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我在這家外企已經(jīng)呆了將近半年,雖然語言溝通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和外國人的相處還是覺得比較隔膜。似乎只有和中國背景的人在一起,才有交往的欲望。
同那些來自歐美的學生相比,大陸學生的優(yōu)勢,自然是熟悉中國文化,對中國這個市場更加了解。但是,大陸學生要達到他們的英語水平,一般來說一兩年恐怕還不夠。而他們要了解中國的市場,一兩個月就夠了。這樣想來,危機感挺重的。
徐小平:
如果你不是去一個陌生的國度,而是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你是不會有愚蠢的擔憂,也不會緊張、恐懼的,相反你只會激動。我以為,中國當代青年最成功的典型人群,就是以世界為家的人,或者說以中國為家、以世界為舞臺和背景的人。
當你在國外呆上一到兩年,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對國外的文化有一次比較深入和長久的接觸,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那時,你的優(yōu)勢會非常明顯。
※※※
G的基本資料:
2004年,考入某名牌大學企業(yè)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2006年起,先后在一家本土金融企業(yè)和一家著名跨國投資銀行實習。
G:
我和我的很多同學,現(xiàn)在大多在外企或者需要大量地和外企打交道的國企工作。我實習的第一家企業(yè)雖然是國企,但業(yè)務往來基本上全是涉外的?,F(xiàn)在這家公司更不用說了,是徹頭徹尾的外企。所以,不管具體從事哪一塊領域的工作,我和我的同學們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國際化。
比如,我現(xiàn)在就面臨一個讓人頭痛的選擇,我的老板問我是想做中國的業(yè)務,還是做大中華區(qū)的業(yè)務。如果是后者,對國際化的要求自然比只在國內(nèi)做要高多了。我周圍的很多中國同事,更想找機會去美國或者歐洲發(fā)展,在這方面面臨的考驗就更大一些了。
我在這家外企已經(jīng)呆了將近半年,雖然語言溝通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和外國人的相處還是覺得比較隔膜。我上個月出差去美國,在那邊做一個投資項目。和許多外國同事一起在公司里做事時沒有什么困難。但就是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比如去酒吧,我就不知道跟他們講什么好。大家努力地想找一些共同話題來談,卻發(fā)現(xiàn)很難。一起進餐館吃飯,坐在一起卻完全體會不到同事的感覺。但奇怪的是,一回到公司,同事的感覺又立即回來了。于是,和外國同事更多地只是保持工作的關系,最后玩在一起的還是以中國人居多。似乎只有和中國背景的人在一起,才有交往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