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yōu)槭裁匆獛臀鋭t天,原因很簡單,李績戰(zhàn)功卓著,卻也因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時一直遭到壓制,論地位遠不能與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臨終前還對李績不放心,將李績貶出京城,又囑咐唐高宗即位后立刻將李績召回,以收攬李績之心。但長孫無忌掌權(quán),李績一直不得抱負,連他的兵權(quán)也被長孫無忌收掉,所以借機和長孫無忌唱對臺戲,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壓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績公開宣稱:“這是陛下家事,臣子無權(quán)過問?!币痪湓?,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后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對廢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貶,廢后不可逆轉(zhuǎn)。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廢,31歲的武則天,從此母儀天下。而長孫無忌一派在這場斗爭里,遭到了沉重打擊,褚遂良、裴行儉等重臣相繼遭逐。唐高宗也借機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quán)威。長孫無忌也算識趣,此后幾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頭著書,以圖借此避禍,但禍終究還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儀等長孫一脈的重臣,在之后幾年陸續(xù)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勾結(jié)太子謀反,禮部尚書許敬宗幾次強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門官員紛紛跟風彈劾。眾議洶洶之下,唐高宗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jù)的情況下,將長孫無忌發(fā)配到四川,隨后褚遂良的官職被撤,長孫無忌的子女被流放嶺南,長孫無忌本人自縊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謝幕,當然,導演就是武則天。
在這個過程里,給武則天出力最多的兩個人,一個是前面的李義府,一個是后來追查長孫無忌案件的許敬宗。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會投機,都是出身寒門,身后的名聲也都是“奸臣”。說奸臣,一點都不冤枉李義府,他本人就是個偽善小人,人品也極其卑劣,“笑里藏刀”的成語就是由他而來。后來他專好貪污腐敗,與兒女合伙賣官鬻爵,各類官職明碼標價,僅借他母親病逝的機會,就收了200多萬錢的賄賂。但最后終于玩大了,在武則天皇后位置穩(wěn)固后,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條“謀反罪”,于公元666年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而另一個“貳臣”許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廢后期間,他是緊跟著李義府上奏的人,為人最擅長見風使舵。廢后之爭白熱化期間,唐高宗特意提拔他為禮部尚書,可以說是廢后事件的直接執(zhí)行者,后來長孫無忌倒霉,也是他窮追猛打的結(jié)果,在武則天奪權(quán)的道路上,他可以說是開路急先鋒。但這個人卻有另一面: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時候,他和魏征一起是竇建德的謀士,后又一道被俘歸唐,魏征獲得重用后,曾多次大力舉薦他。貞觀年間,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當時他是著作郎,貞觀一朝的實錄以及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記錄,相當多都是他留下來的。如《隋書》《晉書》《太宗實錄》,皆出自他的手筆,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歷史的寶貴資料。他還曾跟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受命起草詔書。
在唐高宗當政時期,受到重用的許敬宗,做得更多的還是文化工作,當然被詬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錄》,抬高武則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稱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錄》打破門第觀念,按照政績功勛來排定姓氏座次,卻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從此以后,寒門子弟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徹底打開。他在做禮部尚書期間,改革科舉的選拔方法,鼓勵大批寒門學子參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壟斷,甚至建議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推廣文教,鼓勵少數(shù)民族部落子弟學習儒家文化,這對于唐王朝的統(tǒng)一和鞏固,都是有貢獻的。而且許敬宗為人“性謹慎,常掩僚屬之過” 。在當時的口碑,確實比李義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義府最后被一腳踢開,他卻終生顯貴,于672年以太子少師身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