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次口述 (4)

大國學:季羨林口述史 作者:蔡德貴


注釋:

①此人應為唐錫朝。唐明照原名唐錫朝,廣東恩平人,1910年生。少年時代,唐明照隨家從廣東遷居美國舊金山,在那里讀完小學和初中。1927年回國,在天津就讀于南開中學,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九·一八”事變后,唐明照參加中國共產黨,翌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長。1933年唐中斷了在清華大學的學習,赴美國留學,入加州大學歷史系研讀西方近代史,并任美國共產黨加州大學支部書記兼組織部長、宣傳部長。1937年唐明照在加州大學畢業(yè),擔任了紐約華僑洗衣館聯(lián)合會英文干事,這使他有機會接觸美國社會的最底層。1940年,唐與冀貢泉先生等共同創(chuàng)辦著名的《美洲華僑日報》,出任第一任社長,后又任該報總編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唐曾在美國政府中任職。唐明照在紐約結識了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張希先——她的美國名字叫“康斯坦斯”。據斯諾前夫人海倫·福斯特介紹,這位加利福尼亞萵苣種植園主的女兒曾是燕京大學“最漂亮的姑娘”。張希先和她的兄弟張煒遜(解放后曾任首都醫(yī)院院長)、梁思懿(梁啟超第二位夫人王桂荃所生)夫婦都是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骨干,多次參加示威游行。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避免麥卡錫主義迫害,唐明照摯婦攜女秘密返回祖國。唐的出生在紐約布魯克區(qū)的女兒唐聞生那時還是八九歲的小姑娘?,F(xiàn)任鐵道部外事局局長的唐聞生操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國英語。迄今為止,她是外交部里進入中央委員會的唯一女性。在“文革”開始后的十年間,唐聞生和另一位嶄露頭角的風云人物王海容女士在中國外交界擁有極高的知名度。這對庶幾形影不離的“孿生姐妹”作為高級翻譯和外交官,幾乎參加了毛澤東、周恩來和來訪的各國政要、知名人士的歷次會見。1971年基辛格假道巴基斯坦來華訪問,唐聞生隨新近去世的杰出外交家章文晉專程前往伊斯蘭堡迎接美國客人。秘密來訪的基辛格對生性活潑的唐聞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當時,基辛格因唐出生紐約可依照美國憲法競選總統(tǒng),故而常與之逗樂打趣?;显谄溟L篇外交回憶錄《白宮歲月》里寫道:“這個前途對她似乎沒有什么吸引力;她既聰明又活潑,很長一段時間掩蓋了她的狂熱的意識形態(tài)信仰。她認為自己不僅是一個翻譯,有好幾次她當著我們的面毫不猶豫地與周恩來爭論?!保ㄔ摃谌齼裕澜缰R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自那以后,唐聞生參加了中美間多次重要會談。她在外交部擔任的最后一個職務是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長。粉碎“四人幫”,在經歷了8年沉寂之后,唐聞生于1984年出任英文《中國日報》副總編輯,數年前調任現(xiàn)職。

唐明照回到祖國后歷任外交部專員、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聯(lián)絡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處長、副秘書長。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lián)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我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權利。唐明照作為中國代表團副代表赴紐約參加大會,未幾即就任副秘書長。1980年后,唐任中聯(lián)部顧問、南開大學兼職教授?,F(xiàn)年八十一歲的唐明照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是中國大陸第一個“萬元戶”。剛去聯(lián)合國總部任職時,年薪4萬多美元,離任前高達近9萬。7年任期內,唐明照除了雇傭一華僑司機和自己日常開銷外,將積余的26萬余美元全部上交國家,表現(xiàn)了一個有著60年黨齡的革命家廉潔奉公的高風亮?。

