萊茵河畔蔓延開來,遍及高盧十七個行省的大部分區(qū)域。把海洋、阿爾卑斯山和比里牛斯山之間,這個人民富足而范圍廣大的國度,全部放棄給蠻族。他們把教會的主教、元老院的議員以及處女,全部混雜在一起驅趕著前行,大車裝滿從他們的家庭和祭壇上搜刮來的戰(zhàn)利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