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羸腫)凡十五門
[卷第二十八] 一切泄瀉第一
《養(yǎng)生必用》論下利,謂∶古人凡奏圊(圊,圈也)瀉者,皆謂之利。尋常水瀉,謂之利。米谷不化,謂之米谷利,或言下利清谷(清,冷也)。痢,謂之滯下,言所下濡滯(膿血點滴,坐圊遲久,豈不謂之滯下也)。痢有四種∶寒、熱、疳、蠱是也。(白多為寒;赤多為熱,兼以后重;赤白相雜為疳,至蠱則純下血。)隨證用藥,不若今人之妄也。
茅先生論霍亂、吐瀉、積瀉、驚瀉、疳瀉、渴瀉、傷瀉、冷瀉、熱瀉、諸般瀉,形狀各別,下藥殊等。如調一瀉患,見變眼微視,口內生瘡,鼻口干燥,瀉久不止,并下黑血,囟門腫陷,不能進食,大渴不止,死候不治。兼看三關脈微,微青黑、腫起亦死。
錢乙論篤病訣安云∶黃承務子二歲,病瀉,眾醫(yī)止之十余日,其證便青白,乳物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醫(yī)謂病困篤。錢氏先以益脾散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補肺散三服(方見喘咳上氣門中),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后以白餅子微微下之(方見吐利門中),與益脾散二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大下,置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引肺亦虛,補脾肺,病退即身溫,不哽氣是也。有所傷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補?曰便青為下,臟冷先下,必大虛,先實脾肺,下之則不虛,而后更補之也。
錢乙附方∶驚風或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煎錢氏白術散,使?jié)M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鑒》洞泄死候∶大瀉不止,體熱多困,眼緩溏泄,囟陷不動。
《嬰童寶鑒》∶小兒交奶,為乳母有孕,氣血不榮,其乳飲子,則其候發(fā)立,腹急時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聚之疾也。
《嬰童寶鑒》∶小兒水痢癖者,因飲水時被驚,或啼未住而飲水也。
茅先生小兒諸瀉死候歌∶大瀉應難止,渾身熱困多,緩睛溏泄滑,囟陷見奔波。
《千金》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方。
上以故衣帶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上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千金》治少小泄注
四物粱米湯
方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蠟(如彈丸大)上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納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效。
《古今錄驗》治冷熱不調,或下帶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上用酸石榴子五枚,合殼舂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
太醫(yī)局
香連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谷不化,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夜起頻并,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漸變成疳方。
龍骨黃連(去須,微炒)白石脂白礬(燒,令汁盡)干姜(炮。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一歲兒服十丸,米飲下,乳食前服。如煩渴,煎人參湯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日三、四服。《圣惠》龍骨丸方同,仍治洞泄。
《譚氏殊圣》治小兒瀉痢方。
上用地榆,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陳米飲調下。
《養(yǎng)生必用》治大人、小兒、老人、虛人,不以冷熱泄瀉神方。
黃連(去須,銼如豆,若是例大即以新布裹,石上盤之根須自別)白芍藥(銼如豆)吳茱萸(各三兩)上三味,鐺盆內慢火炒至赤色,取下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厘清汁,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若是不喜藥人,大嫌苦,即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綠豆、黃米大。小兒并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只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并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
《養(yǎng)生必用》治老人及諸虛人下痢、滑泄,百方治之不效方。
赤石脂(真者別研)干姜(末研勻。各一兩)上以面為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溫米飲下。未知,加至三、五十丸。小兒小丸與服。赤石脂,河東陜西有真者,今齊州所出,乃桃花石,不入斷下藥。
茅先生小兒瀉痢
三圣丸
方黃連木香(各細切)茱萸(各一錢)上用銅銚,先放黃連,炒令色變,便下茱萸同炒,煙起便放木香,三味同炒,一時間取出,放冷,入礬灰二錢,都為末,用醋、面糊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五丸,同蔥飯飲吞下。
茅先生小兒瀉痢
香連丸
方木香黃連(用茱萸半兩,同于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肉豆蔻訶子(炮,去核。各半兩)阿膠(面炒)朱砂(各一錢)上件為末,飯飲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茅先生小兒一切瀉痢
乳香散
方乳香(二錢,用荷葉于炭火上炙令半熔,放地碗蓋,別爛研)肉豆蔻白姜甘草(炙)草果子(以上各一分)上四味細銼,用醋、面作包裹,于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為度,去面為末,入乳香末拌和。每服半錢、一錢,用陳米飯飲調下。
茅先生小兒一切瀉痢
香連散
方木香(濕紙裹,炮)甘草(炙)橡斗子(去粗皮)五味子(去心內塵)蓮房(細絲)訶子(炮,去核)上六味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用陳米飯煎飲調下。
《嬰孺》治小兒不調適水利
枳殼湯
方枳殼(四分,炙)人參黃芩(各八分)櫸皮茯苓(各十分)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四服,以次量之。
《嬰孺》治小兒及老人一切利及成疳者方。
白龍骨白石脂(各五分)雞糞礬(炒)黃連胡粉(炒)茯苓阿膠(炙。各四分)上為末,蜜為丸,桐子大。米飲下十五丸,日進二服,加至二十丸,瘥。小兒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注下三、四日,
增減水藥皇子湯
方龍骨牡蠣(赤。各一兩)人參干姜甘草(炙)赤石脂(各三分)細辛附子(炮。各二分)黃連(五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半,為三服,日進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泄痢
黃連丸
方黃連茯苓黃芩赤石脂(各四分)枳殼(炒,一分)人參(五分)甘草(炙,二分)上為末,蜜丸。一、二百日兒,麻子大五丸,沾乳上送。一、二歲兒,小豆大十丸,次量加之飲下。
張渙
訶子湯
方治泄利。
訶黎勒皮人參(去蘆頭)木香白茯苓(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治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漸傷損榮衛(wèi),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利,面色青白。
丁香黃散
方綿黃(銼)丁香當歸(洗,焙干)白術鱉甲(涂醋,炙黃,去裙)人參(去蘆頭。各一兩)胡黃連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張渙遺方
人參散
治小兒胃氣虛弱,泄瀉不止。