②1951年1月26日,毛澤東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出席印度駐華大使的國慶招待會,并在會上祝賀道:印度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國、印度這兩個民族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幾千年以來是很好的。今天慶祝印度的國慶節(jié)日,我們希望中國和印度兩個民族繼續(xù)團結起來,為和平而努力。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和平,只有少數人要戰(zhàn)爭。印度、中國、蘇聯(lián)及其他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團結起來,為遠東和平、為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慶祝印度國慶,祝賀印度人民,祝賀你們的總統(tǒng)。后來,應印度大使小尼赫魯(尼赫魯的侄子)的邀請,毛澤東又赴印度使館參加晚宴。由于主人怕印度菜太辣,便少擱了香料,但愛吃辣子的毛澤東嘗了一口就問:“印度咖喱在哪兒?”主人馬上把菜送回廚房,加足香料,毛澤東才吃得滿意。席間,毛澤東還講了中國民間有關“歸西”的典故,說中國人死后都希望到印度去投胎,一時語驚四座。

③八大是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xié)禮堂召開的。當時59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勞動黨和人民革命黨的代表團,以及國內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應邀列席大會。

④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漢英詞典》組織編寫的《漢英詞典》于1978年由?務印書館出版,修訂版于1995年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修訂版共收單字和多字條目共8萬條,共1,435頁,約550萬字。外研社出的這本《漢英詞典》,現(xiàn)在大家在用。季羨林查了一下翻譯得非常得體。譯為“倚老賣老,利用你的資歷或晚年,標榜你的資歷。”

⑤按照梵劇的結構體例,序幕中,戲班主人和他的助手有段引出劇情的對話。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迦梨陀娑,青藝排演了《沙恭達羅》。將印度戲劇搬上中國舞臺這大概是首次?!渡彻н_羅》是迦梨陀娑作的印度古典梵語戲劇。描寫凈林修女郎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的戀愛婚姻故事。全劇詩情?意,塑造了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自20世紀20年代起就有多種譯本,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上演的是季羨林的那個譯本。

⑥在哥廷根大學,季羨林還有一些德國老師關系都是不錯的。其中有阿拉伯語教授馮·素頓,英文教授勒德爾、懷爾德,哲學教授海澤,藝術史教授菲茨圖姆侯爵,德文教授麥伊,伊朗語教授欣茨等等。而布勞恩教授是斯拉夫語言學的老師,接觸是最多的一個。

后來季羨林選的副系是英語和斯拉夫語,講課的教師是布勞恩,斯拉夫語研究所設在高斯-韋伯樓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拉夫語由他親自講授。他只讓季羨林看了一本簡單的語法,立即進入閱讀原文的階段。

在這以前,他已經有了學習俄語的經驗。教俄文的老師是一個曾在俄國居住過的德國人,俄文等于是他的母語。他的教法同其他德國教員一樣,是采用把學生推入游泳池的辦法。俄文每周兩次,每次兩小時,德國的學期短,然而季羨林卻在第一學期內,讀完了一冊俄文教科書,其中有單詞、語法和簡單的會話,又念完果戈里的小說《鼻子》。季羨林最初念《鼻子》的時候,俄文語法還沒有學多少,只好硬著頭皮翻字典。往往是一個字的前一半字典上能查到,后一半則不知所云,因為后一半是表變位或變格變化的。而這些東西,季羨林完全不清楚,往往一個上午只能查上兩行,其痛苦可知。但是不知怎么一來,好像做夢一般,在一個學期內,竟把《鼻子》全念完了。下學期念契訶夫的劇本《萬尼亞舅舅》的時候,季羨林就覺得輕松多了。

有了學習俄文的經驗,他拼命翻字典。南斯拉夫語同俄文很相近,只在發(fā)音方面有自己的特點,有升調和降調之別。在歐洲語言中,這是很特殊的。季羨林之所以學南斯拉夫語,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的興趣并不大,可以說也沒有學好。大概念了兩個學期,就算結束了。任課時,當時布勞恩還不是講座教授。

