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兩軍開始“內戰(zhàn)”,一直到李思齊、貊高、王保保等人在晉地廝殺,整整八年過去,元朝的正規(guī)軍與雜牌軍一直在北方相互絞纏,殺得你死我活。正是由于這樣,江南的朱元璋才能從容放開手腳,先后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人。除江南地區(qū)外,湖南和兩廣也盡入朱元璋手中。
在北方元軍諸部人腦子打成豬腦子自相殘殺正酣時,至正二十七年底,朱元璋正式開始了北伐。這位要飯花子出身的爺們兒很有遠略,他并不主張直搗大都,而是這樣向諸將布置: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guī)熒钊?,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據,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
于是,明軍(兩個多月后的至正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即1368年正月朱元璋才建立“大明”,此時應稱為“南軍”)二十五萬人,由徐達和常遇春率領,浩浩蕩蕩殺向北方。
果然,一切皆按朱皇帝先前布置施行,明軍所至皆克,迅速逼向大都。
眼見國家危亡在即,元順帝下詔重新強調皇太子“總天下兵馬的威權”,詔諭諸將,作了一番垂死掙扎而又詳盡的“戰(zhàn)略部署”:“復命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tǒng)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衛(wèi)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tǒng)率大軍,經由東道,水陸并進;少保、陜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tǒng)率關陜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tǒng)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復汴洛。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布列,乘機掃殄。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御???,藩屏畿輔?;侍訍坶嘧R理達臘悉總天下兵馬,裁決庶務,具如前詔?!?br />
王保保接詔,并未遵詔而行,而是向云中(今山西大同)方向進發(fā)。其帳下將有不少狐疑,問:“丞相您率帥勤王,應該出井陘口向真定(今河北正定),與在河間的也速一軍合并,如此可以截阻南軍(明軍)。如果出云中,再轉大都,迂途千里,這怎么能行?”王保保還敷衍:“我悄悄提軍從紫荊關入襲,出其不意,有什么不好?”倒是他身邊謀士孫恒一語挑明:“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F在事急,又詔令我們勤王。我們駐軍云中,正是想坐觀成??!”進言者聽此話,只得默然。
可見,大都元廷急上房,王保保仍持坐觀態(tài)度,元軍其余諸部可以推想。
很快,明軍打到通州。元朝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像條漢子,出兵力戰(zhàn),兵敗被殺。
眼看大都不守,元順帝在清寧殿招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等人,商議出京北逃。左丞相失烈門等人諫勸,一名名叫趙伯顏不花的太監(jiān)更是叩頭哀嚎:“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在死守,奈何棄之!臣等愿率軍民及諸衛(wèi)士出城拒戰(zhàn),愿陛下固守京城!”
順帝已經嚇破膽,當然不聽。1368年陰歷七月二十八日夜間,元順帝最后看了一眼元宮的正殿“大明殿”,嘴里嘀咕了一句什么,即率皇后、皇太子等人開健德門,出居庸關,逃往上都方向。八月三日,明軍攻入大都城,元朝滅亡。
