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這樣說,畢竟,張居正和兩個人的關系非同尋常,如果言行中稍微流露出如此的想法,那后果是嚴重的。這就需要政治智慧了。
那么,表面上,張居正是怎么處理如此復雜的關系的呢?
公開的記載是這樣的:張居正并不像徐階所期盼的那樣,站在徐階一方,哪怕是稍有表示!即使是高拱公開拿那份實際上是由張居正執(zhí)筆的重要文件做文章和徐階較勁兒,在公開場合,張居正只是保持沉默,不發(fā)一言,更不要說站出來為徐階辯護了。當然,張居正也不會公開替高拱說話,盡管他內(nèi)心覺得真理在高拱這邊。
不用說,張居正也會做些表面文章,比如在徐階和高拱面前,說些無關痛癢的勸解的話。當時給人的印象是,張居正很為難,很盡力地在調(diào)解徐階和高拱的矛盾。
暗地里,張居正是不是有故意挑撥離間、火上澆油?-- 當時的一些人是這樣看的,不過,張居正是不是真的這樣做了,我不好斷言。但從張居正以后的表現(xiàn)看,這個結(jié)論多半是能夠成立的。
那就先存疑吧。
但是,有一點無可置疑:張居正,該出手時就出手。
他出手的第一個對象是高拱。
畢竟,徐階在官場,身經(jīng)百戰(zhàn),絕對是老手,高拱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盡管總體上說,理在高拱,但是他還是抵擋不住徐階的手腕兒,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在徐階的策劃下,中央各部門的干部,紛紛出面攻擊高拱,強烈要求他下臺!
這個時候,張居正出面了。
張居正出面,當然不是替高拱說話,他是要高拱趕快卷鋪蓋回家!
從史料上看,張居正似乎對高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現(xiàn)在老兄的處境很危險啊,還是暫避鋒芒為好;等到時機成熟再回來也不遲?。∷赡苓€說過,等時機成熟了,小弟我替老兄在皇上面前轉(zhuǎn)圜,請老兄再回來!
我甚至懷疑,張居正可能還向高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會想辦法,請走徐階這尊神,我兄不會等得太久!
高拱聽從了張居正的建議,辭職回家了。
也許,張居正轉(zhuǎn)臉會對徐階說:“師相,姓高的被學生打發(fā)走了!師相這下終于可以安心了!”
這是我的猜測。但是我估計十有八九是真的。為什么這么說,請諸位先不要著急,往下看。
當高拱下臺回家的時候,內(nèi)閣里的六個人,就剩下五個了。其中一個叫郭樸的,相當于“三把手”的位置,即排在徐階、高拱之后。他是內(nèi)閣里唯一一個公開站在高拱一邊的高級干部。對他,張居正就不客氣了,毫不猶豫地“佐徐逐之”!這樣,內(nèi)閣里就剩下徐階、李春芳、陳以勤和張居正四個人了。
徐階就不用說了。李春芳是張居正的同年,是那一科的狀元。這個人是個老好人,能力差、人品正,對徐階執(zhí)弟子禮。陳以勤是張居正科舉的老師,是前輩,但是他是個與世無爭的“自了漢”,這個人似乎對一切都無所謂,在內(nèi)閣里基本上屬于可有可無的角色。
要說,這個班子是應該很和諧、很團結(jié)的。作為首相的徐階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對手。他應該是心情舒暢、志得意滿了。
但是,這又只能是一般人的想法。
張居正不是一般人?,F(xiàn)在的徐階,在張居正的心目中,已經(jīng)不再是他張居正恩重如山的導師和保護人,而是他奪取更大權力、施展宏偉抱負的障礙了。
所以,徐階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
當然,并不是說,張居正此時會和徐階公開作對,公然采取措施驅(qū)逐徐階。真要這樣,那就不是張居正了!
以我的分析,導致徐階很痛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他和高拱的爭斗余波未了。雖然徐、高之爭以后者的下臺告一段落,但是事情并沒有完結(jié)。實際上,徐階也不得不認識到這樣的現(xiàn)實:他和高拱的爭斗,自己并未取得完全的勝利,而是兩敗俱傷。因為隨著高拱的下臺,中央和地方干部中內(nèi)心同情高拱的人逐漸多起來了,他們對徐階的不滿在逐步發(fā)酵、發(fā)泄出來。徐階的日子,就顯得不那么好過了。第二個原因是,徐階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隆慶皇帝,互不欣賞,彼此對對方都產(chǎn)生了深深的失望情緒。
這其中,張居正是不是在背后做了文章,比如鼓動親高拱的干部攻擊徐階等等,我不敢斷定。反正事實是,當時不少人都開始上參折對徐階展開攻擊。
但是有一點可以絕對肯定:張居正希望徐階早點下臺!
因為,只要徐階下臺,內(nèi)閣,這個國家的中樞機構里,就剩下李春芳、陳以勤和張居正三個人了。而李春芳和陳以勤這兩個人,雖然都比張居正資格老、牌子硬――他們一個是張居正的老師,一個是堂堂的狀元出身,但是,從主觀上說,這兩個人都是與世無爭的老好人,他們都沒有野心,也沒有權力欲;從客觀上看,這兩個人能力都不怎么樣,威信也一般。就是說,這兩個人沒有當國執(zhí)政、駕馭全局的欲望,也不具有這個能力。那么,實權就落在了張居正的手里。以這兩個人的性格和能力,張居正略施小計,就可以把他們趕走,真有那么一天的話,執(zhí)政當國者,就是他張居正無疑了。
還有一個理由。張居正這個時候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才干,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他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徐階似乎不那么合拍,而他又不想公開和徐階對立,落下背師犯上的惡名。
那么,表面上,張居正是怎么處理如此復雜的關系的呢?
