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喟祝┓彩T
[卷第二十九] 八痢第一
茅先生∶小兒生下,周歲上至十歲以前,有中痢疾分八種,各逐一有說。赤痢臟腑積熱。白痢臟腑積冷。
傷積痢其糞內一半似土色,本因奶食所傷。驚積痢其糞夾青涕色,因驚候不曾取下,驚積至此。脊瀝痢時下五色不定,不吃奶,又名五花閉口痢,此五臟積毒,孔竅不開。藥毒痢所出如魚腦漿,本因患痢久而成,醫(yī)人下藥不對,故名藥毒積痢。鎖口痢都不下食,常引水吃,秋后脾虛,又名調泄瀉。凡治得痢又瀉,治得瀉又痢,此是大腸滑,脾虛熱,又名臟中有積毒而成。熱毒風毒痢所出,痢如青草汁,又或如赤豆汁,時時自滴瀝出,乃脾家受風熱毒而成,此般痢十中無一生,系惡候。
上八般痢如見,不問色數,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散、乳香散調理二日。(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漸有黃下來時,便下褊銀丸一服,(方見積瀉門中。)取下痢積三五行。再用勻氣散、醒脾散調平其氣,后常服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夾調中飲與服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見大渴,都不進食,口內生瘡,鼻干燥,肚膨,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八痢者,皆因八邪而生也?;蚶錈岵粍?,風熱入臟則為痢也。熱痢則赤,冷痢則白,冷熱相加則雜赤白色,食痢則酸臭,驚痢則青,脾痢則吃食不消化,時行痢則有血,疳痢則曩瀉不時,此是八痢也。
《五開貫真珠囊》小兒八般痢候∶一白膿??;二魚腦痢;三五色??;四血瘕痢;五水瀉??;六腹肚??;七瘕積痢;八赤白痢。
茅先生小兒八痢不治死候歌∶痢頻都不食,腹脹喘還粗,下糞全如墨,渾身熱渴俱。
[卷第二十九] 一切痢第二
《圣惠》∶夫小兒一切痢者,由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黃,或赤白,變雜無常,相兼而下也。此皆乳哺不調,冷熱交互,經久則脾胃虛弱,連滯不瘥,令肌體羸瘦也。
《嬰童寶鑒》∶小兒痢,為腸胃中冷熱相擊,經絡澀滯而為痢。熱多即赤,冷多即白也。
《嬰童寶鑒》痢疾死候∶痢頻不食,腹脹喘急,下糞黑,體熱,渴。
《惠眼觀證》∶赤白滯痢,且以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吃。(方見吐利門中。)三日內痢變黃,糞成大糞,即量大小肥瘦下湯丸取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次調氣,下參苓散,即用痢藥,下阿膠散、(方見赤白痢門中。)香連丸(方見利渴不止門中)夾平胃醒脾溫和藥調理。或見大渴,不進食,糞不變,下青血汁,即謂之傳赤白滯,滯經二七日,乃鎖口疳痢而死。泛常患痢便,可以阿膠、香連治之亦得。若三、四分夾糞,須用通利,如等時,時只一點兩點,來又治,兼并不進食,此亦難治。
《嬰童寶鑒》小兒諸痢歌∶小兒痢下有多般,不得將來一例看,冷痢有時青與白,或如丹色赤相干。熱侵經絡為鮮血,蟲毒為傷下紫肝,腸虛日有如膏血,渴甚仍知臟腑干。脾弱遍身成腫滿,熱沖肝膽翳漫漫,更有脫肛爭忍視,急求名藥便平安。
《玉訣》小兒瀉痢積熱候歌∶小兒瀉痢胃家傷,冷熱傳脾損大腸,胃氣失和寧化谷,邪攻變蟲自非常。
夫小兒瀉痢,先須調氣,次服痢藥。如是蟲毒,須看虛實用藥取之,更調胃氣。
《顱囟經》治孩子初患諸色痢,乃微有疳氣。
上用枳實不限多少,炒令黑,拗破看內外相似,為散??招拿罪嬒掳脲X,以歲加減服之。忌如常。
《葛氏肘后》
徐王神效方
三歲小兒痢,或赤、白、谷,冷熱不調。
上用雞子一枚,破其頭如粟米大,出黃、白于甌中,和胡粉如皂莢子大,研令極勻,調還內殼中糊頭,蒸令熟,以喂兒,取瘥止《嬰孺》治赤白痢,又治膿血痢。
葛氏《肘后》療小兒痢方,日夜數十行者。
上用雞子一枚,破取白,半雞子和釅醋攪如白酒,煎如稀餳,勿使干,干即難咽,灌訖,勿令吐。前后兩度服之,稍有效驗。
《千金》
駐車丸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jié)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干姜(炮,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入合,烊膠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許,干之。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減,日三服。
《仙人水鑒》小兒秋、夏痢不止,神方。
干漆蝦?。ǜ魅郑┡ㄒ环?,煮)黃丹(熬)蜀葵花遠志黃鹽(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花)滑石(各二分)干蚯蚓(一條,生用)上并為末,同研令細,飯丸如麻子大?;忌钫?,不過五服,以冷水下一丸至二丸。
《仙人水鑒》孩子生下一月,患乳痢。
白膠方
乳母寒氣浸,兒病痢加深。仙人有神法,先使水林檎。湯煮白羊肉,充餐力自任。乳母一飽食,兒病不能臨。
上取水林檎不計多少,捶碎,以水煮白羊肉食之,兒痢疾立可。
《仙人水鑒》治小兒八般痢
七寶散方
鵓鴿糞(二錢,取白)夜明砂(好者)槐花朱砂(研,各一錢)白姜白礬(各半錢)上為末,入麝香一字,研勻。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溫吃。忌毒物。
孫尚藥治丈夫、婦人、小兒痢方。
木香(一塊,方員一寸)黃連(半兩)上件二味水半升同煎干,去黃連,只薄切木香,焙干為末。三服∶第一橘皮湯;第二陳米飲;第三甘草湯調下。此乃李景純傳。有一婦人久患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遂愈。
陳藏器止小兒痢方。
上用雞子和蠟作煎餅與小兒食,止痢。
陳藏器治痢方。
上用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有肉烏梅十個,取雞子白攤遍,連紙日干,折作四重,包撮烏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燒,煙欲盡取出,以盞碗蓋覆,候冷,研令極細,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如大人患,分為二服;小兒分三服。不拘赤白痢,空心,井華水調服。如覺臟腑微有疏利,不須再服。
《貪療》小兒、大人痢方。
上用烏賊魚骨,炙令火,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服之,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痢方。
上用林檎子杵取汁服。以意多與服,瘥。
孟詵小兒患秋痢方。
上與蟲棗食,良。
孟詵又方上用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作餅及與小兒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并奶母吃亦良。
《圖經》止下痢∶上用黃柿和米粉作ht蒸,與小兒食之,止下痢。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當歸散
當歸(銼,微炒)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芩龍骨(各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腹痛,多渴。
人參散方
桔梗(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地榆(微炙,銼。各三分)人參(去蘆頭)艾葉(微炒)黃(銼。
各半兩)烏梅肉(一分,微炒)龍骨(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脾胃氣弱,飲食全少,腹脹無力。
木香散方
木香黃連(去須,微炒)桃白皮(微炙,銼。各半兩)麝香(一錢,細研)白礬(二兩,燒令汁盡)龍骨(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
青金散方
定粉(二兩)白術(一分)訶黎勒皮(一分)黃丹白礬(灰)白龍骨(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用棗一升,去核,共藥都搜作丸,入瓷罐內盛,燒令通赤,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
黃丹散方
黃丹莨菪子黃明膠(各半兩)青州棗(三十枚,去核)上件藥搗為一團,燒令通赤,放冷,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日夜度數無常,
密陀僧散方
密陀僧(細研)定粉黃丹(各微炒)龍骨(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
鹿角散方
鹿角(一兩)定粉密陀僧黃丹白礬(各半兩)上件藥入瓶內,燒令通赤,放冷,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定粉砒霜(各一分)上件藥同研為末,以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冷漿水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一切痢,諸藥無效,宜服此方。
巴豆(七枚,去皮心油)深色燕脂(三錢)上件藥先研巴豆為末,次入燕脂同研令細,煮棗肉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冷粥飲下三丸,小兒一丸。忌食熱物。
《圣惠》治小兒下痢,日夜數十行,漸至困弱。
黍米粥方
黍米(一合)雞子(一枚)黃蠟(半兩)上煮粥,臨熟下雞子,蠟攪令勻,空服食之。
《嬰孺》治小兒實下痢
細辛湯方
大黃(四分)細辛(一分)黃芩甘草(炙。各三分)上以水三升煮八合,為三服。去五里久再進。
《嬰孺》治小兒下痢方。
龍骨干姜當歸鹿茸(炙)附子(炮)礬石(燒。各二分)黃連(七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五丸。日三服,大效。
《嬰孺》治半歲兒滯痢方。
龍骨干姜(各二分)附子(一分,炮)甘草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頓服半合,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身羸瘦,滯痢。已服自下湯罷,其痢未斷。
薤白豉湯方
薤白(十二莖)豉(熬湯)梔子仁(各五合)上以水一升煮八合。一歲為三服,三、四歲再服,二百日以下為四服。一云無豉子。
《嬰孺》治少小下痢方。
人參黃芩甘草(炙)干姜(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五丸,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諸痢方。
上用羊骨燒,研為末。飲調方寸匕,日二服瘥。
《嬰孺》又方上用黃連二兩,水二升煎二合,去滓,納犀角末四分,再煎取一合,更納麝香末一分。早、午、晚各服一雞子許,神驗大效。
《嬰孺》治小兒痢
櫸皮飲子方
梁州櫸皮(五分)桔梗茯苓(各八分)粟米(二合)上以水五升四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下痢,已服龍骨湯不已,宜此
女萎丸方
女萎黃柏(各一兩)附子(三分,炮)黃連(五分)干姜(四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一服十丸,日三服。夜一,稍加至十五丸。
《嬰孺》治小兒痢
子芩湯方
子芩(二十分)竹葉(八合,切)甘草黃柏(各四分)女萎知母(各六分)枳殼(八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歲兒分服。
《惠眼觀證》
胡黃連丸
治痢方。
胡黃連訶子肉(炮,秤二錢)朱砂(一錢半)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隨大小,甘草姜湯下。
《劉氏家傳》小兒痢方。
上用黃蠟熔以黃丹,調赤為度,丸綠豆大。每服七丸,烏梅甘草艾葉煎湯下。
《張氏家傳》
金匱丹
治大人、小兒、老人、產婦應有寒熱,臟腑之疾,服之神效。西京龍門奉天寺主合此藥云∶是異國神僧傳授。
朱砂(半兩,飛,研極細)黃丹(二兩半,炒黑色)乳香(七錢,新水研細,紙箱于瓦上干之)木鱉子(大者十枚,燒黑色,去皮)白膠香(四錢,不雜偽者)砒霜硝石(各三兩。同研,瓷合以赤石脂封固口縫,再以鹽泥紙筋固濟,蔭干,用灰火燒通赤,候冷取藥,其藥如雪玉,謂之瓊林玉株。此藥中,唯此神異過度,煉家謂之用砒不用砒之說,此是也。一料用一兩六錢)巴豆(揀大者去皮心、膜,出油)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研。各七十枚)上研極細研,以黃蠟一兩三錢熔和為劑。要服旋丸,以全藥力。每服三丸,如綠豆大,臨臥漿水湯下。未效,連日服三服必效。更著老小虛實,加減大小也。
《張氏家傳》
纏金丹
治一切痢下積聚。老少不拘,并不疏動,極有神效。一名
朱砂膏方。
辰砂(一兩,別研極細)砂(明凈無石者一兩,別研極細,一方用半兩)上先取肥者巴豆七十個,去皮,用黃蠟十棗大同煎焦黃色,取出,不用巴豆。將前藥二味與蠟攪勻,放稍冷和成挺子。如有患,旋丸。如大人,豌豆大,每服二丸,溫將水吞下。如赤白痢,干姜甘草湯下。驟瀉,新水下。赤痢,冷黃連湯下。白痢,艾湯下。皆臨臥服二丸。小兒,麻子大,更看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張氏家傳》
袞金膏
利胸膈化痰,取虛中有積,臍腹急痛,里急后重,欲作惡痢及小兒停食發(fā)熱,糞白臭。
嘔吐酸水,下利積膿,谷食不化,全不美食。止瀉痢方。
朱砂(半兩,細研)粉霜硫黃砂(各一錢)砒霜硝石(各半錢)膩粉(二錢)腦麝(各半字)上件研細,用巴豆半兩黃明者,去殼、心膜研如面,和前藥令極勻,黃蠟三分熔和后,用重湯內煮三兩丸,搜成丸,用金箔裹著旋丸,小麥大五粒至七粒,取積漿水送下。化痰,姜湯下。瀉痢,米飲下。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粒。
《莊氏家傳》治瀉痢
神驗木香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銼如大豆大,吳茱萸一兩同炒,令焦黃色,去茱萸)肉豆蔻(二個)木香(一分)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面糊亦得。)水瀉、赤痢用米飲下二十丸。白痢,濃樸湯下。小兒,丸如許○大,服十丸。
《莊氏家傳》
如圣丸
治大人、小兒冷熱瀉痢,腹痛,米谷不消,膿血赤白并療之方。
干姜(炮)槐花(炒。各一兩)宣連(半兩,去毛)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大人,三十丸。小兒,七、八丸??礆q數加減。如常瀉,溫水下。赤多,米飲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痢
阿膠丸方
阿膠茯苓黃連上各等分為細末,以飯為丸,曝干??崭梗罪嬒氯蛭迨?。
《孔氏家傳》小兒痢方。
陳橘皮(炒)黃連烏梅肉上等分為末,陳粟米為丸。米飲下五十丸。
《王氏手集》
當歸黃連丸
治身體壯熱,煩渴下痢,赤白相雜,后重腹痛,晝夜無度,小便澀少方。
芍藥當歸黃連黃柏上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
《吉氏家傳》治一切痢
青金散方
定粉(二兩)黃丹白礬()龍骨(各半兩)白術(一分)訶子皮(二十個)上件末,干棗一升去核為一處,作團子于罐子中,用火先文后武燒青色為度,研細。米飲下一錢。血多,入黃連少許。小兒半錢。又一方入莨菪子、豬膽丸尤妙。
《吉氏家傳》治諸般痢方。
訶子皮密陀僧(各一兩)巴豆(二十粒,去皮、油)上件末,以醋二升半熬一伏時,乘熱于合內,凝定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飲下。休息痢,米飲下。赤痢,甘草水下。白痢,干姜湯下。
《吉氏家傳》治一切痢
青金散方
黃丹莨菪子胡粉(炒。各半錢)棗子(十個)上一處搗作團,燒令通赤取出,冷,研細??招拿罪嬒掳脲X。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痢方。
龍骨黃丹定粉豬指甲子(各等分)上四味瓶罐泥封口,大火紅,細研。服半錢一字,米飲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痢方。
訶子(三個)龍骨烏魚骨黃丹(醋炒。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痢
針頭丸方
巴豆杏仁(去皮尖。各四十九個)上用鐵線串,燈焰上燒,不存性,研細,用黃蠟二錢燈上熔汁,入藥和為劑,如粟米大。每服七丸,小兒三、五丸,新汲水吞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五仙丹
治痢方。
杏仁巴豆(各四十五粒,針頭上并燒存性)砒霜(一錢,研)膩粉(二錢)百草霜(半兩)黃蠟(一兩)上件同研勻,熬黃蠟為劑,旋丸如黃米大。白湯下,不計時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瀉痢方。
胡椒綠豆(各四十五粒)黃丹(半錢,飛)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為末,入少面糊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烏梅甘草湯下。
[卷第二十九] 冷痢第三
(亦名白?。冻彩喜≡础沸豪淞『颉眯耗c胃虛,或解脫遇冷,或飲食傷冷,冷氣入于腸胃而痢,其色白,是為冷痢也。冷甚,則痢青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瀉痢病證并方∶嬰孩、小兒春傷于風,因衣暖解脫,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又被風冷乘之,以入腸胃,先后重則下痢也。其冷氣盛則頻下,宜進元黃散二、三服及下金鎖散二、三服。如痢下后重,腹、肚、腸、胃攪痛,則進雄朱散二、三服(三方并見本門。)張渙謹按∶小兒脾胃久不和,食入不消,冷熱不均,其氣入于腸間,變?yōu)榱∫?。若冷氣搏在腸間,津液凝則痢白。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白痢候歌∶一瀉時時要水漿,面珠流出汗生光(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面上微紅臉淡光。)騰騰眼慢常如睡(四十八候此一句云∶眼慢騰騰多燥渴),腹內幾同被物傷。努咽大腸多發(fā)痛、不思飲食面痿黃。發(fā)焦眼碧涼浸耳,變色三朝定必亡(白痢變黑,四十八候云∶變色三朝定脫腸。)此因驚、傷寒、毒物所致。此瀉久、作渴,甚則腹痛、面黃,或青、或黑滿面,則不治。其治,當分水谷,調氣止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白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須有積、渴、水瀉、久腸脫、虛弱,特不可取,只與解脾痢藥。若實,微與,取后勻氣。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三歲患冷痢。
上用附子一枚,炮。水五升,合煮雞子一枚,令熟,以哺兒,瘥。
《千金》治小兒冷痢方。
上用蓼菜搗汁,量大小飲之。一作芥菜。
《千金》又方上用搗蒜,敷兩足下。
《外臺》∶《廣濟》療小兒客冷白痢方。
人參(六分)濃樸(炙)甘草(炙。各四分)茯苓桔梗(各五分)梁州櫸皮(八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飲食全少,漸至羸瘦。
木香散方
木香白術干姜(炮裂,銼。各一分)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龍骨當歸(銼,微炒)訶藜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
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赤石脂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微炒)桂心人參(去蘆頭)干姜(炮裂,銼)白頭翁(各三分)甘草(二分,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嬰孺》治周歲兒赤白痢方同。云∶大患冷者,加牡蠣三分,去白頭翁。)《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不止。
龍骨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甘草(炙微赤,銼)龍骨(各一兩)干姜(炮裂,銼)當歸(銼,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面無顏色,四肢痿悴,不欲飲食。
丁香散方
丁香當歸(銼,微炒。各一分)人參(去蘆頭)白術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草豆蔻(去皮。
各半兩)白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多時不斷。
艾葉散方
艾葉(微炒)黃連(去須,微炒)木香(各半兩)當歸(銼,微炒)訶黎勒(煨,用皮)龍骨(各三分)干姜(一分,炮裂,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痢,下青白色物如魚腦,腹痛,多時不斷。
吳茱萸丸方
吳茱萸(湯洗七遍,焙干,微炒)干姜(炮裂,銼)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銼,微炒)木蘭皮(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微炒)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石榴皮(銼碎,炒令微焦。各半兩)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痢,諸藥無效。
乳香丸方
干姜(炮裂,銼)乳香(各一分)地榆(微炙,銼)訶黎勒(煨,一兩,用皮)赤石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日夜數十行。
附子丸方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訶黎勒(煨,用皮)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白礬(三分,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煮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百藥無效。
醋石榴皮散方
酸石榴皮(一兩,銼碎,炒令微焦)硫黃(一分)上件藥搗,研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訶黎勒(煨,用皮,一兩)桂心赤石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患冷痢,脾胃冷極,致大腸滑泄不絕。