在哥廷根最后的兩年里,季羨林幾乎每周最少去一次他家。他家離季羨林的住處很近,兩三分鐘就能走到。

布勞恩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斯拉夫語言學教授,因此他有家學淵源,子承父業(yè),能夠流利地說斯拉夫語言中的許多種語言。季羨林見他時,他還非常年輕,還沒有獲得講座教授的資格。因為年輕,和瓦爾德施米特教授一樣被征從軍。但是他沒有上前線,而是在最高統(tǒng)帥部當翻譯。蘇聯(lián)的一些高級將領被德國軍隊俘虜,希特勒有時候要親自審問,以便從中挖出一些機密。給希特勒擔任翻譯的就是布勞恩。他每逢休假回家,總愿意給季羨林講一些翻譯時的花絮。透露一些蘇軍內部高層的真實情況。他甚至把蘇軍的一種大炮說得神乎其神,德國難以望其項背。這樣的消息,顯然是絕密的,但他也給季羨林說。

季羨林每周起碼一次到布勞恩的家里去聊一次天,消磨一個晚上的時光。他有一個非常美麗年輕的太太,有兩個可愛活潑又天真的男孩子,像小天使。大的叫安德烈亞斯,5歲多,雖然還沒有上小學,但是已經能看些書了。季羨林教給他一些中國字,他很快就記住了。很快,他們成了朋友。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他總要纏著母親,讓她講童話故事給他聽。有一次,季羨林眼看著他瞪大了眼睛看著母親嘴動的時候,一片童稚清暉的閃。他每次都聽個沒夠,直到母親說第二天多講一點,他才悻悻地去睡覺,仍然不滿足的樣子。小的叫斯蒂芬,特別喜歡季羨林。季羨林每次去他們家,他總要飛快地撲到季羨林的懷里。這時候,他的媽媽告訴季羨林,要抱住孩子轉上幾圈,這個孩子特別喜歡這玩意兒。教授的夫人很和氣,說話不拐彎,但是有時候也愣頭愣腦,說話沒有譜兒。但不會有什么隔膜。季羨林和他們全家都成了好朋友。

布勞恩教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喜歡中國古代的刺繡,家里就藏著一幅。上面有五個大字:時有溪山興。他讓季羨林把這幾個字翻譯出來,從此喜歡上了中國字?自己去買了一本德漢詞典,念起了唐詩。他靠詞典把每個字都查出來,然后把句子連在一起,居然有時候也能講出一些意思來。季羨林幫助他糾正語法的錯誤,再講一些語法常識。漢語的語法結構,他在開始的時候非常不適應,覺得有點怪。但是學下去,發(fā)現(xiàn)也有道理。他認為漢語沒有形態(tài)變化,可能是優(yōu)點,使讀者有極大的聯(lián)想自由,不像印歐語系那樣被形態(tài)變化捆住了手腳。

布勞恩教授還擅長畫油畫。有一次,他主動提出,要給季羨林畫像。有一段時間,季羨林幾乎每天到他家去,端坐在那里,當了好一陣子模特兒。在畫畫上,德國教授也非常認真。?完了征求季羨林的意見。季羨林對畫自覺不是內行,但一看很像自己,就很滿意了。

在學術研究方面,他不搞德國傳統(tǒng)的語言考據之學,他擅長的是義理方面的學問。他自己有一本著作,是寫19世紀沙俄文學的,把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兩座高峰,開展論述,有許多精辟的見解。

這樣的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在哥廷根大學卻是郁郁不得志的。他的升遷沒有希望,院士更是不沾邊,因此他一度想離開哥廷根到斯特拉斯堡大學,去補一個正教授的缺,而且表示把季羨林也帶過去。但是后來沒有實現(xiàn)。以后終于在哥廷根大學拿到了一個講座正教授?職位。

1980年,季羨林去德國訪問,也拜訪了布勞恩教授。那時夫人剛剛在一個月前去世,兩個兒子在外工作,不在身邊。老人成了一個寂寞的人,季羨林這時認識到在西方社會的學者,一旦失去了實用價值,只得如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