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中國學術(shù)界里廣受推崇(當然,也頗受批判)的錢穆,著作等身,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在錢穆的眾多著述里,《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回顧記錄了不少現(xiàn)代的學人風采與學林往事,深富興味??墒牵慈珏X穆的得意弟子余英時的述說,這部書的文字“太潔凈、太含蓄了”,因此,“讀者如果不具備相當?shù)谋尘爸R,恐怕很難體會到他的言外之意,更不用說言外之事了”(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第13頁)。例如,錢穆對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chuàng)所所長傅斯年(孟真)的一些回憶,就很有意思,頗有值得探索玩味的空間。錢穆的回憶里,有這么一段話:
凡北大歷史系畢業(yè)成績較優(yōu)者,彼(按:傅斯年)必網(wǎng)羅以去,然監(jiān)督甚嚴。有某生專治明史,極有成績,彼曾告余,孟真不許其上窺元代,下涉清世。然真于明史有所得,果欲上溯淵源,下探究竟,不能不于元清兩代有所窺涉,則須私下為之。故于孟真每致不滿。(《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第147頁)
所謂“凡北大歷史系畢業(yè)成績較優(yōu)者”,傅斯年“必網(wǎng)羅以去”,確是歷史實情。正如史語所創(chuàng)所元老之一,后來也接任所長的考古學大師李濟的指陳,傅斯年專門鑄造了“拔尖主義”一詞,意指網(wǎng)羅各大學歷史系的高材生,加入史語所的研究隊伍,“往往使各大學主持歷史系的先生們頭痛”(李濟:《值得青年們效法的傅孟真先生》,第69頁)。正如身受傅斯年教化栽培之恩的鄧廣銘的回憶,傅斯年自己與史語所同仁于1930年代初期都在北大史學系兼課,既是培英育才,“要把金針度與人”,也兼有直接為史語所考評選拔新血的用意。(見鄧廣銘:《懷念我的恩師傅斯年先生》,第8頁)
至于錢穆說傅斯年對進入史語所的這批新秀“監(jiān)督甚嚴”,基本上也非憑空虛構(gòu)之論。蓋若傅斯年對史語所的新進青年,立下的第一條“規(guī)矩”,就是“三年內(nèi)不許發(fā)表文章”。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就比喻說,這乃是傅斯年對青年學者的“下馬威”。董作賓也指陳說,平素相處,傅斯年對這群小青年確實“管理又是很嚴的”。例如,有一次,一位助理員某君在院中散步較久。次日,傅請別位同仁一起到外面曬曬太陽,偏偏就是不讓某君出門,還向他說:“你昨天已經(jīng)曬夠了?!币虼耍髻e說,史語所的這幫青年學人,對傅斯年固然“愛之敬之而且畏之”,但是,只要受過傅斯年的“訓”的人,“敬”同“畏”卻又壓住了他們的“愛”。
史語所避徙四川李莊的時候,扮演多重角色的傅斯年,往來于重慶、李莊之間,一旦回到李莊,這幫青年學人的行止動作,便大有不同,特別對他,好似“敬而遠之”。傅斯年不在李莊時,由董作賓代理主持所務(wù)。這群青年和這兩位“領(lǐng)導”相處,態(tài)度舉止大大不同,讓傅斯年“大惑不解”,他就問過董作賓個中原由究竟何在:
他們立在院內(nèi)或大門口,一群人有說有笑,你去了,加入擺一套龍門陣,我去了,他們便一個一個,悄悄溜了,這是為什么?
董的回答是:
這正是我無威可畏,不如老兄之處。
傅斯年聽罷,只得“長吁了一口氣”。也難怪同樣在李莊的研究院社會所所長陶孟和,會對董作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