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細研)鹿茸(一兩,去毛,涂酥炙令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當歸(半兩,銼,微炒)大蒜(一顆)上搗當歸細羅為末,燒蒜熟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多時,宜服此方。
上用川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治五、六歲兒冷痢方。
當歸黃連龍骨(各四分)赤石脂濃樸(炙)干姜酸石榴皮(各二分)上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嬰孺》治小兒調中止痢,去冷進食。
人參丸方
人參半夏(洗)茯苓干姜(各半兩)上為末蜜丸。一歲,麻子大二丸。二歲,小豆大二丸。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冷氣盛則頻下,
宜元黃散方
訶子(燒去核,二錢)海螵蛸龍骨定粉黃丹(用銀鍋子同定粉一味令紅,如無銀鍋子,則用瓷器。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紫蘇米湯調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冷痢。
金鎖散方
官桂(半兩,去粗皮,姜汁炙)黃連(一分,同茱萸同炒,去茱萸不用,只用黃連。)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紫蘇木瓜湯調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并,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朱散方
雄黃(一分,細研,水飛過)乳香(細研)白礬(。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飲調下,一日三服。
張渙
玉脂散
治冷痢,大便色青,甚則有膿方。
白石脂當歸(洗,焙干)丁香白術(炮。各一兩)草豆蔻(去皮)濃樸(生姜汁炙。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艾湯
治白痢方。
艾葉(微炒)當歸(各一兩)干姜(炮)木香訶黎勒皮(炮。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張渙
醒脾丹
治便腥頻數方。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裂,去皮臍)赤石脂川姜(炮)訶黎勒皮(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乳食前。
張渙
養(yǎng)藏湯
治白痢頻并方。
當歸(洗,焙干)烏梅肉(炒干)干姜黃白術(炮)龍骨(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
茱萸丸
治小兒白痢。凡患痢,見上焦虛熱,生瘡,下成冷毒,宜服之。
茱萸(三錢,炒令黃)訶子(炮,取肉一錢)乳香(半錢)上除乳香別研外,并為末,再研令極勻細,以爛飯為丸如此○大,朱砂為衣。飯飲吞下七丸至十丸,大小加減服。若藥后見生瘡疥,即減退丸數,與阿膠散兼服妙(方見赤白痢門。)《圣惠》灸法∶小兒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卷第二十九] 熱痢第四
(亦名赤?。冻彩喜≡础沸簾崃『颉眯罕緬短摕岫鵀轱L所乘,風熱俱入于大腸而利,為熱,是水谷利。而色黃者為熱痢也。
《巢氏病源》小兒赤痢候∶小兒有挾客熱入于經絡,而血得熱則流散于大腸,腸虛則泄,故赤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痢候歌∶赤痢先看眼不開,定知熱發(fā)有從來。唇紅面赤瘡穿口(一云舌白唇紅瘡滿口),一日之間痢百回。滴瀝腹中加刺痛,難餐胃閉食全乖。此時脾熱(一云∶服毒)因云極,請細消許妙藥材。
此是熱積所致也。當去其積,涼胃調氣進飲食,治痢慎勿令藥大熱,熱則發(fā)汗作腫多困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醫(yī)人將熱藥與服,至目閉唇紅,不通飲食,或下血痢至損命,切不得用熱藥,宜服開胃解脾毒藥,如此調治三、五日即安。
《葛氏肘后》治赤痢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方。
赤石脂(一斤)干姜(一兩)粳米(一兩)上水七升,煮去滓,服三合。量兒大小增減。七合止,日三服。
《千金》治小兒熱痢方。
上煮木瓜葉飲之。
《千金》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丸方
梔子(七枚)黃柏(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大棗(四枚,炙令黑)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仙人水鑒》孩兒一月之內,下痢如血方。
急須求取黃雌雞,大腹煎湯煮,莫疑。更取牙硝一兩末,充餐立救乳前兒。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熱痢
子芩湯方
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八分)黃柏甘草(炙。各四分)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圖經》治熱毒下痢方。
上用蜀葵葉,炙與小兒食。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散方
梔子仁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各三分,微炙,銼)黃連(一兩,去須,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煩悶腹痛,面黃體瘦,宜服
犀角散方
犀角(屑)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赤芍藥黃連(去須)知母葳蕤(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日三、四度,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痢,體瘦,口干煩躁,不欲乳食。
栝蔞根散方
枯簍根白茯苓知母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黃柏(微炙,銼。各半兩)人參(去蘆頭,三分)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
地榆散方
地榆(微炙,銼,三分)黃連(去須,微炒)人參(去蘆頭)赤芍藥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各半兩)赤石脂(一兩)上件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壯熱心煩,不欲飲食,四肢瘦弱。
子芩散方
子芩(一兩)知母女萎(各三分)黃柏(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散方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黃連(去須,微炒)藍葉(各一分)犀角(屑)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壯熱吐乳。
熊膽散方
熊膽蚺蛇膽(各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三分)沒石子(一枚)干馬齒菜犀角(屑。各一兩)上件搗,細羅為散。一、二百日兒,每服用新汲水調下一字。二、三歲,每服用新汲水調下半錢??招模绾蟾饕环?。
《圣惠》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
白頭翁散方
白頭翁(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一兩半)酸石榴皮(微赤,銼,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全不欲乳食,身體壯熱。
熊膽散方
熊膽(一分)蘆薈(三分)黃連(去須,微炒,半兩)桔梗(三分)黃芩(三分)犀角(屑,五分)上件搗,細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用水調下一字,五、六歲兒,每服用新汲水調下一錢??招模绾蟾饕环?。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肚作痛,羸瘦,內外蒸熱,毛發(fā)焦疏。
柴胡散方
柴胡(去蘆頭,五分)地骨皮(一錢)黃連(去須,酒炒,五分)知母(三分,鹽、酒炒)甘草(炙微赤,用二分)女萎(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變成浮腫,多渴,不進飲食,小便黃澀。
木通散方
木通(五分)黃芩(炒,五分)滑石(三分)赤芍藥(五分)車前子(三分)上件藥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量大小分減服。
《圣惠》治小兒生熱下痢
三味黃連湯方
黃連(二分)黃柏(五寸)阿膠(指大)上以水三升煎及一升,下膠化盡,溫服一雞子大,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熱痢方。
黃連赤石脂龍骨黃柏(各一兩)人參甘草牡蠣(。各半兩)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歲五丸,日進三服。大人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
《嬰孺》治小兒熱痢不止
梔子丸方
黃梔子仁(三分)大棗(炙)礬石(燒。各四分)黃連(五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五丸。日三,稍加之。
《嬰孺》治小兒若痢熱不食,傷飽不乳,及百病并傷寒。下
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炙。各一兩)麥門冬(去心,一雞子大)上水二升煮一升,量兒歲與之服。
《圣惠》治小兒卒下痢,腹中挾熱。
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一兩)黃連石膏甘草龍骨前胡茯苓肉桂(各一分)芍藥(二分)知母(四分)棗(四個)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溫服二合,日四、五服,神效。勿冷服。
《三十六種》治赤痢
訶子散方
訶子(炮)肉豆蔻(炮)甘草(炙)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飯飲下。
《三十六種》治赤痢
干姜湯方
干姜(炮,一分)大棗山梔子(各四個。并燒存性)上為末,粥飲調下半錢。
《四十八候》治赤痢開胃散方白術茯苓人參(各半錢)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四十八候》治脾毒痢方。
陳黑米(一合)石榴皮(半錢)乳香(一塊)阿魏(少許)訶子(一錢)龍骨(末,三錢匕)上嚼杏仁汁為丸麻子大,陳米飲下十丸。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犀角散
治小兒冷熱不調,四肢煩熱,啼叫不休,可思飲食,或時熱痢方。
犀角(屑,瓦上焙,一分)大黃(紙裹煨)甘草(炙。各半兩)樸硝(凈者一兩)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下。如候急驚不退,濃磨犀角水同煎湯下。
[卷第二十九] 冷熱痢第五
(亦名赤白?。冻彩喜≡础沸豪錈崃『颉眯合纫蝻嬍?,有冷氣在腸胃之間,而復為熱氣所傷,而腸胃宿虛,故受于熱。
冷熱相交,而變下利,乍黃乍白,或水或谷,是為冷熱痢也。
《圣惠》∶夫小兒赤白痢者,由乳食不節(jié),腸胃虛弱,冷熱之氣入于腸間,變?yōu)榱∫?。然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入腸內則赤也。若冷氣搏于腸,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赤白相雜。重者狀如濃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腦,亦謂之魚腦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白痢候歌∶鼻梁白色唇如玉,此患本來非臟毒。只是當時愛吃泥,(一云∶吃茶。)致使病成親手觸。(此兩句在《鳳體經》即云∶初因臟腑冷熱多,致使脾胃不消谷。)臉白目胞垂青線,莫作常疾一般看。只看伊芳家手足心,點點深紅若斑爛。
此病先當生胃氣,次去其積,亦分水谷,定渴即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白痢歌∶赤白因積形如玉,鼻頭白色非常毒。下藥冷熱不根據方,致使大腸多結促。臉白眼胞如青線,若作常疾觀不足。定請看醫(yī)手足心,點點斑紅如血衄。
此候冷熱不調,手腳心有點子,紅赤色,宜宣連丸(方見蠱痢門中。)《惠濟》小兒赤白痢候歌∶痢冷為青熱帶紅,料因有積更兼風。初時患渴常身熱,飲食全妨痢愈膿。開胃但交調上膈,腹疼須與急交攻。重重熱渴無多日,為他脈息大浮洪。
《顱囟經》治孩子赤白痢方。
阿膠赤石脂枳殼(麩炒)龍骨訶子(炮半熟,去核。各半兩)白術(一分)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半錢。
《本草》治小兒赤白痢方∶上用乳腐,細切如豆面,拌醋漿水煮二十余沸,小兒患服之彌佳。
《外臺》∶《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上一味爆令干香,搗為末。大者,一大升豉心為四服,服別以酒一大升。小兒,一小升豉心還根據劑為四服,和之即止下。兒更小,量氣力與之。
《外臺》∶《近效》赤白痢日數行,無問老小方。
上用甘草二兩,炙,切,以漿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外臺》∶崔氏治大人、小兒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并疳溫。劉秘監(jiān)積年患痢,每服此即愈方。
阿膠(二兩,一兩炙入藥,一兩消作清)干姜(二兩)吳黃連(一兩)入黃無食子(二枚,久痢腸滑甚者,量加至三、四枚)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醋溶膠清,頓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五日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者以意斟酌。
忌如常法。一云∶冷痢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
《外臺》∶《廣濟》療小兒赤白痢,腹痛方。
赤白石脂龍骨地榆黃連(各四分)濃樸(炙)人參(各三分)當歸干姜(各二分)上八味搗散,以飲服半錢匕,日再服之;或蜜丸,以乳汁下三丸至七丸亦佳。此方甚妙,以意量之。
《外臺》∶《必效》療小兒一歲以上,二歲以下赤白痢,久不瘥。
雞子餅子
雞子(二枚,取白)胡粉(二錢,熬)蠟(一棗許)上三味以銚中熬令消,下雞子、胡粉,候成餅。平明空腹與吃,可三頓,痢止。
《外臺》劉氏療小兒赤白痢方。
上用油麻子一抄許,炒令香,搗末,以蜜作漿調與服,大人亦療之(《子母秘錄》用麻子妙,乃是大麻子?!妒セ荨芬嘤棉铰樽诱{蜜和作丸,蜜水化下。)《外臺》劉氏療小兒赤白痢方。
黃柏(炙,半兩)當歸(六分)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分溫服之佳。
《外臺》劉氏又方莨菪子羊肉(切薄布上)上二味以綿裹,內下部中,不過再瘥,量之可用,甚妙。
《食醫(yī)心鑒》治小兒赤白痢及水痢方。
上用云母粉研作粉,煮白粥調一錢,空腹食之。
《海藥》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癉、溪等毒,一切瘡腫方。
上并宜煎風延,母服。只出南中,諸無所出也。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方。
上用宣連濃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減二分,頻服。
《子母秘錄》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方。
上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瘥。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內痛,羸弱不能飲食。
白術散方
白術人參(去蘆頭)黃連(去須,銼,炒)當歸(銼,微炒)地榆(銼)木香櫸株皮(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煩渴寒熱,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地榆散方
地榆(炙,銼)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銼,炒。各三分)當歸(銼,炒)酸石榴皮(銼,微炒)黃(銼)烏梅肉(微炒。各半兩)龍骨(燒赤)赤石脂(燒赤。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脹疼痛,不欲飲食,四肢瘦弱。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煨,用皮,三分)當歸(銼,微炒)黃芩龍骨地榆(微炒,銼)干姜(炮裂,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白術甘草(微炒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又方地榆(微炙,銼)黃連(去須,微炒)木香(各半兩)當歸(銼,微炒,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地榆散方
地榆(銼)黃連(去須,微炒。各三分)酸石榴皮(銼,微炒,半兩)白龍骨赤石脂(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鹿茸散方
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甘草(炙微赤,銼)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三骨散方
狗骨頭羊骨鹿骨(各一兩)上件藥并燒為灰,細研。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痛不止。
當歸丸方
當歸(銼,微炒,半兩)黃連(去須,微炒)龍骨人參(去蘆頭)鹿角(灰)豆豉(炒微焦。各一分)沒石子(微煨,二枚)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粥飲研下十丸。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瘦弱腹痛,不欲飲食。
詞黎勒丸方
訶黎勒(煨,用皮)地榆(微炙,銼)赤石脂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連(去須,炒,三分)吳茱萸(湯浸五遍,焙干,微炒,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痛,不欲乳食。
鹿角丸方
鹿角(屑)蕪荑仁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銼,微炒。各一分)赤石脂黃連(去須,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努咽腸頭出。
蚺蛇膽丸方
蚺蛇膽(一分)烏梅肉(微炒,七枚)蕪荑(微炒)黃連(去須,銼,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
香連丸方
木香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三分)肉豆蔻(去殼,二枚)丁香(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燒飯和丸如黍粒大。每服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黃連(去須,微炒,一兩)莨菪子(水浮,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炒令黃黑色,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自死牛膽(一枚)胡椒(五十粒)上將胡椒內入牛膽中,寅日于堂屋后檐從東第七懸之,至四十九日取,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黃丹黃連(去須)白蕪荑(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為一塊,用炭火令煙盡,候冷細研,以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一兩)香墨(半挺)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醋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二宜湯下二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腹痛,心神煩悶。
犀角散方
犀角(屑)白術黃連(去須,銼,微炒)當歸(銼,微炒)地榆(銼。各一兩)木香(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腹痛。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煨,用皮)當歸(銼,微炒)黃連(去須,銼,微炒。以上各一兩)甘草(炙微赤,銼)木香干姜(炮裂,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
石榴皮煎方
酸石榴皮(炙令焦,銼)黃連(去須,銼,微炒)赤石脂(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以水二升煎至五合,去滓,納蠟一兩。更煎三、五沸,不計時候,溫服半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烏梅散方
烏梅肉(微炒)訶黎勒(煨,用皮。各五枚)甘草(炙微赤,銼,三分)上件藥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放溫服之。
《圣惠》又方黃連(去須,銼,微炒,二兩)當歸(銼,微炒)烏梅肉(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七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訶黎勒(煨,用皮,二兩)地榆(炙微黃,銼,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男子、女人一切酒食所傷,取積滯,行冷氣。
保安丸
