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鴻章官至極品(1)

李鴻章發(fā)跡史(下) 作者:汪衍振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四是轅期,李鴻章同往常一樣,早飯過后,便同著兩司接受官員的拜謁和答復(fù)公事。

第一批是實缺的官員。因有公事要回,回完公事,還要連日趕回任所,這自然要先進來,無人能比得過。第二批則是臨時差委出去的候補官員。有道員銜的,也有五六品頂子的,這些官員辦完了差事,勢必要稟明一下辦事的經(jīng)過,為的是盡早領(lǐng)到新差事。第三批官員則純屬有頂子沒缺分的候補官員了。這些人有的是因為到省的時間短,一時還輪不到差事,有的則是奉到過差事,卻沒有辦明白,于是也就再沒了辦事的機會。這部分人道臺居多,商人居多,捐班居多,十個里頭,總有九個是拿銀子捐得的功名。

李鴻章從不拿這些人為重,布、按兩司也不拿正眼看他們,他們自己也從不拿自己當(dāng)一回事。見過這第三批人后,轅期就基本上過去了,各地督、撫衙門莫不如此。

李鴻章見過第三批官員后,照例要和兩司再說幾句什么,以示對大憲的尊重。正和兩司說話的時候,外面忽然傳來了“圣旨到,李鴻章接旨”的喊聲。

李鴻章當(dāng)時正坐在簽押房的炕上同布、按兩司喝茶,一聽這話,只得說一句:“兩位老弟少坐,老夫去接圣旨?!钡搅斯購d正冠撣衣,雙膝跪倒,口稱:“臣李鴻章接旨!”

傳旨差官展開圣旨,不慌不忙讀道:“本日內(nèi)閣奉上諭:文華殿大學(xué)士著李鴻章補授。李鴻章仍留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欽此。”送走差官后,李鴻章猶在夢中。

眾所周知,大清開國以來,文華殿大學(xué)士一直是滿缺,是真正的滿漢各官之首。按大清官制,漢員最高只能授武英殿大學(xué)士,而武英殿大學(xué)士地位又永遠排在文華殿大學(xué)士之后。如今,這頂滿人專有的桂冠,忽然間落在了一位漢員的頭上,不僅李鴻章本人不敢相信,連各地督撫,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懷疑是軍機章京謄錯了稿子。

陜甘總督左宗棠見到廷寄后,甚至這樣說道:“可不是怪嗎?大清定制,文華殿大學(xué)士非滿員不放,這種連三歲娃娃都知道的事情,偏偏軍機處就能弄錯!這些軍機大臣,整天都在忙乎什么呢?”

新年一晃就過去了,開印之后,朝廷下旨,對借款購船一項,完全同意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建議,并著李鴻章會同新到任的兩江總督沈葆楨,密保能員,籌購洋船等事;但對向外洋遣使之議,仍不著一詞。

李鴻章接旨在手,內(nèi)心自有說不出的喜悅。

他深切地感到,只要朝廷同意向別國大量商借洋款,他的購船計劃,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他堅信,只要大清建起了強大的海防,不僅日本侵臺一事不會重演,就連西方各強國,也要對大清另眼相看。到了那時,大清國才算真正到了中興時代。

一出正月,李鴻章便忙碌起來。他帶著隨員走上海,過江寧,詢洋行,見領(lǐng)事,可是稱得上是馬不停蹄,人不歇腳,恨不能把所有應(yīng)辦的事情辦完。

但沈葆楨卻一直打著自己南洋的主意。他表面上對李鴻章講過的話一律稱是,轉(zhuǎn)過臉去,便有異議,不是說李鴻章找的洋人不可靠,便說李鴻章購船委錯了人,大清的官銀都落進了個人的腰包。

李鴻章人仰馬翻地忙了近五個月,不僅一件事沒有落到實處,還感染了一場風(fēng)寒。他心里清楚,沈葆楨這么做,無非是想在南洋建起自己的海防,加重他在朝廷眼里的分量。想想也是,李鴻章已經(jīng)成了文華殿大學(xué)士,他沈葆楨連個協(xié)揆的名分還沒有撈到,換誰,都要有情緒。

沈葆楨不認(rèn)為自己比李鴻章差,他有時甚至覺得,在某些方面,他還要比李鴻章強上一些。你李鴻章是北洋大臣,自然要注重北洋海防;我沈葆楨是南洋大臣,當(dāng)然要加強南洋洋面,這沒的說。沈葆楨能找出一百個不與李鴻章合作的理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