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風俗〗
◆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臘八總是在數(shù)九寒天。丙戌年(即陽歷2007年1月26日)的臘八節(jié),是四九的最后一天?!叭潘木?,牙開門叫狗”,“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按理說,臘八前后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但今年這個冬天是暖冬。正如杜甫《臘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庇浀梦倚r候過臘八節(jié),天剛朦朦亮便起來,跟大哥二哥提著斧頭去河里鑿冰凌,那可真叫個冷??!臉蛋下巴凍得生疼,小手凍得像紫芽姜。黎明時分,兩個哥哥用籮筐擔著幾塊大冰,健步如飛;我嘴里含著一小塊兒冰凌,一路緊跑跟隨。俗話說:“臘八早粥,來年好收?!庇终f:“誰家煙筒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蔽覀円宰羁斓乃俣融s回家,用冰凌水煮臘八粥。直到成年以后,當我每次讀到《詩·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腦海還會浮現(xiàn)出這一情景。童年的記憶真長啊!
古時國家也在臘月儲冰,并設有專門負責管理冰的官員“凌人”?!吨芏Y·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春始治鑒。夏頒冰掌事?!保ù笠猓毫枞耸菍iT負責藏冰用冰的官員。每年十二月,命令屬下鑿冰儲冰。開春便準備好用冰塊冷藏食物的瓦罐。夏天,天子頒冰給臣下,凌人負責具體的分發(fā)工作。)將農(nóng)歷十二月稱作臘月,至晚起于周代。古代稱祭百神為“蠟”,祭祖先為“臘”,秦漢以后統(tǒng)稱為“臘”。又據(j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水部·臘雪》云:“冬至后第三戊為臘?!薄抖Y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nóng)以休息之。”孔穎達疏:“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至于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據(jù)說與佛教有關。相傳,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日為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這一天各大寺院用果子雜拌煮粥,分食眾僧。民間亦相沿成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對宋人吃臘八粥有記載:“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撒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汴梁)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彼巍亲阅痢秹袅讳洝な隆芬嘤蓄愃频挠浭觯骸鞍巳?,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彼巍り懹巍妒掳巳詹街廖鞔濉吩娫疲骸芭D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背耘D八粥的古俗,一直相沿至今日。由于臘八節(jié)與佛教有關,所以人們往往在這一天里吃素食。諺云:“葷冬至,素臘八?!庇终f:“葷年素臘八,素年人笑話。”據(jù)老人們說,臘八粥要做得豐盛一些,最好能多吃幾天。俗話說:“臘八粥,喝幾天,瀝瀝啦啦二十三?!边^了小年臘月二十三,大年便徑奔眼前!
另,在北方的很多地區(qū),至今仍有在臘八這一天腌制“臘八蒜”的習俗。據(jù)說起因是由于“蒜”和“算”同音,各家(特別是買賣商號)進入臘月要攏賬,等到年根須清賬,把欠的債還給人家,同時也要把人該的賬討回來,所以“臘八蒜”其實就是“臘八算”。正如俗話所說:“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薄芭D八蒜”的制作既簡單又方便:把剝好的蒜放進陶罐(現(xiàn)在多用玻璃器皿),加入老陳醋淹住蒜瓣,密封后放在陰涼處,等二十幾日后蒜瓣完全變綠再開封啟用。尤其是吃餃子或面條的時候,連蒜帶醋舀上一羹匙,清脆可口,酸辣適度,確實是美味佳佐。
〖人情·物理〗
◆自大一點臭
俗話說:“自能三分,不值半文?!庇终f:“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边€說:“兩眼看天,跌死路邊?!睋?jù)《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也??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鬃釉唬骸崧勫蹲髡?,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鬃宇欀^弟子曰:‘注水也!’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鬃余叭欢鴩@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確,從古及今,驕傲自滿,沒有不翻船的。孔子一生最崇敬的人,莫過于周公,可以說,夫子是周公的鐵桿兒“粉絲”。然而孔子又說,即使像周公這樣有才德的人,一旦驕傲自大且鄙吝小氣,別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見《論語·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保?。有的人之所以狂妄自大,往往是由于他的渺小自卑;足夠強大的人,還需要自我夸大嗎?所以俗話常說:“十能九謙?!庇终f:“自大不值錢,虛心受人贊;水上浮油花,有油也有限。”還說:“自大一點臭?!蹦?,“自”、“大”加一個“點”,正好構(gòu)成一個“臭”字,極妙。
◆馬高鐙短
“馬高鐙短”四個字,以前我只從母親口中聽到過。多少年來,我非常留心,希望在哪本舊書里突然看到這句話;也希望跟哪個老人聊天的時候,從他的嘴里說出這句話。然而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一直未能如愿。今年開春,跟女兒一起去北京通州臺湖國際圖書城淘舊書,女兒汗流滿面地抱過一大摞半價書,對我說,也許這些書對您有用吧。的確,這幾本磚頭厚的紙頁發(fā)黃的半價書,對我來說是頗為珍貴的?!榜R高鐙短”一語,正是在這次購得的《諺?!罚ǜ拭C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版)中找到的。記得母親從前說這句話的時候,總是當我們兄弟幾個聚齊--尤其是遇到點什么事兒,老人家就會說:“是親的熱如火,是灰的必有故。我養(yǎng)你們四五個,就是想讓你們在馬高鐙短的時候,互相幫一把,不要困住哪一個?!瘪R又高,鐙又短,夠不著,上不去,在這個骨節(jié)眼上伸手扶一把,或者蹲下身子給個肩膀墊一下,不就上去了嗎?俗話常說:“親弟熱兄拉一把,又有騾子又有馬。”對于兩旁外人來說,每逢急難之時,往往是“你在火里,他在水里”看笑話;甚而還可能出現(xiàn)“一人落水,千人撒尿”的局面。特別是我個一人多年在外闖蕩,對“馬高鐙短”這句話感觸尤深。我常想,母親所說的“馬高鐙短”,大約相當于古語中的“脊令在原”吧?《詩經(jīng)·小雅·常棣》有句:“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詩的大意是:當危難來臨之際,只有手足兄弟才會幫你;而最好的朋友,也不過是發(fā)幾聲感嘆罷了。盡管兄弟們在家里也常常發(fā)生爭斗,但遇到外來的欺侮時,他們會團結(jié)起來共同對付;而最好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會和你攜手戰(zhàn)斗。當亂局和災難過去以后,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這時候,兄弟就沒有朋友顯得那么親近……而且,兄弟和朋友,在感情上出現(xiàn)“裂痕”的時候,也是大不一樣的。俗話說:“兄弟是只桶,打破好箍攏;朋友是只缸,打破沒商量?!蓖值苤g即使鬧翻了天,表面上恩斷義絕刀割水洗,但實際上卻是永遠掙不斷一個“親”字,因為“兄弟親,手足情,打斷骨頭連著筋”;而朋友之間不管平日里怎樣如膠似漆莫逆于心,一旦撕破面皮,就很難和好如初,也許會從此割席絕交、割袍斷義,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