巴豆(去皮。心后,一兩,研細,紙裹去油了,入藥內同研半兩)青橘(去白,切作片子,炒令轉色,一兩一分)黃連(去毛,銼,炒令紫色)蓬莪術(銼了,炒令黃色)干姜(炮裂,切細,再炒少時。各一兩)上件四味同為細末,入前巴豆同研令勻,以米醋糊和為丸如麻子大,用朱砂為衣。常服白湯下二丸,大人三丸。霍亂吐瀉,用煨生姜湯下五丸,小兒二丸。心氣痛,醋湯下三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五丸,小兒一丸至二丸??磧捍笮〖訙p與服。如疏轉多即止服。
《靈苑》治諸疾及小兒赤白痢
玉液丹方
白礬黃丹硝石(各一兩)砒霜(一分)上四味并袞研如粉,入固濟瓶子內,蓋口。以五斤火令通赤為度,取出細研,以粳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二丸至三丸,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如瀉血,用黃湯下。血痢,用冷水下。白痢,用干姜湯下。
寸白蟲,用蕪荑湯下。水瀉,米飲下。赤白帶,茱萸湯下。心痛,用醋湯下。腰膝疼痛,用鹿角湯下。氣痛,用橘皮湯下。
太醫(yī)局
不二丸
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瘥,愈而復發(fā),腹中疼痛者,宜服之。
砒霜(研,入瓷合,以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燒通赤,候冷取出,一兩六錢)白膠香(末,四錢)巴豆(去皮、心膜,出油,七十個)木鱉子(燒焦,十個)黃蠟(一兩三錢)黃丹(炒,二兩半)朱砂(飛,研,半兩)乳香(研,六錢半)杏仁(去皮尖,炒,研,七十個)上合研勻,熔蠟和丸如黃米大,每錢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水瀉,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并放冷服之,臨臥服。忌熱物一兩時辰。
《譚氏殊圣》小兒水瀉,赤白痢方。
罌粟殼(用白蜜于新瓦殼上焙令黃色)肉豆蔻(用面裹,火內炮,令面黃色為度,不用面。各一兩)上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
《嬰孺》治百日兒患魚腦雜赤白痢,腹痛多啼。
干藍湯方
干藍(切,五合)升麻芍藥(各四分)鹽豉(一合半)薤白(四莖)上以水三升煮六合,分三服。
《嬰孺》治小兒下痢并冷熱
黃湯方
黃芎干姜人參黃芩當歸甘草(炙。各二分)桂心(一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二服。納牛黃五大豆許,末入之。
《嬰孺》治小兒赤白痢,經時不已。
犀角丸方
犀角(炙令焦)赤石脂(各五分)黃連白頭翁(各六分)茜草枳殼櫸皮(各三分)女萎黃芩龍骨(各四分)黃柏甘草(炙)干藍(各二分)上為末,蜜丸。二、三歲服小豆大二十五丸,日再。量兒大小與服之。
《嬰孺》治二百日兒赤白痢,日夜五十行,此方大良。
干姜白術(各五分)茯苓甘草(炙。各四分)附子(炮,三分)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為四服。此方徐王效方也,更檢痢保中。亦有芒硝半合,牡丹三兩去心,上以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滓納芒硝為三服,此是《刪繁方》。(《葛氏肘后》、《徐王效方》治熱痢方同。《外臺》治冷熱痢亦同,卻附子只用二分。)
錢乙白附子香連丸
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瀉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木香(各一分)白附子(大,二個)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錢乙豆蔻香連丸
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可用如圣。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南木香(各一分)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三、二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嬰童寶鑒》治赤白痢
黑散子方
棗子(去核,五十個)北礬(一兩,作小塊子,每一個棗子入一塊礬,麻皮纏定,燒留性,冷后用)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調下。赤者,更入好茶半錢。白者不用。
《嬰童寶鑒》治小兒赤白痢
宣連丸方
宣連(為末,用雞清搜作餅子,炙令黃,一兩)木香(茱萸炒令黃,一分)上件為末,面糊為丸如蘿卜子大。飯飲吞下十丸。
《嬰童寶鑒》治小兒赤白痢,疼痛。
乳香丸方
乳香朱砂砒霜(各末一錢匕)巴豆(二七個)蠟(熔煮巴豆令黑,去豆入藥,半兩)上件同和,熱搜令勻,候冷旋丸如蘿卜子大。每服一丸,白者,干姜湯下。赤者,甘草湯下。
《聚寶方》
香萸丸
治赤白痢。
黃連茱萸(各三分)訶子皮(八個)木香(一分)上四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白痢,艾湯下。赤痢,陳皮湯下。三服見效。小兒,丸粟米大,下七丸至十丸。
《三十六種》治赤白痢
黃連木香丸方
黃連(炮,紫色)木香(炒。各一分)訶子(炮,一個)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粥飲下十丸。
《惠眼觀證》
阿膠散
治赤白痢方。
阿膠(蚌粉炒泡起住)宣連木香肉豆蔻仁訶子肉甘草(炙。以上各一分)石榴皮朱砂白礬(飛過。
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飯飲調下。
《劉氏家傳》治小兒便赤白痢,日夜無度,腹痛不思飲食。
大效如圣散方
御米殼阿膠(麩炒)綿黃(炙)人參甘草(半炙半生)上為銼散。每服一大錢,水五分盞,煎三分,去滓溫服。
《張氏家傳》
如圣散
治下痢,或赤或白,不以久新,一服取效。男子、婦人、小兒悉皆治之。
罌粟殼(一兩,赤痢蜜炙一半,白痢干炙一半)陳橘皮(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半兩)甘草(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二錢半)如下痢赤白,二藥相合而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先放藥于盞內,用百沸湯浸之,急用一盞蓋合,勿令透氣,等少時藥微溫,將清者服。候一兩刻,再用百沸湯浸前滓,根據前服一次,不拘時候。服藥畢。忌一切生冷,可吃粥五、七日為妙。
《張氏家傳》
軟紅丸
治傷寒結胸,煩躁吐逆,不省人事及泄痢日無度數;小兒五疳八痢,羸瘦焦黃,赤白痢。
此藥能取虛中積,不動臟腑,性極平善。老人、小兒及久病積毒,轉取不效,肌膚困弱等。宋學士方。
乳香(研)砂(飛)輕粉黃丹(飛)粉霜(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十一個)上再研勻細,以黃蠟半兩熬汁,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常服三丸至五丸,乳香湯下。
《張氏家傳》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大痛,嘔逆惡心,全不思飲食,暑月傷生冷果木;兼磨去遠年、近日積塊,并治赤白痢。
小丁香丸方
丁香肉豆蔻五靈脂(與眾藥同研方可用。各一兩)黑豆(不去皮,磨成極細末,十兩)巴豆(長針穿,燈上燒八、九分熟,存性,罐子內煨,教煙絕,研細,竹紙出盡油,秤一兩)上件為細末,沸湯調豆末一半和藥,入臼內搗尤佳,丸如黃米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量大人、小兒加減常服,熟水下。伏暑傷冷,用桃枝湯下積滯,臨臥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各忌熱物少時。
《莊氏家傳》小兒赤白痢
姜橘散方
干姜(末)青橘皮(末)好蠟茶(末。各等分)上為細末,勻。每服一錢,米飲下,不計時候。
《莊氏家傳》治小兒、大人感陰冷、伏熱瀉痢。
紫金散方
黃連(一兩,銼如茱萸細,用茱萸一兩同炒,令紫黑色,去茱萸不用)上為末,豬膽為丸,大小任便。未斷乳小兒可粟米大十丸,加至二十丸,米飲下?;虼笕朔顩_熱,即茱萸倍之為末,而用米飲調下。或小兒大假瀉,亦倍茱萸。此以意觀冷熱增減茱萸也。常服大消疳積,當為丸服。遇急病散服。
《孔氏家傳》治赤白下痢、骨立者方。
上用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
《吉氏家傳》治水瀉、赤白痢。
茴香散方
茴香橘皮(炒)陳紫蘇(各半錢)良姜甘草石榴皮(去白。各一分)上焙末,米飲調下半錢。
《吉氏家傳》赤白痢方。
上用楊梅為末,白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赤白痢
香連丸方
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豆蔻(二個)子芩(半兩)上末,蜜丸綠豆大。空心,煎醋漿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姜蜜湯下。
《吉氏家傳》治諸般痢及赤白疳痢等疾方。
黃連黃柏(好者炙。各半兩)桃白皮(一分)胡粉(熬,一兩)母丁香(三個)上細末。每服二錢,小兒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
香連丸
治小兒赤白痢,腹中氣痛,羸弱不思食方。
木香宣連胡黃連(各一分)上為細末,水煮稀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飯飲吞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赤白痢方。
杏仁(去皮尖)巴豆(去油。各七個)百草霜(細研)黃丹黃蠟(各一錢)上件為末,用熔黃蠟丸。大人、小兒隨年服。赤痢艾湯下。白痢甘草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乳香丸
治小兒赤白痢不止,腹痛,不思食,及水瀉方。
乳香(一錢)羊糞(二十粒)巴豆杏仁縮砂(各二十一粒)五倍子(二錢)上同入一罐子內,炭火燒過為末,酒蠟為丸。每服十丸,用白姜甘草湯下。水瀉冷水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平胃散
治大人、小兒水瀉,胃氣虛弱,飲食減,可傳成赤白痢,羸瘦,時復腹痛不可忍方。
丁皮(炒,五錢半)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三錢半)白姜(炮,一分)肉桂(不見火,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沸湯入鹽點,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王傳
銀珠丸
治小兒、大人赤白痢,里急后重,腹痛,服諸藥不瘥。此藥孕婦亦可服。
海附子(捶碎,研,兩個)密陀僧(研)定粉(研。各一兩)罌粟子(御米是,銼、焙、碾、羅,十個)上四味為細末,糯米粽子角七個,研爛如膏,和為丸。大人服豌豆大,小兒服黍米大,煎蘇木湯吞下兩丸,不拘時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赤龍丹
治冷熱痢方。
大宣連(用巴豆同炒過,焦香為度)吳茱萸(炒過,去梗葉。各一兩)上為末,醋面糊為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白姜湯下。水瀉痢陳米飲下。
《圣惠》灸法∶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卷第二十九] 白膿痢第六
《嬰童寶鑒》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顱囟經》治孩子冷毒疳痢,白膿疳靛,日加瘦弱,不吃食,腹痛方。
青木香(一分)黃連(半兩)上末,以蜜丸如梧子大。一歲以上,空心熟水下一丸。三歲、五歲服二丸。藥性熱不宜多服,忌生冷?!妒セ荨肥罩卫錈崃?,二物等分。
《葛氏肘后》
雞子餅
療小兒秋夏暴冷熱,腹脹,乍寒乍熱,白帶下方。
上用雞子一枚,胡粉一丸,碎,絹篩,合雞子黃白共搗、研,調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二餅即瘥。兒大倍作丸,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
脂附丸方
大附子(一枚)上先用豬膏擄成油半盞許,蘸前件附子令裂,撈出放冷,削去皮臍,碾為細末,以棗肉和丸。大人如梧子大,小兒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方。
訶子皮青木香(各等分)上件并為末,以粳米飯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痛,
附子散方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龍骨赤石脂(各半兩)密陀僧黃丹胡粉(炒)烏賊魚骨(燒灰)赤芍藥(各一分)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卷第二十九] 純血痢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痢如膏血候∶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謂痢如膏血也。
《圣惠》∶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于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huán)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于腸則成血痢也。
《嬰童寶鑒》∶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
《仙人水鑒》小兒血痢方。
甘草(炙,一寸)大腹(一個)人參黃鹽(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白石脂(各一分)上并搗為散,漿水二合煎取一合,米一錢匕服之,立驗。
《外臺》∶《廣濟》療小兒熱毒痢方。
犀角(十分)地榆(六分)蜜(三分)地麥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大小服之。
《外臺》∶《廣濟》又方蔥白(三兩)香豉(三合)梔子(綿裹,七枚)黃連(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外臺》∶《廣濟》又療下鮮血方。
上用梔子仁燒灰末,水和一錢匕服。量其大小,加減服之《外臺》∶《古今錄驗》痢下落血,療小兒痢。
犀角櫸皮煎方
梁州櫸皮(二十分,炙,切)犀角(十二分,屑)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服之神良。崔氏同。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蠱毒、血痢。
荷湯
荷根犀角(屑)地榆桔梗(各二分)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服一合,至再服。
《外臺》劉氏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黃柏黃連黃芩(各六分)馬藺子(二分)茜根(一兩)生姜(三分)上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陳藏器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方。
上并煮草犀根汁服之更良。生水中者,名木犀也。
《食醫(yī)心鑒》治小兒血痢方。
上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干,腹痛。
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犀角(屑)白荷根黃芩蔓菁根吳藍(各一兩)白頭翁(三分)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體熱心煩,腹痛口干,不欲飲食,四肢羸瘦。
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地榆(微炙,銼)吳藍黃連(去須,微炒)黃芩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微炒)阿膠(搗碎,炒令黃燥)茜根(銼。各半兩)亦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茜根散方
茜根(銼,一兩)地榆(微炙,銼)馬藺子(微炒)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黃芩當歸(銼,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又方黃芩當歸(銼,微炒。各三分)艾葉(微炒,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三寸,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止
沒石子散方
沒石子(微煨)肉豆蔻(去殼。各一枚)樗根(銼,三分)茜根(銼,半兩)茶末(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
地榆散方
地榆(微炙,銼)黃柏(去粗皮,微炙,銼。各一兩半)馬藺子(微炒,半兩)茜根(銼,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身體壯熱。
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地脈草(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嬰孺》亦收治蠱痢。
《圣惠》又方亂發(fā)(灰)鹿角(屑,炒令微焦。各半兩)麝香(一錢)上件藥同研細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腹肚痛方。
上用益母草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又方上用露蜂房燒灰,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乳汁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瘥
馬齒菜汁粥方
馬齒菜(汁,一合)蜜(半合)粟米(一合)上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后入二味和調,食前服之。
《嬰孺》治小兒血痢方。
薤白(三兩)鹽豉(綿包,三合)梔子(七個)黃連(一兩)上以水四升,煮及一升二合,分溫三服。或服三、二合,時時與之,或為三、四服,如六、七里久再進。
若下鮮血,取梔子仁燒灰末之,和水服如胡桃仁大,頻服三、四服瘥止。
《嬰孺》治小兒痢如膏血
藜蘆散方
藜蘆(炙,三銖)巴豆(去皮,炒,十四個)亂發(fā)(一雞子大燒灰)干姜(五塊子)蜀椒(三合汁)鹽豉(半升,炒)上為末。每二分匕與兒服,不能服,當哺之。
張渙
水蓼丹
治血痢疳瘦方。
蛇蛻皮(燒灰)雞頭殼(燒灰存性。各一兩)胡黃連水蓼(各半兩)以上各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半兩)真蘆薈牛黃粉霜(各細研。一分)上件都拌勻,再研細,軟飯和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張渙治熱乘于血,滲入腸胃,其病則赤。
黃連丹方
黃連(去須,二兩)當歸(洗,焙干,一兩)白頭翁蔓菁根(湯洗,焙干。各三分)木香川楝子(面裹,炮。各七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茜根湯
治血痢不瘥方。
茜根(銼)地榆(銼)黃連(去須)赤石脂阿膠(炙熟。各一兩)甘草(炙)黃柏(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
濃腸丹
治血痢腸虛方。
黃連(去須)川楝子(各一兩)木香阿膠(炙)吳茱萸(微炒)當歸(洗,焙干。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圣效散
治血痢久不瘥方。
赤石脂(燒赤)白龍骨阿膠(炙。各一兩)訶梨勒皮木香干姜(炮)黃連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下,食前。
張渙
必效丹
治血痢頻并方。
川黃連(去須,二兩)大棗(半升)干姜(一兩)白礬(半兩)上件藥瓦器盛,鹽泥固濟,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錢乙附方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赤芍藥(四錢)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
《惠眼觀證》
鱉甲散
治血痢方。
鱉甲(醋炙去裙)枳殼(麩炒,去穣)訶子肉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惠眼觀證》
地槐散
治血痢及大腸血下方。
地龍(去土)甘草(炙。各一分)槐花(炒,二分)上為末。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莊氏家傳》治血痢方。
甘草(一寸,炙)大腹皮(一個)白石脂黃鹽(各一分)上為細末。用漿水調下一錢。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
上用宣連為末,以雞子搜作餅子,炭火令通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研??招拿罪嬒掳脲X,大人一錢,以意加減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
上只用熟水調下好郁金末半錢。
《吉氏家傳》又方馬牙硝蚌粉(各少許)上末,用蜜為膏,井華水化少許。
《吉氏家傳》
地榆散
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方。
地榆(一分,炒)訶子(五個,炮去皮)陳槐花黃連(各一錢。炒)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
龍骨飲子
治小兒血痢及身上生癰癤,面赤壯熱方。
龍骨根草(半兩,一名鬼箭根,又名茅枳根)甘草節(jié)當歸芍藥大黃(蒸)連翹栝萎根山慈菇(以上各一分)上為細末,不用羅。每服三大錢,水二盞煎取一小盞,去滓,作飲子服。
《朱氏家傳》治血痢方。
訶子(煨,用皮)梔子(炮。等分)上件為末,空心,以粥飲調下半錢。大人一錢至二錢。
[卷第二十九] 膿血相雜痢第八
?。ㄖ叵铝「剑冻彩喜≡础沸撼喟诇潞颉眯后w本挾熱,忽為寒所折,氣血不調,大腸虛者則冷熱俱乘之。熱搏血滲腸間,其痢則赤。冷搏腸津液凝,則痢白。冷熱相交,血滯相雜,腸虛者泄,故為赤白滯下也。
《巢氏病源》小兒重下痢候∶重下痢者,由是赤白滯下痢。而挾熱多者,熱結肛門,痢不時下而久kt氣,謂之重下痢也。
《圣惠》∶夫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溢,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后》小兒毒下及赤滯,下如魚腦。
白頭翁丸方
