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與梁啟超皆陳家舊識,王國維與陳寅恪均受過晚清大學者沈曾植(1850--1922)的指導與影響。沈是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郎中、江西廣信、南昌知府、總理衙門章京、安徽提學使,署布政使。光緒二十一年,與康有為等開強學會于京師,主張維新。曾受湖廣總督張之洞聘主講兩湖書院。清亡后為遺老,寓居上海。學識淵博,早年通漢宋儒學、文字音韻,中年治刑律,治遼金元史、西北南洋地理,并研究佛學。又究心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歐。余事為詩,鄭孝胥、陳衍推他為“同光體之魁杰”,詩篇有《病僧行》等。工書法,由帖入碑,結體險峻,用筆生辣,生拙高古,奇趣橫生。著有《蒙古源流箋證》、《元秘史箋注》等幾十種。1915年,王國維經羅振玉引識沈曾植,后二人情誼甚篤。沈為寅恪父執(zhí),與陳三立酬唱密契,作詩吟賦,共為“同光體”詩派領袖。寅恪作為晚輩亦對沈抱極大崇敬,向其求教問難。陳寅恪后來從事梵文、西北史地、蒙古史研究,與沈之影響頗有關系。通過沈氏這一中介,王國維與陳家相識相交并成好友。陳寅恪游學巴黎得識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即得王國維作書引介(伯希和氏曾把敦煌藏經洞的經卷運出國外,引起了中國人的憤怒。但作為漢學家,曾在傅斯年的幫助下,于1935年到河南安陽殷墟發(fā)掘現場等地作過考察)。
梁啟超不僅是陳家舊識,且與寅恪祖父寶箴、父親三立、長兄衡恪祖孫三代交誼篤厚。據《民國人物碑傳集·陳三立傳略》(吳宗慈,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出版)載: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因中年于金陵筑散原精舍,故以“散原”為號。清光緒八年鄉(xiāng)試中舉,光緒十二年進士及第,在京師以主事分吏部行走。此時朝廷部吏弄權,成積重之勢,吏部尤甚。而父親寶箴頗有政聲,名揚海內,三立遂決定辭官隨從父親,親侍左右,并藉與當世賢士大夫交游,講文論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寶箴詔授巡撫湖南,一切新政,裒然并舉,“一時賢哲如朱昌琳、黃遵憲、張祖同、楊銳、劉光弟輩,或試以事,或薦之于朝。又延譚嗣同、熊希齡、梁啟超等,創(chuàng)立時務學堂、算學堂、湘報館、南學會之屬,風氣所激厲,有志意者,莫不慨慷奮發(fā),迭起相應和。于是湖南士習為之丕變,當時談新政者,輒以湘為首倡,治稱天下最。凡此為政求賢,皆先生所贊識別勷而羅致之者也?!?/p>
1897年,也就是戊戌變法(1898年)的前一年,已有才名的梁啟超受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與其助手陳三立之聘,出任長沙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從此,梁氏與陳家結交,有機會對祖籍義寧的陳氏家學有所了解,并極為崇敬。據云,1924年,梁啟超夫人李蕙仙去世,葬于北京香山臥佛寺東面小山,梁啟超曾想讓陳三立為之書寫墓碑文,后因故作罷。
正因為陳寅恪與王、梁二人有如此淵源和交情,后者為其進清華園助力當是合乎常情與人情的。據清華研究院第三屆學生藍文徵回憶,當年梁啟超曾親自向校長曹云祥面薦過陳寅恪,當時的情形是,“曹說:‘他是那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苡謫枺骸袥]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苷f:‘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先生氣了,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接著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幾位名教授對陳先生的推譽。曹一聽,既然外國人都推崇,就請?!保愓苋蛾愐∠壬W事及其著作》,載臺灣《傳記文學》1970年16卷3期)陳哲三是藍文徵的再傳弟子,關于梁曹對的故事,是陳從藍處得來的,因而有人謂“頗具小說家之描述”,只能“為一種傳聞”,不能全部置信。其理由是到了陳哲三氏這里,與梁曹已隔三代,時間久遠,難免有以訛傳訛之嫌,即使真有此事,也多有演義,致使后人難辨真?zhèn)瘟?。如同顧頡剛氏搞出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傳說”一樣,年代越往后,編造的成分越大,色彩越濃”,當年清華園中的梁曹對亦當如此吧。
[40]《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另據吳宓晚年《自編年譜》云:吳于1918年秋到哈佛大學后,與初到哈佛的中國留學生俞大維相識并成為要好的朋友,后又與進入哈佛就讀的陳寅恪相識。俞與陳是姑表兄弟,此前“俞大維君又多稱道其姑表兄義寧陳寅恪君之博學與通識,并述其經歷。詩人陳伯嚴先生(名三立),前夫人羅氏,生長子衡?。ㄗ謳熢?,詩人,畫家。繼配夫人俞明詩(俞大維之姑母,能詩)。生(二、三、四,虛,無)五子隆恪、六子寅恪、七子方?。ㄗ謴┩?,能詩,而狂放佻達),八子登恪,留學法國,撰有《留西外史》小說。(宓按,陳寅恪君一八九○年庚辰年生。年十一(吳學昭按,此處疑為年十五之誤。南按,應為年十三。)留學日本。兩度游學歐洲,先居巴黎,后再赴歐洲,今始到美國。一九二五年,由宓薦,清華聘為國學研究院教授,月薪四百圓,乃回國。計其在外國留學之時期凡十八年,與玄奘同。)宓深為佩仰?!保ㄞD引《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當吳宓向曹云祥舉薦陳寅恪時,陳仍在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和佛經。1925年2月16日,吳以曹云祥校長的名義致電柏林,陳有過遲疑,后決定就聘,但言不能即刻到校。據吳宓日記4月27日載:“陳寅恪復信來。(一)須多購書;(二)家務,不即就聘?!睘榇?,吳宓感慨道:“介紹陳來,費盡力氣,而猶遲疑,難哉?!庇谑?,吳再致電陳寅恪勸說。此后,吳、陳之間電報頻傳,往返協商。6月25日,吳在他的日記中又出現了“晨接陳寅恪函,就本校之聘,但明春到?!敝Z。同年8月14日,吳宓再記道:“陳寅恪有函來,購書殊多且難?!泵鎸﹃惖睦щy,吳宓幾次面謁校長曹云祥,請求予以設法資助,最后曹校長同意先預支薪金數千元,兌成美金匯至柏林,陳寅恪得款并料理一切事務后,于同年12月18日由馬賽起程回國,直到次年7月7日方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