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弁言

臺灣文獻叢刊059 瀛海偕亡記 作者:


  先父諱攀桂,學名一枝,字月樵;臺灣淪陷後,改名繻,字棄生。原籍福建省南安縣。先曾祖至忠公流寓臺灣鹿港,遂家焉。先父生於清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卒於民國十八年二月九日,享年六十有三。先父幼攻舉業(yè),每遇觀風,試輒冠群。性至孝友,有撫孤寡姑常恃先父書院所得膏火以維生計。光緒十七年,以案首入泮。割臺後,絕意仕進,不再赴考,遂潛心於詩古文辭。身居棄地,危言危行,扢颺風雅,鼓舞民氣,不為威屈、不為利誘,以遺民終其生。臺灣淪陷凡五十年,民族精神訖未泯滅、祖國文化尚能延續(xù)者,先父預(yù)有力焉。

  先父遺著,有「寄鶴齋詩集」、「寄鶴齋古文集」、「寄鶴齋駢文集」、「寄鶴齋詩話」、「八洲遊記」、「八洲詩草」、「中東戰(zhàn)紀」及「瀛海偕亡記」等書,都百餘卷。所有著述,無不充滿反抗精神,且多記述敵人之虐政者;故在淪陷期間,無由出版。民國十年,先父有遊歷祖國之計,乃將集中無礙當軸之篇什選出一部分,刊為「寄鶴齋文矕」六卷、「寄鶴齋詩矕」四卷,以備攜回故土,分贈同好。

  「瀛海偕亡記」二卷,原存島內(nèi),以其內(nèi)容易被注目,乃命槱攜往北平保存。槱以逆旅孤寂,散失堪虞,遂為改名「臺灣戰(zhàn)紀」,與「中東戰(zhàn)紀」一卷同於民國十一年委託北京大學出版部代印各五百部,分贈國內(nèi)諸文化機關(guān),以免遺逸;而島內(nèi)亦有秘密攜回者。當時所以不用真名而用洪棄父者,避筆禍耳。

  臺灣光復(fù)後,「臺灣戰(zhàn)紀」一書先由黃德福先生注釋標點,陸續(xù)刊布於省立圖書館之圖書月刊,繼由臺灣書店於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印成單行本,以廣流傳。茲承周憲文先生之雅意,將此書列為臺灣文獻叢刊之一,用識數(shù)語,冠於篇首。

  民國四十八年七月,洪槱炎秋謹識於臺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