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嫁人,我們自然會想到一個詞:門當戶對。
“門當”與“戶對”最初是指古代大門建筑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伴T當”原本是大門前左右的石墩或石鼓,“戶對”則是指門楣上方或門楣兩側的木雕或磚雕,且為雙數,兩對4個,稱為“戶對”?!伴T當”與“戶對”常常被同呼并稱。又因為“門當”與“戶對”上往往雕刻有適合主人身份的圖案,且“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又標志著宅第主人家財勢的大小,所以,“門當”和“戶對”除了有鎮(zhèn)宅裝飾的作用,還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志。后來,“門當戶對”逐漸演變成了社會觀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條件的一個標準。
古時候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由父母或官方包辦,門當戶對是成婚的先決條件,除非皇上選妃或有錢人納妾,只看美貌,不看出生。
從梁山伯和祝英臺,到張生和崔鶯鶯,“門當戶對”的觀念總是以棒打鴛鴦的丑陋面目出現,被追求愛情自由的人們口誅筆伐。
這里所說的“門戶”在以前是指舊社會按政治等級和經濟貧富而劃分的“門戶”,那么在現代,我們還需要提倡“門當戶對”嗎?
王梅和她老公劉兵談了4年的戀愛,王梅家有錢又有地位,劉兵的家只能用窮困潦倒來形容。大學畢業(yè)后,王梅的家人給劉兵安排了大學老師的工作。結婚后,王梅覺得老公應該對她的父母和她更好??墒聦嵣希杏X不到那份溫馨,她覺得自己似乎不了解劉兵。
王梅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里,生性開朗,劉兵和他的父母卻很敏感,而且劉兵的父母經常在他穿著王梅父母給他買的衣服時對他冷嘲熱諷,說他看不起自己的家,貪圖富貴,把劉兵貶損得無地自容。
這樣的事情多了,劉兵身上就背負了很大的壓力,總是感覺很自卑,在王梅的家人面前更覺得矮了幾分,最后連自己的家也不想回去了,因為那房子是王梅的父母給他們買的。王梅覺得很不能理解,劉兵為什么讓她覺得那么陌生。
王梅的媽媽以前就曾經告誡過她: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以后會有很大的麻煩。
王梅一點兒也想不通,自己擁有好的條件,又有好的家世,而且和劉兵也是有感情基礎的,到了最后為什么卻還不幸福呢?
是的,王梅有資本,但是她錯就錯在沒有考慮她的資本到底要怎么用,也沒有意識到她的資本并不是每個人都想去欣然接受的。她的資本適合和劉兵談戀愛,卻不一定適合和劉兵結婚。如果當初王梅聽她媽媽的找個門當戶對的人結婚,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我們不是說門不當戶不對就一定不幸福,幸福如飲水,冷暖自知。但是你永遠要記住一件事,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但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古人說的“門當戶對”為什么有其合理性?想想看,你為了愛去接受與你自己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另一家人,你能堅持多久?
家庭氛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個家族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即便周圍的環(huán)境有變化也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兩個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習慣,對現實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會有共同的快樂,才會保持更長久的彼此欣賞,也才會讓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拿王梅來說,如果她的家庭和劉兵的家庭稍微有點共同語言,劉兵的父母就不會施壓給劉兵,同樣,如果王梅是和劉兵在同一環(huán)境里成長的,她也能更多地理解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