人參白茯苓甘草(炙)枇杷葉(各半兩)丁香(一分)肉豆蔻(二個)藿香濃樸(姜汁制。各一兩)青皮當歸(洗)干姜(炮。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水半盞,生姜一片,煎至三分,溫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瀉
日霞丹
方白堊砒霜黃丹(各末)麝香(各一錢匕)上件和勻,糯米飲為丸,如芥子大丸。第一丸時,取一口氣于藥上,向下不用,一歲一丸,米飲下。
《惠眼觀證》
斗門散
治瀉方。
橡斗子訶子(用肉。各六個,并三生三炮)甘草(六寸,半生半熟)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
《惠眼觀證》
溪螺散
治瀉方。
舡底下溪螺(四十九個,先以水浸出泥)干葛粉(半兩)上將葛粉摻在螺上,盛在碗內,卻盞子蓋之一宿,來早取螺上粉曬干。使每服一錢,以退豬湯調下。
《寶童方》治瀉痢
香姜散
黃連(去須)生姜(各半兩)上細切,同黃連共炒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張氏家傳》調理小孩兒瀉痢
肉豆蔻散
方肉豆蔻大訶子肉青皮附子(炮,去皮)濃樸(姜制過,炒熟。各半兩)上件焙干為末。每服大小加減,粥飲調下,空心服。
《張氏家傳》∶小兒冷熱不調,作泄瀉,腹痛作痢。
香連丸
方木香黃連(去毛)訶子阿膠(炒焦)上等分細末,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陳米飲吞下,空心服。忌生冷、油膩、面。
《張氏家傳》
橘皮膏
治小兒瀉痢,和氣方。
丁香(一分)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去瓤)甘草(炮)訶子(炮,去瓤。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膏。每服一皂皂大,煎生姜湯化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
虛風胃風湯
方人參(去蘆)官桂(去皮)白術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制,去臍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粟米煎七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瀉方。
百草霜屋梁塵(各二錢)砂(半字)上細研,用蠟為丸如綠豆大。溫水吞下三丸。
《莊氏家傳》治瀉方。
兒烏頭(一個半兩大,炮,去皮)黃丹(二錢,火,取焦為度)上件藥為末,面糊丸如青豆大。每服小兒三丸,大人五丸,如瀉,用井華水吞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神驗。
《莊氏家傳》
干瀉散
治小兒脾癖方。
黑三棱(去皮)神曲(炒)鱉甲(生用)蓬莪術陳橘皮蝸牛殼(自干死者,于墻壁上尋)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熱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孔氏家傳》治小兒久新瀉利,不問冷熱,分利水道。
茯苓丸方
白茯苓(五分)黃連(一兩)阿膠(炒,三分)上為末,以燒粟飯和丸如綠豆大。粟米飲下二十丸。
《孔氏家傳》
吳婆散
治小兒疳熱冷瀉,腹肚虛脹,皮肉消瘦,唯存骸骨,瀉利不止方。
宣連(去須)白茯苓真阿膠(炙)人參黃柏(蜜炙令赤)丁香(以上各一分)訶黎勒皮(煨,去核,二枚)桃白皮(三分)沒石子(一枚,緊實者)上并為細散。每服一、二字,白米泔調下。不拘時候,與良方不同。
《王氏手集》
妙應散
治腸虛受風,身體壯熱,洞泄下痢,谷食不化,冷熱相搏,腹痛,下利五色,脫肛后重,煩渴羸瘦,全不思食方。
黑附子(炮)甘草(燒黑)黃連(各三分)白石脂白術陳皮干姜(各半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木賊(燒灰)刺芥(燒灰。各三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兒小一字、半錢,米飲調下。
《王氏手集》
木香治中丸
勻冷熱,止泄瀉,利胸膈,消脹滿,除腹痛,止嘔逆,散痞氣,進乳食方。
甘松蓬莪術甘草青皮(各一兩)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入檀香一兩,名香橘丸。如綠豆大。每服隨小大,五、七丸至十丸,食前溫生姜湯下。
《王氏手集》
白術散
和中益胃,散風濕,治腸鳴泄瀉,米谷不化,利下青白,腹痛嘔逆,脅肋脹滿,氣痞不散,體熱多睡,全不思食方。
芍藥當歸官桂人參白術茯苓(各半兩)粟米(炒,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六分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
溫胃固腸丸方
肉豆蔻縮砂仁丁香龍骨訶子皮(炙)赤石脂上各等分,白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飯飲下,量兒小大。
《王氏手集》治小兒臟冷,滑泄不止,腸鳴腹痛。
比圣丸方
青州棗(二十五個,去核,黃丹二錢,勻分在棗肉內燒,煙絕用)訶子皮草豆蔻仁(面裹,燒麥熟為度,去面。
各半兩)肉豆蔻木香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小黃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王氏手集》
豆蔻調中湯
治臟腑不調方。
白礬縮砂仁五倍子(各一錢)黑附子(半兩,去皮臍)上為細末,用墨水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兒小,五、七丸,食前米飲下。
《趙氏家傳》治瀉痢
二色丸方
黑丸子
巴豆(七粒,和皮)杏仁(二七粒,和皮。二物燒存性,同研勻細,燈上溶蠟為膏)
紅丸子
巴豆(七粒,去心膜,研出油)朱砂(一錢,研。二物同研勻,燈上溶蠟為膏)上二色丸,各令蠟與藥等分用,旋丸如綠豆大。每服紅黑各一丸,瀉新水下。赤痢,甘草湯;白痢,干姜湯;赤白痢,則各之。
《吉氏家傳》治一切瀉痢方。
濃樸(用蜜炙)白芷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蜜湯下,酒亦得。更量大小。
《吉氏家傳》補小兒虛瀉
調中散方
人參(一兩)白術(半兩)犀角(屑)桂藿香甘草(炙。各一分)上末。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秋泄瀉
玉柱丸方
烏頭(一個)舶上茴香(一兩,微炒)肉豆蔻(一個,炮)上件為末,軟飯丸如○此大。水瀉,井水下;疳瀉,米飲下;驚瀉,木香湯下;大腸冷滑,干姜湯下五丸,速要瘥,加二丸。
《吉氏家傳》
銀白散
治小兒脾胃氣弱泄瀉,不思飲食方。
人參茯苓甘草(炙)藿香葉白扁豆(炒,微生)白術(面炒)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紫蘇飯飲下。
《朱氏家傳》治脾胃不和,瀉痢。
木香散方
木香白術(各一分)藿香益智(各半兩)肉豆蔻(三個,面裹煨熟)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量兒大小,用木瓜紫蘇湯下。
長沙醫(yī)者相傳
桑葉散
治小兒泄瀉,虛滑頻數不止方人參白茯苓藿香葉干葛(以上各等分。焙)上為末。每服半錢,濃煎,桑葉湯調下。若大人患瀉,加至一大錢,亦用桑葉煎湯調下。至甚者不過三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姜黃散
治小兒泄瀉可思食方。
陳皮(一兩)訶黎勒皮甘草(炙)青橘皮(去白。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或煎亦得。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開胃丸
治小兒乳食不消,冷熱不調,泄瀉頻并,進飲食,止吐逆方。
木香白術人參當歸(各一分)白豆蔻(一錢半)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麝香、溫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大人、小兒久瀉、赤白痢,及水瀉、瀉
人參散方
人參五花葉(去毛,炙)白術訶子枳殼(炒,去瓤)肉豆蔻橡斗子(燒存性。各等分)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清米飲冷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瀉
桃紅散方
白礬(一兩,枯過)赤石脂(二兩)生硫黃(一錢)上件三味為末。每服,小兒五歲以下一錢,冷米飲湯調下;五歲以上一錢半;大人三錢。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瀉
回陽散方
訶子(炮)紫蘇(蒸)青皮(去白)肉桂(不見火。各半兩)神曲麥檗(各一分半)甘草陳皮丁香(不見火。各一分)草豆蔻(一個,生)上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脾胃虛弱,臟腑滑泄,
