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3)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作者:史景遷


  結果農業(yè)稅收大幅帶動的是城市生活的流行風氣,市鎮(zhèn)的文化多元,以及促進紹興等城市的規(guī)模與繁榮。龐大的財源幾乎沒有回流農村,去投資改善農耕技術或大型的灌溉排水工程。雖然毫無疑問,像紹興長期依靠河道與運河運輸民生物資,部分農家也因此能將農產品銷往這些新興城市,提高所得,然而城鄉(xiāng)經濟和生活形態(tài)的差異日擴,已成社會的發(fā)展基調。
  
  往昔的讀書人,特別是張岱大力推崇的讀書人,早已看出社會弊病所在,經常冒著丟官甚至喪命的危險,也要大聲疾呼。當然,對張岱或歷代有志之士來說,中央朝廷的集權,與在朝為官從政的文人官僚,都是他們要面臨的現實。也拜這些所賜,張岱才得以穿透社稷之表象,了解暗藏的積弱不振,這確實很像他小時候愛看燈籠,仿佛其亮光可以照亮卜居城市的種種曖昧不明。
  
  因當時朝廷修史與京城邸報每周新聞的傳播,明朝多位皇帝驚人的荒唐行徑也為市井小民所知。張岱出生時,在位的是明代第十四位皇帝萬歷。至萬歷四十八年(1620)為止的整個萬歷年間,國政是一天不如一天。也許是這位皇帝種種怪異的行為舉止,激發(fā)張岱鉆研歷史,特別是閱讀人物傳記更成為他終生的嗜好。張岱弱冠之時,神宗深居內廷,宮里的宦官是唯一可面見圣上的男性,他們很快就把持了朝政。有明一代,宦官一直大權在握,但因朝臣假道學、交相撻伐,惹惱萬歷皇帝,讓他難以忍受,往往好幾個月拒絕到外殿接見官員。為表反彈,文人和遭罷黜者開始結社倡議改革,雖議論酣熱,但對圣上或宦官表明造反,只有遭嚴厲整肅的下場,于是朝政日敗,危在旦夕。
  
  張岱對明史有很透徹的理解。上溯至14世紀中葉,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農村,貧無立錐之地,一度還出家為僧,游方四海。后來,朱元璋展現運籌帷幄的軍事長才、果敢的決斷能力,歷過經年征戰(zhàn),驅逐蒙元的異族政權,一統天下。明太祖一方面分封諸皇子,另一方面在南京重建強大的官僚體系,透過組織地方上的大地主,完善農村的社會制度。明太祖性格暴躁,行事極端暴烈,但也以精明干練、眼界開闊聞名。太祖把皇位傳給皇孫惠帝,新君學問淵博,對理想的中央集權方式有其見地,但太祖之子、惠帝之叔弒君,隨即踐祚,是為成祖。成祖自南京遷都北京,下令建造舟船,遠航至非洲東岸和波斯灣,宣揚天朝國威與成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