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國之將亡,必先棄民。棄民者民亦棄之。棄民斯棄地,雖以祖宗經(jīng)營二百年疆土,煦育數(shù)百萬生靈,而不惜■〈車元〉斷於一旦,以偷目前一息之安,任天下洶洶而不顧;如割臺灣是已。
當(dāng)鄭氏之開拓臺灣也,北不逾諸羅,南不逾鳳山,其地不及今五之一;兵二、三萬,番二、三十萬,其眾不及今十之一;而西驅(qū)荷蘭,東敵倭人,南控呂宋,北犯大清而有餘。而今負(fù)之以大清之大,重之以本島之庶,而不能有為,反舉而畀之島國;天下孰有痛於此者乎!
唐棄維州,宋棄臨州,明棄三衛(wèi),乃陷於強(qiáng)敵而後棄,初非以行成也。況一州不過兵民數(shù)萬,孰有若臺灣數(shù)百萬乎?且唐失維州,以牛僧孺妒德裕成功也;宋失靈州,以孤懸夏境,救援不繼也;明之大寧,則以兀良哈從成祖出篡逆之兵,予以酬勞也,蓋猶石晉之去燕云也,其後興和軍弛,開平以孤立徙塞內(nèi),亦非故棄邊地如臺灣之賫寇資也。
自和約換,敵軍來,臺灣沈沈無聲,天下皆以蕞爾一島,俯首帖耳,屈服外國淫威之下矣;而烏知民主唐景崧一去,散軍、民軍血戰(zhàn)者六閱月;提督劉永福再去,民眾、土匪血戰(zhàn)者五越年,糜無盡英毅之驅(qū)於砲火刀戚之中而無名無功。此吾人所當(dāng)汲汲表襮者也。然使其時而有一國一人焉,稍稍接濟(jì)其間,則反敗為功,若荷蘭之視比利時、希臘之離土耳其,未可知也。平壤有若是戰(zhàn)焉,高麗蓋可不失;鴨綠江有若是戰(zhàn)焉,遼東亦可不失,而有割遼、割臺之事也哉?嗟乎!
危急而割地以圖存者,歐洲亦時有之矣。法蘭西割奧爾沙士、羅連二州於德也,前相爹亞讀和約,大哭不能終。臺灣係七省屏藩,當(dāng)東海、南海之衝,即黃海、渤海亦握其柅,非若奧、羅二州介在德、法一隅之比。而李傅相等乃夷然漠然視割臺如唾■〈口弟〉之委地,且要朝廷飭各省毋陰濟(jì),是尚為有心肝乎!
唐之微,猶復(fù)河湟;明之季,猶窺河套(見「明史」曾銑傳);宋之將南,猶不忘燕云;法社奧、羅二州之神,佩喪章四十年而不去。而清廷之視臺灣如何乎?京師不以為足趾,閩越不以為唇齒,而使沉淪水深火熱之中,長屬侏離襟昧而靡有所底,是則可為臺灣哀也夫!是則可為故國哀也夫!
光緒柔兆敦牂之歲(三十二年丙午)洪棄生序。
當(dāng)鄭氏之開拓臺灣也,北不逾諸羅,南不逾鳳山,其地不及今五之一;兵二、三萬,番二、三十萬,其眾不及今十之一;而西驅(qū)荷蘭,東敵倭人,南控呂宋,北犯大清而有餘。而今負(fù)之以大清之大,重之以本島之庶,而不能有為,反舉而畀之島國;天下孰有痛於此者乎!
唐棄維州,宋棄臨州,明棄三衛(wèi),乃陷於強(qiáng)敵而後棄,初非以行成也。況一州不過兵民數(shù)萬,孰有若臺灣數(shù)百萬乎?且唐失維州,以牛僧孺妒德裕成功也;宋失靈州,以孤懸夏境,救援不繼也;明之大寧,則以兀良哈從成祖出篡逆之兵,予以酬勞也,蓋猶石晉之去燕云也,其後興和軍弛,開平以孤立徙塞內(nèi),亦非故棄邊地如臺灣之賫寇資也。
自和約換,敵軍來,臺灣沈沈無聲,天下皆以蕞爾一島,俯首帖耳,屈服外國淫威之下矣;而烏知民主唐景崧一去,散軍、民軍血戰(zhàn)者六閱月;提督劉永福再去,民眾、土匪血戰(zhàn)者五越年,糜無盡英毅之驅(qū)於砲火刀戚之中而無名無功。此吾人所當(dāng)汲汲表襮者也。然使其時而有一國一人焉,稍稍接濟(jì)其間,則反敗為功,若荷蘭之視比利時、希臘之離土耳其,未可知也。平壤有若是戰(zhàn)焉,高麗蓋可不失;鴨綠江有若是戰(zhàn)焉,遼東亦可不失,而有割遼、割臺之事也哉?嗟乎!
危急而割地以圖存者,歐洲亦時有之矣。法蘭西割奧爾沙士、羅連二州於德也,前相爹亞讀和約,大哭不能終。臺灣係七省屏藩,當(dāng)東海、南海之衝,即黃海、渤海亦握其柅,非若奧、羅二州介在德、法一隅之比。而李傅相等乃夷然漠然視割臺如唾■〈口弟〉之委地,且要朝廷飭各省毋陰濟(jì),是尚為有心肝乎!
唐之微,猶復(fù)河湟;明之季,猶窺河套(見「明史」曾銑傳);宋之將南,猶不忘燕云;法社奧、羅二州之神,佩喪章四十年而不去。而清廷之視臺灣如何乎?京師不以為足趾,閩越不以為唇齒,而使沉淪水深火熱之中,長屬侏離襟昧而靡有所底,是則可為臺灣哀也夫!是則可為故國哀也夫!
光緒柔兆敦牂之歲(三十二年丙午)洪棄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