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我們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老百姓過得很爽的時代,被史學(xué)家們稱為“文景之治”。過得很爽是什么概念,我不妨以個人的角度憧憬一下:房價持續(xù)走低;吃的喝的價格便宜;工作一天就休息一天;治安巨好,路不拾遺,警察見了誰都瞇瞇笑;公共設(shè)施齊全;空氣質(zhì)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級,沒有可吸入金屬顆粒物……
當(dāng)然這是做夢。文景之治能有這么好嗎,不可能。
民以食為天。長久以來,評價一個王朝的好壞,米價是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西漢時期,一般米價是每石百錢,達到二百錢則比較危險。
一石米是多少,如果換算一下,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六十斤大米。那時候每個成年男子一天的額定口糧是兩斤四兩左右,每天一般吃兩頓,沒有午飯這個概念。每頓吃一斤二兩,飯量似乎大了一些。不過那時候很少有機會吃肉,沒有葷腥,飯量大一點也是正常的。每人每月消耗一石二斗米,一家五口人每月(漢代家庭的基本結(jié)構(gòu))則要消耗六石米。而漢代一個普通雇工的工資在月薪三百到一千不等。文景之治時期,米價最低達到每石數(shù)十錢,米價便宜。按照當(dāng)今國際上食物占收入比重的支出來計算發(fā)達程度的話,則可見當(dāng)時糧食的充裕,國家的富庶。
相比之下,秦末漢初的時候,每石米卻達到了五千錢,出現(xiàn)了人相食的慘狀。能讓百姓普遍吃飽肚子,似乎是一個政府最起碼的責(zé)任,在中國歷史上,卻常常是個奢望,就連距今幾十年前,中國人還有過普遍食不果腹的痛苦呢。
除了米價之外,在史書上,還這么記載文景之治:政府做到了發(fā)展經(jīng)濟,保障供給,老百姓家家吃穿不愁。糧食多得政府的糧倉不夠用,只能亂七八糟堆在地下培養(yǎng)細菌,沒有人有閑心理它們。京師中央銀行的錢庫因為長久不需要支出,穿錢的繩子都爛了。老百姓家家買得起馬,聚會唱卡拉OK的時候,都騎自家的馬,性別還得是公的,你要是騎匹母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甚至被拒之門外。吃飯每餐都可以四菜一湯,連各個街道守門的大爺大媽們對吃肉都膩味了……
可以想象是怎樣的一種太平盛世。
但這種好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有一個很長的醞釀期,這得從劉邦末年講起。我挑中了公元前196年,這一年,劉邦六十歲,是他起兵反秦十四年,紀(jì)年十一年,稱帝七年,離去世還有一年。
我們知道,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功勞最大的人是韓信。而韓信的死或許可以說是劉邦新建的漢朝政府大規(guī)模清洗異姓諸侯王的開端,韓信就死在這一年。
壹
這一年的冬天十月,也就是年初。
我們知道,秦朝是以十月當(dāng)作一年的開頭,但并不把十月稱為春,仍是稱為冬。也就是說,秦朝和漢朝前期,一年的開頭是冬天,我們常說“一年之首在于春”,在那時候是不適用的。
十月年初,劉邦派了太尉也就是國防部長周勃去攻打代地。因為去年的九月,代國的相國陳豨發(fā)兵謀反。陳豨實際上是以巨鹿太守兼趙相國的身份守衛(wèi)原來的代國邊境,總攬趙、代的兵馬。當(dāng)時的代國并沒有國王,但因為代國位于邊地,需要重兵抵拒匈奴騎兵的南下。
陳豨的謀反其實也是被逼的,他出任巨鹿太守的時候,曾經(jīng)去向韓信辭別。韓信拉著他的手在院子里散了一通步,突然仰天長嘆道:“子是可以說點知心話的人嗎?我想和子說幾句知心話!”“子”是那時的尊敬稱呼,如果稱“你”,就不禮貌。漢代人對別人尊稱,或者稱“子”,或者稱“公”,或者稱“君”,都是有講究的。
韓信這么抑郁,很可以理解。他剛出道,就幫助劉邦擊破魏國和趙國的精兵,威震天下,燕國甚至嚇得不戰(zhàn)而降。后來他又以精兵奇襲齊國,讓齊王望風(fēng)而遁,于是自立為齊王。繼而又以齊國甲兵南下,摧破楚國精銳士卒數(shù)十萬。如果他當(dāng)年聽從謀士蒯徹的計策,坐觀劉邦和項羽兩敗俱傷,然后出面收拾殘局,天下說不定就姓韓了??上б驗樗荒畹膵D人之仁,最終落入了劉邦的魔爪,王的爵位被褫奪了,國土被收走了。他一向自視極高,自以為功勞蓋世,卻僅僅以一個小小的淮陰侯的爵位軟禁長安,龍落淺灘遭蝦戲,你叫他怎么能不郁悶?他多么希望能像陳豨一樣離開長安,去獲得自由揮灑的機會。他是一個百戰(zhàn)百勝的軍神,長安顢頇的生活不適合他,馳騁疆場、斬將搴旗才是他的使命,可是卻沒有機會。千百載后,我還能從史書中讀到他的后悔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