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蓋教堂,是天主教的政績工程之一,猶如某些地方政府動輒就修建巨大奢華的政府辦公樓,很容易讓當權者上癮。而圣彼得大教堂是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可見利奧教皇果然是大戶人家出身,眼界非常高。利奧十世鐵了心要蓋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可手里沒錢啊。教皇出身銀行世家,是個融資天才,他很快找到一個渠道,他與勃蘭登堡的一個貴族達成了一筆交易:教皇允許這位貴族兼任三個教區(qū)的主教職位,這當然是違規(guī)的,但教皇特批,別人也不好說什么,而這位貴族則向德國乃至歐洲當時最大的財團富格爾銀行貸巨款,這筆巨款全部奉獻給教皇,而貴族還貸的辦法則是在未來即將上任的教區(qū)內出售贖罪券。
這位成為新主教的貴族找了個銷售天才來銷售贖罪券,整個過程絕對可以進入營銷案例,這位銷售天才大名叫約翰?特策爾,他專門為贖罪券設計了一條很嚇唬人的廣告語:(買贖罪券的)錢幣往箱內丟的聲音一響起,就有靈魂從煉獄里跳出!然后就危言聳聽地跟信眾說:你看你剛死的老媽現(xiàn)在正被火燒呢,燒得好可憐,趕緊買贖罪券,你媽就不用被燒了!你就這么點錢啊,她才出來了一半呢,還有一半在火里燒,再加點,現(xiàn)在好了,令堂她老人家已經(jīng)從煉獄被救出來了!謝謝惠顧啊,下次你家死了人再來找我!如此這般,在德國大部分地區(qū),老百姓的那點小錢都稀里糊涂進了教會的腰包,至于自己的親人是不是被救出了煉獄,就沒人知道了。
這件事終于讓馬丁·路德不能忍受了,這時的馬丁是一位圣經(jīng)教授,根據(jù)他對圣經(jīng)的研讀,他心中漸漸成型了自己的宗教學說,這就是著名的“因信稱義”:僅僅憑著自己對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在上帝的面前稱為義。每一個基督徒,如果他真心為自己的罪懺悔,他無須贖罪券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相反,如果沒有對上帝的信,再多的慈善行為,捐獻再多的錢財,也不能令你釋罪。馬丁?路德認為,贖罪券這種東西是在侵蝕基督徒對上帝的信,因為一旦他們購買了贖罪券,便如釋重負,便不再考慮自己與上帝的關系,教會這樣做反而是害了教徒。他將自己對贖罪券的看法寫成個帖子,引發(fā)了劇烈的社會反響,也同時啟動了歐洲宗教改革波瀾壯闊的大戲。基督教的重要分支路德宗就此應運而生。路德開始向贖罪券發(fā)難的時間是1517年。
交待了背景,我們可以回到英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