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即位后,為報謝“翊戴”之功,拜大臣伯顏(蒙古人叫伯顏的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現(xiàn)在這位以及先前平南宋的那位)為中書右丞相。
當初,燕帖木兒趁泰定帝初死在大都舉事,南迎元文宗入統(tǒng),正是首先給身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伯顏發(fā)密信,讓他率軍隊保護時為懷王的元文宗北上。由于昔日元武宗待伯顏有恩,他臨危受命,在政治形勢完全不明朗的情況下,毅然應命,召集河南行省僚屬,以實相告,點集人馬,備足金帛谷粟,以五千勇士中道迎接元文宗。其間,河南行省參政脫別臺覺得天順帝在上都為帝,不應該再立別人,趁夜黑時分沖入伯顏帳內(nèi)想殺人。結(jié)果,伯顏手奪其劍,反而把脫別臺捅死在當?shù)?。元文宗入河南地后,伯顏一直陪他回到大都。所以,元文宗時期,伯顏因擁立之功,已獲加太尉、太保、太傅的榮銜,并被封為浚寧王,主管禁衛(wèi)軍權(quán)。
順帝雖是少年,很識諳宮廷政術(shù),為壓制燕帖木兒家族勢力,他拜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之后,又進其為太師,“兼領(lǐng)威武、阿速諸衛(wèi)”。不久,又進封伯顏為秦王,“總領(lǐng)蒙古、欽察、斡羅思諸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這樣一來,燕帖木兒家族直轄的欽察籍禁衛(wèi)軍也全歸拔伯顏管轄。
伯顏像燕帖木兒的兒子,中書左丞相唐其勢見伯顏一派勢力越來越大,官職又居于自己之上,非常不滿,當眾氣鼓鼓說:“天下者,本我家天下也!伯顏何人,位居我上!”所以,這小伙子常?!肮讕У丁比氩伡抑姓也?,或半夜找?guī)讉€欽察軍官飲酒。動靜鬧騰挺大,但唐其勢為人“猛憨無術(shù),實無他異謀也”。政治勢力,向來是此消彼長。伯顏深知這個乳臭未干的唐其勢連他爸燕帖木兒本事的十分之一都沒有,便密奏元順帝說唐其勢與其弟塔剌海、其叔答里以及蒙古宗王晃火帖木兒等人勾結(jié)謀反,“謀援立(燕帖古思,元文宗親子)以危社稷”,并唆使宗王徹徹脫入宮內(nèi)告變。
元順帝深恨燕帖木兒一家,馬上下詔伯顏率兵“平亂”。
伯顏得御詔后,立即逮捕了唐其勢。《元史》上講唐其勢伏兵東郊后,親率勇士數(shù)人入宮想弒帝。此舉完全說不通。如果是縝密部署,燕帖木兒家族勢力又大,換掉皇帝并不是什么特大的難事。從史書字里行間之中,可以判讀出當時的真實情況:唐其勢、塔剌海兄弟二人,白天去宮內(nèi)見妹妹、順帝的皇后伯牙吾。伯顏忽然在元順帝允許下生變,率眾多禁衛(wèi)甲士入宮抓人,唐其勢“攀折殿檻不肯出”(如果真是有意帶刀謀反,以唐其勢之勇武,肯定應該殊死搏斗),其弟塔剌海見狀,抱住妹妹的大腿哀號求救。當時,元順帝也在不遠處觀變,伯牙吾皇后驚呼:“陛下救我!”一直恨得牙根癢癢的元順帝高言:“汝兄弟為逆,豈能相救!”聽皇帝如此說,伯顏殺心頓熾,當頭一刀就把塔剌海劈成兩片,鮮血濺了伯牙吾皇后滿身。接著,他又按順帝“指示”,把伯牙吾皇后貶出宮,并在開平的居舍中讓士兵往其口內(nèi)灌藥,毒死了這位皇后。與其同時,伯顏發(fā)兵攻殺將兵在外的燕帖木兒另一個弟弟答里,清洗朝內(nèi)和禁衛(wèi)軍中的燕帖木兒黨人,盡誅其血親,沒收全部家財。
這場清洗中,元文宗之子、燕帖木兒的“義子”燕帖古思年交數(shù)歲,并未牽連被殺,仍然當他的“皇太子”(其實他是元順帝的堂弟)。燕帖古思所以能“幸免”于難,還在于他有親媽“太皇太后”即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罩護,此婦人不是什么賢良善類,元文宗、燕帖木兒死后,她一直與伯顏私通。以天下第一肉與天下第一臣,一為肉體之歡,二為將來之算。卜答失里深知,宮外沒有信得過的帶兵大臣護佑,她母子性命非常脆弱。
正是由于她與伯顏有一腿,這位新權(quán)臣慫使元廷“議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漢官許有王深諳禮制,上奏說:“皇上于太后,母子也。若如太皇太后,則為孫也。且大元制律,封贈祖父母,降父母一等,即彰明推恩之法,近重而遠輕。今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看似尊之,實則遠之輕之?!痹樀鄄宦?,伯顏不聽,于是,本為元順帝嬸娘的元文宗皇后聽上去倒成了順帝的祖母。
順帝原皇后燕帖木兒的女兒伯牙吾被毒死后,后宮自然要有人填上位置。元順帝本人很想立高麗女人奇氏為皇后,可從政治方面考量,只能把心愛的奇氏立為次宮皇后,居興圣宮,號興圣宮皇后;立翁吉剌氏為正宮皇后。這位正宮皇后乃元世祖皇后察必的曾孫,血系高貴?!埃ㄎ碳荩┖笮怨?jié)儉,不妒忌,動以禮法自持”,所以,元順帝及日后奇氏所生的太子都一直很敬重她。至正二十五年,翁吉剌氏病死,免去了日后亡國流離之苦,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伯顏誅殺燕帖木兒之族之后,“獨秉國鈞,專權(quán)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睕]有約束的權(quán)力不僅腐蝕人,還會使人日益瘋狂。他不僅在朝中遍植黨羽,還讓親侄脫脫擔任禁宮侍衛(wèi)長,“伺帝起居”。值得慶幸的是,脫脫自幼受教于漢族大儒吳直方,深知君君臣臣之禮,憂慮伯父伯顏所為,并主動向順帝表明忠君不貳的心意。
