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決定我一生命運的一件事情。
--李開復
李開復一直把他的養(yǎng)育了七個孩子的媽媽視為人間圣母。媽媽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傾聽兒子的訴說,仔細揣摩什么才是兒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她還知道兒子內心深處潛藏的愿望,知道那愿望在未來的某一天里終將爆發(fā)出來,一點一點地引導兒子朝著那個方向走去。她對兒子有一種執(zhí)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兒子不同凡響。可是作為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兒,開復總要惹媽媽生氣。每逢這時候,她就顯露出一個平凡母親的特點:焦躁,憤怒,甚至專橫。
“我有一個很獨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親?!遍_復總是這樣說。聽上去有些矛盾,其實母親正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溫和又嚴厲,既傳統又開放,既獨斷又寬厚。11年前,她曾拒絕所有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冒著生命危險生下這個兒子?,F在,兒子盡管還未成年,她卻毅然剪斷了母親對兒子的束縛,讓他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國讀書。她知道兒子不僅需要生命,還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那是1972年,李開復11歲。
這一年的中國有一個讓全世界感到驚訝的春天。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與紅色中國的領袖毛澤東和周恩來比肩而坐,談笑風生。這場面要是出現在今天,人們是不會放在心里的,但在那時候卻非同小可。此前中美兩個國家互不了解,不共戴天,此后都開始嘗試了解對方,結果發(fā)現原來大家可以和平共處,甚至可以做朋友。這個巨大的轉變就是從1972年開始的,現在回頭看,它改變了中國的大歷史,也改變了很多普通中國孩子的命運。
后來被人們叫做“天才”的那些“微軟小子”,那時候還什么都不是呢。1972年,張亞勤6歲,就像我們在前邊提到的,他還在山西南邊的一個小城里跑進跑出,纏著外婆給他講故事。沈向洋也是6歲,住在蘇浙兩省交界的一個小村莊,白天坐在一個破牛棚里聽老師講課,傍晚在田里采野果。童欣剛剛兩歲,吳楓也是兩歲,高劍峰和張黔還在襁褓中,而劉策要到6年以后才出生。張宏江的年齡稍大,也只有12歲。他離開在武漢的家,跟著爸爸媽媽來到河南葉縣的“五七干?!?,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不認識的叔叔和阿姨,既好奇又驚慌。凌小寧在這群人中是年齡最大的了,那一年20歲,是北京第三軋鋼廠的一個還沒滿師的徒工,其工作是把鋼條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每天8小時,每周6天,每月工資18元。
在“微軟小子”的經歷中,1972年如果有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李開復遠渡重洋到了美國。他從此擺脫那些枯燥的課本和無休無止的考試,還有那個讓他討厭的小學老師。
當然他也離開了溫馨的家。等到長大成人、功成名就、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時,他才認識到,生命和自由,正是母親給予他的最好的禮物。
開復出生的那一年,父親55歲,母親44歲。對這樣年齡的女人來說,分娩的過程與其說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說是精神上的煉獄。很多人都說她的年齡不再適合生這個孩子,母親只是輕輕地重復著三個字:“我要生”。分娩的那個夜晚,醫(yī)院的專家說,“這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癡。”看到這女人眼睜睜地望著他,專家又說:“科學上低能的概率大一些?!钡悄赣H還是那三個字:“我要生”。
母親的堅強拯救了這個男孩兒。他后來說“母親有一個堅強的性格”,那是在他誕生到世上的第一天里就有的感受。
要說學校的教育制度和家庭對孩子的期望,海峽兩岸真是如出一轍。就像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一樣,在這個家庭里,母親對孩子有著更強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小兒子的出生讓這個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她堅信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所以對他的寵愛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嚴。
母親的視線里永遠都有這個兒子,而且是把一種非常標準的中國式教育施加在兒子身上。她要求兒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叭绻惆押饬恳粋€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指標都列出來,比如數學、英文、中文,害羞不害羞、口才好不好等等,列出30項來,我對自己的女兒,可能會對其中三項五項要求很高,而我的母親對我,就要把30項全選上,”開復多年以后回憶說,“就是無論什么都要最好,不會有任何一項可以通融?!?/p>
母親要求開復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溫習功課,而且必須循序漸進,一絲不茍,這同我們后面將要敘述的亞勤在各年級之間跳來跳去、亂七八糟的情形,恰成鮮明對照。每逢開復背書,母親便親自督察,在兒子的朗朗讀聲中辨別正誤。她命令開復把書本全都背誦下來,而且要一字不錯,倘有一字錯誤,揮手就把書摔到別的房間,令他撿回重新來過。這又和亞勤母親的教子風格,截然不同。
開復本來聰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績很不錯。這讓媽媽滿意,但是兒子不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他討厭背書,討厭考試,討厭做作業(yè)。最討厭的是課堂上的那些紀律。他天性調皮,上課總愛動來動去,還愛講話,愛和老師作對,所以總是挨打。那老師姓徐,懲罰學生的方式之一,是用竹條打手背。
“我并沒有母親想象得那么用功。我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做到最好,比如考試考到足夠好就可以了。聽說現在很多大學生,60分就過關了,這也許是大學生的“足夠好”,我小時候的“足夠好”,就是讓我母親滿意。有時候也會耍點小聰明,比如功課沒有做完就告訴母親做完了,然后躲在房間里面看電視,第二天早上五點鐘起床,三筆兩筆,把功課做完?!?/p>
母親對兒子的淘氣行為不大在意,但是她在意兒子的學習成績。兒子得到一個好分數,她會認為這是應當的,但如果兒子的分數落到三名之后,她就不會有好臉色。如果更差,比如十名之后,就要挨打。母親打兒子的時候通常都用一根竹尺,堅硬而且具有彈性。兒子在長大成人之后還記得小時候挨打的情形,“那是真打,而不僅僅是恐嚇,所以下手很重,有一次還把尺子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