白頭翁(三分)黃連(六分,研)石榴皮(三分,有毒除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上三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
《葛氏肘后》乳母方。
扁豆莖(一升,炙令干,乃切之)人參(三兩)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大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常遍蓋覆乳,勿冷,佳。又法∶乳母常食粥,仍欲乳兒,先捻去少許即當,佳。
《葛氏肘后》∶《近效》方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
朱子丸
方服即效。
生地黃(汁,五小合)羊腎脂(一小合)上先溫腎脂令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食,并有乳母方在卷內。
《千金》
黃柏湯
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疼,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于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后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取,倍增壯熱者,服之既效?;蛘邷夭。瑹崾陀霰┖壑?,熱如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方。
黃柏黃連白頭翁(一作白蘞)升麻當歸牡蠣石榴皮黃芩寄生甘草(炙。各二分)犀角艾葉(各一分)上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期歲,一服三合半。
《千金》
治中結腸丸
斷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脫肛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方。
赤石脂(五分)吳茱萸(三分)干姜(炮)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濃樸白術(炮)木蘭皮白頭翁黃連黃柏石榴皮(各二分)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大豆。二歲兒服五丸,三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許便瘥。積下者盡一劑更合之。
《千金》治小兒赤白滯下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柏葉麻子(末。各一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
《千金》又方上搗石榴汁服之。
《千金》又方亂發(fā)(灰)鹿角(灰。等分)上二味,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
《千金》又方上用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
《千金》又方上用燒蜂房灰水和服之。
《千金》治小兒赤白痢方生地黃汁白荷根汁(各五合)上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千金》又方上單服生地黃汁一合。
《千金》又方上用五月五日蝦蟆灰飲服半錢匕。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散方
吳藍川升麻赤芍藥龍骨(各一兩)梔子仁(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樗根皮散方
臭樗根皮(一分,銼,炒微黃)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黃連(去須,微炒)蕪荑(微炒)赤芍藥(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每日三、二十行。立效方棗(四顆,肥干者)梔子仁(四枚)干姜(一分)上件藥同燒為灰,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多時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地榆(微炙,銼)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微炒)子芩黃柏(微炙,銼)赤芍藥蕪荑(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丸方
雞屎礬(燒灰)龍骨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胡粉(一分,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醋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靈砂丹
治腑臟怯弱,內有積滯,臍腹撮痛,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腸鳴腹脹,米谷不化,少氣困倦,不思飲食,或發(fā)寒熱,漸向羸瘦方。
信州砒霜硝石(與砒,處細研,入瓷罐子內用鍛石蓋口,以炭燒半日,取出火毒)粉霜膩粉(各半兩。研)枯礬黃丹(各一兩半。研)朱砂(飛,研,一兩)桂府滑石乳香(研。各一分)上件藥研細為末,用蒸餅二兩四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溫粟米飲下。未愈,加丸數再服。小兒可服一丸至兩丸。隨兒大小,臨時增減服之。
《養(yǎng)生必用》治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老人、產婦、虛勞人、小兒并宜服
黃連阿膠丸
方。
黃連(去須,一兩半)白茯苓白芍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以上各半兩)上三物為細末,斟酌米醋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止于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嬰孺》治腸水膿血
白石脂散方
白石脂(二分,燒赤)桂心(一分)上為末,百日兒方三分匕,著乳頭哺。
《嬰孺》治腸下膿血
燔發(fā)散方
白石脂(一分)發(fā)(燒)甘草(炙。各二分)上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嬰孺》治少小痢不止,或赤白滯下。
結腸丸方
當歸干姜(各三兩)烏頭(半兩)女萎黃連桂心雞骨云實附子(炮。各二兩)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一歲兒二丸,先食服,日再。禁不得熱者,少飲冷水。
《嬰孺》治小兒諸注下,及膿血寒熱不絕。
蠟蜜丸方
鹽豉(八十粒,炒香)巴豆(十四粒,去皮心、膜,出油)大豆(一雞子大,炒)黃連(三方寸)芫花(一方寸)硝石(一方寸)白蠟(一雞子黃大)上為末,研合,煉蠟丸之。四十日兒,服黍大一丸。一百日兒,二丸。二百日,麻子大二丸。一歲,胡豆大一丸,日進一服。腸中病下,日中藥力盡,至暮不止者,復服一丸。夜半病下,雞鳴藥力盡不止者,明早復服一丸。謂下赤白也,極者不過三服。大人下病,如大豆三丸。
張渙
建胃丹
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白礬(一分,枯,令汁盡)烏梅肉(炒)龍骨白石脂神曲(炒)干姜(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醋煮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丹方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湯洗,焙)黃連干姜(各一兩)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
赤石脂丸
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頻數無度,腸胃虛弱,煩渴多睡,腹痛后重,身體壯熱,不思乳食方。
赤石脂干姜上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
訶梨勒丸
治冷熱相搏,時發(fā)腹痛,下痢青黃,乳食不化,腹脅脹滿,及下痢膿血方。
訶梨勒(去核,一分)青皮姜黃(各一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王兌傳
通神丸
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方。
沒藥五靈脂乳香(各研細,炒。一錢)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壓出油)上四味同研令細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候。
《千金》灸法∶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兩邊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卷第二十九] 五色痢第九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下痢,腸虛胃冷,或毒瓦斯蘊積。其大腸虛者則變血痢,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隨痢下是也。宜服湯丸。(方見本門。)《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五色痢歌∶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安。膚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湯散,醫(yī)者留心按古賢。
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于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變動,休令多睡飲餐遲。
此疾且須和五臟,補榮衛(wèi)方,漸漸安愈。如目腫不進飲食,只與調胃散補之(方見積熱門中)。
翰林待詔楊大鄴小兒五色痢候歌∶痢色原因有五般,治患先須仔細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有毒在脾間。赤色還知心腎病,白多應是肺家寒。二七以前無變動,莫交絕食命傾殘。
此候須是安和五臟,調其榮衛(wèi),始得安然。如目腫不吃食,乃惡候也。先調榮衛(wèi),后隨形候用藥,勿令瘥誤,切須用意,況十中不得三、五再生。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瀉痢,五色膿血如爛魚腸,并無大便,只是膿血,腸中攪痛。
湯丸方
粉霜輕粉砂(各秤一錢)朱砂(炒,一錢匕)白丁香(匙炒四錢)乳香(秤半錢,別研)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出油)上為末,蒸棗肉丸。每服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大麻子大。四、五歲亦如麻子大,并旋ht成丸,煎湯吞下,一日二服,間調胃氣藥與之。
《三十六種》內治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方。
地榆白茯苓黃柏(炙。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分三服。
《張氏家傳》治小兒赤白,或五色積痢。
三霜丸方
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秤三錢,研細,先用白絹包三、二十重,次用白紙外面包定,大石壓令油盡,秤取二錢,輕者為用)真輕粉(名水銀粉,又名膩粉)粉霜(各秤一錢)上三味同研勻極細,別取好黃蠟三錢,調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凈,再溶,入藥和之。如有煮酒蠟,亦堪用,和成劑,油單內盛。如服食旋丸如小綠豆大。三歲以下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溫熟水下。此方西京龍門山文太師藥寮內真珠泉南壁石上刻。量兒子大小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兼渴不止方。
茯苓宣連黃柏(各等分)上件取黃柏末,以漿水如面糊良久,和前二味為丸如綠豆大。三歲,米飲下七丸。殺疳,熟水下五丸。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
至圣丸方
濃樸(去皮,姜制)黃柏(略去皮,以雞子白涂,炙黃熟,如干再上)當歸(酒浸一宿)上三味等分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細丸,濃樸湯下。每服四十丸加減。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疳痢,五色痢。
定粉散方
定粉龍骨黃丹(過。各二錢)訶子(三個,熟取肉)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下。三歲以上半錢。
[卷第二十九] 休息痢第十
《葛氏肘后》治下痢,經時不止者,此成休息療之方。
上取龍骨,炙令黃焦,搗服方寸匕,日三服。即愈。
《葛氏肘后》又方上用龍骨四兩,搗如小豆大。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效。
《保生信效》
松焙餅子
治一切塊癖積滯,氣血瘕聚等一、二十年者方。
細墨(半兩,焙)芫花(醋浸,炒焦赤)青蒙石大戟干漆(炒)五靈脂荊三棱蓬莪術密陀僧陳橘皮(去白)牡蠣(燒。各半兩)巴豆(一兩,去皮,用濕紙三處裹燒,紙焦止)大干棗(十四個,去核燒存性)白丁香砂(研)虻蟲(去翅、足)斑蝥(同上。各一分)上同為細末,醋煮面糊丸如皂子大,捻作餅子。記以所傷物煎湯,或面湯送下一丸,須以齒嚙咽之。其積漸漸移近下,再服,再覺移下,更一丸則積自下。若尋常要宜轉,只以面湯下。血積塊癖,經血閉塞,大人、小兒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皆治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玉命丹
治小兒久患赤白痢,及休息痢不止,腹肚虛鳴,日漸羸瘦、眉,多吃泥土,可食者方。
硫黃(研)密陀僧黃丹(各半兩)寒水石白礬(各研二兩,用新瓦餅子入五味,用鹽泥固濟,令通赤,研勻細)麝香(一字)上件六味研勻,以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粒,用烏梅甘草煎湯下,大小加減。忌生冷、毒物、緬等。
[卷第二十九] 蠱痢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于腸胃,毒瓦斯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入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脾毒痢候歌∶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y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細消詳。(四十八候云∶更如狂。)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y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伏毒治當以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啼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散方見實熱門中。)《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脾毒痢歌一同。后云∶此候臟腑有積,或痢赤,不宜熱藥,宜用開胃散(方見赤痢門中)兼利藥,量虛實,微取大抵當宣轉。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此方乃人以謂八物茜根湯者。)茜根升麻犀角(各三兩)桔梗黃柏黃芩(各二兩)地榆白荷(各四兩)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千金》治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圖經》治蠱痢方。
側柏葉(焙干為末)川大黃(等分)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淀,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
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千金》收治膿血痢。)《圣惠》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荷散方
白荷根川升麻(各一兩)敗鼓皮(一分,燒黃焦)甘草(炙微赤,銼)干藍葉(各半兩)赤芍藥犀角屑(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
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敗鼓皮(炙令黃焦)白頭翁甘草(炙微赤,銼)藍青(各半兩)犀角(屑)白荷根黃芩茜根(銼。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蠱毒血痢發(fā)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
犀角散方
犀角(屑)白荷根地榆(微炙,銼)桔梗(去蘆頭)蘇木(銼。各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
荷根湯方
白荷根(八分)犀角谷皮(四寸,炙)升麻(十分)甘草(四分,炙)藍青(一升)豉(三合)芍藥(七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
犀角煎方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梁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謹按∶小兒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入于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
白頭翁散
祛毒止痢方。
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茜根(銼,焙干)蘇枋木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
地榆丹
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銼)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
宣連丸方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朱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和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白礬(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
上取薺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卷第二十九] 脫肛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脫肛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利久腸虛冷,兼因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圣惠》∶夫小兒痢脫肛者,皆因久痢,大腸虛冷所謂也。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傷于寒,痢而用力,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因謂之脫肛也。
《嬰童寶鑒》∶小兒腸脫為瀉痢久不瘥,冷極肚腸滑。
《玉訣》小兒瀉血、脫肛候歌∶脫肛瀉血本因傷,冷熱攻脾損大腸。消渴口瘡添上熱,氣虛浮腫面青黃。
此患先調胃氣,后下虛積,次和臟腑即安。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翻花脫肛候歌∶本為醫(yī)人下藥涼,致令冷氣入回腸。鼻頭(一云鼻根)只見多青脈,唇白相兼更齒旁(一云根黃)。初患百朝常此候,若經年月臉生光。眉紅好哭唇干燥,形候分明要審詳。
只當溫大腸、止渴、調氣則愈,慎不可食冷藥也。
《顱囟經》治孩子脫肛方。
上用苦葫蘆一個,并子細搗,時時水調服之。切忌動風之物。如瀉血用栝蔞一個,慢火燒令熟,細研為末,熟水下一錢。
《顱囟經》又方∶大黃(二兩)木賊草(一分,炙)白礬(半兩,燒灰)上為細末,空心,米飲下半錢。
《葛氏肘后》卒脫肛方。
上燒蜘蛛為灰,敷肛上。
《千金》
鱉頭丸
治小兒積冷久不瘥,后余脫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鱉頭(二枚,炙令焦)磁石(四兩)小皮(一枚,炙令焦)桂心(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大以意加之。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久痢脫肛方。
鱉頭(一枚,炙焦)東壁土五色龍骨(各五分)卷柏(四分)上四味搗散,以粉敷之,按內之即瘥。
《外臺》∶《古今錄驗》又方上取鐵精粉敷內之瘥。
姚和眾治小兒因痢脫肛方∶連翹(不以多少,先用水洗去土)上為細末,先用鹽水洗,次用藥末時時干敷脫肛上,立瘥。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脫肛不收方。
卷柏(二錢)鱉(一枚,火)白礬(一錢,火)上件為末,先用鹽水洗,次用藥涂脫肛上,立瘥。
《千金》灸法;小兒脫肛,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
《千金》又灸尾翠骨三壯。
《千金》又灸臍中,隨年壯。
《圣惠》灸法∶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攝痛不可忍者,灸百食一穴三壯,在頭中心陷者是也。炷如小麥大。
《圣惠》岐伯灸法∶療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較,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萬全方》灸法∶治小兒脫肛瀉血,灸第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喟祝┓彩T