伯顏的祖輩是蒙古蔑兒乞部,被成吉思汗打敗后受懲為奴,一直歸屬蒙古宗王統(tǒng)轄。所以,伯顏父祖功勞顯赫,仍舊是上有“使長”(類似八旗的“旗主”)的奴才。到了伯顏這輩,蒙古的剡王(剡王乃蒙哥汗第三子玉龍答失的孫子)仍是他的使長。以前,每逢見剡王,伯顏都要按照規(guī)矩奴對主一般跪拜。待他大權(quán)獨攬,伯顏不念舊情,忽然發(fā)怒:“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再有使長在我頭上!”其實,這也怪剡王不“主動”,他應該提前“申請”免除伯顏的奴籍。蒙古宗王大大咧咧慣了,憑侍自己是元帝的直系血親,沒料到朝廷內(nèi)“首席”大臣會把實權(quán)攬于己手。于是,伯顏也干脆,派人上奏剡王徹徹篤謀反,并請順帝在賜死剡王的詔令上畫押。元順帝年紀雖輕,知道宗王血親不好隨意殺,很久沒有畫押用印。伯顏心中惱怒,不待元順帝簽署文件,擅自以皇帝名義下詔,殺掉了剡王及其子共十二人。不久,他又誣蒙古宣讓王、威順王(二人均為忽必烈第九子脫歡之孫)有逆謀,貶罷二人王位,“不待旨而行”。這一切,均讓順帝懷怒于心,敢怒而不敢言。
大都有民謠:“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后倚恃著”,正是諷刺伯顏擅權(quán)。
伯顏擅權(quán)以外,還特別仇視漢人。至元元年,他首先上章罷停當年的禮部科舉,并對元順帝說:“陛下您日后生了太子,千萬別讓他讀漢人書,那些漢人愛哄弄人、欺負人。我先前手下有人牽馬執(zhí)鞭的漢人,好久不見其面,問其家屬,支吾說他出外應科舉未回。為臣我真想不到,牽馬墜蹬的這些漢奴都混入應考隊伍中?!备膳碌氖?,伯顏家里,養(yǎng)有一個西藏巫婆名叫畀畀,曾“預言”伯顏將死于“南人”之手。于是,為了不使“預言”成真,伯顏上書元順帝請求殺盡天下張王劉李趙五大姓漢人,“(順)帝不從”。此計不成,伯顏又下令禁元朝國內(nèi)漢人、南人、高麗人執(zhí)持軍器,并把這幾類人所擁有的馬匹全部充公。
伯顏如此仇視漢人,法令益肆嚴苛,天下漸亂。河南散山有“棒胡”造反,惠州有朱光卿造反,閩漳有李智甫造反,袁州(今江西宜春)有彭瑩玉造反,等等。其間,最轟動的一件事,是至元四年(1338年)底河南行省發(fā)生的一件離奇大事:河南省臺孟端這樣一個類似今天副處級調(diào)研員的一個芝麻官,竟然與幾個人合謀,殺掉了幾乎河南所有的省級大員,并把持了行省政務(wù)長達五天之久。
孟端,河南杞縣一個漢人小吏,“其人貧無資,寡交游,人皆謂(之)不辦事,郁郁不得志”,又久不得補官。憤懣之下,孟端曾在省臺內(nèi)的墻上趁醉寫詩:“人皆謂我不辦事,天下辦事有幾人?袖里屠龍斬蛟手,埋沒青鋒二十春”。多虧元朝對文字敏感的人不多,蒙古行省長官又多不識字,此事未被捅出來。而后,與孟端年輕時一起讀書的朝中御史搞“外調(diào)”,看見孟端落魄,“力為言之,乃得補(河南省臺)”,這又是個無俸的虛官。無邊的希望變成巨大的失望,這個河南胥吏心中的怨毒一發(fā)不可收拾,咬牙切齒,目中噴火,在家中怒吼:“我必殺行省掌權(quán)輩!”
于是,他喚來平素與自己友善的霍八失(蒙古人)等四人,約定說:“我冬至那天在行省衙門值班,你們幾個人打扮成京城欽差模樣,從驛舍劫取幾匹公家馬匹,乘夜黑時分入河南行省衙內(nèi)大廳。坐定后,可派門卒喚正當值的我來傳圣旨。大事成就,皆可立得富貴!”
人數(shù)雖少,幾個人膽大心細,果然冬至日依計而行。恰巧的是,當天晚間當班的武官醉酒在家,省內(nèi)并無“公安”人員。于是,幾個人合演大戲,“欽差”們升堂坐定,“圣旨”宣布孟端為“河南都元帥”,然后,依次傳召平章月魯不花,左丞劫烈、總管撒里、萬戶完者不花等數(shù)十位河南行省蒙古、色目高官入衙。每進去一個,跪聽“圣旨”,大鐵骨朵就飛掄而下,砸西瓜一樣,腦漿迸裂,諸人死狀皆是如此(也不知捶“下一個”進來前怎樣收拾屋子)。殺掉諸位高官后,皆陳尸于衙門后園。
孟端以“都元帥”的身份,拘收行省內(nèi)大小衙門印信,自佩平章符信,調(diào)兵守城,并下令封閉黃河水上交通,發(fā)河南各道兵集合聽調(diào)。孟端很好玩,關(guān)起門來過“皇帝”癮不說,還不忘回河南杞縣拜祭祖墳,大施金鼓,衣錦還鄉(xiāng),好不威風。過了五天,回城后,思起舊惡,他又把行省諸衙門的“正官首領(lǐng)”數(shù)十人集合于一起,盡數(shù)誅殺。
殺官數(shù)日,無一人敢問。最后,有一個漢人小官叫馮二舍的,平素與孟端關(guān)系不錯,趁這位“都元帥”酒后高興,大著膽子問:“您能讓我巴結(jié)一下朝廷來宣旨的官員嗎?”孟端當時已經(jīng)喝高,順口回答:“什么狗屁朝廷官,我就是!”
