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醫(yī)師都相信的藥效
香港那邊的中藥房,把切細的干鮑作為藥材出售。
對了,原來“石決明”、“千里光”都有“明目”的意思。夜盲癥也叫“雞盲”,據(jù)說吃鮑魚就能治好這種病。
生活在深海里的鮑魚,以海藻為食,自然含碘高,吃了可以降血壓。明目的功效則大概是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緣故吧。
前不久,先父的友人、一位婦產(chǎn)科醫(yī)生從東京來神戶,買了干鮑作為土特產(chǎn)帶回去。
我問他:“喜歡吃鮑魚嗎?”
對方回答:“因為眼睛越來越不好使了?!?/p>
這位醫(yī)師是受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訓(xùn)練的中國人,對鮑魚的功效卻是深信不疑的。
功效姑且不論,鮑魚確實味道鮮美。丈夫經(jīng)常吃,也不是為了明目或降血壓。
正如前面所說的,自宋代以后,中國人就不再吃生,一切食物都要用火烹制。因此,中餐館的菜單里,就沒有鮑魚刺身這類生海鮮了。
干鮑的黃金之味
在中餐里,使用干鮑比使用罐頭鮑魚更高級。從價格上看,干鮑也遠遠貴得多。
是罐頭還是干品,從口感上大致能夠分辨出來。干鮑更有彈性,更有嚼勁;罐頭鮑魚則不太耐嚼。
不過,也有做得好的菜肴,讓人無法分辨材料到底是罐頭還是干品。
例如,用羊肉能夠做出比牛肉更像牛肉的味道,這就得看廚師的本事了。分辨不出來的時候,也用不著硬裝,干脆就說不知道吧。
前面也曾經(jīng)講過,只要菜好吃就行,如果還非要詮釋材料到底如何這般,那就是誤入歧途了。
說到干品,人們?nèi)菀讖娬{(diào)其便于保存的這一方面。例如,有人會說原本應(yīng)該是在新鮮的狀態(tài)下吃的海鮮,由于一時捕獲過多,沒辦法只好把多余的曬干保存起來。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簡直是大錯特錯。
干品吸收了寶貴的日光,另外,還把稀釋了味道的水分蒸發(fā)掉,因而味道濃縮了。也許應(yīng)當(dāng)說,紫外線的照射使干品增添了些許黃金的味道。
不少人甚至極端地認為,中式菜肴里的鮑魚只有干品才是最好的。
無論如何,鮑魚畢竟是熱門的海味,有各種各樣的烹飪法。
《隨園食單》有“鰒魚炒薄片甚佳”的記述。青木正兒博士注曰: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鰒魚產(chǎn)于山東北海岸和廣東。隨園則位于南京,因此袁枚吃到的估計是干鮑。如果不切薄一些,只是單純炒的話,恐怕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