公開的記載是這樣的:張居正并不像徐階所期盼的那樣,站在徐階一方,哪怕是稍有表示!即使是高拱公開拿那份實際上是由張居正執(zhí)筆的重要文件做文章和徐階較勁兒,在公開場合,張居正只是保持沉默,不發(fā)一言,更不要說站出來為徐階辯護了。當然,張居正也不會公開替高拱說話,盡管他內(nèi)心覺得真理在高拱這邊。
不用說,張居正也會做些表面文章,比如在徐階和高拱面前,說些無關痛癢的勸解的話。當時給人的印象是,張居正很為難,很盡力地在調(diào)解徐階和高拱的矛盾。
暗地里,張居正是不是有故意挑撥離間、火上澆油?-- 當時的一些人是這樣看的,不過,張居正是不是真的這樣做了,我不好斷言。但從張居正以后的表現(xiàn)看,這個結(jié)論多半是能夠成立的。
那就先存疑吧。
但是,有一點無可置疑:張居正,該出手時就出手。
他出手的第一個對象是高拱。
畢竟,徐階在官場,身經(jīng)百戰(zhàn),絕對是老手,高拱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盡管總體上說,理在高拱,但是他還是抵擋不住徐階的手腕兒,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在徐階的策劃下,中央各部門的干部,紛紛出面攻擊高拱,強烈要求他下臺!
這個時候,張居正出面了。
張居正出面,當然不是替高拱說話,他是要高拱趕快卷鋪蓋回家!
從史料上看,張居正似乎對高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現(xiàn)在老兄的處境很危險啊,還是暫避鋒芒為好;等到時機成熟再回來也不遲?。∷赡苓€說過,等時機成熟了,小弟我替老兄在皇上面前轉(zhuǎn)圜,請老兄再回來!
我甚至懷疑,張居正可能還向高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會想辦法,請走徐階這尊神,我兄不會等得太久!
高拱聽從了張居正的建議,辭職回家了。
也許,張居正轉(zhuǎn)臉會對徐階說:“師相,姓高的被學生打發(fā)走了!師相這下終于可以安心了!”
這是我的猜測。但是我估計十有八九是真的。為什么這么說,請諸位先不要著急,往下看。
當高拱下臺回家的時候,內(nèi)閣里的六個人,就剩下五個了。其中一個叫郭樸的,相當于“三把手”的位置,即排在徐階、高拱之后。他是內(nèi)閣里唯一一個公開站在高拱一邊的高級干部。對他,張居正就不客氣了,毫不猶豫地“佐徐逐之”!這樣,內(nèi)閣里就剩下徐階、李春芳、陳以勤和張居正四個人了。
徐階就不用說了。李春芳是張居正的同年,是那一科的狀元。這個人是個老好人,能力差、人品正,對徐階執(zhí)弟子禮。陳以勤是張居正科舉的老師,是前輩,但是他是個與世無爭的“自了漢”,這個人似乎對一切都無所謂,在內(nèi)閣里基本上屬于可有可無的角色。
要說,這個班子是應該很和諧、很團結(jié)的。作為首相的徐階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對手。他應該是心情舒暢、志得意滿了。
但是,這又只能是一般人的想法。
張居正不是一般人?,F(xiàn)在的徐階,在張居正的心目中,已經(jīng)不再是他張居正恩重如山的導師和保護人,而是他奪取更大權力、施展宏偉抱負的障礙了。
所以,徐階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
當然,并不是說,張居正此時會和徐階公開作對,公然采取措施驅(qū)逐徐階。真要這樣,那就不是張居正了!
以我的分析,導致徐階很痛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他和高拱的爭斗余波未了。雖然徐、高之爭以后者的下臺告一段落,但是事情并沒有完結(jié)。實際上,徐階也不得不認識到這樣的現(xiàn)實:他和高拱的爭斗,自己并未取得完全的勝利,而是兩敗俱傷。因為隨著高拱的下臺,中央和地方干部中內(nèi)心同情高拱的人逐漸多起來了,他們對徐階的不滿在逐步發(fā)酵、發(fā)泄出來。徐階的日子,就顯得不那么好過了。第二個原因是,徐階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隆慶皇帝,互不欣賞,彼此對對方都產(chǎn)生了深深的失望情緒。
這其中,張居正是不是在背后做了文章,比如鼓動親高拱的干部攻擊徐階等等,我不敢斷定。反正事實是,當時不少人都開始上參折對徐階展開攻擊。
但是有一點可以絕對肯定:張居正希望徐階早點下臺!
因為,只要徐階下臺,內(nèi)閣,這個國家的中樞機構里,就剩下李春芳、陳以勤和張居正三個人了。而李春芳和陳以勤這兩個人,雖然都比張居正資格老、牌子硬――他們一個是張居正的老師,一個是堂堂的狀元出身,但是,從主觀上說,這兩個人都是與世無爭的老好人,他們都沒有野心,也沒有權力欲;從客觀上看,這兩個人能力都不怎么樣,威信也一般。就是說,這兩個人沒有當國執(zhí)政、駕馭全局的欲望,也不具有這個能力。那么,實權就落在了張居正的手里。以這兩個人的性格和能力,張居正略施小計,就可以把他們趕走,真有那么一天的話,執(zhí)政當國者,就是他張居正無疑了。
還有一個理由。張居正這個時候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才干,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他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徐階似乎不那么合拍,而他又不想公開和徐階對立,落下背師犯上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