馮二舍心驚肉跳后,馬上是竊喜,覺得自己立功機會到了,他偷偷溜出,對行省武官講:“欽差是假的,你們趕快關(guān)閉省門,我趁機會殺掉孟端?!毖瞄T大小武官半信半疑。
馮二舍夠狠,趁孟端酒后在馬上不穩(wěn),一刀就把他腦袋砍下,然后擲入行省衙門內(nèi)。孟端同伙霍八失幾個人見事敗,慌忙竄入后園中躲藏,皆被搜出殺掉。就這樣,一臺大戲結(jié)束。
可笑的是,堂堂大元一個大行省,孟端幾個人幾把刀,就可以做出如此驚天動地大事,彼時行省內(nèi)“百官俯首聽命”,不得不說是中國政治史上最大的奇事之一??梢愿Q見,元代政治,在伯顏時代已經(jīng)混亂到何種地步。
孟端事件還有一個附帶后果,即伯顏老根據(jù)地河南行省內(nèi)的“心腹”們幾乎全被干掉,省得元順帝除掉伯顏后再費事去清洗。
上天要誰滅亡,先讓他瘋狂。想當初,青年伯顏“弘毅深沉,明達果斷”,擊海都,追失班,被元武宗在和林欽賜“拔都兒”(勇士)名號。江浙、江南、陜西、河南以及南臺御史任上,他不畏豪強,一心除奸去穢。特別是武宗二子為帝一事,伯顏大智大勇,舍生忘死,可謂是立下不世殊功。其實,元順帝也對得起他,御詔所署伯顏官銜,長達二百四十六個字,比先前的大權(quán)臣燕帖木兒多出近二百字。大官做著,皇后弄著(元文宗皇后),軍權(quán)握著,好職優(yōu)位把持著,伯顏仍不知足,“自領(lǐng)諸衛(wèi)精兵,以燕者不花為屏蔽,導從之盛,填溢街衢。而(元順)帝側(cè)儀衛(wèi)反(而)落落如晨星。權(quán)勢熏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不僅如此,“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
伯顏如此,其侄脫脫憂心如焚,常對其父、伯顏之弟馬札兒臺說:“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吾家肯定赤族無遺?!?br />
順帝經(jīng)過系列“考察”,知道脫脫真心站在自己一邊,便日夜與心腹世杰班、阿魯以及脫脫在一起謀劃,商量如何“解決”伯顏。
至元五年終,順帝次宮皇后奇氏生下一子,起名愛猷失黎達臘,送往脫脫老婆處喂乳。脫脫明大義,奏請正宮皇后翁吉剌氏為皇子嫡母,順帝、奇氏深覺此請合理,對孩子日后的身份也有好處,自然從之。見自己本來派去當“眼線”的侄子與順帝如此熱乎,伯顏心驚。夜間與老蜜“太皇太后”在內(nèi)宮加班后,抓緊商議廢立之事,準備除去翅膀已硬的元順帝,擁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為帝。
其間,事出意外,伯顏幾乎被身邊人殺掉。他身邊有兩個貼身侍衛(wèi)官,一個叫阿義忠,一個叫完者帖木兒王,兩個人見伯顏私通太后,濫殺宗王,心中不平,便私下截發(fā)盟誓,準備抓機會行刺伯顏,“為國家除患”。一日,伯顏在自己家中休息,二人立侍左右。仆人來見,說有人送來鑌鐵寶刀來“孝敬”。阿義赤接過寶刀,果然鋒利無比,他馬上贊不絕口。伯顏武士出身,披衣而起,仔細欣賞阿義赤手中寶刀。此刻,完者帖木兒王忙向阿義赤使眼色,讓他趁機推刀,殺掉伯顏。結(jié)果,關(guān)鍵時刻泄氣,阿義赤“懼不敢發(fā)”,滿臉流汗。完者帖木兒王懷疑阿義赤半途變卦告發(fā)自己,便忙下跪先告狀:“剛才阿義赤神色有異,有害太師之心!”伯顏大怒,他乃勇武絕倫之人,一腳就把阿義赤踢出數(shù)丈開外。阿義赤見此情狀,也忙跪地叫饒:“此人常有害太師之心,我不從,故反告我!”狗咬狗兩嘴毛,世上真沒見過如此愚笨膽怯的謀殺者。伯顏檐下眾衛(wèi)士涌上,把二人登時捆牢。嚴刑審訊之下,二人承招。伯顏立殺二人,并族誅其家屬。
熱火烹油之際,伯顏幾乎忘了自己是“人臣”,竟然想以“薛禪”二字加在自己名字之前。“薛禪”是忽必烈蒙古廟號的專用名稱,伯顏再“德高望重”,也受不起這兩個字。諸大臣集議,憋屈半日,終于想出“元德上輔”四個字給伯顏。不久,又有拍馬屁者上言,提調(diào)軍馬之人一般給以虎符,太師伯顏乃沖天大功臣,不能與一般人一樣使用普通的虎符。于是,元廷特制“龍鳳牌”一面專門賜伯顏一人使用。這面牌子又大又體面,其中“元德上輔功臣”六字用羊脂白玉嵌造,鑲?cè)!皬酱缯嬷椤保w飾以“紅剌鴉忽寶石”,價值數(shù)萬錠寶鈔。日后伯顏被黜貶,有司毀掉“龍鳳牌”,把上面珠寶剔取下來交還物主商人,因為政府賒賬,一直沒給人家錢。好在伯顏倒臺快,珍寶還未有大磨損。
伯顏不僅仇視文化、漢人,又是個文物破壞者。元廷太府監(jiān)中藏有無數(shù)塊上好玉石雕刻的歷代印璽,皆被這個混蛋派人用麻袋裝出來,大一點的就磨去原有印文分贈給同黨、下屬當圖押刻上這些阿貓阿狗的名字,小一點就當作鷹墜系在馴鷹的爪子上。惟一未被破壞的,是武則天所制一塊自用璽章,絕色上等瑩白寶石,僅半寸,不可改用,被伯顏信手扔給藝文監(jiān)官員。所以,宋代以前國璽之所以不傳,皆是伯顏破壞所致。
至元六年(1340年)初,伯顏先把燕帖古思叫在身邊,出城在柳林打獵。中間,他派人入宮,請元順帝出城一起參加獵戲。脫脫見事急,忙對順帝說:“伯顏久蓄異志,此行他又率諸部禁衛(wèi)軍主力出城,必有逆謀。陛下您千萬要堅辭不出?!表樀勐犛?。但是,君臣諸人合計,又擔憂伯顏在城外擁燕帖古思竄去上都等地立之為帝,那樣更不好辦。最后,順帝派出太子怯薛長(禁衛(wèi)軍負責人)月可察兒夜間偷出城去柳林營帳,把燕帖古思“偷”回城中。同時,脫脫受密旨統(tǒng)轄都城軍隊,把大都諸門緊緊關(guān)閉。
早晨,伯顏率大軍返城,見城門緊閉,很是惱火。未待他仰頭喝罵,其侄脫脫高立城上,口傳圣旨:“諸道隨從伯顏者無罪,可即時解散,各還本衛(wèi)所。罪者惟伯顏一人!”伯顏聞之,心驚膽落,茫然不知所為。
其干兒子詹因不花看到干爹面如土色,出主意道:“可擁兵入宮,問奸臣為誰,尚未晚也。”
伯顏嘆息:“皇帝應無殺我之心,實是脫脫賊子誤我!”
