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

后生可畏

傅佩榮《論語》心得 作者:傅佩榮


  宗教家馬丁·路德說過一段與教育有關的軼事,內(nèi)容大致如下:一位小學老師每天穿著禮服上課,并且上課前,率先向學生鞠躬,行之多年,不免使人納悶。終于朋友問他原因,他說:“這些孩子將來都會成為社會各方面的領袖,帶領我們走向更理想的世界,因此我從內(nèi)心里對他們表示敬意?!?/p>

  我國諺語也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边@似乎是客觀的事實,但是,我們因而就認同“后生可畏”的說法嗎?這句話來自《論語》,值得稍作探討。原文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這句話有兩大關鍵:一是無法確知后生不如自己;二是“無聞者”不足畏。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首先,像顏淵這么好學的人,連孔子也承認他是“語之而不惰者”,“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在知識上每天都在進步,持之以恒自然通曉各種道理。在德行上亦然??鬃右辉儋潎@:“賢哉回也?!保ā队阂病罚┱J為只有顏淵在出處進退的掌握上,可以與自己并駕齊驅。如果顏淵多活幾年,孔子就不必擔心道統(tǒng)失傳了。這樣的弟子,是值得“畏”的。然而,三千弟子,也只有顏淵一人合乎此項條件。

  其次,到了四、五十歲而“無聞”,就不足畏了。一般人把“無聞”解為“沒有聲名”,似乎值得商榷。因為孔子對于“聲名”有三點看法:第一,聲名可以由偽善而得,如“色取仁而行違”(《顏淵》);第二,君子應該心胸寬大,超越聲名的誘惑,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三,聲名應該建立在仁德上,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

  由此可見,“無聞者”不足畏,并不是指“沒有聲名的人”不值得“畏”。在此,“聞”的意思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一句中的“聞”。換言之,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不曾明白人生正途,當然是隨波逐流、浪費生命了。這樣的人,我們何必去畏他呢?

  再舉一例為證??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ā都臼稀罚┢渲校笆ト酥浴闭且话闳恕奥劇钡膶ο?。如果我們得聞“圣人之言”,努力照著去做,擇善固執(zhí),自可成就完美人格。

  “畏”字有敬畏、戒惕的意思。人生正途是所有的人共同參與競賽的大道,怎能毫無所“畏”?但是,首先要認清正途何在,否則如歧路亡羊,虛耗一生??鬃铀卣卟皇锹暶菍嵺`工夫,因為果能如此,則后生可畏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