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ck教授在自己的書中將此雙貨幣制度描寫為“令人質疑的”和“有害的”?!巴鈪R券貶低了官方貨幣的價值并鼓勵了黑市交易”,他寫道。
但是,大陸居民仍然試圖用各種辦法來獲得外匯券。自20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開始走出國門,出國留學或探親,他們需要外匯券來換美元,甚至連學生們考托福的報名費也需要用美元來交。對外匯券和美元的強烈需求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匯者——俗稱“黃?!?。
黃牛
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國人在北京或者其他中國主要旅游城市聽到的最多的招呼也許是“換錢嗎?換錢嗎?”黃牛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陸居民對外匯券的渴望和外國人對人民幣的需求中找到了商機。有了人民幣,外國人就可以在任何商店和餐館消費;而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使倒匯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yè)——盡管這是非法的。
1994年以前,中國的匯率制度也是雙軌的。一個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官方匯率,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另一個是企業(yè)外匯市場匯率,當時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只有大約20%的外匯交易是按官方匯率來進行的。1994年1月1日,這一雙軌制度被廢除。
但在雙軌制廢除以前,個人可以用外匯券按官方匯率換美元等硬通貨。如果人們手里只有人民幣,那么他們只能到黑市上換美元。通常,黑市的匯率比為企業(yè)服務的外匯市場價格還要高,常常是1美元約兌9元人民幣。跟美元的黑市匯率相對應,當時外匯券的黑市價通常是130元人民幣換100元外匯券。
黑市的交易常常是在陰暗的小巷里進行的,要不就是在自由市場的攤位后面。進行交易時,雙方都會警覺地看看對方身后是不是有警察的身影。一旦交易完成,黃牛們迅速將外匯券換成硬通貨再賣給急需美元的大陸居民,而外國人則拿著他們非法得來的人民幣享受出入任何餐館和商店的自由。
興旺的黑市買賣迅速蔓延到了全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昆明等旅游城市都能看到各式黃牛的身影,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他們日夜守候在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或旅游賓館附近,等待商機的到來。而與此同時,在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外面也總能看到黃牛們攔住任何一個他們認為有可能成為他們顧客的行人?!耙鈪R券嗎?”他們常常會主動地問。
甚至在央行宣布1994年匯率并軌、停止發(fā)行外匯券后,黃牛黨也沒有銷聲匿跡。大陸居民仍然沒有官方渠道去購買美元,而對美元的需求越來越高,于是黃牛們依然能找到生存的空間,只不過他們的問題從“要外匯券嗎?”改成了“要美元嗎?”
直到1998年中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當年,外管局規(guī)定個人因私出境一次可購匯2000美元。2003年9月,這一額度提高到個人因私出境6個月以內為3000美元,6個月以上為5000美元。2005年8月,上述個人購匯額度分別被提升為5000美元和8000美元。
從2006年5月1日開始,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購買2萬美元外匯。這一額度在2007年2月1日提高到5萬美元。
隨著中國居民購匯額度的提高,一度紅火的黃牛生意一蹶不振了,黃牛們不得不另謀出路來維持生活。
收藏
需要轉型的卻遠遠不止黃牛們,友誼商店和免稅店同樣面臨著考驗。這種特殊商店中有很多已經轉為普通的百貨店,盡管一些店還保留著友誼商店的名稱。
位于朝陽區(qū)惠新東街的外匯商品大樓曾經是北京最大的一家專收外匯券的商店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用外匯券在這座大樓里購物是一件令人眼紅的事情。在轉型中,它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京國際珠寶交易中心。
然而,外匯券卻成了某些人的新寵——這一次是在收藏品市場上。
在北京的郵幣市場上,一整套7個面值的外匯券售價可達1萬元。在廈門,一張背面是天壇圖案的5角面值外匯券現(xiàn)在能賣到9元,而背面是長城圖案、面值為100元的外匯券則標價1000元。
專家認為,由于大部分外匯券都被中國銀行回收了,現(xiàn)存于居民手中的外匯券數(shù)量非常有限,外匯券作為收藏品還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間。
劉偉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