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 窮治淮南獄(1)

仕途的玄機 作者:趙煒


隨后的審理,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淮南王劉安卻從此成為本朝的笑柄。

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積四十年之功,劉安尚未造反就已身死國滅,觀察他的所作所為實在叫人難以理解又可笑可嘆。論其造反原因不外乎報仇、謀取帝位、擁兵割據(jù)三點,而劉安卻從未認清此三點絕無可行之理。

劉安之父淮南厲王劉長被文帝逼死,以人情常理來論,民間尚且同情那劉安自然也不能不有所怨恨,但是君主制度下的原則乃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兒子不僅不能因為皇帝逼死了自己的父親就有所怨恨,相反倒是應該感激涕零。從當時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講,劉安謀反已經棋輸一著,他可以因悲慘的家世獲得天下人心同情,卻絕無獲得天下人心支持其造反的可能。

劉安對帝位心存覬覦那就更加可笑。武帝一直無子,武安侯田蚡曾經告訴劉安,以高帝親孫的身份將來繼承皇位非他莫屬。且不說田蚡的人品道德和政治實力到底有幾分可靠,劉安若是一聽此等信口開河之語就以為天下歸心,那實在太過幼稚。事實上劉安未必看不到這點,他更多的關注還是在于確保已有的榮華富貴同時心存一絲僥幸而已。劉安目睹了父親之死的悲慘,也看到過文帝、景帝削藩的無情;劉安有對天下格局的預測,他認為,無子的武帝死后,朝廷大臣大約會在景帝的另外兩個兒子膠東王、常山王之間作出選擇,這就難免引來兩人起兵爭奪帝位而天下大亂,為此他需要整頓軍力以作防備。以后者論尚屬未雨綢繆之舉,但以前者論則不免昧于時事。

劉安號稱飽學之士,卻看不到以今日朝廷之強,即使朝廷對他有所動作,區(qū)區(qū)淮南一國也絕無成功抵抗的可能。元朔四年的帝國擁有五十三郡和十九王國,其中除江都國領有鄣郡、東陽兩郡外,其余十八國均只相當于一郡{16}。劉安聯(lián)絡衡山國一同起兵,即使另外十七國全部中立,劉安和武帝的實力對比也是二比五十三。

再退一步講,就算起兵,實在不知劉安有什么樣的原因可以叫他確信,己方將領能夠和衛(wèi)青對抗?當然劉安已經安排好刺客埋伏于京師,就等起兵后即可刺殺衛(wèi)青,可問題是就算殺死衛(wèi)青,難道淮南軍中還有誰能擋得住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將領?

人生的悲劇,在于并非所有時候面對所有欺凌都可以選擇拼死一搏,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逆來順受。因此,大力整軍經武就不僅不是明智之舉,反而會更快地招致朝廷的懷疑。

以個人能力而論,治理淮南一國已遠超出劉安之能力所及,他更絕非統(tǒng)兵奪取天下之才。吳楚七國造反前,吳王劉濞曾派人聯(lián)合劉安,劉安答應使者后他的淮南國相表示,如果起兵就請由我來指揮軍隊,根本無意造反的淮南國相,拿到軍隊控制權后立即控制淮南全境禁止劉安造反。顯然,國相并未將劉安參與謀反之事上奏景帝,否則他早已死在三十年前。劉安多次與謀臣伍被商談造反后的進軍路線,伍被從來就不曾真心贊同,最后也是伍被向朝廷使者和盤揭發(fā)出了劉安造反的事情。一個連本國臣屬尚且無力控制的人,是否可以成事是毫無懸念的。此外,雖然史傳記載劉安陰謀造反,但實在叫人懷疑他是否真正準備過造反,吳王劉濞起兵前派出使節(jié)聯(lián)合各國諸侯,甚至親自化裝前往膠西國面見膠西王商談起兵之事,劉安做的事情卻只是詢問伍被,“吾舉兵西鄉(xiāng),諸侯必有應我者;即無應,奈何?”可見其不做實際準備而心存僥幸之一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