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人并不是當?shù)赝林溃鳉W的實在原居民大約就只有凱爾特人和羅馬人。日耳曼人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波羅的海海濱這片區(qū)域,跟現(xiàn)在的北歐人長得一樣,高大,長臉,高鼻子,金發(fā)碧眼,稍微收拾一下,那是相當?shù)钠痢?/p>
既然來自北歐,他們尚武好戰(zhàn)這個秉性就容易解釋了,他們信奉的是北歐的宗教,而北歐宗教整個就是個悲劇故事(北歐神話參看《世界歷史有一套之老大的英帝國》,以下簡稱《老大的英帝國》),不論是人還是神,活著的目標就是最后與敵人同歸于盡。人間的戰(zhàn)士活著時作戰(zhàn)英勇,死了就可以進入奧丁的英靈殿,然后等諸神的黃昏到來,再死一次。對日耳曼人來說,男人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活著就為打架,打架就為犧牲。存了這種悲情的人生觀,他們怎么會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民生呢?反正不管攢了多少家當,最后都是慘死沙場。
從北歐南遷萊茵河一帶定居,日耳曼人只是一群遷徙者的統(tǒng)稱,他們雖然語言、造型、習慣等比較接近,但其實內(nèi)部卻有著非常清晰的部族分別,打仗時按部族為單位作戰(zhàn),因此,雖然整個日耳曼人不少,作戰(zhàn)的時候,卻很難團結(jié),各自為政,即使是單兵作戰(zhàn)驍勇無匹,碰上羅馬這樣兵團作戰(zhàn)的高手,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凱撒征服了高盧使之成為羅馬的行省,萊茵河西岸狹長地帶日耳曼人也被收拾并歸順了,成立了羅馬的日耳曼尼亞行省。但是廣袤的萊茵河東岸地區(qū),被羅馬人叫做“大日耳曼尼亞”的,還有更多的日耳曼人揮舞著短矛在溜達,為了防御這些短矛不小心丟進羅馬的領土。東起北海,西到萊茵河上游,羅馬修建了一條長城。雖然在長度上,這條長城不太符合標準,但是規(guī)模上一點不露怯,50座城堡連接而成的,這就是著名的羅馬國界墻,這些城堡很多后來發(fā)展為德國的著名城市。
羅馬人修長城可不光是為了防御,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以國界墻為據(jù)點向大日耳曼尼亞進軍。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6年,200多年征伐,從馬略忙到屋大維,羅馬才宣布勉強收復了大日耳曼尼亞,眼看著日耳曼要跟高盧、埃及、希臘一樣,被羅馬兼并、消化,成為另一個羅馬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