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適在搖擺中前行(3)

南渡北歸:南渡 作者:岳南


同年9月8日,胡適以學者身份離開即將進行一場血戰(zhàn)的南京,由武漢轉(zhuǎn)赴歐美。臨行前,對前來送別的汪精衛(wèi)、高宗武、陶希圣等主和派干將們清楚地表明:“我的態(tài)度全變了。我從此走上了‘和比戰(zhàn)難百倍’的見解?!盵41]并勸對方不要太性急、太悲觀,我們八月初做的“在大戰(zhàn)前作一度最大的和平努力”工作,是不錯的。但我們要承認,這一個月的打仗,證明了我們當日未免過慮。這一個月的作戰(zhàn)至少對外表示我們能打,對內(nèi)表示我們肯打,這就是大收獲。謀國不能不小心,但冒險也有其用處。在當天的日記中,胡適這樣寫道:“晚上八點半,正料理上船,空襲警報又起了,有翁詠霓、陳布雷、孟真、枚蓀、之椿、慰慈諸人和我們父子兩人同坐在黑暗中靜候到‘解除’的笛聲--我獨自走到外邊,坐在星光下,聽空中我們的飛機往來,心里真有點舍不得離開這個有許多朋友的首都。”[42]

盡管胡適舍不得離開戰(zhàn)火紛飛的家園故土,但又不得不為民族的使命遠走他鄉(xiāng)。1937年9月23日,胡適輾轉(zhuǎn)多日終于抵達檀香山,26日抵達舊金山,開始了自嘲為“過河卒子”的非正式外交使節(jié)生涯。

當胡適到達華盛頓,隨駐美大使王正廷首次去拜訪羅斯??偨y(tǒng)時,羅氏頗為關(guān)切地詢問中國戰(zhàn)局,并有“中國軍隊能否支持過冬?”等語,胡適聽罷倒吸一口冷氣,想不到美國佬對中國如此輕視,但中國的情形實在令人擔憂。胡適有些激動地予以肯定答復,并動情地說:“中國需要美國的支持,我想總統(tǒng)很快會以明快的眼光判斷是非!”通過胡適的進言,羅斯福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軍事情形,同時也理解了中國人民需要美國政府“拉兄弟一把”的迫切心情。只是當時的美國奉行“中立主義”政策,也就是說不管你們中國、日本還有其他什么東亞或南亞國家如何開打,打到什么程度,是你死還是我活,是正義還是非正義,最后打出個什么名堂,美國全部采取袖手旁觀,絕對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舒舒服服地過好自己的安穩(wěn)日子。這個政策令身居總統(tǒng)高位的羅斯福對胡適提出的問題難以回答。臨別時,羅斯福緊緊握住胡適的手,態(tài)度極為誠懇地說了些安慰的話,囑咐不要著急,此舉令胡適深為感動。

1938年9月,國民政府召回在美國四處碰壁,過街老鼠一樣的無能大使王正廷,于17日發(fā)表了胡適出任駐美大使任命狀:“駐美利堅國特命全權(quán)大使王正廷呈請辭職,王正延準免本職。特任胡適為中華民國駐美利堅特命全權(quán)大使。此令?!?/p>

當天,胡適接到了電令,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1938年9月17日

今天得外部電,說政府今天發(fā)表我駐美大使。今天下午王亮疇有電來賀。

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為國家犧牲了。[42]

注釋:

[1]李濟《創(chuàng)辦史語所與支持安陽考古工作的貢獻》,載臺北《傳記文學》,第二十八卷,第一期,1976年。在廣州中山大學校園內(nèi)見面之前,傅斯年與李濟并未謀面,據(jù)李濟之子李光謨推斷,傅決定聘李大概得益于李四光(字仲揆)的舉薦,因李四光當時正奉命籌備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所,李濟是院聘籌備委員,自然熟悉。李光謨所言大體不差,這個推理從1928年傅寫給馮友蘭、羅家倫、楊振聲三人的信中可找到證據(jù)。信中說:“李仲揆盛贊李濟之,我見其教史祿國文,實在甚好。我想請他擔任我們研究所的考古一組主任,如他興趣在人類學,亦好。” (《傅斯年全集》,第七卷 ,歐陽哲生編)至此,原清華國學研究院殘存的三位導師皆歸到傅斯年旗下,傅氏成了眾人矚目的大師之林中的盟主。但作為傅斯年本人,游歷歐洲七年,卻什么學位帽子也沒有弄到,既不是碩士,更不是博士。對此,胡適有一段時間不理解并對傅的“不爭氣”表示過不滿,但傅卻表現(xiàn)得很坦然,他與陳寅恪都表示為追求知識而讀書,不是為追求學位而學習。盡管如此,沒有博士學位總是為一部分知識分子所不屑,后來有人提出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長都是大學問家,傅斯年會什么,憑什么當所長?等等,其實就是對他沒拿到博士學位的一種嘲諷。

[2]《陳寅恪詩集》,陳美延 陳流求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3] 杜正勝《無中生有的志業(yè)》,《新學術(shù)之路》(上),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98年印行。

[4] 《致馮友蘭、羅家倫、楊振聲》,載《傅斯年全集》,第七卷, 歐陽哲生編,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原信未署年代,編者據(jù)函中內(nèi)容推斷為民國十八年(1929),不確,應為1928年。信中涉李濟、楊振聲等人。李于1929年春已赴安陽發(fā)掘,楊于1929年夏,作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到青島參加籌備議并籌建青島大學,已離開清華。

[5]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載《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歐陽哲生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6、7] 李濟《傅孟真先生領(lǐng)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載《感舊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8] 胡適《〈傅孟真先生遺著〉序》,作于1952年12月10日,載《胡適作品集》,第二十五卷,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