元朝的宮殿正殿,名字就叫“大明殿”,元順帝臨行前看著那三個字,肯定和我們后人想的一樣:莫非這是“大明”取代“大元”的象征?其實,如同“大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之語一樣,元朝的“大明殿”也是出自《易經》乾卦的彖辭:“大明始終”;元順帝逃走時所經的“健德門”,出自乾卦彖辭:“天行健”;厚載門出自坤卦“坤厚載物”;咸寧殿出自乾卦“萬國咸寧”,等等,大多是根據《易經》為宮殿和宮門起的名字,至于日后與“大明”暗合,也是小概率的巧合吧。
元順帝在一年多后因患痢疾病死,終年五十一,蒙古人自己上其廟號為“惠宗”,他之所以被稱為元順帝,是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
元順帝遁走,徐達上《平胡表》給朱皇帝:
惟彼元氏,起自窮荒,乘宋祚之告終,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干天紀,以夷狄以亂華風,崇編發(fā)而章服是遺,紊族姓而彝倫攸理。逮乎后嗣,尤為不君,耽逸樂而招荒亡,昧于競業(yè);作技巧而肆淫虐,溺于驕奢。天變警而靡常,河流蕩而橫決,兵布寰宇,毒布中原。鎮(zhèn)戍潰而土崩,禁旅頹而瓦解,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朝集內殿之嬪妃,夜走北門之車馬。臣(指徐達自己)與(常)遇春等,已于八月二日,勒兵入其都城。
百年漢族郁結之氣,竟能在這一篇表章中一泄而出。
明朝歷史學家權衡對元順帝有過特別恰當的評價,以往治元史者皆未注意他的看法,現摘錄于下:
?。槪┑墼谖蝗辏斣y(tǒng)至元間(順帝前期兩個年號),帝受制(于)權臣,(權臣)相繼或死或誅。帝恐懼之心馳,而寬平之心生。故至正改元后,復興科舉,行太廟,時享賜高年之帛(敬老),益蜀免天下民租,選儒臣歐陽元等講《五經》、《四書》,譯《貞觀政要》,出厚載門耕籍田(不忘天下農耕之辛苦),禮服祀南郊(敬天順人),立常平倉,因水旱盜賊下詔罪己(能自我批評),盡蠲被災者田租。又命使(臣)宣撫十道,凡此皆寬平之心所為者也。惜乎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推論“根腳”。其余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也(其實漢人賀惟一不在內);居糾彈之首者(指御史大夫),又“根腳人”;蒞百司之長者,亦“根腳人”也。而凡負大器、抱大才、蘊道藝者(指非蒙古、色目出身的漢人),俱不得與其政事。所謂“根腳人”者,徒能生長富貴,臠膻擁毳,素無學問。(這些人)內無侍從臺閣之賢,外無論思獻納之彥。是以四海之廣,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皆相率而聽(從)夫(那些)臠膻擁毳、飽食暖衣腥膻之徒。使之(這些人)坐廊廟、據樞軸,以進天下無籍之徒。嗚呼,是安得不敗哉!……向使庚申帝(元順帝,他生于庚申年,即延祐七年)持其心常如至正(年號)之初,則終保天下,何至于遠遁而為亡虜哉!
后人言及元順帝,皆津津樂道其“大喜樂”的房中丑事及愛木工技術的“不務正業(yè)”,似乎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只是“荒唐”和“昏愚”。為此,權衡也不大以為然:
庚申帝(順帝)豈昏愚者哉!觀其欲殺是人也,未嘗不假(借)手于人。外為不得已之狀,內實行其欲殺之志。其問甲,則曰乙與汝甚不許也;問乙,則曰甲與汝甚不許也。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則謂甲曰,乙嘗欲圖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則亦如是焉。故其大臣死,(倒霉蛋)則曰此權臣殺我也;小民死,則曰此割據弄兵殺我也。人雖至于死,未嘗有歸怨之(元順帝)者,(這種情況)豈昏愚者所能為之哉!或又曰:庚申帝(順帝)以優(yōu)柔不斷失天下,(此說)亦非也。庚申帝豈優(yōu)柔不斷者哉!自至正改元以來,凡權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皆死于其手。(順帝)前后至殺一品大官者凡五百余人,皆出(其)指顧之間,而未嘗有悔殺之意,此豈優(yōu)柔不斷者所能哉!
分析了元順帝并非因荒唐或優(yōu)柔寡斷失天下以后,權衡一針見血指出了這位末代帝王最大的性格特點:“然則(順帝)竟何以失天下者,曰由其陰毒故也!且自古有天下之君,蒞九五之位,惟秉陽剛之德,總攬陽剛之權者為能居之。若操陰毒之性者,適足以亡天下耳!”