健脾丸方
干姜良姜桂附子(各等分)上件為末,面糊為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大人每服二十丸。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瀉痢方。
黃柏(一兩)膽礬(半兩,為末)生姜(一兩,取汁)上二味搽在黃柏上,火炙紫色,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煎艾醋湯,吞下五丸。小兒吐瀉,米飲下五、七丸。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豆蔻散
止大人、小兒瀉方。
上用肉豆蔻一個,去心,硫黃一塊,入在肉豆蔻內去心處,卻將豆蔻心末面上蓋硫黃,再用面餅子裹上面,更用濕紙,慢火內燒熟為末。每服半錢,米飲湯調下,不計時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濕毒,冷熱不調,泄瀉,乳食不化,
豆蔻散方
肉豆蔻(三個)草果子(五個)艾葉(五錢)藿香葉(三錢)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卷第二十八] 積瀉第二
?。▕A實瀉并積痢附)茅先生小兒有積瀉候∶面帶青黃,眼微黃,上渴,肚膨嘔逆,遍身潮熱,通下臭穢,此候多因食物過度,傷著脾胃。
所治者,先用青金丹與取下積,(方見積聚門中。)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另一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相夾調理即愈。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冷瀉有積歌∶積傷冷瀉有多般,方脈唯須仔細看,四體平和無有熱,瀉終不定為脾間,求醫(yī)最好休言止,止住之時怕轉難,取積為先方順氣,調和迤邐卻求安。
此病冷食在脾,渾身溫和無事。若只瀉時,用皂角膏取調胃散補之(二方并見積熱門中。)茅先生小兒痢積
褊銀丸方。
輕粉(研)粉霜畫粉白丁香(以上各二錢)上件一時研,滴雞子清為丸餅子○此大。一歲一餅,二歲一餅半,三歲二餅以上。隨大小加用。仍先用灰火炮,令餅子黃赤色。飯飲灌下,半夜服之。
《嬰孺》治小兒發(fā)熱,腹內不調,時下利,不消化,顏色漸漸黃方。
濃樸(炙)黃連(各三分)人參龍骨(各四分)上切,以水一升八合,煮一升二合。分溫,漸漸至夜服盡。乳母忌油膩、果子、生冷。
《嬰孺》治八歲以上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大黃(十三分)柴胡(九分)升麻黃芩(各十分)枳實(六分)竹葉(切,一升半)芍藥梔子仁(各八分)細辛(二分)知母(十二分)生姜(三分)上以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兒為三服。十四、五加柴胡二分、枳實一分、黃芩一分、芍藥二分、梔子仁二分,除細辛加杏仁八分,亦為三服,取二升。
《嬰孺》治百日兒結實痰多,自下,
大黃湯方
大黃(四分)升麻(二分)芍藥(三分)竹葉(切,五合)甘草(一分)細辛(半分)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上切,以水二升,煮六合,為三服。如兒末百日,用藥量多少。
《嬰孺》治百余日兒結實加壯熱,挾實自下湯方。
枳殼白蘚皮(各二分)大黃(五分)知母子芩(各四分)甘草(一分半)竹葉(切,五合)梔子仁芍藥寒水石升麻柴胡(各三分)上以水二升七合,煮取六合半,為三服。
《嬰孺》治四、五歲兒痰結實,自下,
竹葉湯方
竹葉(切,一升)大黃(十三分)柴胡梔子仁芍藥(各七分)升麻黃芩知母(各八分)細辛(一分半)枳殼(五分)杏仁(六分,去皮炒)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四歲為四服;五、六歲為三服;八、九歲量加之。
《嬰孺》治八、九歲至十歲兒痰熱結實,不能食自下湯方。
大黃柴胡(各十二分)升麻黃芩細辛(各十分)枳殼(六分)竹葉(切,一升)芍藥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八分)知母(三分)上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十二三、十四五結熱痰多,壯熱,食進少,結實者自下,
大黃散方
大黃(十二分)柴胡枳殼升麻芍藥梔子仁(各十分)竹葉(一升)生姜(三分)知母杏仁(去皮尖。各八分)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為四服。十四、五為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結實,壯熱頭痛自下,
大黃湯方
大黃柴胡甘草(炙)生姜(各十二分)升麻知母黃芩(各七分)大青(五錢)石膏(十分)芍藥枳實(炙。各六分)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三合,為四服,量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實不盡下,或黃或青方。
大黃(三分)細辛(二分半)甘草(一分)黃芩(一分半)上以水二升,煮七合半,為二服。
《吉氏家傳》治積痢
當歸散方
當歸龍骨甘草(炙)石榴皮黃柏皮(各一錢)訶子(二個,炮,去核)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積痢
芍藥散方
芍藥枳殼(去白,炒)甘草地榆(洗。各一錢)黃柏(半兩,去粗皮)川烏頭(一個,炮)上焙干為末。每服半錢,用白梅湯下。
《吉氏家傳》治風積、傷積,累用藥取不下者,腹脹瀉痢頻并,及諸積,
乳香丸方
乳香沒藥砂(各一塊,如皂皂子大)芥菜子(四十九粒)巴豆(一粒,生)上用大棗一枚,濕紙裹重封,灰火煨熟取出,去紙,與棗子支乳缽內,研為膏。若不通丸,入少許飛羅面,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歲以上五丸,五更淡姜湯下,取下元物。
[卷第二十八] 驚瀉第三
茅先生小兒有中驚瀉候∶面青色,眼微青,身微熱,下瀉青紅水,或如草汁。此候本因先有驚,積在后,吃冷物沖發(fā)致此。所治者,先用活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夾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調理即愈。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驚瀉候歌∶瀉出還如藍靛青,目光緊急黑添睛,只看眼凸胞青脈(《鳳髓經》此一句云∶只看眉中青色生,)便是驚傷冷瀉因。
先因冷傷臟腑,次又被驚,致使目睛青色,光轉甚,眼白亦青色,目睛與白睛高甚,唇口亦青,精神不足,勿怕,當先溫脾氣,次去其驚,亦分水谷。
《鳳髓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四色丸(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譚氏殊圣方》∶小兒疳痢有多般,青色相和膿血斑,晝夜頻頻饒搐搦,朝朝虛汗不曾干。訶黎龍骨烏黑骨,定粉黃丹燒作丹,等分細羅都杵末,飲中調下便身安。
鉛黃散
定粉黃丹(同研,以火三斤燒過赤,冷取白,別細研)訶子(用肉)龍骨(燒赤)烏賊魚骨(等分)上五味為末,再研令細。每服半錢,米飲調下,若或三歲以上加半錢。忌五辛毒、魚肉等物。此藥善治小兒諸般瀉痢,下部脫肛,不吃乳食,甚宜服之。
《三十六種》治驚瀉大餅子方大附子(破作兩片,熟炮,去皮尖)韶粉(一塊,附子大)藿香(五錢)丁香(五十粒)上件為末,滴水為餅子如棋子大。每服一餅,飯飲化下。
《吉氏家傳》
四色丸
治小兒驚瀉青糞方。
硫黃赤石脂板青(各一錢)上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陳米飲下。
[卷第二十八] 傷瀉第四
茅先生小兒有中傷瀉候∶肚膨脹硬,身微熱,微微地嘔。此候本因父母愛惜兒子,將粘滑物與吃,見食得美后,一向過剩將與兒子吃,奈兒子癡食,噎著五臟,停在胸膈不消化,驀然間瀉下。所治者,先用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與調二日(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見瀉漸疏,便下青金丹與通下。
元食所傷(方見積聚門中),后再下勻氣散、建脾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即愈。
葛氏《肘后》小兒病食不消,腹?jié)M下痢
雞子湯方
上用亂發(fā)如雞子一枚,梳去垢,咀之。雞子七枚,去白,以黃并發(fā)內雞子汁,熱數按之,令汁出,取服,大小無毒。
《千金》治少小下痢,若熱不食,傷飽不乳,
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炙)麥門冬(各一兩)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千金》
生金牛黃湯
主小兒積下不止,而發(fā)癇方。