[卷第二十九] 八痢第一
茅先生∶小兒生下,周歲上至十歲以前,有中痢疾分八種,各逐一有說。赤痢臟腑積熱。白痢臟腑積冷。
傷積痢其糞內一半似土色,本因奶食所傷。驚積痢其糞夾青涕色,因驚候不曾取下,驚積至此。脊瀝痢時下五色不定,不吃奶,又名五花閉口痢,此五臟積毒,孔竅不開。藥毒痢所出如魚腦漿,本因患痢久而成,醫(yī)人下藥不對,故名藥毒積痢。鎖口痢都不下食,常引水吃,秋后脾虛,又名調泄瀉。凡治得痢又瀉,治得瀉又痢,此是大腸滑,脾虛熱,又名臟中有積毒而成。熱毒風毒痢所出,痢如青草汁,又或如赤豆汁,時時自滴瀝出,乃脾家受風熱毒而成,此般痢十中無一生,系惡候。
上八般痢如見,不問色數,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散、乳香散調理二日。(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漸有黃下來時,便下褊銀丸一服,(方見積瀉門中。)取下痢積三五行。再用勻氣散、醒脾散調平其氣,后常服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夾調中飲與服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見大渴,都不進食,口內生瘡,鼻干燥,肚膨,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八痢者,皆因八邪而生也?;蚶錈岵粍?,風熱入臟則為痢也。熱痢則赤,冷痢則白,冷熱相加則雜赤白色,食痢則酸臭,驚痢則青,脾痢則吃食不消化,時行痢則有血,疳痢則曩瀉不時,此是八痢也。
《五開貫真珠囊》小兒八般痢候∶一白膿??;二魚腦痢;三五色??;四血瘕痢;五水瀉??;六腹肚??;七瘕積痢;八赤白痢。
茅先生小兒八痢不治死候歌∶痢頻都不食,腹脹喘還粗,下糞全如墨,渾身熱渴俱。
[卷第二十九] 一切痢第二
《圣惠》∶夫小兒一切痢者,由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黃,或赤白,變雜無常,相兼而下也。此皆乳哺不調,冷熱交互,經久則脾胃虛弱,連滯不瘥,令肌體羸瘦也。
《嬰童寶鑒》∶小兒痢,為腸胃中冷熱相擊,經絡澀滯而為痢。熱多即赤,冷多即白也。
《嬰童寶鑒》痢疾死候∶痢頻不食,腹脹喘急,下糞黑,體熱,渴。
《惠眼觀證》∶赤白滯痢,且以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吃。(方見吐利門中。)三日內痢變黃,糞成大糞,即量大小肥瘦下湯丸取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次調氣,下參苓散,即用痢藥,下阿膠散、(方見赤白痢門中。)香連丸(方見利渴不止門中)夾平胃醒脾溫和藥調理。或見大渴,不進食,糞不變,下青血汁,即謂之傳赤白滯,滯經二七日,乃鎖口疳痢而死。泛常患痢便,可以阿膠、香連治之亦得。若三、四分夾糞,須用通利,如等時,時只一點兩點,來又治,兼并不進食,此亦難治。
《嬰童寶鑒》小兒諸痢歌∶小兒痢下有多般,不得將來一例看,冷痢有時青與白,或如丹色赤相干。熱侵經絡為鮮血,蟲毒為傷下紫肝,腸虛日有如膏血,渴甚仍知臟腑干。脾弱遍身成腫滿,熱沖肝膽翳漫漫,更有脫肛爭忍視,急求名藥便平安。
《玉訣》小兒瀉痢積熱候歌∶小兒瀉痢胃家傷,冷熱傳脾損大腸,胃氣失和寧化谷,邪攻變蟲自非常。
夫小兒瀉痢,先須調氣,次服痢藥。如是蟲毒,須看虛實用藥取之,更調胃氣。
《顱囟經》治孩子初患諸色痢,乃微有疳氣。
上用枳實不限多少,炒令黑,拗破看內外相似,為散??招拿罪嬒掳脲X,以歲加減服之。忌如常。
《葛氏肘后》
徐王神效方
三歲小兒痢,或赤、白、谷,冷熱不調。
上用雞子一枚,破其頭如粟米大,出黃、白于甌中,和胡粉如皂莢子大,研令極勻,調還內殼中糊頭,蒸令熟,以喂兒,取瘥止《嬰孺》治赤白痢,又治膿血痢。
葛氏《肘后》療小兒痢方,日夜數十行者。
上用雞子一枚,破取白,半雞子和釅醋攪如白酒,煎如稀餳,勿使干,干即難咽,灌訖,勿令吐。前后兩度服之,稍有效驗。
《千金》
駐車丸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jié)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干姜(炮,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入合,烊膠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許,干之。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減,日三服。
《仙人水鑒》小兒秋、夏痢不止,神方。
干漆蝦?。ǜ魅郑┡ㄒ环?,煮)黃丹(熬)蜀葵花遠志黃鹽(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花)滑石(各二分)干蚯蚓(一條,生用)上并為末,同研令細,飯丸如麻子大?;忌钫?,不過五服,以冷水下一丸至二丸。
《仙人水鑒》孩子生下一月,患乳痢。
白膠方
乳母寒氣浸,兒病痢加深。仙人有神法,先使水林檎。湯煮白羊肉,充餐力自任。乳母一飽食,兒病不能臨。
上取水林檎不計多少,捶碎,以水煮白羊肉食之,兒痢疾立可。
《仙人水鑒》治小兒八般痢
七寶散方
鵓鴿糞(二錢,取白)夜明砂(好者)槐花朱砂(研,各一錢)白姜白礬(各半錢)上為末,入麝香一字,研勻。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溫吃。忌毒物。
孫尚藥治丈夫、婦人、小兒痢方。
木香(一塊,方員一寸)黃連(半兩)上件二味水半升同煎干,去黃連,只薄切木香,焙干為末。三服∶第一橘皮湯;第二陳米飲;第三甘草湯調下。此乃李景純傳。有一婦人久患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遂愈。
陳藏器止小兒痢方。
上用雞子和蠟作煎餅與小兒食,止痢。
陳藏器治痢方。
上用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有肉烏梅十個,取雞子白攤遍,連紙日干,折作四重,包撮烏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燒,煙欲盡取出,以盞碗蓋覆,候冷,研令極細,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如大人患,分為二服;小兒分三服。不拘赤白痢,空心,井華水調服。如覺臟腑微有疏利,不須再服。
《貪療》小兒、大人痢方。
上用烏賊魚骨,炙令火,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服之,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痢方。
上用林檎子杵取汁服。以意多與服,瘥。
孟詵小兒患秋痢方。
上與蟲棗食,良。
孟詵又方上用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作餅及與小兒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并奶母吃亦良。
《圖經》止下痢∶上用黃柿和米粉作ht蒸,與小兒食之,止下痢。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當歸散
當歸(銼,微炒)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芩龍骨(各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腹痛,多渴。
人參散方
桔梗(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地榆(微炙,銼。各三分)人參(去蘆頭)艾葉(微炒)黃(銼。
各半兩)烏梅肉(一分,微炒)龍骨(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脾胃氣弱,飲食全少,腹脹無力。
木香散方
木香黃連(去須,微炒)桃白皮(微炙,銼。各半兩)麝香(一錢,細研)白礬(二兩,燒令汁盡)龍骨(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
青金散方
定粉(二兩)白術(一分)訶黎勒皮(一分)黃丹白礬(灰)白龍骨(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用棗一升,去核,共藥都搜作丸,入瓷罐內盛,燒令通赤,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
黃丹散方
黃丹莨菪子黃明膠(各半兩)青州棗(三十枚,去核)上件藥搗為一團,燒令通赤,放冷,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日夜度數無常,
密陀僧散方
密陀僧(細研)定粉黃丹(各微炒)龍骨(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
鹿角散方
鹿角(一兩)定粉密陀僧黃丹白礬(各半兩)上件藥入瓶內,燒令通赤,放冷,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定粉砒霜(各一分)上件藥同研為末,以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冷漿水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一切痢,諸藥無效,宜服此方。
巴豆(七枚,去皮心油)深色燕脂(三錢)上件藥先研巴豆為末,次入燕脂同研令細,煮棗肉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冷粥飲下三丸,小兒一丸。忌食熱物。
《圣惠》治小兒下痢,日夜數十行,漸至困弱。
黍米粥方
黍米(一合)雞子(一枚)黃蠟(半兩)上煮粥,臨熟下雞子,蠟攪令勻,空服食之。
《嬰孺》治小兒實下痢
細辛湯方
大黃(四分)細辛(一分)黃芩甘草(炙。各三分)上以水三升煮八合,為三服。去五里久再進。
《嬰孺》治小兒下痢方。
龍骨干姜當歸鹿茸(炙)附子(炮)礬石(燒。各二分)黃連(七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五丸。日三服,大效。
《嬰孺》治半歲兒滯痢方。
龍骨干姜(各二分)附子(一分,炮)甘草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頓服半合,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身羸瘦,滯痢。已服自下湯罷,其痢未斷。
薤白豉湯方
薤白(十二莖)豉(熬湯)梔子仁(各五合)上以水一升煮八合。一歲為三服,三、四歲再服,二百日以下為四服。一云無豉子。
《嬰孺》治少小下痢方。
人參黃芩甘草(炙)干姜(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五丸,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諸痢方。
上用羊骨燒,研為末。飲調方寸匕,日二服瘥。
《嬰孺》又方上用黃連二兩,水二升煎二合,去滓,納犀角末四分,再煎取一合,更納麝香末一分。早、午、晚各服一雞子許,神驗大效。
《嬰孺》治小兒痢
櫸皮飲子方
梁州櫸皮(五分)桔梗茯苓(各八分)粟米(二合)上以水五升四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下痢,已服龍骨湯不已,宜此
女萎丸方
女萎黃柏(各一兩)附子(三分,炮)黃連(五分)干姜(四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一服十丸,日三服。夜一,稍加至十五丸。
《嬰孺》治小兒痢
子芩湯方
子芩(二十分)竹葉(八合,切)甘草黃柏(各四分)女萎知母(各六分)枳殼(八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歲兒分服。
《惠眼觀證》
胡黃連丸
治痢方。
胡黃連訶子肉(炮,秤二錢)朱砂(一錢半)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隨大小,甘草姜湯下。
《劉氏家傳》小兒痢方。
上用黃蠟熔以黃丹,調赤為度,丸綠豆大。每服七丸,烏梅甘草艾葉煎湯下。
《張氏家傳》
金匱丹
治大人、小兒、老人、產婦應有寒熱,臟腑之疾,服之神效。西京龍門奉天寺主合此藥云∶是異國神僧傳授。
朱砂(半兩,飛,研極細)黃丹(二兩半,炒黑色)乳香(七錢,新水研細,紙箱于瓦上干之)木鱉子(大者十枚,燒黑色,去皮)白膠香(四錢,不雜偽者)砒霜硝石(各三兩。同研,瓷合以赤石脂封固口縫,再以鹽泥紙筋固濟,蔭干,用灰火燒通赤,候冷取藥,其藥如雪玉,謂之瓊林玉株。此藥中,唯此神異過度,煉家謂之用砒不用砒之說,此是也。一料用一兩六錢)巴豆(揀大者去皮心、膜,出油)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研。各七十枚)上研極細研,以黃蠟一兩三錢熔和為劑。要服旋丸,以全藥力。每服三丸,如綠豆大,臨臥漿水湯下。未效,連日服三服必效。更著老小虛實,加減大小也。
《張氏家傳》
纏金丹
治一切痢下積聚。老少不拘,并不疏動,極有神效。一名
朱砂膏方。
辰砂(一兩,別研極細)砂(明凈無石者一兩,別研極細,一方用半兩)上先取肥者巴豆七十個,去皮,用黃蠟十棗大同煎焦黃色,取出,不用巴豆。將前藥二味與蠟攪勻,放稍冷和成挺子。如有患,旋丸。如大人,豌豆大,每服二丸,溫將水吞下。如赤白痢,干姜甘草湯下。驟瀉,新水下。赤痢,冷黃連湯下。白痢,艾湯下。皆臨臥服二丸。小兒,麻子大,更看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張氏家傳》
袞金膏
利胸膈化痰,取虛中有積,臍腹急痛,里急后重,欲作惡痢及小兒停食發(fā)熱,糞白臭。
嘔吐酸水,下利積膿,谷食不化,全不美食。止瀉痢方。
朱砂(半兩,細研)粉霜硫黃砂(各一錢)砒霜硝石(各半錢)膩粉(二錢)腦麝(各半字)上件研細,用巴豆半兩黃明者,去殼、心膜研如面,和前藥令極勻,黃蠟三分熔和后,用重湯內煮三兩丸,搜成丸,用金箔裹著旋丸,小麥大五粒至七粒,取積漿水送下。化痰,姜湯下。瀉痢,米飲下。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粒。
《莊氏家傳》治瀉痢
神驗木香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銼如大豆大,吳茱萸一兩同炒,令焦黃色,去茱萸)肉豆蔻(二個)木香(一分)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面糊亦得。)水瀉、赤痢用米飲下二十丸。白痢,濃樸湯下。小兒,丸如許○大,服十丸。
《莊氏家傳》
如圣丸
治大人、小兒冷熱瀉痢,腹痛,米谷不消,膿血赤白并療之方。
干姜(炮)槐花(炒。各一兩)宣連(半兩,去毛)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大人,三十丸。小兒,七、八丸??礆q數加減。如常瀉,溫水下。赤多,米飲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痢
阿膠丸方
阿膠茯苓黃連上各等分為細末,以飯為丸,曝干??崭梗罪嬒氯蛭迨?。
《孔氏家傳》小兒痢方。
陳橘皮(炒)黃連烏梅肉上等分為末,陳粟米為丸。米飲下五十丸。
《王氏手集》
當歸黃連丸
治身體壯熱,煩渴下痢,赤白相雜,后重腹痛,晝夜無度,小便澀少方。
芍藥當歸黃連黃柏上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
《吉氏家傳》治一切痢
青金散方
定粉(二兩)黃丹白礬()龍骨(各半兩)白術(一分)訶子皮(二十個)上件末,干棗一升去核為一處,作團子于罐子中,用火先文后武燒青色為度,研細。米飲下一錢。血多,入黃連少許。小兒半錢。又一方入莨菪子、豬膽丸尤妙。
《吉氏家傳》治諸般痢方。
訶子皮密陀僧(各一兩)巴豆(二十粒,去皮、油)上件末,以醋二升半熬一伏時,乘熱于合內,凝定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飲下。休息痢,米飲下。赤痢,甘草水下。白痢,干姜湯下。
《吉氏家傳》治一切痢
青金散方
黃丹莨菪子胡粉(炒。各半錢)棗子(十個)上一處搗作團,燒令通赤取出,冷,研細??招拿罪嬒掳脲X。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痢方。
龍骨黃丹定粉豬指甲子(各等分)上四味瓶罐泥封口,大火紅,細研。服半錢一字,米飲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痢方。
訶子(三個)龍骨烏魚骨黃丹(醋炒。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痢
針頭丸方
巴豆杏仁(去皮尖。各四十九個)上用鐵線串,燈焰上燒,不存性,研細,用黃蠟二錢燈上熔汁,入藥和為劑,如粟米大。每服七丸,小兒三、五丸,新汲水吞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五仙丹
治痢方。
杏仁巴豆(各四十五粒,針頭上并燒存性)砒霜(一錢,研)膩粉(二錢)百草霜(半兩)黃蠟(一兩)上件同研勻,熬黃蠟為劑,旋丸如黃米大。白湯下,不計時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瀉痢方。
胡椒綠豆(各四十五粒)黃丹(半錢,飛)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為末,入少面糊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烏梅甘草湯下。
[卷第二十九] 冷痢第三
(亦名白?。冻彩喜≡础沸豪淞『颉眯耗c胃虛,或解脫遇冷,或飲食傷冷,冷氣入于腸胃而痢,其色白,是為冷痢也。冷甚,則痢青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瀉痢病證并方∶嬰孩、小兒春傷于風,因衣暖解脫,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又被風冷乘之,以入腸胃,先后重則下痢也。其冷氣盛則頻下,宜進元黃散二、三服及下金鎖散二、三服。如痢下后重,腹、肚、腸、胃攪痛,則進雄朱散二、三服(三方并見本門。)張渙謹按∶小兒脾胃久不和,食入不消,冷熱不均,其氣入于腸間,變?yōu)榱∫?。若冷氣搏在腸間,津液凝則痢白。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白痢候歌∶一瀉時時要水漿,面珠流出汗生光(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面上微紅臉淡光。)騰騰眼慢常如睡(四十八候此一句云∶眼慢騰騰多燥渴),腹內幾同被物傷。努咽大腸多發(fā)痛、不思飲食面痿黃。發(fā)焦眼碧涼浸耳,變色三朝定必亡(白痢變黑,四十八候云∶變色三朝定脫腸。)此因驚、傷寒、毒物所致。此瀉久、作渴,甚則腹痛、面黃,或青、或黑滿面,則不治。其治,當分水谷,調氣止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白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須有積、渴、水瀉、久腸脫、虛弱,特不可取,只與解脾痢藥。若實,微與,取后勻氣。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三歲患冷痢。
上用附子一枚,炮。水五升,合煮雞子一枚,令熟,以哺兒,瘥。
《千金》治小兒冷痢方。
上用蓼菜搗汁,量大小飲之。一作芥菜。
《千金》又方上用搗蒜,敷兩足下。
《外臺》∶《廣濟》療小兒客冷白痢方。
人參(六分)濃樸(炙)甘草(炙。各四分)茯苓桔梗(各五分)梁州櫸皮(八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飲食全少,漸至羸瘦。
木香散方
木香白術干姜(炮裂,銼。各一分)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龍骨當歸(銼,微炒)訶藜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
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赤石脂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微炒)桂心人參(去蘆頭)干姜(炮裂,銼)白頭翁(各三分)甘草(二分,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嬰孺》治周歲兒赤白痢方同。云∶大患冷者,加牡蠣三分,去白頭翁。)《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不止。
龍骨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甘草(炙微赤,銼)龍骨(各一兩)干姜(炮裂,銼)當歸(銼,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面無顏色,四肢痿悴,不欲飲食。
丁香散方
丁香當歸(銼,微炒。各一分)人參(去蘆頭)白術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草豆蔻(去皮。
各半兩)白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多時不斷。
艾葉散方
艾葉(微炒)黃連(去須,微炒)木香(各半兩)當歸(銼,微炒)訶黎勒(煨,用皮)龍骨(各三分)干姜(一分,炮裂,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痢,下青白色物如魚腦,腹痛,多時不斷。
吳茱萸丸方
吳茱萸(湯洗七遍,焙干,微炒)干姜(炮裂,銼)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銼,微炒)木蘭皮(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微炒)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石榴皮(銼碎,炒令微焦。各半兩)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痢,諸藥無效。
乳香丸方
干姜(炮裂,銼)乳香(各一分)地榆(微炙,銼)訶黎勒(煨,一兩,用皮)赤石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日夜數十行。
附子丸方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訶黎勒(煨,用皮)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白礬(三分,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煮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百藥無效。
醋石榴皮散方
酸石榴皮(一兩,銼碎,炒令微焦)硫黃(一分)上件藥搗,研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訶黎勒(煨,用皮,一兩)桂心赤石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患冷痢,脾胃冷極,致大腸滑泄不絕。
