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培育還需要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以確保那些苦心經(jīng)營品牌的企業(yè)可以不受偽造侵權的影響。如果假冒偽劣盛行,一個李逵周圍有無數(shù)個李鬼在,同時法律又不健全,或者雖然有法律,司法機構卻不能獨立和公正地揭露和懲罰李鬼,民族品牌一定會變成民族“偽劣”品牌,能夠持續(xù)久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還有一個看起來不大,實際上很重要的因素 —— 即如何給品牌取外文名字的問題。在不同國家來往很少的時代,取名字只要注重本國語言的發(fā)音以及意義即可。而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越來越需要注意商標的跨國或跨語言問題。這一點,日本人也是覺悟很早的。參觀豐田公司的時候,獲悉豐田最早是生產紡織機械的企業(yè),到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生產汽車。開始仍然沿用從前的商標名稱Toyoda,甚至第一批汽車的前罩標志上還有漢字“豐田”二字。但是,后來很快就改Toyoda為Toyota,這樣對于西人而言讀起來就更順暢。漢字也不再使用。索尼公司如何費盡心力取名Sony也是膾炙人口的故事。觀察日本的商標,大多十分注重字眼在一般歐美人看來的內心感覺,試想Sharp在英文里的“鋒利的”、“敏銳的”、“靈敏的”等意義,作為電器的商標是再合適不過的;Canon是很古老的西方詞匯,來自希臘文,最初意義是丈量用的木桿或尺子,后來引申為規(guī)范、尺度等,天主教會的法律便名為“Canon law”,用這樣的詞作為講求精確的照相機商標,是何等地富于吸引力!
反觀我國的品牌,這方面就考慮較少?;旧暇褪前褲h字拼音一下,“春蘭”便是Chunlan,“長虹”就是Changhong,“恒源祥”就是Hengyuanxiang,“中華汽車”就是Zhonghua,凡此種種,一個共同的問題是這樣的字在不懂漢語的外國人看來沒有意義。另外,一些名稱我們自己會讀,但是,像Hengyuanxiang或者Zhonghua這樣的詞,找些老外來讀,大約十有八九是讀不出來的。讀音都困難,又如何能夠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馳名商標呢?當然,還有不少商標是意譯法,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顧外人感覺硬譯一氣的現(xiàn)象。一個經(jīng)典的誤譯是把“飛鴿”商標譯成Flying Pigeon[pigeon是那種不能高飛、只供人吃的肉鴿],這樣的產品如果能在西方飛得高飛得遠,成為暢銷產品,那肯定是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