生金(三銖。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熟金亦得,法應作屑。亦用成器者)牛黃(三銖)細辛(半分)麻黃(二分,去根節(jié))干姜(炮)人參黃連甘草(炙。各一分)上八味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臥研牛黃以煮湯中。兒有熱者,用生姜以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也。
太醫(yī)局
開胃丸
治小兒腑臟怯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方。
木香蓬莪術白術人參(去蘆頭)當歸(銼,炒。以上各半兩)麝香(細研)白芍藥(各一分)上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卷第二十八] 冷瀉第五
茅先生小兒有中冷瀉候∶腹中虛鳴,身微冷,腹肚脹滿,此候因冷食所傷至此。所治者,先用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調中飲與吃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鑒》小兒冷瀉,為脾胃虛冷,不消五谷,糞不結實,腹脹而瀉,瀉而氣酸,乃有積也。
《顱囟經》治孩子水瀉痢并脾冷,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溫脾散方
附子干姜甘草(各半兩。炮)白術(一兩)上為末,空心米飲調半錢。忌鮮魚毒物。
《千金》治少小泄清痢
藜蘆丸方
藜蘆(二分)黃連(三分)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上三味末之,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飲服二丸,立驗。
《千金》
澤漆茱萸湯
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熱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后,得漸安神方。
澤漆海藻青木香(各二分)吳茱萸茯苓白術(炮)桔梗芍藥當歸(各三分)大黃(一分)上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以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千金》
溫中湯
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壯熱,忽值豪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面青肉冷,眼陷干嘔者,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干姜(炮)濃樸(姜制。各一分)甘草(炙)當歸桂心(各三分)茯苓人參白術(炮)桔梗(各二分)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服二合半,余皆隨兒大小。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瀉,形羸不勝,大湯藥方。
上用白石脂半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
譚氏治小兒水瀉
椒紅丸
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者方上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干,為末,瓷器貯之。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之。
《嬰孺》治小兒冷下大良方。自五歲至百日以上一、二歲兒以意增減水藥。
人參甘草(炙)干姜濃樸(炙)半夏(洗)赤石脂(各四兩)黃連龍骨(各六分)棗(十五個)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為五服,一日盡。
錢乙溫中丸
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亂吐瀉方。
人參(切,去須,焙)甘草(銼,炒)白術(各為末。一兩)上姜汁面糊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無時。
張渙
川椒丹方
小兒夏傷濕冷,入于腸胃,泄瀉不止方。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并黑子,揀凈,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助胃丹方
治泄注不止,手足逆冷。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制,去皮臍)舶上硫黃干姜(炮)肉豆蔻肉桂白術(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
粟煎湯方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術(炮)當歸(洗,焙干)川芎人參(去蘆頭)肉桂芍藥(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張渙
訶黎豆蔻丹方
治泄利不止。
訶黎勒皮草豆蔻仁(各一兩)白術干姜(各炮)川黃連當歸(洗,焙干。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鑒》治小兒冷瀉
補脾丸方
龍骨(燒末)乳香蕪荑(各末)麝香(各一錢匕)肉豆蔻(一個,炮末)上件和勻,研飯為丸如蘿卜子大。一歲三丸,飯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水瀉白色,或臟滑不止者,
訶子散方
訶子(炮過,去核)龍骨好者(碎)丁香(略焙。各一分)甘草(半分,炮,切)上件同搗羅為細末。每服三歲以上半錢,三歲以下一字,用陳米飲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寒,大便痛,奶瓣不消方。
沒石子(一個)乳香(皂皂大)上研勻,用棗肉為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二丸,無時服。
《孔氏家傳》又方上用肉豆蔻一枚,用面裹,慢火炮,候面熟取出,研極細,面糊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一、二丸,無時。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大便青色方。
白術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半錢)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王氏手集》
肉豆蔻丸
治飲冷過多,脾胃受濕,泄瀉頻并,時發(fā)腹痛,減食困倦,肌瘦腹大方。
肉豆蔻(一兩)黑附子(半兩,炮裂)上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十五丸,乳食前,煎蘿卜橘皮湯下。
《吉氏家傳》治久患冷瀉,大腸虛滑,
萬安散方
白術(姜浸,煮三、五沸)甘草(炮赤。各一錢)烏頭(半兩,火炮裂)干姜(一分)草果子(一個,面裹煨,同面用)上末,用生姜煎一錢。如瀉,便用紫蘇木瓜湯調異攻散三服。(異攻散方在胃氣不和門中。)《吉氏家傳》治久瀉虛冷
醒脾散方
天南星冬瓜子(去殼)雄黃(各一錢)上末。每服一字,冬瓜肉煎湯下,一日三服,仍一面服異攻散(方見同前)。
《吉氏家傳》治水瀉方。
上用川烏頭大者,生,去皮尖,為細末,以滴井水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細丸,加減與服,并用井花水下。
長沙醫(yī)者易忠信傳治小兒臟寒滑泄,下痢不禁,
牡蠣丸方
牡蠣(一兩,別研)硫黃(半兩,別研)上件藥用砂鍋子一個,先入牡蠣,中留一竅,安硫黃在中心,以瓦子蓋口,用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白炭火三斤,令火盡為度,取出,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二十粒,米飲吞下。
[卷第二十八] 熱瀉第六
茅先生小兒有中熱瀉候∶渾身微熱,上渴,驀地瀉下如水。此候本因兒子當風日,或日下夾去被,日曬得五臟受虛毒熱,忽然引水吃過多,致不消化如此。所治用乳香散夾三圣丸、(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龍涎膏與服(方見熱渴門中)即愈。
《嬰童寶鑒》小兒熱瀉,為脾胃受熱,故五谷不能實也。
《嬰孺》治三歲兒,熱實不脹滿,下不止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大黃(五分)甘草(三分,炙)當歸柴胡人參黃芩(各四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三服,大利便止。