其實,圣旨一下,伯顏身邊的軍官們?nèi)诵囊焉ⅲ苯舆M攻造反而已是不可能之事。
不大功夫,又有圣旨到,除伯顏為“河南行省左丞相”。伯顏哀求,要入宮陛辭皇帝,使者不許:“皇帝有命,令丞相即時起行,不準入辭!”無奈,伯顏只能孤零零一個人帶著幾個隨從離開大都往河南走。一夕之間,天翻地覆,伯顏從權(quán)力頂峰跌回地面。
過真定府時,有當?shù)馗咐线M獻果酒,失勢的大丞相心中冤恨無限,問父老:“爾曾見天下有子殺父之事嗎?(指其侄子脫脫“害”自己)”父老回答:“不曾見子殺父,但見奴婢殺使長!”此語滿含譏諷,暗諭伯顏殺剡王一事。伯顏“俯首不語,殊有慚色”。其實,伯顏對侄子脫脫真是不薄。脫脫之父馬札兒臺長年一直在北部邊疆捍邊,脫脫自小由伯顏撫育成人。侄兒如子,所以伯顏才耿耿于懷。
行至河南地,剛想住下喘口氣。又有皇帝御使快馬而來,“詔令伯顏陽春縣安置”,也就是說一下子把他貶至了嶺南(今屬廣東)。不走不行,伯顏只得又開路。走到江西豫章驛站,萬念俱灰、身心俱疲的伯顏絕望之余,夜間乘人不備,仰藥而死。這招很對,如果他能活著走到陽春,很可能馬上又有詔書再貶他去海南。不如一死痛快,一了百了。
伯顏從人身上也沒錢,只得把主人尸體放在上藍寺中,求得一口薄皮杉木棺材,“尸水流出戶外,人皆掩鼻過之”。待元廷官員查驗“正身”后,隨便刨坑埋了拉倒。
元廷抄伯顏家,數(shù)月搬運不絕。此公又是財迷瘋,除無數(shù)金銀財寶外,還有“米糠數(shù)房,燒餅一房”,簡直吝嗇至極。所以,有人在停放伯顏尸體的寺廟院壁上寫詩挖苦:“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斗邊。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將些子到黃泉?!?br />
伯顏倒臺后,見機行事的臺臣馬上有人入奏順帝:“太皇太后非陛下母,乃陛下嬸母。從前她還親身推墮陛下母親(順帝嫡母、元明宗皇帝八不沙)入燒羊爐慘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順帝深知“太皇太后”卜答失里與伯顏是床上床下的“親密戰(zhàn)友”,馬上下詔把這位嬸娘押往東安州“安置”,中途就派人勒死了她,以免留下后患。這個女人確實不是什么好東西,不僅和權(quán)臣伯顏通奸,野漢子面首多多,曾經(jīng)墮胎數(shù)次。元朝的“計劃生育”手段還很先進,她身子骨楞沒落下任何毛病。可惜,保養(yǎng)如此好的身體,終究還是命不長。
現(xiàn)在,只剩下元文宗與卜答失里的兒子、順帝的堂弟燕帖古思了。元順帝先是下詔廢去他“皇太子”(皇太弟)位號,又派月怯察兒等人押送這位堂弟去沈陽安置。
剛出大都門,燕帖古思這個少年看見月怯察兒一臉殺氣,心知不妙,慌忙縱馬飛奔。不巧的是,前方有一條河攔路,月怯察兒追上,用鐵骨朵照準少年腰間就是一擊,活活把這位真正的“太子爺”打死于馬下。
迷信真是害死人,卜答失里皇后本來想立元順帝沖去元帝帝座上的晦喪之氣,待這個“侄子”暴崩后,再讓自己親兒子繼位。結(jié)果,元順帝不僅沒暴崩,還成為在位三十六年的元代為帝時間最長的皇帝,而卜答失里皇后母子倒是沒活上幾年,先“暴崩”了。當然,這一切皆要詔告天下:
“昔武宗升遐,太后惑于儉慝,俾皇考(元明宗)出封云南。英宗遇害(后),我皇考以武宗之嫡逃居沙漠,親王大臣同心翊戴,于是以地近,先迎文宗暫總機務(wù)。繼知天理人倫所在,假讓位之名,以寶璽來上?;士迹ㄔ髯冢┩普\不疑,即立(元文宗)為皇太子。文宗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魚不花、也里牙、明里董阿等謀為不軌(其實最主要的是燕帖木兒),使我皇考飲恨上賓(指弒元明宗),(元文宗)歸而再御宸極。又私圖傳子,乃構(gòu)邪言,嫁禍于八不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內(nèi)懷愧嫌,則殺也里牙以杜口。上天不佑,遂降殞罰(指元文宗病死)。叔嬸卜答失里怙其勢焰,不立明考之冢嗣(指順帝自己),而立幼稚之弟懿琳質(zhì)班,奄復不年(指元寧宗早死),諸王大臣以賢以長,扶朕踐祚。賴天之靈,權(quán)奸屏黜。永惟鞠育罔極之恩,忍忘不共戴天之義。其命太常撤去圖帖睦爾(元文宗)在廟之主,卜答失里削去太皇太后之號,徙東安州安置,燕帖古思放諸高麗。當時賊臣月魯不花、也里牙已死,其以明里董匭等明正典刑?!?br />
反攻倒算,秋后算賬,是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常態(tài)。成王敗寇,似乎哪個不把事情做絕,后來人就會把你全族老小整絕。
解決了活人,順帝與群臣又算死賬,把叔叔元文宗的牌位從太廟中撤出,拋之荒野。本來還想刨陵掘尸,但扶輦谷路途遠又費事,不果行。