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細研)鹿茸(一兩,去毛,涂酥炙令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當歸(半兩,銼,微炒)大蒜(一顆)上搗當歸細羅為末,燒蒜熟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多時,宜服此方。
上用川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治五、六歲兒冷痢方。
當歸黃連龍骨(各四分)赤石脂濃樸(炙)干姜酸石榴皮(各二分)上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嬰孺》治小兒調中止痢,去冷進食。
人參丸方
人參半夏(洗)茯苓干姜(各半兩)上為末蜜丸。一歲,麻子大二丸。二歲,小豆大二丸。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冷氣盛則頻下,
宜元黃散方
訶子(燒去核,二錢)海螵蛸龍骨定粉黃丹(用銀鍋子同定粉一味令紅,如無銀鍋子,則用瓷器。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紫蘇米湯調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冷痢。
金鎖散方
官桂(半兩,去粗皮,姜汁炙)黃連(一分,同茱萸同炒,去茱萸不用,只用黃連。)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紫蘇木瓜湯調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并,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朱散方
雄黃(一分,細研,水飛過)乳香(細研)白礬(。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飲調下,一日三服。
張渙
玉脂散
治冷痢,大便色青,甚則有膿方。
白石脂當歸(洗,焙干)丁香白術(炮。各一兩)草豆蔻(去皮)濃樸(生姜汁炙。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艾湯
治白痢方。
艾葉(微炒)當歸(各一兩)干姜(炮)木香訶黎勒皮(炮。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張渙
醒脾丹
治便腥頻數方。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裂,去皮臍)赤石脂川姜(炮)訶黎勒皮(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乳食前。
張渙
養(yǎng)藏湯
治白痢頻并方。
當歸(洗,焙干)烏梅肉(炒干)干姜黃白術(炮)龍骨(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
茱萸丸
治小兒白痢。凡患痢,見上焦虛熱,生瘡,下成冷毒,宜服之。
茱萸(三錢,炒令黃)訶子(炮,取肉一錢)乳香(半錢)上除乳香別研外,并為末,再研令極勻細,以爛飯為丸如此○大,朱砂為衣。飯飲吞下七丸至十丸,大小加減服。若藥后見生瘡疥,即減退丸數,與阿膠散兼服妙(方見赤白痢門。)《圣惠》灸法∶小兒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卷第二十九] 熱痢第四
(亦名赤?。冻彩喜≡础沸簾崃『颉眯罕緬短摕岫鵀轱L所乘,風熱俱入于大腸而利,為熱,是水谷利。而色黃者為熱痢也。
《巢氏病源》小兒赤痢候∶小兒有挾客熱入于經絡,而血得熱則流散于大腸,腸虛則泄,故赤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痢候歌∶赤痢先看眼不開,定知熱發(fā)有從來。唇紅面赤瘡穿口(一云舌白唇紅瘡滿口),一日之間痢百回。滴瀝腹中加刺痛,難餐胃閉食全乖。此時脾熱(一云∶服毒)因云極,請細消許妙藥材。
此是熱積所致也。當去其積,涼胃調氣進飲食,治痢慎勿令藥大熱,熱則發(fā)汗作腫多困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醫(yī)人將熱藥與服,至目閉唇紅,不通飲食,或下血痢至損命,切不得用熱藥,宜服開胃解脾毒藥,如此調治三、五日即安。
《葛氏肘后》治赤痢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方。
赤石脂(一斤)干姜(一兩)粳米(一兩)上水七升,煮去滓,服三合。量兒大小增減。七合止,日三服。
《千金》治小兒熱痢方。
上煮木瓜葉飲之。
《千金》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丸方
梔子(七枚)黃柏(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大棗(四枚,炙令黑)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仙人水鑒》孩兒一月之內,下痢如血方。
急須求取黃雌雞,大腹煎湯煮,莫疑。更取牙硝一兩末,充餐立救乳前兒。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熱痢
子芩湯方
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八分)黃柏甘草(炙。各四分)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圖經》治熱毒下痢方。
上用蜀葵葉,炙與小兒食。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散方
梔子仁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各三分,微炙,銼)黃連(一兩,去須,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煩悶腹痛,面黃體瘦,宜服
犀角散方
犀角(屑)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赤芍藥黃連(去須)知母葳蕤(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日三、四度,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痢,體瘦,口干煩躁,不欲乳食。
栝蔞根散方
枯簍根白茯苓知母黃芩地榆(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黃柏(微炙,銼。各半兩)人參(去蘆頭,三分)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
地榆散方
地榆(微炙,銼,三分)黃連(去須,微炒)人參(去蘆頭)赤芍藥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各半兩)赤石脂(一兩)上件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壯熱心煩,不欲飲食,四肢瘦弱。
子芩散方
子芩(一兩)知母女萎(各三分)黃柏(微炙,銼)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散方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黃連(去須,微炒)藍葉(各一分)犀角(屑)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壯熱吐乳。
熊膽散方
熊膽蚺蛇膽(各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三分)沒石子(一枚)干馬齒菜犀角(屑。各一兩)上件搗,細羅為散。一、二百日兒,每服用新汲水調下一字。二、三歲,每服用新汲水調下半錢??招模绾蟾饕环?。
《圣惠》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
白頭翁散方
白頭翁(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一兩半)酸石榴皮(微赤,銼,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全不欲乳食,身體壯熱。
熊膽散方
熊膽(一分)蘆薈(三分)黃連(去須,微炒,半兩)桔梗(三分)黃芩(三分)犀角(屑,五分)上件搗,細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用水調下一字,五、六歲兒,每服用新汲水調下一錢??招模绾蟾饕环?。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肚作痛,羸瘦,內外蒸熱,毛發(fā)焦疏。
柴胡散方
柴胡(去蘆頭,五分)地骨皮(一錢)黃連(去須,酒炒,五分)知母(三分,鹽、酒炒)甘草(炙微赤,用二分)女萎(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變成浮腫,多渴,不進飲食,小便黃澀。
木通散方
木通(五分)黃芩(炒,五分)滑石(三分)赤芍藥(五分)車前子(三分)上件藥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量大小分減服。
《圣惠》治小兒生熱下痢
三味黃連湯方
黃連(二分)黃柏(五寸)阿膠(指大)上以水三升煎及一升,下膠化盡,溫服一雞子大,日進三服。
《嬰孺》治小兒熱痢方。
黃連赤石脂龍骨黃柏(各一兩)人參甘草牡蠣(。各半兩)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歲五丸,日進三服。大人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丸。
《嬰孺》治小兒熱痢不止
梔子丸方
黃梔子仁(三分)大棗(炙)礬石(燒。各四分)黃連(五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五丸。日三,稍加之。
《嬰孺》治小兒若痢熱不食,傷飽不乳,及百病并傷寒。下
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炙。各一兩)麥門冬(去心,一雞子大)上水二升煮一升,量兒歲與之服。
《圣惠》治小兒卒下痢,腹中挾熱。
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一兩)黃連石膏甘草龍骨前胡茯苓肉桂(各一分)芍藥(二分)知母(四分)棗(四個)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溫服二合,日四、五服,神效。勿冷服。
《三十六種》治赤痢
訶子散方
訶子(炮)肉豆蔻(炮)甘草(炙)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飯飲下。
《三十六種》治赤痢
干姜湯方
干姜(炮,一分)大棗山梔子(各四個。并燒存性)上為末,粥飲調下半錢。
《四十八候》治赤痢開胃散方白術茯苓人參(各半錢)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四十八候》治脾毒痢方。
陳黑米(一合)石榴皮(半錢)乳香(一塊)阿魏(少許)訶子(一錢)龍骨(末,三錢匕)上嚼杏仁汁為丸麻子大,陳米飲下十丸。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犀角散
治小兒冷熱不調,四肢煩熱,啼叫不休,可思飲食,或時熱痢方。
犀角(屑,瓦上焙,一分)大黃(紙裹煨)甘草(炙。各半兩)樸硝(凈者一兩)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下。如候急驚不退,濃磨犀角水同煎湯下。
[卷第二十九] 冷熱痢第五
(亦名赤白?。冻彩喜≡础沸豪錈崃『颉眯合纫蝻嬍?,有冷氣在腸胃之間,而復為熱氣所傷,而腸胃宿虛,故受于熱。
冷熱相交,而變下利,乍黃乍白,或水或谷,是為冷熱痢也。
《圣惠》∶夫小兒赤白痢者,由乳食不節(jié),腸胃虛弱,冷熱之氣入于腸間,變?yōu)榱∫?。然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入腸內則赤也。若冷氣搏于腸,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赤白相雜。重者狀如濃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腦,亦謂之魚腦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赤白痢候歌∶鼻梁白色唇如玉,此患本來非臟毒。只是當時愛吃泥,(一云∶吃茶。)致使病成親手觸。(此兩句在《鳳體經》即云∶初因臟腑冷熱多,致使脾胃不消谷。)臉白目胞垂青線,莫作常疾一般看。只看伊芳家手足心,點點深紅若斑爛。
此病先當生胃氣,次去其積,亦分水谷,定渴即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白痢歌∶赤白因積形如玉,鼻頭白色非常毒。下藥冷熱不根據方,致使大腸多結促。臉白眼胞如青線,若作常疾觀不足。定請看醫(yī)手足心,點點斑紅如血衄。
此候冷熱不調,手腳心有點子,紅赤色,宜宣連丸(方見蠱痢門中。)《惠濟》小兒赤白痢候歌∶痢冷為青熱帶紅,料因有積更兼風。初時患渴常身熱,飲食全妨痢愈膿。開胃但交調上膈,腹疼須與急交攻。重重熱渴無多日,為他脈息大浮洪。
《顱囟經》治孩子赤白痢方。
阿膠赤石脂枳殼(麩炒)龍骨訶子(炮半熟,去核。各半兩)白術(一分)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半錢。
《本草》治小兒赤白痢方∶上用乳腐,細切如豆面,拌醋漿水煮二十余沸,小兒患服之彌佳。
《外臺》∶《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上一味爆令干香,搗為末。大者,一大升豉心為四服,服別以酒一大升。小兒,一小升豉心還根據劑為四服,和之即止下。兒更小,量氣力與之。
《外臺》∶《近效》赤白痢日數行,無問老小方。
上用甘草二兩,炙,切,以漿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外臺》∶崔氏治大人、小兒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并疳溫。劉秘監(jiān)積年患痢,每服此即愈方。
阿膠(二兩,一兩炙入藥,一兩消作清)干姜(二兩)吳黃連(一兩)入黃無食子(二枚,久痢腸滑甚者,量加至三、四枚)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醋溶膠清,頓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五日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者以意斟酌。
忌如常法。一云∶冷痢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
《外臺》∶《廣濟》療小兒赤白痢,腹痛方。
赤白石脂龍骨地榆黃連(各四分)濃樸(炙)人參(各三分)當歸干姜(各二分)上八味搗散,以飲服半錢匕,日再服之;或蜜丸,以乳汁下三丸至七丸亦佳。此方甚妙,以意量之。
《外臺》∶《必效》療小兒一歲以上,二歲以下赤白痢,久不瘥。
雞子餅子
雞子(二枚,取白)胡粉(二錢,熬)蠟(一棗許)上三味以銚中熬令消,下雞子、胡粉,候成餅。平明空腹與吃,可三頓,痢止。
《外臺》劉氏療小兒赤白痢方。
上用油麻子一抄許,炒令香,搗末,以蜜作漿調與服,大人亦療之(《子母秘錄》用麻子妙,乃是大麻子?!妒セ荨芬嘤棉铰樽诱{蜜和作丸,蜜水化下。)《外臺》劉氏療小兒赤白痢方。
黃柏(炙,半兩)當歸(六分)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分溫服之佳。
《外臺》劉氏又方莨菪子羊肉(切薄布上)上二味以綿裹,內下部中,不過再瘥,量之可用,甚妙。
《食醫(yī)心鑒》治小兒赤白痢及水痢方。
上用云母粉研作粉,煮白粥調一錢,空腹食之。
《海藥》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癉、溪等毒,一切瘡腫方。
上并宜煎風延,母服。只出南中,諸無所出也。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方。
上用宣連濃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減二分,頻服。
《子母秘錄》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方。
上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瘥。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內痛,羸弱不能飲食。
白術散方
白術人參(去蘆頭)黃連(去須,銼,炒)當歸(銼,微炒)地榆(銼)木香櫸株皮(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煩渴寒熱,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地榆散方
地榆(炙,銼)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銼,炒。各三分)當歸(銼,炒)酸石榴皮(銼,微炒)黃(銼)烏梅肉(微炒。各半兩)龍骨(燒赤)赤石脂(燒赤。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脹疼痛,不欲飲食,四肢瘦弱。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煨,用皮,三分)當歸(銼,微炒)黃芩龍骨地榆(微炒,銼)干姜(炮裂,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白術甘草(微炒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又方地榆(微炙,銼)黃連(去須,微炒)木香(各半兩)當歸(銼,微炒,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地榆散方
地榆(銼)黃連(去須,微炒。各三分)酸石榴皮(銼,微炒,半兩)白龍骨赤石脂(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鹿茸散方
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甘草(炙微赤,銼)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不止
三骨散方
狗骨頭羊骨鹿骨(各一兩)上件藥并燒為灰,細研。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痛不止。
當歸丸方
當歸(銼,微炒,半兩)黃連(去須,微炒)龍骨人參(去蘆頭)鹿角(灰)豆豉(炒微焦。各一分)沒石子(微煨,二枚)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粥飲研下十丸。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瘦弱腹痛,不欲飲食。
詞黎勒丸方
訶黎勒(煨,用皮)地榆(微炙,銼)赤石脂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連(去須,炒,三分)吳茱萸(湯浸五遍,焙干,微炒,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腹痛,不欲乳食。
鹿角丸方
鹿角(屑)蕪荑仁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銼,微炒。各一分)赤石脂黃連(去須,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努咽腸頭出。
蚺蛇膽丸方
蚺蛇膽(一分)烏梅肉(微炒,七枚)蕪荑(微炒)黃連(去須,銼,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赤白痢
香連丸方
木香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黃連(去須,微炒,三分)肉豆蔻(去殼,二枚)丁香(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燒飯和丸如黍粒大。每服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黃連(去須,微炒,一兩)莨菪子(水浮,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炒令黃黑色,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自死牛膽(一枚)胡椒(五十粒)上將胡椒內入牛膽中,寅日于堂屋后檐從東第七懸之,至四十九日取,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黃丹黃連(去須)白蕪荑(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為一塊,用炭火令煙盡,候冷細研,以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川烏頭(炮裂,去皮臍,一兩)香墨(半挺)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醋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二宜湯下二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腹痛,心神煩悶。
犀角散方
犀角(屑)白術黃連(去須,銼,微炒)當歸(銼,微炒)地榆(銼。各一兩)木香(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腹痛。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煨,用皮)當歸(銼,微炒)黃連(去須,銼,微炒。以上各一兩)甘草(炙微赤,銼)木香干姜(炮裂,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不止
石榴皮煎方
酸石榴皮(炙令焦,銼)黃連(去須,銼,微炒)赤石脂(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以水二升煎至五合,去滓,納蠟一兩。更煎三、五沸,不計時候,溫服半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烏梅散方
烏梅肉(微炒)訶黎勒(煨,用皮。各五枚)甘草(炙微赤,銼,三分)上件藥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放溫服之。
《圣惠》又方黃連(去須,銼,微炒,二兩)當歸(銼,微炒)烏梅肉(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七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訶黎勒(煨,用皮,二兩)地榆(炙微黃,銼,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男子、女人一切酒食所傷,取積滯,行冷氣。
保安丸