當然,元朝滅亡有著十分復雜的主客觀因素,但元順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其本性中的“陰毒”特質,當時及后世研究者罕有提及。
蒙古人作于十七世紀的《黃金史綱》中,有一首非常抒情的詩歌,表達了他們失去大都的無比哀傷和嘆惋:
以諸色珍寶建造的純樸優(yōu)美的大都,
先可汗們的夏營之所,我的上都沙拉塔拉,
涼爽宜人的開平上都,
溫暖美麗的我的大都,
丁卯年失陷的我可愛的大都,
清晨登高眺望,煙霞飄渺。
烏哈噶圖可汗我(元順帝)御前曾有拉哈、伊巴呼二人
?。垭m曾]識破,但卻放棄了可愛的大都,
生性愚昧的那顏們都各自回跑到自己的領地。
我哭也枉然,我好比遺落在營盤的紅牛犢。
以各種技巧建立的八面白塔,
宣揚大國威儀以九寶裝飾的我的大都城,
宣揚四十萬蒙古聲威的四方四隅的大都城,
恰在弘揚佛法之際,因昏憒而失去可愛的大都,在我的名聲之下。
為四面八方的蒙古之眾顯耀、矜夸我的可愛的大都,
冬季御寒的我的巴爾哈孫,
夏季避暑的我的開平上都,
我的美麗的沙拉塔拉,
未納拉哈、伊巴呼二人之言,乃我應受的報應。
把神明所建的行宮,
把忽必烈薛禪可汗避暑的開平上都,
統(tǒng)通失降于漢家之眾;
貪婪的惡名,加諸于烏哈噶圖可汗了。
把眾民所建的玉寶大都,
把臨幸過冬的可愛的大都,
一齊失陷于漢家之眾;
兇暴的惡名,加諸于烏哈噶國可汗了。
把巧營妙建的寶玉大都,
把巡幸過夏的開平上都,
遺誤而失陷于漢家之眾;
流亡之惡名,加諸于烏哈噶可汗了。
把可汗國主經營的大國威儀,
把靈妙薛禪可汗所造的可愛的大都,
把普天之下供奉的鍋撐寶藏之城,
盡皆攻陷于漢家之眾;
把可愛的大都,把可汗上天之子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把一切佛的化身薛禪可汗的殿堂,
由一切菩薩的化身烏哈噶圖可汗以可汗上天之命而失掉了,
把可愛的大都。
把可汗國主的玉寶之印褪在袖里出走了,
從全部敵人當中沖殺出動了。
不花貼木兒丞相突破重圍,
愿汗主的黃金家族當受汗位,千秋萬代!
因不慎而淪陷了可愛的大都,
當離開宮殿時遺落了經法寶卷,
愿光明眾菩薩垂鑒于后世,
回轉過來著落于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在北方元軍諸部人腦子打成豬腦子自相殘殺正酣時,至正二十七年底,朱元璋正式開始了北伐。這位要飯花子出身的爺們兒很有遠略,他并不主張直搗大都,而是這樣向諸將布置: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guī)熒钊?,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據,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
于是,明軍(兩個多月后的至正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即1368年正月朱元璋才建立“大明”,此時應稱為“南軍”)二十五萬人,由徐達和常遇春率領,浩浩蕩蕩殺向北方。
果然,一切皆按朱皇帝先前布置施行,明軍所至皆克,迅速逼向大都。
眼見國家危亡在即,元順帝下詔重新強調皇太子“總天下兵馬的威權”,詔諭諸將,作了一番垂死掙扎而又詳盡的“戰(zhàn)略部署”:“復命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tǒng)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衛(wèi)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tǒng)率大軍,經由東道,水陸并進;少保、陜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tǒng)率關陜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tǒng)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復汴洛。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布列,乘機掃殄。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御???,藩屏畿輔?;侍訍坶嘧R理達臘悉總天下兵馬,裁決庶務,具如前詔?!?br />
王保保接詔,并未遵詔而行,而是向云中(今山西大同)方向進發(fā)。其帳下將有不少狐疑,問:“丞相您率帥勤王,應該出井陘口向真定(今河北正定),與在河間的也速一軍合并,如此可以截阻南軍(明軍)。如果出云中,再轉大都,迂途千里,這怎么能行?”王保保還敷衍:“我悄悄提軍從紫荊關入襲,出其不意,有什么不好?”倒是他身邊謀士孫恒一語挑明:“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F在事急,又詔令我們勤王。我們駐軍云中,正是想坐觀成??!”進言者聽此話,只得默然。
可見,大都元廷急上房,王保保仍持坐觀態(tài)度,元軍其余諸部可以推想。
很快,明軍打到通州。元朝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像條漢子,出兵力戰(zhàn),兵敗被殺。
眼看大都不守,元順帝在清寧殿招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等人,商議出京北逃。左丞相失烈門等人諫勸,一名名叫趙伯顏不花的太監(jiān)更是叩頭哀嚎:“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在死守,奈何棄之!臣等愿率軍民及諸衛(wèi)士出城拒戰(zhàn),愿陛下固守京城!”
