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變河豚的故事
不知何故,有人就是喜歡吃貝類。我們家里的每個人,也都有這種傾向。丈夫孩子他們一到經(jīng)常光顧的小餐館,不用發(fā)話,伙計就會端上鮑魚來。他們與餐館之間形成了這樣一種默契,可見在那里吃鮑魚的次數(shù)頗為可觀。
在中國,上等的宴席稱作“參鮑翅”?!皡ⅰ敝傅氖呛?,“翅”指的是魚翅,而中間的“鮑”指的就是鮑魚。這三樣?xùn)|西齊齊登場,才稱得上是“宴”,缺了哪一樣都不行。
關(guān)于海參和魚翅,前面已作了介紹,下面向大家介紹鮑魚。
“鮑魚”在日語中寫成“鮑”,是不久以前的事情,原來寫作“鰒”。而“鰒”字在現(xiàn)在的日語中,指的是河豚。為什么會是這樣,人們不太清楚。大概是因為“鰒”在日語中念“fuku”,跟“河豚”的讀音“fugu”接近,于是“鮑魚”就變成了“河豚”[1]。隨意作出變換,真讓人頭疼。
《萬葉集》中有這么一句:
伊勢的漁夫呀,你沒日沒夜地潛到大海里打魚,是否會像鮑魚一樣思念我?
由于鮑魚只有單面外殼,在詩中成了單相思的象征。
也有人認(rèn)為,“鮑”的讀音“awabi”是“awanumi”[2]的省略。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很喜歡吃鮑魚。被認(rèn)為是關(guān)于日本最早文獻(xiàn)記錄的《魏志·倭人傳》中,是這樣描寫日本人的:
好捕魚鰒,水無深淺,皆沉沒取之。
《魏志·倭人傳》是寫成于三世紀(jì)的書,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起,就有漁夫潛到水底捕捉鮑魚。
中國也產(chǎn)鮑魚,不過由于它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想必一定是供不應(yīng)求。德川時代,就有日本鮑魚從長崎裝運出口了。
中國人還把鮑魚稱為“石決明”、“千里光”、“九孔螺”,等等。
“九孔螺”的叫法好歹可以想象。鮑魚的貝殼跟螺類似,殼上有九個孔,以此得名。
然而,“石決明”、“千里光”的由來,一時想不明白。
“決明”有“使之光明”的意思,而“千里光”則指的是“非常明亮”,這兩個名稱多半有所關(guān)聯(lián)。[1] 日文漢字的讀法分音讀、訓(xùn)讀兩類。音讀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fā)音近似,如文中的“鰒”讀作“fuku”。訓(xùn)讀則是借用漢字的字形、字義,配以日語固有發(fā)音,如“鮑”念“awabi”。日語中表示“河豚”這個意思的詞念“fugu”,后來用漢字“鰒”表示?!g者注
[2] “awanumi”是“合わぬ実”的讀音,后者意為“單殼的肉”。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