當初,燕帖木兒趁泰定帝初死在大都舉事,南迎元文宗入統(tǒng),正是首先給身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伯顏發(fā)密信,讓他率軍隊保護時為懷王的元文宗北上。由于昔日元武宗待伯顏有恩,他臨危受命,在政治形勢完全不明朗的情況下,毅然應命,召集河南行省僚屬,以實相告,點集人馬,備足金帛谷粟,以五千勇士中道迎接元文宗。其間,河南行省參政脫別臺覺得天順帝在上都為帝,不應該再立別人,趁夜黑時分沖入伯顏帳內(nèi)想殺人。結(jié)果,伯顏手奪其劍,反而把脫別臺捅死在當?shù)?。元文宗入河南地后,伯顏一直陪他回到大都。所以,元文宗時期,伯顏因擁立之功,已獲加太尉、太保、太傅的榮銜,并被封為浚寧王,主管禁衛(wèi)軍權(quán)。
順帝雖是少年,很識諳宮廷政術(shù),為壓制燕帖木兒家族勢力,他拜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之后,又進其為太師,“兼領(lǐng)威武、阿速諸衛(wèi)”。不久,又進封伯顏為秦王,“總領(lǐng)蒙古、欽察、斡羅思諸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這樣一來,燕帖木兒家族直轄的欽察籍禁衛(wèi)軍也全歸拔伯顏管轄。
伯顏像燕帖木兒的兒子,中書左丞相唐其勢見伯顏一派勢力越來越大,官職又居于自己之上,非常不滿,當眾氣鼓鼓說:“天下者,本我家天下也!伯顏何人,位居我上!”所以,這小伙子常?!肮讕У丁比氩伡抑姓也?,或半夜找?guī)讉€欽察軍官飲酒。動靜鬧騰挺大,但唐其勢為人“猛憨無術(shù),實無他異謀也”。政治勢力,向來是此消彼長。伯顏深知這個乳臭未干的唐其勢連他爸燕帖木兒本事的十分之一都沒有,便密奏元順帝說唐其勢與其弟塔剌海、其叔答里以及蒙古宗王晃火帖木兒等人勾結(jié)謀反,“謀援立(燕帖古思,元文宗親子)以危社稷”,并唆使宗王徹徹脫入宮內(nèi)告變。
元順帝深恨燕帖木兒一家,馬上下詔伯顏率兵“平亂”。
伯顏得御詔后,立即逮捕了唐其勢。《元史》上講唐其勢伏兵東郊后,親率勇士數(shù)人入宮想弒帝。此舉完全說不通。如果是縝密部署,燕帖木兒家族勢力又大,換掉皇帝并不是什么特大的難事。從史書字里行間之中,可以判讀出當時的真實情況:唐其勢、塔剌海兄弟二人,白天去宮內(nèi)見妹妹、順帝的皇后伯牙吾。伯顏忽然在元順帝允許下生變,率眾多禁衛(wèi)甲士入宮抓人,唐其勢“攀折殿檻不肯出”(如果真是有意帶刀謀反,以唐其勢之勇武,肯定應該殊死搏斗),其弟塔剌海見狀,抱住妹妹的大腿哀號求救。當時,元順帝也在不遠處觀變,伯牙吾皇后驚呼:“陛下救我!”一直恨得牙根癢癢的元順帝高言:“汝兄弟為逆,豈能相救!”聽皇帝如此說,伯顏殺心頓熾,當頭一刀就把塔剌海劈成兩片,鮮血濺了伯牙吾皇后滿身。接著,他又按順帝“指示”,把伯牙吾皇后貶出宮,并在開平的居舍中讓士兵往其口內(nèi)灌藥,毒死了這位皇后。與其同時,伯顏發(fā)兵攻殺將兵在外的燕帖木兒另一個弟弟答里,清洗朝內(nèi)和禁衛(wèi)軍中的燕帖木兒黨人,盡誅其血親,沒收全部家財。
這場清洗中,元文宗之子、燕帖木兒的“義子”燕帖古思年交數(shù)歲,并未牽連被殺,仍然當他的“皇太子”(其實他是元順帝的堂弟)。燕帖古思所以能“幸免”于難,還在于他有親媽“太皇太后”即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罩護,此婦人不是什么賢良善類,元文宗、燕帖木兒死后,她一直與伯顏私通。以天下第一肉與天下第一臣,一為肉體之歡,二為將來之算。卜答失里深知,宮外沒有信得過的帶兵大臣護佑,她母子性命非常脆弱。
正是由于她與伯顏有一腿,這位新權(quán)臣慫使元廷“議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漢官許有王深諳禮制,上奏說:“皇上于太后,母子也。若如太皇太后,則為孫也。且大元制律,封贈祖父母,降父母一等,即彰明推恩之法,近重而遠輕。今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看似尊之,實則遠之輕之?!痹樀鄄宦?,伯顏不聽,于是,本為元順帝嬸娘的元文宗皇后聽上去倒成了順帝的祖母。
順帝原皇后燕帖木兒的女兒伯牙吾被毒死后,后宮自然要有人填上位置。元順帝本人很想立高麗女人奇氏為皇后,可從政治方面考量,只能把心愛的奇氏立為次宮皇后,居興圣宮,號興圣宮皇后;立翁吉剌氏為正宮皇后。這位正宮皇后乃元世祖皇后察必的曾孫,血系高貴?!埃ㄎ碳荩┖笮怨?jié)儉,不妒忌,動以禮法自持”,所以,元順帝及日后奇氏所生的太子都一直很敬重她。至正二十五年,翁吉剌氏病死,免去了日后亡國流離之苦,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伯顏誅殺燕帖木兒之族之后,“獨秉國鈞,專權(quán)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睕]有約束的權(quán)力不僅腐蝕人,還會使人日益瘋狂。他不僅在朝中遍植黨羽,還讓親侄脫脫擔任禁宮侍衛(wèi)長,“伺帝起居”。值得慶幸的是,脫脫自幼受教于漢族大儒吳直方,深知君君臣臣之禮,憂慮伯父伯顏所為,并主動向順帝表明忠君不貳的心意。