順帝已經嚇破膽,當然不聽。1368年陰歷七月二十八日夜間,元順帝最后看了一眼元宮的正殿“大明殿”,嘴里嘀咕了一句什么,即率皇后、皇太子等人開健德門,出居庸關,逃往上都方向。八月三日,明軍攻入大都城,元朝滅亡。
元朝的宮殿正殿,名字就叫“大明殿”,元順帝臨行前看著那三個字,肯定和我們后人想的一樣:莫非這是“大明”取代“大元”的象征?其實,如同“大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之語一樣,元朝的“大明殿”也是出自《易經》乾卦的彖辭:“大明始終”;元順帝逃走時所經的“健德門”,出自乾卦彖辭:“天行健”;厚載門出自坤卦“坤厚載物”;咸寧殿出自乾卦“萬國咸寧”,等等,大多是根據《易經》為宮殿和宮門起的名字,至于日后與“大明”暗合,也是小概率的巧合吧。
元順帝在一年多后因患痢疾病死,終年五十一,蒙古人自己上其廟號為“惠宗”,他之所以被稱為元順帝,是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
元順帝遁走,徐達上《平胡表》給朱皇帝:
惟彼元氏,起自窮荒,乘宋祚之告終,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干天紀,以夷狄以亂華風,崇編發(fā)而章服是遺,紊族姓而彝倫攸理。逮乎后嗣,尤為不君,耽逸樂而招荒亡,昧于競業(yè);作技巧而肆淫虐,溺于驕奢。天變警而靡常,河流蕩而橫決,兵布寰宇,毒布中原。鎮(zhèn)戍潰而土崩,禁旅頹而瓦解,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朝集內殿之嬪妃,夜走北門之車馬。臣(指徐達自己)與(常)遇春等,已于八月二日,勒兵入其都城。
百年漢族郁結之氣,竟能在這一篇表章中一泄而出。
明朝歷史學家權衡對元順帝有過特別恰當的評價,以往治元史者皆未注意他的看法,現摘錄于下:
?。槪┑墼谖蝗辏斣y(tǒng)至元間(順帝前期兩個年號),帝受制(于)權臣,(權臣)相繼或死或誅。帝恐懼之心馳,而寬平之心生。故至正改元后,復興科舉,行太廟,時享賜高年之帛(敬老),益蜀免天下民租,選儒臣歐陽元等講《五經》、《四書》,譯《貞觀政要》,出厚載門耕籍田(不忘天下農耕之辛苦),禮服祀南郊(敬天順人),立常平倉,因水旱盜賊下詔罪己(能自我批評),盡蠲被災者田租。又命使(臣)宣撫十道,凡此皆寬平之心所為者也。惜乎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推論“根腳”。其余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也(其實漢人賀惟一不在內);居糾彈之首者(指御史大夫),又“根腳人”;蒞百司之長者,亦“根腳人”也。而凡負大器、抱大才、蘊道藝者(指非蒙古、色目出身的漢人),俱不得與其政事。所謂“根腳人”者,徒能生長富貴,臠膻擁毳,素無學問。(這些人)內無侍從臺閣之賢,外無論思獻納之彥。是以四海之廣,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皆相率而聽(從)夫(那些)臠膻擁毳、飽食暖衣腥膻之徒。使之(這些人)坐廊廟、據樞軸,以進天下無籍之徒。嗚呼,是安得不敗哉!……向使庚申帝(元順帝,他生于庚申年,即延祐七年)持其心常如至正(年號)之初,則終保天下,何至于遠遁而為亡虜哉!