張渙
清胃散
治挾熱泄利方。
川楝子黃柏(微焙,炙)當歸(洗,焙干)地榆(炙)黃連(去須,炒。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嬰童寶鑒》治小兒熱瀉如水
三霜丸方
砒霜(一錢匕)百草霜巴豆霜(各二錢匕)上件研勻,溶蠟搜、旋丸,獨帚湯下一丸。
《劉氏家傳》小兒熱瀉不止方。
木香黃連上等分末之,陳米飲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脾熱,瀉如黃涎,又似棗花,
涼脾方
香白芷甘草(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日二服。
[卷第二十八] 洞泄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洞泄下利候∶春傷于風,夏為洞泄。小兒有春時解脫衣服,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又被風冷,入于腸胃,先后重沓,為風邪所乘,則下利也。其冷氣盛,利為洞泄,洞泄不止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變驚癇,所以然者,本挾風邪,因利臟虛,風邪乘之故也。亦變眼痛生障,下焦癖冷,熱結上焦,熱熏于肝故也。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洞泄候∶洞泄者,凡風冷入腸,則下利洞泄,肛門脫,小兒則腫也。
《千金》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上用蒺藜子二升,搗汁,溫服,以瘥為度。
《千金》又方上用木瓜取汁,飲之。
《千金》又方上炒倉米末,飲服之。
《千金》又方上用酸石榴,燒灰末,服半錢匕,日三服。
《千金》又方上用狗頭骨灰,水和服之。
《千金》又方羊骨灰鹿骨灰上二味,并水和服之,隨得一事,即用之。
《千金》又方上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驗。冷則酒淋服。
《千金》又方上用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外臺》劉氏療小兒洞泄,水利不止方。
濃樸(炙)黃連(各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分服。雜痢,此方并治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洞下利方。
上用羊角中骨燒末,飲服方寸匕。
《子母秘錄》又方上燒蝦蟆末,飲調方寸匕,服之。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洞泄,下利不止,羸瘦,食少,
濃樸散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去蘆頭)訶黎勒(煨,用皮)白術黃連(去須,微炒)地榆(微炙,銼。各一分)甘草(炙微赤)干姜(炮裂,銼。各半分)肉豆蔻(一枚,去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利不止,漸至羸困,
密陀僧散方
密陀僧黃丹定粉白礬(各一兩)上件藥以新瓷瓶盛,用紙筋泥固濟,以文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入龍骨末一兩,同研令細。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利,羸困,
三圣散方
地榆(半兩,微炙,銼)濃樸(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訶黎勒(煨,用皮,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又方沒石子(微煨)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痢不瘥,乳食全少,宜服
如圣散方
黃連(三分,去須,微炒)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楮葉(半兩)訶黎勒(煨,用皮,一分)橡實(七枚,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利不止,
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銼,微炒)女萎(半兩,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熱水化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上用牛角燒灰,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小兒注利,腸下重,
附子丸方
附子干姜(各炮)前胡(炒)芎(炒。各四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兩丸,飲下,日三夜一。大人亦可服。
《嬰孺》治小兒洞利,晝夜不止方。
黃芩干姜人參(各三分)上為末,蜜丸如大豆大。每服三丸,飲下,日進三服。
張渙
濃樸散
治洞泄注下方。
濃樸生姜汁(制)訶黎勒(炮,取皮)肉豆蔻(各一兩)白術干姜(各半兩。炮)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粟米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萬全方》治小兒冷熱不調,時有洞泄,下利不止,
龍骨丸
龍骨黃連白石脂白礬(燒令汁盡)干姜(炮)木香(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家傳》小兒水瀉注下方。
黃連石蓮(等分,炒黃色)上末之,每半錢。水瀉,新汲水調下;白瀉,粟米飲下。
[卷第二十八] 水谷瀉第八
《圣惠》∶夫小兒水谷利者,由寒溫失宜,乳哺不節(jié),或當風解脫,血氣俱虛,為風冷所傷,留連在于肌肉,因其脾胃不和,大腸虛弱,風邪入于腸胃,腸胃既虛,不能制于水谷,故變?yōu)橄吕病?br />
《千金》
溫中大黃湯
治小兒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干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干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但用大黃也。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消利宜溫和者,則除之方。
大黃(六分)干姜(炮)桂心濃樸(姜制)甘草(炙。各一分)當歸人參茯苓白術(炮。各二分)桔梗(三分)上十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以來,服三合。
《千金》治卒大下利熱,唇干口燥,嘔逆引飲,
瀉心湯方
人參甘草(炙)黃芩橘皮栝蔞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洗去滑)干姜(炮,一兩半)上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治云∶治老小利,水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無橘皮、栝萎;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萎一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仲景用大棗十二枚。)《圣惠》治小兒水谷利,羸瘦面黃,不欲飲食。
濃樸散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龍骨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丁香當歸(銼,微炒)木香白術肉豆蔻(各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不止,羸瘦腹脹,不欲飲食,
調中散方
木香(半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又方當歸(銼,微炒)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兩)白術(三分)上件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七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白礬(一兩,燒令汁盡)訶黎勒(煨,用皮,半兩)醋石榴皮(三分,銼,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散方