伯顏的祖輩是蒙古蔑兒乞部,被成吉思汗打敗后受懲為奴,一直歸屬蒙古宗王統(tǒng)轄。所以,伯顏父祖功勞顯赫,仍舊是上有“使長”(類似八旗的“旗主”)的奴才。到了伯顏這輩,蒙古的剡王(剡王乃蒙哥汗第三子玉龍答失的孫子)仍是他的使長。以前,每逢見剡王,伯顏都要按照規(guī)矩奴對主一般跪拜。待他大權(quán)獨攬,伯顏不念舊情,忽然發(fā)怒:“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再有使長在我頭上!”其實,這也怪剡王不“主動”,他應該提前“申請”免除伯顏的奴籍。蒙古宗王大大咧咧慣了,憑侍自己是元帝的直系血親,沒料到朝廷內(nèi)“首席”大臣會把實權(quán)攬于己手。于是,伯顏也干脆,派人上奏剡王徹徹篤謀反,并請順帝在賜死剡王的詔令上畫押。元順帝年紀雖輕,知道宗王血親不好隨意殺,很久沒有畫押用印。伯顏心中惱怒,不待元順帝簽署文件,擅自以皇帝名義下詔,殺掉了剡王及其子共十二人。不久,他又誣蒙古宣讓王、威順王(二人均為忽必烈第九子脫歡之孫)有逆謀,貶罷二人王位,“不待旨而行”。這一切,均讓順帝懷怒于心,敢怒而不敢言。
大都有民謠:“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后倚恃著”,正是諷刺伯顏擅權(quán)。
伯顏擅權(quán)以外,還特別仇視漢人。至元元年,他首先上章罷停當年的禮部科舉,并對元順帝說:“陛下您日后生了太子,千萬別讓他讀漢人書,那些漢人愛哄弄人、欺負人。我先前手下有人牽馬執(zhí)鞭的漢人,好久不見其面,問其家屬,支吾說他出外應科舉未回。為臣我真想不到,牽馬墜蹬的這些漢奴都混入應考隊伍中?!备膳碌氖?,伯顏家里,養(yǎng)有一個西藏巫婆名叫畀畀,曾“預言”伯顏將死于“南人”之手。于是,為了不使“預言”成真,伯顏上書元順帝請求殺盡天下張王劉李趙五大姓漢人,“(順)帝不從”。此計不成,伯顏又下令禁元朝國內(nèi)漢人、南人、高麗人執(zhí)持軍器,并把這幾類人所擁有的馬匹全部充公。
伯顏如此仇視漢人,法令益肆嚴苛,天下漸亂。河南散山有“棒胡”造反,惠州有朱光卿造反,閩漳有李智甫造反,袁州(今江西宜春)有彭瑩玉造反,等等。其間,最轟動的一件事,是至元四年(1338年)底河南行省發(fā)生的一件離奇大事:河南省臺孟端這樣一個類似今天副處級調(diào)研員的一個芝麻官,竟然與幾個人合謀,殺掉了幾乎河南所有的省級大員,并把持了行省政務(wù)長達五天之久。
孟端,河南杞縣一個漢人小吏,“其人貧無資,寡交游,人皆謂(之)不辦事,郁郁不得志”,又久不得補官。憤懣之下,孟端曾在省臺內(nèi)的墻上趁醉寫詩:“人皆謂我不辦事,天下辦事有幾人?袖里屠龍斬蛟手,埋沒青鋒二十春”。多虧元朝對文字敏感的人不多,蒙古行省長官又多不識字,此事未被捅出來。而后,與孟端年輕時一起讀書的朝中御史搞“外調(diào)”,看見孟端落魄,“力為言之,乃得補(河南省臺)”,這又是個無俸的虛官。無邊的希望變成巨大的失望,這個河南胥吏心中的怨毒一發(fā)不可收拾,咬牙切齒,目中噴火,在家中怒吼:“我必殺行省掌權(quán)輩!”
于是,他喚來平素與自己友善的霍八失(蒙古人)等四人,約定說:“我冬至那天在行省衙門值班,你們幾個人打扮成京城欽差模樣,從驛舍劫取幾匹公家馬匹,乘夜黑時分入河南行省衙內(nèi)大廳。坐定后,可派門卒喚正當值的我來傳圣旨。大事成就,皆可立得富貴!”
人數(shù)雖少,幾個人膽大心細,果然冬至日依計而行。恰巧的是,當天晚間當班的武官醉酒在家,省內(nèi)并無“公安”人員。于是,幾個人合演大戲,“欽差”們升堂坐定,“圣旨”宣布孟端為“河南都元帥”,然后,依次傳召平章月魯不花,左丞劫烈、總管撒里、萬戶完者不花等數(shù)十位河南行省蒙古、色目高官入衙。每進去一個,跪聽“圣旨”,大鐵骨朵就飛掄而下,砸西瓜一樣,腦漿迸裂,諸人死狀皆是如此(也不知捶“下一個”進來前怎樣收拾屋子)。殺掉諸位高官后,皆陳尸于衙門后園。
孟端以“都元帥”的身份,拘收行省內(nèi)大小衙門印信,自佩平章符信,調(diào)兵守城,并下令封閉黃河水上交通,發(fā)河南各道兵集合聽調(diào)。孟端很好玩,關(guān)起門來過“皇帝”癮不說,還不忘回河南杞縣拜祭祖墳,大施金鼓,衣錦還鄉(xiāng),好不威風。過了五天,回城后,思起舊惡,他又把行省諸衙門的“正官首領(lǐng)”數(shù)十人集合于一起,盡數(shù)誅殺。
殺官數(shù)日,無一人敢問。最后,有一個漢人小官叫馮二舍的,平素與孟端關(guān)系不錯,趁這位“都元帥”酒后高興,大著膽子問:“您能讓我巴結(jié)一下朝廷來宣旨的官員嗎?”孟端當時已經(jīng)喝高,順口回答:“什么狗屁朝廷官,我就是!”
