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假設有500個人同時來到診所傾訴他們的孤獨感,那么你將如何回答呢,臨床醫(yī)學家又將怎樣尋找答案呢?”
他答道:“我們可以找來系主任或宿管,向他們咨詢學校最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導致這么多學生產生孤獨感?!?/p>
我又問道:“也就是說當學生一個一個來咨詢時,你會將‘你怎么了’的問題替換為‘最近發(fā)生什么了’?”
他說:“大體是這樣”。
這種變化的啟示是:我們還需要從社會生態(tài)的角度來尋找害羞的根源。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醫(yī)學博士和在刑事審判中量刑的法官都對情境的重要性有所忽視,上面提到的大學生健康中心的主任也與此類似。在這一章節(jié)中我們將回顧前面所講過的一些非個人能力所能控制的情境因素,這些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害羞者的人際交往模式。
社會遷移和孤獨
范斯·巴卡(Vance Packard)在《一個陌生人的國度》(A Nation of Stranger)中指出:對美國家庭而言,搬家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巴卡寫道,“在美國人的一生中平均要搬家14次,大約有4 000萬美國人每年至少更換一次居所?!痹?0世紀40年代居住在農場的3 200萬人中,一半以上已在近20年間遷移至城市。在很多地方或對一些職業(yè)而言,流動才是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如大學城、公司聚集區(qū)等地方,以及銷售員、飛行員、空姐及農場工人等。
依據(jù)巴卡的觀點,這種頻繁遷移帶來的不安定造成的后果是:“越來越多的人正面臨著歸屬感、自我認同感和人際關系的缺失,這將直接導致個人和社會幸福感的下降?!焙⒆觽冇质鞘裁辞闆r呢?對于上百萬無法對遷移說“不”的年輕人而言,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于更換住所而要面對未知的新生活,我們又為失去的友誼付出了多高的情感代價呢?又有誰能代替留在記憶中祖母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