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回到5歲以前(2)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凌志軍


母親在父親去世之后重新結(jié)婚,也許是不希望將往日的陰影帶進這個新的家庭,所以很少對他說到父親。他很想念父親,可是連父親的長相也不記得了。他的記憶中從來就沒有過父愛,也不能體會什么叫做“父愛”?!耙驗閺膩頉]有過,”他說?!八詻]有對比?!倍嗄暌院?,他自己也有了一個女兒。看著女兒在新澤西州溫暖的陽光下歡呼雀躍的樣子,張亞勤終于意識到久久積蘊在心中的那種“父親情懷”?!拔业呐畠喝绻麤]有我,肯定不行,”他說,“直到那時我才想到,假如當初父親在的話,我的童年可能會不一樣?!?/p>

在張亞勤的記憶中,5歲是一個很深的烙印。他曾這樣敘述他對5歲的理解:

如果能回到5歲以前,我會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有三分之一是在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后面的一些經(jīng)歷,上大學之后對于人的性格就不是很重要了。我看到很多人在完全同樣的環(huán)境,比如兄弟姐妹,甚至雙胞胎,長大以后性格卻完全不同。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做計算機,那么大腦是芯片,身體是其他的硬件,你的性格好比操作系統(tǒng)。電腦買來,裝上操作系統(tǒng),差不多就定型了。人也是一樣,出生以后先是基礎(chǔ)教育,然后是高等教育,就好比在操作系統(tǒng)上不斷加入新的應用軟件。應用軟件就是大學的教育,大學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操作系統(tǒng)很差,那么應用軟件的潛力也發(fā)揮不出來。

6歲那年,亞勤離開太原來到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座小城,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亞勤的第一個老師?!拔业某跫壗逃峭馄沤o的。”他有一次說。

外婆有些文化,不太多,認識字,會算賬,這在那一代中國婦女中已經(jīng)少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外婆知道好多有意思的故事,還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她經(jīng)常告訴我要獨立,不要依賴別人。”像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亞勤小時候也愛看連環(huán)畫。看不懂就要外婆講,外婆卻說:“你要認字,認了字就不用求別人講了。”

外婆很開明,年紀雖大,想法卻很年輕,說出來的話也最中聽。即使到了現(xiàn)在,亞勤還是覺得那些話很有道理。外婆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只要是知識,什么都可以去學?!庇幸淮瓮馄胚€特別地鼓勵他:“不要跟著學校的教材走,要跟著自己的需要走。學了加減,覺得不夠了,就學乘除,不用管它是幾年級的課程?!? 亞勤就這樣度過了他的童年,其間還有無數(shù)次的獨自旅行。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這孩子從記事的時候起就在這些城市之間跑來跑去。從來都是獨往獨來。"我印象里小時候就是到處跑。"他在多年以后回憶說,"我從小就很獨立。"他還記得7歲那年坐著火車走了一千多里,去西安尋找奶奶家。到達西安的時候天色漆黑,還下著雨,卻沒有人到車站來接他。他獨自一人摸到奶奶家,也不害怕,還覺得本來就應當如此。他也記得那一年他第一次見到北京:"可算是長了見識了。我突然就感到世界是那么大。我住的太原比起北京,真是個很小的地方。"

每次走進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是住在別人家里,雖然都是親戚,可畢竟不是媽媽。這孩子小小年紀,就能體會寄人籬下的感覺,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敢任性,還有意地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甚至盡力去理解別人的想法。

"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yǎng)是有好處的。"他這樣敘述自己的童年,停了一下,接著說:

"我小時候?qū)W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那些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qū)W不到這一課,長大了還是要學的。因為他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得到別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處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