馮二舍心驚肉跳后,馬上是竊喜,覺得自己立功機會到了,他偷偷溜出,對行省武官講:“欽差是假的,你們趕快關(guān)閉省門,我趁機會殺掉孟端?!毖瞄T大小武官半信半疑。
馮二舍夠狠,趁孟端酒后在馬上不穩(wěn),一刀就把他腦袋砍下,然后擲入行省衙門內(nèi)。孟端同伙霍八失幾個人見事敗,慌忙竄入后園中躲藏,皆被搜出殺掉。就這樣,一臺大戲結(jié)束。
可笑的是,堂堂大元一個大行省,孟端幾個人幾把刀,就可以做出如此驚天動地大事,彼時行省內(nèi)“百官俯首聽命”,不得不說是中國政治史上最大的奇事之一??梢愿Q見,元代政治,在伯顏時代已經(jīng)混亂到何種地步。
孟端事件還有一個附帶后果,即伯顏老根據(jù)地河南行省內(nèi)的“心腹”們幾乎全被干掉,省得元順帝除掉伯顏后再費事去清洗。
上天要誰滅亡,先讓他瘋狂。想當初,青年伯顏“弘毅深沉,明達果斷”,擊海都,追失班,被元武宗在和林欽賜“拔都兒”(勇士)名號。江浙、江南、陜西、河南以及南臺御史任上,他不畏豪強,一心除奸去穢。特別是武宗二子為帝一事,伯顏大智大勇,舍生忘死,可謂是立下不世殊功。其實,元順帝也對得起他,御詔所署伯顏官銜,長達二百四十六個字,比先前的大權(quán)臣燕帖木兒多出近二百字。大官做著,皇后弄著(元文宗皇后),軍權(quán)握著,好職優(yōu)位把持著,伯顏仍不知足,“自領(lǐng)諸衛(wèi)精兵,以燕者不花為屏蔽,導從之盛,填溢街衢。而(元順)帝側(cè)儀衛(wèi)反(而)落落如晨星。權(quán)勢熏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不僅如此,“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
伯顏如此,其侄脫脫憂心如焚,常對其父、伯顏之弟馬札兒臺說:“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吾家肯定赤族無遺?!?br />
順帝經(jīng)過系列“考察”,知道脫脫真心站在自己一邊,便日夜與心腹世杰班、阿魯以及脫脫在一起謀劃,商量如何“解決”伯顏。
至元五年終,順帝次宮皇后奇氏生下一子,起名愛猷失黎達臘,送往脫脫老婆處喂乳。脫脫明大義,奏請正宮皇后翁吉剌氏為皇子嫡母,順帝、奇氏深覺此請合理,對孩子日后的身份也有好處,自然從之。見自己本來派去當“眼線”的侄子與順帝如此熱乎,伯顏心驚。夜間與老蜜“太皇太后”在內(nèi)宮加班后,抓緊商議廢立之事,準備除去翅膀已硬的元順帝,擁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為帝。
其間,事出意外,伯顏幾乎被身邊人殺掉。他身邊有兩個貼身侍衛(wèi)官,一個叫阿義忠,一個叫完者帖木兒王,兩個人見伯顏私通太后,濫殺宗王,心中不平,便私下截發(fā)盟誓,準備抓機會行刺伯顏,“為國家除患”。一日,伯顏在自己家中休息,二人立侍左右。仆人來見,說有人送來鑌鐵寶刀來“孝敬”。阿義赤接過寶刀,果然鋒利無比,他馬上贊不絕口。伯顏武士出身,披衣而起,仔細欣賞阿義赤手中寶刀。此刻,完者帖木兒王忙向阿義赤使眼色,讓他趁機推刀,殺掉伯顏。結(jié)果,關(guān)鍵時刻泄氣,阿義赤“懼不敢發(fā)”,滿臉流汗。完者帖木兒王懷疑阿義赤半途變卦告發(fā)自己,便忙下跪先告狀:“剛才阿義赤神色有異,有害太師之心!”伯顏大怒,他乃勇武絕倫之人,一腳就把阿義赤踢出數(shù)丈開外。阿義赤見此情狀,也忙跪地叫饒:“此人常有害太師之心,我不從,故反告我!”狗咬狗兩嘴毛,世上真沒見過如此愚笨膽怯的謀殺者。伯顏檐下眾衛(wèi)士涌上,把二人登時捆牢。嚴刑審訊之下,二人承招。伯顏立殺二人,并族誅其家屬。
熱火烹油之際,伯顏幾乎忘了自己是“人臣”,竟然想以“薛禪”二字加在自己名字之前。“薛禪”是忽必烈蒙古廟號的專用名稱,伯顏再“德高望重”,也受不起這兩個字。諸大臣集議,憋屈半日,終于想出“元德上輔”四個字給伯顏。不久,又有拍馬屁者上言,提調(diào)軍馬之人一般給以虎符,太師伯顏乃沖天大功臣,不能與一般人一樣使用普通的虎符。于是,元廷特制“龍鳳牌”一面專門賜伯顏一人使用。這面牌子又大又體面,其中“元德上輔功臣”六字用羊脂白玉嵌造,鑲?cè)!皬酱缯嬷椤保w飾以“紅剌鴉忽寶石”,價值數(shù)萬錠寶鈔。日后伯顏被黜貶,有司毀掉“龍鳳牌”,把上面珠寶剔取下來交還物主商人,因為政府賒賬,一直沒給人家錢。好在伯顏倒臺快,珍寶還未有大磨損。
伯顏不僅仇視文化、漢人,又是個文物破壞者。元廷太府監(jiān)中藏有無數(shù)塊上好玉石雕刻的歷代印璽,皆被這個混蛋派人用麻袋裝出來,大一點的就磨去原有印文分贈給同黨、下屬當圖押刻上這些阿貓阿狗的名字,小一點就當作鷹墜系在馴鷹的爪子上。惟一未被破壞的,是武則天所制一塊自用璽章,絕色上等瑩白寶石,僅半寸,不可改用,被伯顏信手扔給藝文監(jiān)官員。所以,宋代以前國璽之所以不傳,皆是伯顏破壞所致。
至元六年(1340年)初,伯顏先把燕帖古思叫在身邊,出城在柳林打獵。中間,他派人入宮,請元順帝出城一起參加獵戲。脫脫見事急,忙對順帝說:“伯顏久蓄異志,此行他又率諸部禁衛(wèi)軍主力出城,必有逆謀。陛下您千萬要堅辭不出?!表樀勐犛?。但是,君臣諸人合計,又擔憂伯顏在城外擁燕帖古思竄去上都等地立之為帝,那樣更不好辦。最后,順帝派出太子怯薛長(禁衛(wèi)軍負責人)月可察兒夜間偷出城去柳林營帳,把燕帖古思“偷”回城中。同時,脫脫受密旨統(tǒng)轄都城軍隊,把大都諸門緊緊關(guān)閉。
早晨,伯顏率大軍返城,見城門緊閉,很是惱火。未待他仰頭喝罵,其侄脫脫高立城上,口傳圣旨:“諸道隨從伯顏者無罪,可即時解散,各還本衛(wèi)所。罪者惟伯顏一人!”伯顏聞之,心驚膽落,茫然不知所為。
其干兒子詹因不花看到干爹面如土色,出主意道:“可擁兵入宮,問奸臣為誰,尚未晚也。”
伯顏嘆息:“皇帝應無殺我之心,實是脫脫賊子誤我!”