地榆(微炙,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火炙令香熟。各三分)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干棗(十顆,去核)胡粉(一兩)上件藥相和,搗為一餅子,急火中燒令赤,取出,置地上,以碗合之,勿令透氣,待冷,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腹痛,神效
木香散方
木香(半兩)訶梨勒(煨,用皮,三分)龍骨黃連(去須,微炒)當歸(銼,微炒)赤芍藥(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不止
龍骨散方
白龍骨白石脂黃連(去須,微炒)胡粉(炒令黃。各三分)干姜(半兩,炮裂,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赤石脂(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裂,銼)橡實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日夜略不暫止。
橡子散方
橡實(二兩,微炒)干柏葉(半兩,微炙)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水煮烏梅汁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上以訶梨勒煨,用皮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研化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滿,腸鳴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方。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芎桂皮(去粗皮)當歸(去苗)白芍藥白術(以上等分)上為粗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小兒量力減之。
《嬰孺》治小兒水谷痢,及無問老小、日夜百余行方。
橡斗子(一升,炒)干楮葉(二兩,炙)上為末,以水煮烏梅汁,下方寸匕,日再服。仍取少許精羊肉裹藥,內下部中,痢出更納之。
張渙
肉豆蔻丹
治泄瀉,水谷不消方。
肉豆蔻木香(各一兩)青橘皮(半兩,炒黃)黑牽牛(一分,微炒)上件搗羅為末,滴水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家傳》治小兒冷滑瀉痢,水食全出,
沒石子丸方
沒石子(兩枚,炮)訶梨勒(炮,用皮)干姜(炮)烏梅肉枯礬(以上各等分)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溫飯飲送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降仙丹
治小兒水谷不分,泄瀉,及赤白膿血痢,腹痛不可忍方硫黃焰硝(各研二味,以黑瓷瓦盞,慢火煞成汁,便取出,研勻細)五靈脂(水洗去砂石,澄,焙干,取末)白礬(。各二錢半)上四味研勻,軟飯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二十粒,粟米飲吞下,大小加減。赤白痢,罌粟殼煎湯下。水瀉,冷水下。下膿血痢,甘草烏梅湯下。忌生毒物等。
[卷第二十八] 暴瀉第九
亦名卒利,亦名暴利《巢氏病源》小兒卒利候∶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yōu)槌喟诇病?br />
《千金》治小兒暴利方。
上用小鯽魚一頭,燒末,服之。亦治大人。
《千金》又方上燒鯉魚骨末,飲服之。一方作龍骨?!妒セ荨窡庺~尾。
《千金》又方上用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油和亦得。
《圣惠》治小兒冷熱氣不和,忽暴下利,腹內疼痛,
胡黃連散方
胡黃連母丁香桂心木香肉豆蔻(去殼)當歸(銼,微炒)麝香(細研。各一分)犀角(屑,半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暴利,腹痛不食,
干姜散方
干姜(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人參(去蘆頭,三分)訶梨勒(煨,用皮)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暴利
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胡粉(炒令微黃)黃柏(微炙,銼。各三分)桃白皮(微炙,銼)丁香(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暴利
龍骨散方
龍骨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當歸(銼,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張渙
阿膠丹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干姜(各一兩)芍藥當歸(洗,焙干)川黃連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氏家傳》
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男子、婦人、小兒皆可服。冷積暴瀉,見功尤速方。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上用豬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銼。將豬肚一個凈洗,只以硫黃實之,用麻線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伏時,其余豬肚亦用慢火養(yǎng)之,不得令冷。候煮滿一伏時,別以豬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伏時,又換豬肚并桑白皮。過三伏時,不換白皮,只換豬肚,共煮七伏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伏時取出,用溫水淘凈,研至細,候烈日日中曬極熱再研,煮糯米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卷第二十八] 曩瀉第十
?。ㄒ嗝倭。妒セ荨贰梅蛐宏倭≌?,由秋夏晨朝,多中暴冷之氣。冷氣折其四肢,則熱不得泄,熱氣入腹則變?yōu)榱。蜃鞒喟?。小腹脹痛,肌體壯熱,其脈洪大急數,皆由冷熱氣相并,連滯不瘥,故為曩痢也。
《外臺》∶劉氏療小兒曩痢方。
甘草(炙)茯苓(各六分)人參黃連(各四分)濃樸(炙)生姜(各二分)龍骨(八分)上七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三合。欲臥先取鹽面、麝香為小丸,內下部中,然服此飲,分服甚妙。忌如常法(此方疑藥多、水少,恐古今之異,宜少增水數)《圣惠》治小兒曩痢不止,腹痛,
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去殼)干姜(炮裂,銼)朱砂(細研)龍骨訶梨勒(煨,用皮)茅香(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漿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曩病,兩脅虛脹腹痛,不欲飲食,
濃樸散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訶梨勒(煨,用皮)當歸(銼,微炒)赤芍藥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治曩疳瀉,至一、二年瀉白痢,羸瘦方。
肉豆蔻草豆蔻仁(各二個)縮砂仁(四十個)上同為末,用面糊丸。如彈子大,爆干,依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訶子湯下。
[卷第二十八] 利久不止第十一
?。a痢同)《巢氏病源》小兒久利候∶春傷于風,至夏為洞泄。小兒春時解脫,為風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為水谷利,久經連滯不瘥也。凡水谷利久,腸胃虛,易為冷熱。得冷則變白膿,得熱則變赤血,若冷熱相加,則赤白相雜。利久則變腫滿,亦變病蜃,亦令嘔噦,皆由利久脾胃虛所為也。
《圣惠》∶夫小兒久赤白痢者,由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冷氣、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鳳髓經》滑腸瀉歌∶(宜與香連丸、紫霜丸二方,并與《吉氏家傳》方同,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紫霜丸方見腹痛下痢門。)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聞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眼上脈紅難療理,唇赤生瘡命亦休,大抵調脾方定瀉,古人用藥有縱由。
