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原版序
《海邊的卡夫卡》這部時隔七年問世的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特意選定在“9·11”事件一周年的前一天,即2002年9月10日正式發(fā)行。于是,這部小說的發(fā)行被演繹成這樣一次運作:在喚起現實中的“9·11”事件記憶之后,轉瞬間便將讀者的意識引導到小說構筑的虛構世界之中,并使讀者忘卻關于前者的記憶。
不妨以下面的一段文章為依據,回顧一下這部小說發(fā)行時,日本社會所處的境況。
《海邊的卡夫卡》這部作品,我是在凌亂不堪的公寓里開著電視機閱讀的。剛好在那一時期,電視上每天播放著去年發(fā)生于紐約的恐怖事件的跟蹤報道,這不禁令人想起就在一年之前,世貿大廈坍塌的一幕曾每日充斥著電視屏幕。包括我自己在內,我身邊的所有人都仿佛和居住在紐約的美國人一樣,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襲擊的目標。我自己曾經在遲來的夏季休假中,為是否按照原計劃去希臘的一個小島而躊躇不定(擔心飛往希臘的飛機會受到襲擊)。而我的朋友在收到從美國訂購的書籍時,卻遲遲不敢開封(擔心同時寄到的還有炭疽菌)。(角田光代:《公寓、風暴及田村卡夫卡——讀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群像》2002年12月)
角田光代的這段文章,準確地描繪出“9·11”事件之后普通日本人的情緒狀態(tài)與感受方式。作為小說家,角田在喚醒關于“去年”的記憶之后,隨之便聯想起“數年前”發(fā)生在日本的“恐怖事件”,即1995年3月由奧姆真理教信徒制造的“東京地鐵沙林事件”。
于是角田意識到,“個人”的“似乎近于妄想的恐懼意念雖然遠離現實,但是暴力行為卻毋庸置疑地在現實中發(fā)生,并注定會有人因此而喪命”,這實在令人“不寒而栗”。角田進一步認為,“這一切感受,無疑都源于《海邊的卡夫卡》這部作品。這部結構復雜的長篇小說雖然與恐怖事件以及密集住宅毫不相關,但是卻反復呈現著暴力性的無意志之意志”。
小說家角田光代對呈現于《海邊的卡夫卡》中的“暴力性的無意志之意志”感到“不寒而栗”,而與此相反,這部暢銷書的絕大部分讀者卻從閱讀中體驗到了“療愈”與“解脫”。兩種感受之間的巨大落差,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中心議題。
《海邊的卡夫卡》憑借精心策劃的市場戰(zhàn)略一直熱銷不衰。當紅作家時隔七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一廣告詞刺激著讀者的購買欲;大型書店中堆積成塔形的書山,轉瞬間“即告售罄”。這些話題無不帶給讀者這樣一個自覺意識,不購買該書便會落伍于時代潮流。同時,在特定期限之內,策劃者還特別開通了作者與讀者進行網上交流的網站。
一個月之后,11月16日《朝日新聞》的版面上,出現了《海邊的卡夫卡》“上下兩卷共熱銷58萬部”的報道。該報道的開篇寫道:
“你讀那部書了嗎?”詢問關于一部文藝作品的感想取代了人們相互間的問候,這已經是很久未見的現象了。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成為熱議的話題。
在尋求“療愈”與“解脫”的讀者群的強勢擁躉之下,短短一個月后,《海邊的卡夫卡》便引發(fā)了一個社會現象。在上述《朝日新聞》報道的同一時期,2002年11月號(10月發(fā)行)的書評雜志《達·芬奇》封面上,用豎排的大號字印刷著“拜啟
村上春樹先生”的字樣。該刊以“為什么
我們會在您的小說中
獲得拯救?”為導文,編發(fā)了“Wonder村上春樹Land
熱評《海邊的卡夫卡》
‘救贖’的文學”等特輯文章,將村上春樹1979年踏入文壇后的全部創(chuàng)作進行了一次全景式回顧。于是,《海邊的卡夫卡》與村上春樹的品牌形象,一同被固定在從中可以求得“解脫”、“救贖”以及“療愈”的半宗教化的模式之中。
如果圍繞著《海邊的卡夫卡》所發(fā)生的現象就此而偃旗息鼓的話,作為一個文藝批評家,我也許不會開始本書的寫作。但自2003年以來,該書相繼引發(fā)了文字媒體的小說領域內一系列聞所未聞的事態(tài)。
相比于其他的小說出版形態(tài),在市場營銷策略上,《海邊的卡夫卡》施展的一個決定性創(chuàng)見在于,將讀者與作者之間通過限期開設的專題網站進行交流的電子郵件,收錄成單行本《少年卡夫卡》,并使用與少年漫畫雜志相同的制版方式出版發(fā)行。
這部《少年卡夫卡》收錄了1220封來自讀者的電子郵件和數量相同的作者村上春樹的回復郵件,全書厚達496頁。就這種全新的書籍銷售策略而言,出版方為營銷付出的努力確實值得稱道。
但是,使我抱有強烈危機感的是,《少年卡夫卡》中所收錄的1220封電子郵件反映出絕大部分人是按照“救贖”與“解脫”的方向閱讀這部小說的。告白自己獲得了“療愈”的郵件占了絕大多數。或許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但是,類似于角田光代那樣對《海邊的卡夫卡》感到“恐懼”的讀者聲音,在《少年卡夫卡》中卻沒有絲毫的體現,這也正是我感到危機的原因所在。
完全有理由認為,這是一個按照某種特定的閱讀模式對讀者進行誘導與甄別的結果。因為在限期開設的專門網站上,體驗到“療愈”的讀者與作者之間,早已建立起極為親密的連帶關系。所以,對《海邊的卡夫卡》持有“恐懼”或不快的讀者,難以在《海邊的卡夫卡》的專設網頁中發(fā)表批判性意見。一個時期以來,在日本網絡上發(fā)表與多數派意見相左的不同見解,往往會因為“不識時務”而遭到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