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仁枚為人老成持重,與雷厲風行的六弟互為補充。據(jù)說70年代初“叛將”李翰祥請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若非三哥勸說“咱們爭財不爭氣”,李大導演恐怕就很難“風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眾,當年邵氏常請日本導演來港拍片,名為引進外援,實則偷師學藝。有次新聞發(fā)布會,記者據(jù)此發(fā)問,三老板毫不為難,張口一句“好萊塢也用歐洲導演”就給打發(fā),令一起出席的張徹導演大為佩服。
與邵逸夫60歲之后猶能日理萬機的勤奮相比,邵仁枚則樂意放權(quán)給兄弟子侄,自己樂得享受奢華生活。當然,富貴不忘善舉,邵仁枚還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會,常年捐錢賑災敬老恤貧,并因此獲得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頒的“拿督”勛銜。邵仁枚的善長作風對邵逸夫影響頗大,80年代后,邵逸夫?qū)ⅰ吧婆e”由新馬港臺擴大到內(nèi)地,數(shù)十億元的慈善捐贈,不知有多少人受惠??上?,如今諸般善名榮耀只歸邵逸夫一人獨享,“最佳拍檔”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壽85歲。
失:兄弟反目
直至今日,邵氏旗下的TVB每年的重頭劇集都少不了“大家族”題材,其實邵氏家族本身的恩怨情仇比電視劇還要精彩,否則王晶也不會拍影射邵逸夫的電視劇《影城大亨》。譬如邵邨人被兩位弟弟“杯酒釋兵權(quán)”,“邵氏父子”與“邵氏兄弟”分道揚鑣的跌宕故事就頗具通俗劇的傳奇性。
話說邵氏新加坡最強大對手國泰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電懋”短短幾年內(nèi)拍出不少叫好叫座的佳作,打得邵仁枚邵逸夫兄弟焦頭爛額,只好苦思良策,多次督促邵氏在香港負責制片的二哥奮起直追,可惜效果一直甚微。被逼無奈,新加坡的邵氏兄弟決定用“釜底抽薪”之計,奪下二哥的制片權(quán)。只是,盡管大家都是兄弟,但涉及權(quán)力交替,還是怕傷了和氣。商量再三,老六和老三決定出錢給老二辦一個“六十大壽”,在這個隆重豪華親切和諧的場合下,提出:“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最好?!?/p>
本來二老板也不是省油的燈,但問題是這兩位弟弟控制著制片資金和發(fā)行地區(qū),若然翻臉,自己空有制片權(quán)又有何用?想到此處,也只有半推半就,讓出制片大權(quán)。之后,邵逸夫來港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邵邨人卻將舊邵氏片場賣掉,在彌敦道投資興建邵氏商業(yè)大廈,同時收購改造的新華戲院亦不放映邵氏電影,反而只做西片首輪公映。1961年,邵邨人執(zhí)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仁枚專門來港調(diào)停,可惜無力回天,邵氏家族企業(yè)遂一分為二(此事影響甚大,后來李翰祥叛逃邵氏,王新甫等自認“邵氏父子”的“保皇黨”,覺得不受“邵氏兄弟”待見,竟毅然隨李離開)。
邵邨人有子三人,長子維銳謹小慎微,老三維鎮(zhèn)風流豪奢,唯有老二維瑛精明強干,深得邵逸夫賞識。正因如此,盡管邵邨人全家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維瑛卻被六叔盛情挽留,依然坐著總經(jīng)理的位置。邵維瑛本人極富魄力,原本就認同六叔的大刀闊斧改革,是以工作十分積極,為清水灣片場的建造立下汗馬功勞。
按說在邵逸夫的子侄當中,唯維瑛熱愛電影且才華出眾,本是邵氏電影事業(yè)接班人的不二人選,無奈邵邨人夫婦分家之后便存“門戶之見”,不愿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受不住家庭壓力,只好向六叔辭職,而邵逸夫少了賢侄幫忙,做事明顯捉襟見肘,只好四處尋覓高人,這才有了后來的周杜文、鄒文懷、何冠昌的加盟,不過“總經(jīng)理”這個職務(wù)卻由實權(quán)成了空銜--此為后話,暫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