巴豆(去皮。心后,一兩,研細,紙裹去油了,入藥內同研半兩)青橘(去白,切作片子,炒令轉色,一兩一分)黃連(去毛,銼,炒令紫色)蓬莪術(銼了,炒令黃色)干姜(炮裂,切細,再炒少時。各一兩)上件四味同為細末,入前巴豆同研令勻,以米醋糊和為丸如麻子大,用朱砂為衣。常服白湯下二丸,大人三丸。霍亂吐瀉,用煨生姜湯下五丸,小兒二丸。心氣痛,醋湯下三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五丸,小兒一丸至二丸??磧捍笮〖訙p與服。如疏轉多即止服。
《靈苑》治諸疾及小兒赤白痢
玉液丹方
白礬黃丹硝石(各一兩)砒霜(一分)上四味并袞研如粉,入固濟瓶子內,蓋口。以五斤火令通赤為度,取出細研,以粳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二丸至三丸,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如瀉血,用黃湯下。血痢,用冷水下。白痢,用干姜湯下。
寸白蟲,用蕪荑湯下。水瀉,米飲下。赤白帶,茱萸湯下。心痛,用醋湯下。腰膝疼痛,用鹿角湯下。氣痛,用橘皮湯下。
太醫(yī)局
不二丸
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瘥,愈而復發(fā),腹中疼痛者,宜服之。
砒霜(研,入瓷合,以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燒通赤,候冷取出,一兩六錢)白膠香(末,四錢)巴豆(去皮、心膜,出油,七十個)木鱉子(燒焦,十個)黃蠟(一兩三錢)黃丹(炒,二兩半)朱砂(飛,研,半兩)乳香(研,六錢半)杏仁(去皮尖,炒,研,七十個)上合研勻,熔蠟和丸如黃米大,每錢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水瀉,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并放冷服之,臨臥服。忌熱物一兩時辰。
《譚氏殊圣》小兒水瀉,赤白痢方。
罌粟殼(用白蜜于新瓦殼上焙令黃色)肉豆蔻(用面裹,火內炮,令面黃色為度,不用面。各一兩)上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
《嬰孺》治百日兒患魚腦雜赤白痢,腹痛多啼。
干藍湯方
干藍(切,五合)升麻芍藥(各四分)鹽豉(一合半)薤白(四莖)上以水三升煮六合,分三服。
《嬰孺》治小兒下痢并冷熱
黃湯方
黃芎干姜人參黃芩當歸甘草(炙。各二分)桂心(一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二服。納牛黃五大豆許,末入之。
《嬰孺》治小兒赤白痢,經時不已。
犀角丸方
犀角(炙令焦)赤石脂(各五分)黃連白頭翁(各六分)茜草枳殼櫸皮(各三分)女萎黃芩龍骨(各四分)黃柏甘草(炙)干藍(各二分)上為末,蜜丸。二、三歲服小豆大二十五丸,日再。量兒大小與服之。
《嬰孺》治二百日兒赤白痢,日夜五十行,此方大良。
干姜白術(各五分)茯苓甘草(炙。各四分)附子(炮,三分)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為四服。此方徐王效方也,更檢痢保中。亦有芒硝半合,牡丹三兩去心,上以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滓納芒硝為三服,此是《刪繁方》。(《葛氏肘后》、《徐王效方》治熱痢方同。《外臺》治冷熱痢亦同,卻附子只用二分。)
錢乙白附子香連丸
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瀉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木香(各一分)白附子(大,二個)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錢乙豆蔻香連丸
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可用如圣。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南木香(各一分)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三、二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嬰童寶鑒》治赤白痢
黑散子方
棗子(去核,五十個)北礬(一兩,作小塊子,每一個棗子入一塊礬,麻皮纏定,燒留性,冷后用)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調下。赤者,更入好茶半錢。白者不用。
《嬰童寶鑒》治小兒赤白痢
宣連丸方
宣連(為末,用雞清搜作餅子,炙令黃,一兩)木香(茱萸炒令黃,一分)上件為末,面糊為丸如蘿卜子大。飯飲吞下十丸。
《嬰童寶鑒》治小兒赤白痢,疼痛。
乳香丸方
乳香朱砂砒霜(各末一錢匕)巴豆(二七個)蠟(熔煮巴豆令黑,去豆入藥,半兩)上件同和,熱搜令勻,候冷旋丸如蘿卜子大。每服一丸,白者,干姜湯下。赤者,甘草湯下。
《聚寶方》
香萸丸
治赤白痢。
黃連茱萸(各三分)訶子皮(八個)木香(一分)上四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白痢,艾湯下。赤痢,陳皮湯下。三服見效。小兒,丸粟米大,下七丸至十丸。
《三十六種》治赤白痢
黃連木香丸方
黃連(炮,紫色)木香(炒。各一分)訶子(炮,一個)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粥飲下十丸。
《惠眼觀證》
阿膠散
治赤白痢方。
阿膠(蚌粉炒泡起住)宣連木香肉豆蔻仁訶子肉甘草(炙。以上各一分)石榴皮朱砂白礬(飛過。
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飯飲調下。
《劉氏家傳》治小兒便赤白痢,日夜無度,腹痛不思飲食。
大效如圣散方
御米殼阿膠(麩炒)綿黃(炙)人參甘草(半炙半生)上為銼散。每服一大錢,水五分盞,煎三分,去滓溫服。
《張氏家傳》
如圣散
治下痢,或赤或白,不以久新,一服取效。男子、婦人、小兒悉皆治之。
罌粟殼(一兩,赤痢蜜炙一半,白痢干炙一半)陳橘皮(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半兩)甘草(赤痢炙一半,白痢焙一半,二錢半)如下痢赤白,二藥相合而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先放藥于盞內,用百沸湯浸之,急用一盞蓋合,勿令透氣,等少時藥微溫,將清者服。候一兩刻,再用百沸湯浸前滓,根據前服一次,不拘時候。服藥畢。忌一切生冷,可吃粥五、七日為妙。
《張氏家傳》
軟紅丸
治傷寒結胸,煩躁吐逆,不省人事及泄痢日無度數;小兒五疳八痢,羸瘦焦黃,赤白痢。
此藥能取虛中積,不動臟腑,性極平善。老人、小兒及久病積毒,轉取不效,肌膚困弱等。宋學士方。
乳香(研)砂(飛)輕粉黃丹(飛)粉霜(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十一個)上再研勻細,以黃蠟半兩熬汁,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常服三丸至五丸,乳香湯下。
《張氏家傳》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大痛,嘔逆惡心,全不思飲食,暑月傷生冷果木;兼磨去遠年、近日積塊,并治赤白痢。
小丁香丸方
丁香肉豆蔻五靈脂(與眾藥同研方可用。各一兩)黑豆(不去皮,磨成極細末,十兩)巴豆(長針穿,燈上燒八、九分熟,存性,罐子內煨,教煙絕,研細,竹紙出盡油,秤一兩)上件為細末,沸湯調豆末一半和藥,入臼內搗尤佳,丸如黃米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量大人、小兒加減常服,熟水下。伏暑傷冷,用桃枝湯下積滯,臨臥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各忌熱物少時。
《莊氏家傳》小兒赤白痢
姜橘散方
干姜(末)青橘皮(末)好蠟茶(末。各等分)上為細末,勻。每服一錢,米飲下,不計時候。
《莊氏家傳》治小兒、大人感陰冷、伏熱瀉痢。
紫金散方
黃連(一兩,銼如茱萸細,用茱萸一兩同炒,令紫黑色,去茱萸不用)上為末,豬膽為丸,大小任便。未斷乳小兒可粟米大十丸,加至二十丸,米飲下?;虼笕朔顩_熱,即茱萸倍之為末,而用米飲調下。或小兒大假瀉,亦倍茱萸。此以意觀冷熱增減茱萸也。常服大消疳積,當為丸服。遇急病散服。
《孔氏家傳》治赤白下痢、骨立者方。
上用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
《吉氏家傳》治水瀉、赤白痢。
茴香散方
茴香橘皮(炒)陳紫蘇(各半錢)良姜甘草石榴皮(去白。各一分)上焙末,米飲調下半錢。
《吉氏家傳》赤白痢方。
上用楊梅為末,白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赤白痢
香連丸方
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豆蔻(二個)子芩(半兩)上末,蜜丸綠豆大。空心,煎醋漿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姜蜜湯下。
《吉氏家傳》治諸般痢及赤白疳痢等疾方。
黃連黃柏(好者炙。各半兩)桃白皮(一分)胡粉(熬,一兩)母丁香(三個)上細末。每服二錢,小兒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
香連丸
治小兒赤白痢,腹中氣痛,羸弱不思食方。
木香宣連胡黃連(各一分)上為細末,水煮稀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飯飲吞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赤白痢方。
杏仁(去皮尖)巴豆(去油。各七個)百草霜(細研)黃丹黃蠟(各一錢)上件為末,用熔黃蠟丸。大人、小兒隨年服。赤痢艾湯下。白痢甘草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乳香丸
治小兒赤白痢不止,腹痛,不思食,及水瀉方。
乳香(一錢)羊糞(二十粒)巴豆杏仁縮砂(各二十一粒)五倍子(二錢)上同入一罐子內,炭火燒過為末,酒蠟為丸。每服十丸,用白姜甘草湯下。水瀉冷水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平胃散
治大人、小兒水瀉,胃氣虛弱,飲食減,可傳成赤白痢,羸瘦,時復腹痛不可忍方。
丁皮(炒,五錢半)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三錢半)白姜(炮,一分)肉桂(不見火,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沸湯入鹽點,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王傳
銀珠丸
治小兒、大人赤白痢,里急后重,腹痛,服諸藥不瘥。此藥孕婦亦可服。
海附子(捶碎,研,兩個)密陀僧(研)定粉(研。各一兩)罌粟子(御米是,銼、焙、碾、羅,十個)上四味為細末,糯米粽子角七個,研爛如膏,和為丸。大人服豌豆大,小兒服黍米大,煎蘇木湯吞下兩丸,不拘時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赤龍丹
治冷熱痢方。
大宣連(用巴豆同炒過,焦香為度)吳茱萸(炒過,去梗葉。各一兩)上為末,醋面糊為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白姜湯下。水瀉痢陳米飲下。
《圣惠》灸法∶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卷第二十九] 白膿痢第六
《嬰童寶鑒》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顱囟經》治孩子冷毒疳痢,白膿疳靛,日加瘦弱,不吃食,腹痛方。
青木香(一分)黃連(半兩)上末,以蜜丸如梧子大。一歲以上,空心熟水下一丸。三歲、五歲服二丸。藥性熱不宜多服,忌生冷?!妒セ荨肥罩卫錈崃?,二物等分。
《葛氏肘后》
雞子餅
療小兒秋夏暴冷熱,腹脹,乍寒乍熱,白帶下方。
上用雞子一枚,胡粉一丸,碎,絹篩,合雞子黃白共搗、研,調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二餅即瘥。兒大倍作丸,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
脂附丸方
大附子(一枚)上先用豬膏擄成油半盞許,蘸前件附子令裂,撈出放冷,削去皮臍,碾為細末,以棗肉和丸。大人如梧子大,小兒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方。
訶子皮青木香(各等分)上件并為末,以粳米飯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痛,
附子散方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龍骨赤石脂(各半兩)密陀僧黃丹胡粉(炒)烏賊魚骨(燒灰)赤芍藥(各一分)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卷第二十九] 純血痢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痢如膏血候∶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謂痢如膏血也。
《圣惠》∶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于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huán)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于腸則成血痢也。
《嬰童寶鑒》∶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
《仙人水鑒》小兒血痢方。
甘草(炙,一寸)大腹(一個)人參黃鹽(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白石脂(各一分)上并搗為散,漿水二合煎取一合,米一錢匕服之,立驗。
《外臺》∶《廣濟》療小兒熱毒痢方。
犀角(十分)地榆(六分)蜜(三分)地麥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大小服之。
《外臺》∶《廣濟》又方蔥白(三兩)香豉(三合)梔子(綿裹,七枚)黃連(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外臺》∶《廣濟》又療下鮮血方。
上用梔子仁燒灰末,水和一錢匕服。量其大小,加減服之《外臺》∶《古今錄驗》痢下落血,療小兒痢。
犀角櫸皮煎方
梁州櫸皮(二十分,炙,切)犀角(十二分,屑)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服之神良。崔氏同。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蠱毒、血痢。
荷湯
荷根犀角(屑)地榆桔梗(各二分)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服一合,至再服。
《外臺》劉氏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黃柏黃連黃芩(各六分)馬藺子(二分)茜根(一兩)生姜(三分)上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陳藏器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方。
上并煮草犀根汁服之更良。生水中者,名木犀也。
《食醫(yī)心鑒》治小兒血痢方。
上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干,腹痛。
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犀角(屑)白荷根黃芩蔓菁根吳藍(各一兩)白頭翁(三分)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體熱心煩,腹痛口干,不欲飲食,四肢羸瘦。
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地榆(微炙,銼)吳藍黃連(去須,微炒)黃芩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微炒)阿膠(搗碎,炒令黃燥)茜根(銼。各半兩)亦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茜根散方
茜根(銼,一兩)地榆(微炙,銼)馬藺子(微炒)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黃芩當歸(銼,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又方黃芩當歸(銼,微炒。各三分)艾葉(微炒,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三寸,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止
沒石子散方
沒石子(微煨)肉豆蔻(去殼。各一枚)樗根(銼,三分)茜根(銼,半兩)茶末(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
地榆散方
地榆(微炙,銼)黃柏(去粗皮,微炙,銼。各一兩半)馬藺子(微炒,半兩)茜根(銼,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身體壯熱。
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地脈草(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嬰孺》亦收治蠱痢。
《圣惠》又方亂發(fā)(灰)鹿角(屑,炒令微焦。各半兩)麝香(一錢)上件藥同研細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腹肚痛方。
上用益母草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又方上用露蜂房燒灰,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乳汁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瘥
馬齒菜汁粥方
馬齒菜(汁,一合)蜜(半合)粟米(一合)上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后入二味和調,食前服之。
《嬰孺》治小兒血痢方。
薤白(三兩)鹽豉(綿包,三合)梔子(七個)黃連(一兩)上以水四升,煮及一升二合,分溫三服。或服三、二合,時時與之,或為三、四服,如六、七里久再進。
若下鮮血,取梔子仁燒灰末之,和水服如胡桃仁大,頻服三、四服瘥止。
《嬰孺》治小兒痢如膏血
藜蘆散方
藜蘆(炙,三銖)巴豆(去皮,炒,十四個)亂發(fā)(一雞子大燒灰)干姜(五塊子)蜀椒(三合汁)鹽豉(半升,炒)上為末。每二分匕與兒服,不能服,當哺之。
張渙
水蓼丹
治血痢疳瘦方。
蛇蛻皮(燒灰)雞頭殼(燒灰存性。各一兩)胡黃連水蓼(各半兩)以上各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半兩)真蘆薈牛黃粉霜(各細研。一分)上件都拌勻,再研細,軟飯和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張渙治熱乘于血,滲入腸胃,其病則赤。
黃連丹方
黃連(去須,二兩)當歸(洗,焙干,一兩)白頭翁蔓菁根(湯洗,焙干。各三分)木香川楝子(面裹,炮。各七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茜根湯
治血痢不瘥方。
茜根(銼)地榆(銼)黃連(去須)赤石脂阿膠(炙熟。各一兩)甘草(炙)黃柏(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
濃腸丹
治血痢腸虛方。
黃連(去須)川楝子(各一兩)木香阿膠(炙)吳茱萸(微炒)當歸(洗,焙干。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圣效散
治血痢久不瘥方。
赤石脂(燒赤)白龍骨阿膠(炙。各一兩)訶梨勒皮木香干姜(炮)黃連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下,食前。
張渙
必效丹
治血痢頻并方。
川黃連(去須,二兩)大棗(半升)干姜(一兩)白礬(半兩)上件藥瓦器盛,鹽泥固濟,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錢乙附方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赤芍藥(四錢)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
《惠眼觀證》
鱉甲散
治血痢方。
鱉甲(醋炙去裙)枳殼(麩炒,去穣)訶子肉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惠眼觀證》
地槐散
治血痢及大腸血下方。
地龍(去土)甘草(炙。各一分)槐花(炒,二分)上為末。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莊氏家傳》治血痢方。
甘草(一寸,炙)大腹皮(一個)白石脂黃鹽(各一分)上為細末。用漿水調下一錢。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
上用宣連為末,以雞子搜作餅子,炭火令通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研??招拿罪嬒掳脲X,大人一錢,以意加減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
上只用熟水調下好郁金末半錢。
《吉氏家傳》又方馬牙硝蚌粉(各少許)上末,用蜜為膏,井華水化少許。
《吉氏家傳》
地榆散
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方。
地榆(一分,炒)訶子(五個,炮去皮)陳槐花黃連(各一錢。炒)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
龍骨飲子
治小兒血痢及身上生癰癤,面赤壯熱方。
龍骨根草(半兩,一名鬼箭根,又名茅枳根)甘草節(jié)當歸芍藥大黃(蒸)連翹栝萎根山慈菇(以上各一分)上為細末,不用羅。每服三大錢,水二盞煎取一小盞,去滓,作飲子服。
《朱氏家傳》治血痢方。
訶子(煨,用皮)梔子(炮。等分)上件為末,空心,以粥飲調下半錢。大人一錢至二錢。
[卷第二十九] 膿血相雜痢第八
?。ㄖ叵铝「剑冻彩喜≡础沸撼喟诇潞颉眯后w本挾熱,忽為寒所折,氣血不調,大腸虛者則冷熱俱乘之。熱搏血滲腸間,其痢則赤。冷搏腸津液凝,則痢白。冷熱相交,血滯相雜,腸虛者泄,故為赤白滯下也。
《巢氏病源》小兒重下痢候∶重下痢者,由是赤白滯下痢。而挾熱多者,熱結肛門,痢不時下而久kt氣,謂之重下痢也。
《圣惠》∶夫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溢,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后》小兒毒下及赤滯,下如魚腦。
白頭翁丸方