《千金》治痢下久不瘥
神驗七味散方
黃連(八分)龍骨赤石脂濃樸烏梅肉(各二分)甘草(炙,一分)阿膠(三分,炙)上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千金》治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大藥湯者,宜此
枳實散方
上用枳實二兩,炙,治下篩。三歲以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服,日三。
《外臺》∶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黃連(末)亂發(fā)灰醇苦酒蜜(各半雞子殼許)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枚)上六味于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蠟、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fā)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
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吨夂蟆吠?。
《外臺》∶《千金》云∶吾患痢三十余年,諸療無效,唯服此方得愈也。
安石榴湯
療大注痢,及白滯困篤欲死,腸已滑,醫(yī)所不能療方。
干姜(生姜倍之)阿膠(各二兩。別以水漬之)黃柏(一兩,細切)石榴(一枚,小者二枚)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膠令烊,頓服。不瘥,復作。療老人、小兒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須預取之?!吨夂蟆吠R环綗o黃柏,用黃連。
《外臺》∶劉氏療小兒膿痢,直從春至秋冬以來不瘥者方。
薤白(切,一合)生姜蕪荑(各一分)子芩黃柏阿膠芍藥濃樸(炙)人參(各二分)地榆當歸(各三分)香豉(一合,綿裹)上十二味切,以煮銀水重濾者一升半,煮取九合,分服,以瘥為度。秋末、冬末加赤石脂半兩、干姜一分、白術二分,大小量之。忌如常法。
《外臺》∶《必效》療小兒久痢,無問冷熱,疳痢悉主之方。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納胡粉,令滿)上二味于炭火中燒令如炭,于瓷器中研之,以米飲和分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顆瘥。王郎中處得之此方,傳用甚效。
《宮氣方》治小兒久痢不較。
上用沒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末,餛飩內食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漸至羸弱,胃氣全虛,不欲飲食。
丁香散方
丁香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銼,微炒)當歸(銼,微炒)訶梨勒(,用皮)白術(銼,微炒)伏龍肝(各半兩)木香(一分)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肌體羸瘦,四肢煩熱。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麝香(一錢)雄黃硫黃(各一分)上件藥都研為末,湯浸蒸餅和丸黍粒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累醫(yī)不瘥。
黃丹丸方
黃丹密陀僧定粉(各半兩)以上三味同細研,用醋拌于生鐵銚子內,燒如茶褐色。
砒霜(一分)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訶梨勒(半兩,煨,用皮,搗為末)麝香(一錢)上件藥同研為末,用生姜自然汁濃研,香墨浸蒸餅和丸如黍粒大。每服以冷甘豆湯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曩痢,經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丸方
黃連(去須,微炒)人參(去蘆頭)赤石脂龍骨甘草(炙微赤,銼)黃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曩痢久不瘥,腹多鼓脹,痢如棗花,宜服
通玄丹方
巴豆(一兩)油(一升)麝香(一錢,細研)上件藥,先將油于鐺內,以急火煎巴豆,看爆出者收之,去皮心,紙裹壓去油,入麝香研,以粟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冷水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博濟方》治小兒社后瀉痢,久患不瘥,大腸滑泄,
烏龍散
龍骨黃丹定粉豬指甲子(各等分)上件四味,同入一瓷罐子內,安藥,以物塞口,用火令通赤,放冷取出,研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譚氏殊圣方》∶小兒瀉痢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咽,朝朝焦瘦漸羸。
斗門散
訶子枳殼地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治小兒下利不住
龍骨湯方
龍骨甘草(炙)黃連(各四分)當歸干姜(各一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未食,溫分三服。
《嬰孺》治小兒利,已服湯,利去實,實去后而不住,
龍骨湯方
龍骨(五分)甘草(炙)干姜當歸黃連赤石脂附子(炮裂,去皮臍)前胡(各三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嬰孺》治小兒冷熱痢,經時不止,體羸不堪,余治瘥而又發(fā)。
黃連煎方
上用黃連好者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取一升三合,絞去滓。百日兒半合,二百日、一歲一合。
《嬰孺》治小兒下痢,經時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雞骨丸方
雞骨(一具,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黃連(六分)濃樸(三分)曲(炒)甘草(炙)白術(各四分)麥檗(炒黃)烏梅肉(各二分)人參赤石脂黃芩白龍骨(各五分)桔梗(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久瀉脾虛,不進飲食,食訖仍前瀉下,米谷不化。
溫白丸方
白術(一分,用米泔浸少時,切炒)丁香(半錢,炒)半夏(一錢半,湯泡洗七遍)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半歲三丸,三五歲五七丸,淡生姜湯吞下,早晚各進一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惺惺散方
天麻全蝎(炒,各半錢)木香(炮)糯米人參茯苓(各微炒)白扁豆(炒)山藥(焙)甘草(炙。
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斤,煎十數沸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久瀉,久患脾虛,發(fā)搐變作慢驚風,或作慢脾風等。
竹瀝膏方
白術(一分,蜜炒)大附子(去皮臍,炮了秤一錢)全蝎(七個,每個用七葉薄荷裹,湯泡麻黃,令軟纏定,慢火炙黃色)犀角(鎊末,秤一錢)濃樸(用甘草水煮,焙干,一分)上為末,竹瀝為膏,旋丸。嬰孩每服一黑豆大,二三歲一皂子大,四五歲龍眼核大。以意加減,薄荷湯化下。
張渙
香礬丹方
治泄瀉久不瘥。
木香白礬(慢火枯成粉。各一兩)訶黎勒皮(微炮)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定利丹方
治痢久不瘥。
密陀僧白礬定粉黃丹(各一兩)以上四味,以新瓦器盛,紙筋和泥固濟,文武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又入∶龍骨黃連(各一兩。為細末)上件同研勻,粟米飯搗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血痢,黃連湯下;白痢,用阿膠湯下;相雜,米飲下。量大小加減。
張渙
紅脂丹方
治赤白痢久不瘥。
赤石脂干姜肉豆蔻(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
妙應膏方
治久痢赤白,諸藥末效。
密陀僧(取末)黃丹(研)定粉(研。各半兩)以上同研細,用醋拌于生鐵銚子內,燒如茶褐色,再入∶訶黎勒木香(各一兩。別搗,羅為細末)真砒霜麝香(各一錢)巴豆(十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都研勻細,用黃蠟四兩,慢火熔,同諸藥熬成膏。每服黍米大,未周小兒一粒,二、三歲二粒,四、五歲三粒,六、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若血多,甘草湯放冷下;膿多,艾葉湯溫下。臨眠睡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久瀉不瘥
