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強者的暮年(1)

三國歸隋的統(tǒng)一路 作者:陳羨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以他受菩薩戒的年份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為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后期為普通改元之后(公元520—549年),他事佛興致漸濃。到了大同年間(公元535—545年),他已經是個七十多歲的垂垂老者,《魏書》評論晚年的梁武帝“怠于聽政,專以講學為業(yè)”,完全失去了壯年時的風采,一派出世超凡的佛門弟子模樣。出世超凡本沒有任何問題,但身為皇帝,尤其是梁武帝這樣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全心全意地信奉佛教,或者如批評家所說的“佞佛”,就值得商榷了。

于是我們回到一個老問題上,梁武帝究竟為什么會“佞佛”?

梁武帝當然有一萬條理由去選擇自己的信仰,但是以皇帝之尊要將梁國變成“佛的世界”,他必然是從選擇國家命運的角度來思考的。

梁國立國于亂世之間,南齊的經濟算不上很發(fā)達,劉宋的力量也遠不及北魏,南朝內部又經常出亂子,皇帝走馬燈似的更換,民風相對北朝也顯得奸滑險惡。梁武帝取了天下之后,很下了一番工夫總結劉宋與南齊不安定的教訓,最后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建國君民,立教為首?!币粋€國家要建立起來,并且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安定團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那么得先“立教”,在民眾中建立信仰基礎。

在梁武帝看來,劉宋和南齊,都是沒有注重到國人的信仰。國人沒有了信仰,就失去了凝聚力,其君昏庸,其民奸佞,政權也不會長久。所以,要建立一個不再混亂、秩序井然的國家,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信仰上做文章,這是一切的綱,其他的都是目,綱舉目張。

下一個問題是,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信仰呢?梁武帝選擇了佛教。佛教勸人向善,吃齋拜佛一類的修煉方式也容易被接受,并且在當時比較深入民間,推行起來不會有太大的抵觸。佛教宣揚因果報應,你今世受的苦,是前世造的孽。相信了這一點,人們就不會起來反抗統(tǒng)治。

在“立教”思想的指導下,梁國的政局比動蕩的北方穩(wěn)定許多,南朝一代文豪庾信在他著名的《哀江南賦》里,感嘆說,“五十年中,江表無事”,大抵是事實。這說明弘揚佛法的政策并不能說完全錯誤,至少是有一定成效的。問題在于,凡事不能走極端,既是在程度上,也是在時間上。

梁武帝統(tǒng)治的后期,社會實際情況較之初期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侯景之亂時梁國統(tǒng)治階級的行為可以看出,梁人此時并不是太“奸滑”而是變得有些不通機變,甚至有些逆來順受和麻木不仁了)梁武帝過度致力于佛教事務,本身也變得越來越脫離現(xiàn)實社會了,時間越長,脫離的程度也就越嚴重,偏偏梁武帝又高壽,覺得自己是英明神武有佛祖保佑,在治國上的失誤就不足為奇了。

盡管梁武帝一心“立教為首”,梁國卻并未擺脫南朝其他幾代王朝衰弱的規(guī)律。信仰雖然重要,但不可能是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唯一因素。民以食為天,沒有經濟的發(fā)展,空有信仰,也無益于國家。

普通年間,梁國的經濟危機逐漸顯現(xiàn),戰(zhàn)事頻繁,大興佛事,使得國庫日益空虛。普通四年(公元523年),政府下令罷銅錢而鑄造鐵錢,這種鐵錢又稱“鐵五銖”,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鐵錢價值不及銅錢的十分之一,結果自然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官吏大肆貪污,商人從中漁利,民眾苦不堪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