其實,圣旨一下,伯顏身邊的軍官們?nèi)诵囊焉ⅲ苯舆M攻造反而已是不可能之事。
不大功夫,又有圣旨到,除伯顏為“河南行省左丞相”。伯顏哀求,要入宮陛辭皇帝,使者不許:“皇帝有命,令丞相即時起行,不準入辭!”無奈,伯顏只能孤零零一個人帶著幾個隨從離開大都往河南走。一夕之間,天翻地覆,伯顏從權(quán)力頂峰跌回地面。
過真定府時,有當?shù)馗咐线M獻果酒,失勢的大丞相心中冤恨無限,問父老:“爾曾見天下有子殺父之事嗎?(指其侄子脫脫“害”自己)”父老回答:“不曾見子殺父,但見奴婢殺使長!”此語滿含譏諷,暗諭伯顏殺剡王一事。伯顏“俯首不語,殊有慚色”。其實,伯顏對侄子脫脫真是不薄。脫脫之父馬札兒臺長年一直在北部邊疆捍邊,脫脫自小由伯顏撫育成人。侄兒如子,所以伯顏才耿耿于懷。
行至河南地,剛想住下喘口氣。又有皇帝御使快馬而來,“詔令伯顏陽春縣安置”,也就是說一下子把他貶至了嶺南(今屬廣東)。不走不行,伯顏只得又開路。走到江西豫章驛站,萬念俱灰、身心俱疲的伯顏絕望之余,夜間乘人不備,仰藥而死。這招很對,如果他能活著走到陽春,很可能馬上又有詔書再貶他去海南。不如一死痛快,一了百了。
伯顏從人身上也沒錢,只得把主人尸體放在上藍寺中,求得一口薄皮杉木棺材,“尸水流出戶外,人皆掩鼻過之”。待元廷官員查驗“正身”后,隨便刨坑埋了拉倒。
元廷抄伯顏家,數(shù)月搬運不絕。此公又是財迷瘋,除無數(shù)金銀財寶外,還有“米糠數(shù)房,燒餅一房”,簡直吝嗇至極。所以,有人在停放伯顏尸體的寺廟院壁上寫詩挖苦:“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斗邊。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將些子到黃泉?!?br />
伯顏倒臺后,見機行事的臺臣馬上有人入奏順帝:“太皇太后非陛下母,乃陛下嬸母。從前她還親身推墮陛下母親(順帝嫡母、元明宗皇帝八不沙)入燒羊爐慘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順帝深知“太皇太后”卜答失里與伯顏是床上床下的“親密戰(zhàn)友”,馬上下詔把這位嬸娘押往東安州“安置”,中途就派人勒死了她,以免留下后患。這個女人確實不是什么好東西,不僅和權(quán)臣伯顏通奸,野漢子面首多多,曾經(jīng)墮胎數(shù)次。元朝的“計劃生育”手段還很先進,她身子骨楞沒落下任何毛病。可惜,保養(yǎng)如此好的身體,終究還是命不長。
現(xiàn)在,只剩下元文宗與卜答失里的兒子、順帝的堂弟燕帖古思了。元順帝先是下詔廢去他“皇太子”(皇太弟)位號,又派月怯察兒等人押送這位堂弟去沈陽安置。
剛出大都門,燕帖古思這個少年看見月怯察兒一臉殺氣,心知不妙,慌忙縱馬飛奔。不巧的是,前方有一條河攔路,月怯察兒追上,用鐵骨朵照準少年腰間就是一擊,活活把這位真正的“太子爺”打死于馬下。
迷信真是害死人,卜答失里皇后本來想立元順帝沖去元帝帝座上的晦喪之氣,待這個“侄子”暴崩后,再讓自己親兒子繼位。結(jié)果,元順帝不僅沒暴崩,還成為在位三十六年的元代為帝時間最長的皇帝,而卜答失里皇后母子倒是沒活上幾年,先“暴崩”了。當然,這一切皆要詔告天下:
“昔武宗升遐,太后惑于儉慝,俾皇考(元明宗)出封云南。英宗遇害(后),我皇考以武宗之嫡逃居沙漠,親王大臣同心翊戴,于是以地近,先迎文宗暫總機務(wù)。繼知天理人倫所在,假讓位之名,以寶璽來上?;士迹ㄔ髯冢┩普\不疑,即立(元文宗)為皇太子。文宗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魚不花、也里牙、明里董阿等謀為不軌(其實最主要的是燕帖木兒),使我皇考飲恨上賓(指弒元明宗),(元文宗)歸而再御宸極。又私圖傳子,乃構(gòu)邪言,嫁禍于八不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內(nèi)懷愧嫌,則殺也里牙以杜口。上天不佑,遂降殞罰(指元文宗病死)。叔嬸卜答失里怙其勢焰,不立明考之冢嗣(指順帝自己),而立幼稚之弟懿琳質(zhì)班,奄復不年(指元寧宗早死),諸王大臣以賢以長,扶朕踐祚。賴天之靈,權(quán)奸屏黜。永惟鞠育罔極之恩,忍忘不共戴天之義。其命太常撤去圖帖睦爾(元文宗)在廟之主,卜答失里削去太皇太后之號,徙東安州安置,燕帖古思放諸高麗。當時賊臣月魯不花、也里牙已死,其以明里董匭等明正典刑?!?br />
反攻倒算,秋后算賬,是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常態(tài)。成王敗寇,似乎哪個不把事情做絕,后來人就會把你全族老小整絕。
解決了活人,順帝與群臣又算死賬,把叔叔元文宗的牌位從太廟中撤出,拋之荒野。本來還想刨陵掘尸,但扶輦谷路途遠又費事,不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