白頭翁(三分)黃連(六分,研)石榴皮(三分,有毒除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上三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
《葛氏肘后》乳母方。
扁豆莖(一升,炙令干,乃切之)人參(三兩)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大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常遍蓋覆乳,勿冷,佳。又法∶乳母常食粥,仍欲乳兒,先捻去少許即當,佳。
《葛氏肘后》∶《近效》方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
朱子丸
方服即效。
生地黃(汁,五小合)羊腎脂(一小合)上先溫腎脂令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食,并有乳母方在卷內。
《千金》
黃柏湯
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疼,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于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后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取,倍增壯熱者,服之既效?;蛘邷夭。瑹崾陀霰┖壑?,熱如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方。
黃柏黃連白頭翁(一作白蘞)升麻當歸牡蠣石榴皮黃芩寄生甘草(炙。各二分)犀角艾葉(各一分)上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期歲,一服三合半。
《千金》
治中結腸丸
斷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脫肛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方。
赤石脂(五分)吳茱萸(三分)干姜(炮)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濃樸白術(炮)木蘭皮白頭翁黃連黃柏石榴皮(各二分)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大豆。二歲兒服五丸,三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許便瘥。積下者盡一劑更合之。
《千金》治小兒赤白滯下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柏葉麻子(末。各一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
《千金》又方上搗石榴汁服之。
《千金》又方亂發(fā)(灰)鹿角(灰。等分)上二味,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
《千金》又方上用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
《千金》又方上用燒蜂房灰水和服之。
《千金》治小兒赤白痢方生地黃汁白荷根汁(各五合)上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千金》又方上單服生地黃汁一合。
《千金》又方上用五月五日蝦蟆灰飲服半錢匕。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散方
吳藍川升麻赤芍藥龍骨(各一兩)梔子仁(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樗根皮散方
臭樗根皮(一分,銼,炒微黃)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黃連(去須,微炒)蕪荑(微炒)赤芍藥(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每日三、二十行。立效方棗(四顆,肥干者)梔子仁(四枚)干姜(一分)上件藥同燒為灰,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多時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地榆(微炙,銼)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微炒)子芩黃柏(微炙,銼)赤芍藥蕪荑(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丸方
雞屎礬(燒灰)龍骨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胡粉(一分,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醋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靈砂丹
治腑臟怯弱,內有積滯,臍腹撮痛,下痢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腸鳴腹脹,米谷不化,少氣困倦,不思飲食,或發(fā)寒熱,漸向羸瘦方。
信州砒霜硝石(與砒,處細研,入瓷罐子內用鍛石蓋口,以炭燒半日,取出火毒)粉霜膩粉(各半兩。研)枯礬黃丹(各一兩半。研)朱砂(飛,研,一兩)桂府滑石乳香(研。各一分)上件藥研細為末,用蒸餅二兩四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溫粟米飲下。未愈,加丸數再服。小兒可服一丸至兩丸。隨兒大小,臨時增減服之。
《養(yǎng)生必用》治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老人、產婦、虛勞人、小兒并宜服
黃連阿膠丸
方。
黃連(去須,一兩半)白茯苓白芍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以上各半兩)上三物為細末,斟酌米醋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止于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嬰孺》治腸水膿血
白石脂散方
白石脂(二分,燒赤)桂心(一分)上為末,百日兒方三分匕,著乳頭哺。
《嬰孺》治腸下膿血
燔發(fā)散方
白石脂(一分)發(fā)(燒)甘草(炙。各二分)上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嬰孺》治少小痢不止,或赤白滯下。
結腸丸方
當歸干姜(各三兩)烏頭(半兩)女萎黃連桂心雞骨云實附子(炮。各二兩)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一歲兒二丸,先食服,日再。禁不得熱者,少飲冷水。
《嬰孺》治小兒諸注下,及膿血寒熱不絕。
蠟蜜丸方
鹽豉(八十粒,炒香)巴豆(十四粒,去皮心、膜,出油)大豆(一雞子大,炒)黃連(三方寸)芫花(一方寸)硝石(一方寸)白蠟(一雞子黃大)上為末,研合,煉蠟丸之。四十日兒,服黍大一丸。一百日兒,二丸。二百日,麻子大二丸。一歲,胡豆大一丸,日進一服。腸中病下,日中藥力盡,至暮不止者,復服一丸。夜半病下,雞鳴藥力盡不止者,明早復服一丸。謂下赤白也,極者不過三服。大人下病,如大豆三丸。
張渙
建胃丹
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白礬(一分,枯,令汁盡)烏梅肉(炒)龍骨白石脂神曲(炒)干姜(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醋煮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丹方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湯洗,焙)黃連干姜(各一兩)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
赤石脂丸
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頻數無度,腸胃虛弱,煩渴多睡,腹痛后重,身體壯熱,不思乳食方。
赤石脂干姜上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
訶梨勒丸
治冷熱相搏,時發(fā)腹痛,下痢青黃,乳食不化,腹脅脹滿,及下痢膿血方。
訶梨勒(去核,一分)青皮姜黃(各一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王兌傳
通神丸
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方。
沒藥五靈脂乳香(各研細,炒。一錢)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壓出油)上四味同研令細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候。
《千金》灸法∶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兩邊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卷第二十九] 五色痢第九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下痢,腸虛胃冷,或毒瓦斯蘊積。其大腸虛者則變血痢,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隨痢下是也。宜服湯丸。(方見本門。)《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五色痢歌∶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安。膚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湯散,醫(yī)者留心按古賢。
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于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變動,休令多睡飲餐遲。
此疾且須和五臟,補榮衛(wèi)方,漸漸安愈。如目腫不進飲食,只與調胃散補之(方見積熱門中)。
翰林待詔楊大鄴小兒五色痢候歌∶痢色原因有五般,治患先須仔細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有毒在脾間。赤色還知心腎病,白多應是肺家寒。二七以前無變動,莫交絕食命傾殘。
此候須是安和五臟,調其榮衛(wèi),始得安然。如目腫不吃食,乃惡候也。先調榮衛(wèi),后隨形候用藥,勿令瘥誤,切須用意,況十中不得三、五再生。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瀉痢,五色膿血如爛魚腸,并無大便,只是膿血,腸中攪痛。
湯丸方
粉霜輕粉砂(各秤一錢)朱砂(炒,一錢匕)白丁香(匙炒四錢)乳香(秤半錢,別研)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出油)上為末,蒸棗肉丸。每服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大麻子大。四、五歲亦如麻子大,并旋ht成丸,煎湯吞下,一日二服,間調胃氣藥與之。
《三十六種》內治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方。
地榆白茯苓黃柏(炙。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分三服。
《張氏家傳》治小兒赤白,或五色積痢。
三霜丸方
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秤三錢,研細,先用白絹包三、二十重,次用白紙外面包定,大石壓令油盡,秤取二錢,輕者為用)真輕粉(名水銀粉,又名膩粉)粉霜(各秤一錢)上三味同研勻極細,別取好黃蠟三錢,調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凈,再溶,入藥和之。如有煮酒蠟,亦堪用,和成劑,油單內盛。如服食旋丸如小綠豆大。三歲以下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溫熟水下。此方西京龍門山文太師藥寮內真珠泉南壁石上刻。量兒子大小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兼渴不止方。
茯苓宣連黃柏(各等分)上件取黃柏末,以漿水如面糊良久,和前二味為丸如綠豆大。三歲,米飲下七丸。殺疳,熟水下五丸。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
至圣丸方
濃樸(去皮,姜制)黃柏(略去皮,以雞子白涂,炙黃熟,如干再上)當歸(酒浸一宿)上三味等分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細丸,濃樸湯下。每服四十丸加減。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疳痢,五色痢。
定粉散方
定粉龍骨黃丹(過。各二錢)訶子(三個,熟取肉)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下。三歲以上半錢。
[卷第二十九] 休息痢第十
《葛氏肘后》治下痢,經時不止者,此成休息療之方。
上取龍骨,炙令黃焦,搗服方寸匕,日三服。即愈。
《葛氏肘后》又方上用龍骨四兩,搗如小豆大。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效。
《保生信效》
松焙餅子
治一切塊癖積滯,氣血瘕聚等一、二十年者方。
細墨(半兩,焙)芫花(醋浸,炒焦赤)青蒙石大戟干漆(炒)五靈脂荊三棱蓬莪術密陀僧陳橘皮(去白)牡蠣(燒。各半兩)巴豆(一兩,去皮,用濕紙三處裹燒,紙焦止)大干棗(十四個,去核燒存性)白丁香砂(研)虻蟲(去翅、足)斑蝥(同上。各一分)上同為細末,醋煮面糊丸如皂子大,捻作餅子。記以所傷物煎湯,或面湯送下一丸,須以齒嚙咽之。其積漸漸移近下,再服,再覺移下,更一丸則積自下。若尋常要宜轉,只以面湯下。血積塊癖,經血閉塞,大人、小兒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皆治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玉命丹
治小兒久患赤白痢,及休息痢不止,腹肚虛鳴,日漸羸瘦、眉,多吃泥土,可食者方。
硫黃(研)密陀僧黃丹(各半兩)寒水石白礬(各研二兩,用新瓦餅子入五味,用鹽泥固濟,令通赤,研勻細)麝香(一字)上件六味研勻,以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粒,用烏梅甘草煎湯下,大小加減。忌生冷、毒物、緬等。
[卷第二十九] 蠱痢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于腸胃,毒瓦斯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入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脾毒痢候歌∶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y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細消詳。(四十八候云∶更如狂。)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y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伏毒治當以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啼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散方見實熱門中。)《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脾毒痢歌一同。后云∶此候臟腑有積,或痢赤,不宜熱藥,宜用開胃散(方見赤痢門中)兼利藥,量虛實,微取大抵當宣轉。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此方乃人以謂八物茜根湯者。)茜根升麻犀角(各三兩)桔梗黃柏黃芩(各二兩)地榆白荷(各四兩)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千金》治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圖經》治蠱痢方。
側柏葉(焙干為末)川大黃(等分)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淀,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
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千金》收治膿血痢。)《圣惠》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荷散方
白荷根川升麻(各一兩)敗鼓皮(一分,燒黃焦)甘草(炙微赤,銼)干藍葉(各半兩)赤芍藥犀角屑(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
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敗鼓皮(炙令黃焦)白頭翁甘草(炙微赤,銼)藍青(各半兩)犀角(屑)白荷根黃芩茜根(銼。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蠱毒血痢發(fā)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
犀角散方
犀角(屑)白荷根地榆(微炙,銼)桔梗(去蘆頭)蘇木(銼。各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
荷根湯方
白荷根(八分)犀角谷皮(四寸,炙)升麻(十分)甘草(四分,炙)藍青(一升)豉(三合)芍藥(七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
犀角煎方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梁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謹按∶小兒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入于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
白頭翁散
祛毒止痢方。
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茜根(銼,焙干)蘇枋木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
地榆丹
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銼)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
宣連丸方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朱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和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白礬(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
上取薺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卷第二十九] 脫肛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脫肛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利久腸虛冷,兼因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圣惠》∶夫小兒痢脫肛者,皆因久痢,大腸虛冷所謂也。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傷于寒,痢而用力,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因謂之脫肛也。
《嬰童寶鑒》∶小兒腸脫為瀉痢久不瘥,冷極肚腸滑。
《玉訣》小兒瀉血、脫肛候歌∶脫肛瀉血本因傷,冷熱攻脾損大腸。消渴口瘡添上熱,氣虛浮腫面青黃。
此患先調胃氣,后下虛積,次和臟腑即安。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翻花脫肛候歌∶本為醫(yī)人下藥涼,致令冷氣入回腸。鼻頭(一云鼻根)只見多青脈,唇白相兼更齒旁(一云根黃)。初患百朝常此候,若經年月臉生光。眉紅好哭唇干燥,形候分明要審詳。
只當溫大腸、止渴、調氣則愈,慎不可食冷藥也。
《顱囟經》治孩子脫肛方。
上用苦葫蘆一個,并子細搗,時時水調服之。切忌動風之物。如瀉血用栝蔞一個,慢火燒令熟,細研為末,熟水下一錢。
《顱囟經》又方∶大黃(二兩)木賊草(一分,炙)白礬(半兩,燒灰)上為細末,空心,米飲下半錢。
《葛氏肘后》卒脫肛方。
上燒蜘蛛為灰,敷肛上。
《千金》
鱉頭丸
治小兒積冷久不瘥,后余脫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鱉頭(二枚,炙令焦)磁石(四兩)小皮(一枚,炙令焦)桂心(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大以意加之。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久痢脫肛方。
鱉頭(一枚,炙焦)東壁土五色龍骨(各五分)卷柏(四分)上四味搗散,以粉敷之,按內之即瘥。
《外臺》∶《古今錄驗》又方上取鐵精粉敷內之瘥。
姚和眾治小兒因痢脫肛方∶連翹(不以多少,先用水洗去土)上為細末,先用鹽水洗,次用藥末時時干敷脫肛上,立瘥。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脫肛不收方。
卷柏(二錢)鱉(一枚,火)白礬(一錢,火)上件為末,先用鹽水洗,次用藥涂脫肛上,立瘥。
《千金》灸法;小兒脫肛,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
《千金》又灸尾翠骨三壯。
《千金》又灸臍中,隨年壯。
《圣惠》灸法∶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攝痛不可忍者,灸百食一穴三壯,在頭中心陷者是也。炷如小麥大。
《圣惠》岐伯灸法∶療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較,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萬全方》灸法∶治小兒脫肛瀉血,灸第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