后人言及元順帝,皆津津樂道其“大喜樂”的房中丑事及愛木工技術的“不務正業(yè)”,似乎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只是“荒唐”和“昏愚”。為此,權衡也不大以為然:
庚申帝(順帝)豈昏愚者哉!觀其欲殺是人也,未嘗不假(借)手于人。外為不得已之狀,內實行其欲殺之志。其問甲,則曰乙與汝甚不許也;問乙,則曰甲與汝甚不許也。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則謂甲曰,乙嘗欲圖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則亦如是焉。故其大臣死,(倒霉蛋)則曰此權臣殺我也;小民死,則曰此割據弄兵殺我也。人雖至于死,未嘗有歸怨之(元順帝)者,(這種情況)豈昏愚者所能為之哉!或又曰:庚申帝(順帝)以優(yōu)柔不斷失天下,(此說)亦非也。庚申帝豈優(yōu)柔不斷者哉!自至正改元以來,凡權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皆死于其手。(順帝)前后至殺一品大官者凡五百余人,皆出(其)指顧之間,而未嘗有悔殺之意,此豈優(yōu)柔不斷者所能哉!
分析了元順帝并非因荒唐或優(yōu)柔寡斷失天下以后,權衡一針見血指出了這位末代帝王最大的性格特點:“然則(順帝)竟何以失天下者,曰由其陰毒故也!且自古有天下之君,蒞九五之位,惟秉陽剛之德,總攬陽剛之權者為能居之。若操陰毒之性者,適足以亡天下耳!”
當然,元朝滅亡有著十分復雜的主客觀因素,但元順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其本性中的“陰毒”特質,當時及后世研究者罕有提及。
蒙古人作于十七世紀的《黃金史綱》中,有一首非常抒情的詩歌,表達了他們失去大都的無比哀傷和嘆惋:
以諸色珍寶建造的純樸優(yōu)美的大都,
先可汗們的夏營之所,我的上都沙拉塔拉,
涼爽宜人的開平上都,
溫暖美麗的我的大都,
丁卯年失陷的我可愛的大都,
清晨登高眺望,煙霞飄渺。
烏哈噶圖可汗我(元順帝)御前曾有拉哈、伊巴呼二人
?。垭m曾]識破,但卻放棄了可愛的大都,
生性愚昧的那顏們都各自回跑到自己的領地。
我哭也枉然,我好比遺落在營盤的紅牛犢。
以各種技巧建立的八面白塔,
宣揚大國威儀以九寶裝飾的我的大都城,
宣揚四十萬蒙古聲威的四方四隅的大都城,
恰在弘揚佛法之際,因昏憒而失去可愛的大都,在我的名聲之下。
為四面八方的蒙古之眾顯耀、矜夸我的可愛的大都,
冬季御寒的我的巴爾哈孫,
夏季避暑的我的開平上都,
我的美麗的沙拉塔拉,
未納拉哈、伊巴呼二人之言,乃我應受的報應。
把神明所建的行宮,
把忽必烈薛禪可汗避暑的開平上都,
統(tǒng)通失降于漢家之眾;
貪婪的惡名,加諸于烏哈噶圖可汗了。
把眾民所建的玉寶大都,
把臨幸過冬的可愛的大都,
一齊失陷于漢家之眾;
兇暴的惡名,加諸于烏哈噶國可汗了。
把巧營妙建的寶玉大都,
把巡幸過夏的開平上都,
遺誤而失陷于漢家之眾;
流亡之惡名,加諸于烏哈噶可汗了。
把可汗國主經營的大國威儀,
把靈妙薛禪可汗所造的可愛的大都,
把普天之下供奉的鍋撐寶藏之城,
盡皆攻陷于漢家之眾;
把可愛的大都,把可汗上天之子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把一切佛的化身薛禪可汗的殿堂,
由一切菩薩的化身烏哈噶圖可汗以可汗上天之命而失掉了,
把可愛的大都。
把可汗國主的玉寶之印褪在袖里出走了,
從全部敵人當中沖殺出動了。
不花貼木兒丞相突破重圍,
愿汗主的黃金家族當受汗位,千秋萬代!
因不慎而淪陷了可愛的大都,
當離開宮殿時遺落了經法寶卷,
愿光明眾菩薩垂鑒于后世,
回轉過來著落于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