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還有一個內(nèi)容不同的傳說。說的是侯景死后,玉璽在混亂中被投入到棲霞寺井中。后來寺里僧人將玉璽撈出收存,等到陳朝建立后獻給了陳武帝。不過這個傳說缺乏依據(jù),很有可能是陳朝為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而偽造的故事。
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傳國玉璽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為國家至寶,沒有出現(xiàn)什么傳說。唐末朱溫篡位后,歷史進入了紛擾的五代十國時期。玉璽再次遭遇亂世,厄運迭起。朱溫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璽沒幾年就被后唐給取代了。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至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時,曾遍尋傳國玉璽而不著,便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聊作安慰。這兩方印璽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權(quán)的象征。宋朝一直沒有放棄重新發(fā)現(xiàn)傳國玉璽的希望。宋哲宗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有個人叫段義。他聲稱自己在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就是失蹤多時的傳國玉璽,獻給朝廷。朝廷很重視,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員認真考證,認定這是“真秦制傳國璽”?!端问贰穼iT記載道:紹圣末,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zhì)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弊h由是定..元符元年三月,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及講議官十三員奏:按所獻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用以貫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溫潤,其背亦螭鈕五盤,鈕間亦有貫組小竅,其面無文,與璽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為。臣等以歷代正史考之,璽之文曰“皇83 帝壽昌”者,晉璽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璽也;“有德者昌”,唐璽也;“惟德允昌”,石晉璽也;則“既壽永昌”者,秦璽可知。今得璽于咸陽,其玉乃藍田之色,其篆與李斯小篆體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于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后所作明矣。
整件事情搞得很隆重,也很轟動??上У氖?,宋史的幾處記載都令人生疑。宋史既然一一列舉了“玉璽”身上的刻字,但沒有提及“大魏受漢傳國璽”和“天命石氏”等刻字。而李公麟與蔡京等人的考證方法臆想成分大于嚴肅的考證。后人更愿意將這個“重見天日”的玉璽看做是想當然的玉璽,認為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事實上,在宋朝有許多發(fā)現(xiàn)傳國玉璽的消息,但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宋徽宗是個昏君,好風雅篆刻,曾經(jīng)刻了皇帝印璽十方。有人說這是宋徽宗畫蛇添足,自欺欺人;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宋徽宗在沒有真正傳國玉璽的情況下,多刻玉璽,淡化真正傳國玉璽的地位。
元成宗鐵穆耳時,天下又發(fā)生了一次“發(fā)現(xiàn)玉璽”的鬧劇。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遺囑由皇太孫鐵穆耳回朝即位。當時,鐵穆耳以皇太孫的身份和丞相伯顏鎮(zhèn)守上都?;卮蠖嫉穆飞?,右丞相張九思獻上“傳國玉璽”一枚,說是秦朝相傳的國璽,在宋元交界的亂世為元朝大將軍木華黎所得?,F(xiàn)在木華黎的后裔因家境衰落而賣出。鐵穆耳鄭重將玉璽收下后即位。但這個玉璽沒有被其他人看過,更沒有經(jīng)過任何考證,可信性可想而知。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打過玉璽的主意。他派遣徐達深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蒙古的元朝殘余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尋找傳國玉璽,最終還是無功而返。明孝宗時,又有人進獻“傳國玉璽”。但明孝宗很肯定地宣布自己看到的“玉璽”是贗品而未采用。在明末改朝換代的時候,多爾袞率八旗部隊出征蒙古察哈爾部,據(jù)說意外地從察哈爾部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后那里得到傳國玉璽。多爾袞凱旋回師將玉璽交予皇太極?;侍珮O于得到玉璽的第二年改國號金為大清,建立清王朝。當然這個玉璽的出現(xiàn)更多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炮制的。乾隆皇帝好考據(jù),曾對大臣高斌獻上來的玉璽進行仔細考證后,欽定其為贗品。他說:“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鼻⑦@個假貨當作工藝品放在宮殿中儲存起來,聊作玩物。
明清兩代,不時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傳國玉璽”的傳聞。但拿出來的玉璽都是附會仿造的贗品。這一時期的人們對傳國玉璽的態(tài)度大為改變,不像之前朝代那樣看重了。據(jù)《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各種所謂“傳國玉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后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貽笑千載。”他認為正是人們對傳國玉璽的過分看重才導致了仿冒盛行。乾隆御制的《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nèi),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于義未當?!笨磥恚褪亲龌实鄣娜?,對玉璽的真?zhèn)我部吹煤荛_了。
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qū)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jiān)張壁和鹿鐘磷等人曾在宮中追索鑲金的傳國玉璽,的確沒有找到。至此,人們相信,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經(jīng)被慢慢的歷史黃沙所湮沒了。
考慮到傳國玉璽是材質(zhì)奇特的和氏璧所制,應當流傳萬年不壞。說不定它正靜靜埋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證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