餅子方
膩粉(一錢)定粉(五錢匕)白面(十錢匕)上件和勻,用雞清搜作餅子十個,炮熱,用米飲磨下一餅,小者半餅。
《嬰童寶鑒》治小兒秋后痢不瘥者,
餅子方
北礬(燒末)定粉白面(各半兩)膩粉(少許)上件和勻,水搜作餅子,如小錢大,飯飲磨下一餅。
《九衛(wèi)生》
鉛金丹
療小兒久痢膿血方。
朱砂砒霜黃丹粉霜草烏頭(各一錢)巴豆霜(一分,研去油)上件同研勻,熔黃蠟一分,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溫漿水下。取積,用乳香湯下。
《劉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方。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藿香丁香木香肉豆蔻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蛑蝗虢X,水煎亦可。
《張氏家傳》治赤白痢,并久瀉不止,
通神丸方
沒藥乳香五靈脂(三味研為末。每味以一大錢匕)巴豆(七個,薄紙裹,壓出油)上件滾拌,研令細,滴水為丸。大人,綠豆大;小兒,粟米大。濃研,木瓜水下一丸。
《張氏家傳》治小兒諸般瀉痢久不止,經驗
木香丸方
肉豆蔻(面裹,煨熟)木香訶子(煨,取皮秤用。各等分)上件搗,羅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湯下。小兒瀉止后又肚脹,一日兩服或三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急驚積,及壯熱、面黃、久瀉,
青黛丸方
青黛(二錢)朱砂粉霜膩粉(各研)乳香(同粉霜研)水銀砂子(各一錢)砂(一錢半,白湯泡瓷器內,煎干秤)巴豆(三十粒,去皮心膜,細研,壓出油,只用霜)上件八味為末,棗肉為劑,施丸之。小可患及常服綠豆大。取驚積,每服豌豆大或皂皂大,并用煨皂兒去皮心,只用白仁煎湯,使溫調破與服。
《王氏手集》治痢久不止方。
上取雞子一枚,和蠟作煎餅與食。
《王氏手集》神圣烏金散治小兒腸胃虛弱,久利膿血,腹痛后重,減食羸瘦,及疳痢腫滿方。
皂角針灰破故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平錢,食前麝香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量小大加減。
《吉氏家傳》治氣痛久瀉,利不止。
木香散方
陳皮青皮(各半兩)肉豆蔻(二個)丁香(一錢)上為末。每服一字,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久瀉不止,不思飲食。
丁香散方
丁香肉豆蔻陳紫蘇陳皮鹽木瓜(各等分)上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疳痢久不瘥
救急方
雞屎礬(一兩,炙)黃柏(二兩,炙)母丁香(十個)麝香(二錢)上細末。每日平旦取一錢匕,以米飲調服。次煮罌粟粥熱服。
《吉氏家傳》治久瀉不止方。
濃樸(姜炙)桔梗(炙)芍藥訶子當歸(各等分)上末。每服一錢,飯飲下,止有神效。
《吉氏家傳》治久痢不止,變水瀉方。
楚梅(,存性)白礬(。等分)上末,水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紫蘇湯亦得。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瀉痢,久不住方。
上取橡斗子,每一枚用膽礬填,合定一枚,用細泥裹,煨火泥干橡斗子,煙退取出,去泥細研,滴井華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甘草白姜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冷熱作瀉,熱藥不止,宜服此藥方槐花石榴皮地榆黃連訶子(各等分)上為末,冷水調下半錢。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筱帚丸
治小兒久痢方。
黃連(二錢,末)大蒜(半個,炮熟)上入黃連末,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煎凈,筱帚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久痢不瘥,宜服
砒霜丸方
砒霜雄黃干蟾灰(各一分)麝香(一錢)上件為末,湯浸蒸餅和丸如粟米大,米飲下一丸。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又方蕪荑(半兩)羊子肝(一枚)上件藥以肝切作片子,以蕪荑末摻在肝內,線子纏,以米泔煮令熟,搗爛,糯米飲和丸如麻子。每服五丸,用米飲下,早晚各一服。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脾胃不和,臟腑滑泄,久痢不止方濃樸肉豆蔻(面裹煨)陳皮丁香木香藿香甘草(炙)人參茯苓白術(以上各等分)上件為細末,用煉蜜和為劑。每服皂皂大,米飲化下。
《莊氏集》俞穴∶秋深冷利不止,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卷第二十八] 利渴不止第十二
?。a痢同)《巢氏病源》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谷利,津液枯竭,臟腑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若小便澀,水不行于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
茅先生小兒有中渴瀉候∶上大渴,饒睡,肚膨,睡中或驚,便下白汁。此候先因硬物食無所度而傷損脾胃,至有此患。所治者,先用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調一日(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后下調中飲(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龍涎膏調理即愈(方見熱渴門中)。
《嬰童寶鑒》∶小兒渴瀉,為脾胃虛,上焦熱,故下瀉而渴。
《千金》治小兒渴痢方。
上單搗冬瓜汁飲之。
《千金》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
龍骨湯方
龍骨甘草(炙)大黃赤石脂石膏桂心寒水石栝萎根(各二兩)上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
《外臺》∶《短劇》又療少小夏月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唯可飲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四分)枳實(炙)黃芩人參(各三分)龍骨(六分)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溫服。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渴痢,
櫸皮飲子方
梁州櫸皮(十二分)栝萎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量大小與服之。
《外臺》∶劉氏療小兒痢渴不徹,肚脹不能食方。
訶黎勒皮(六分)桑皮(十分,炙,末)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服之,亦治大人。
《子母秘錄》∶小兒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嘔逆方。
上炙楮葉令香黃,以飲漿半升浸楮葉,使水綠色,然后去葉。以木瓜一個,切,納葉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細細服,渴停。
《圣惠》治小兒痢渴,心胸煩悶,不欲飲食,宜服
黃散方
黃(銼)麥門冬(去心,焙)黃芩(各三分)烏梅肉(三枚,微炒)龍骨(一兩)白術黃連(微炒,去須。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
黃芩散方
黃芩訶黎勒(煨,用皮)樗樹皮(各半兩)栝蔞根黃連(去須)當歸(銼,微炒。各三分)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腹內疼痛不止。
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黃連(微炒,去須)黃(銼。各三分)干姜(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體熱煩悶。
龍骨散方
白龍骨(一兩)胡黃連(半兩)茯神人參(去蘆頭)茅根(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藍葉散方
藍葉(二分)赤茯苓(一分)赤石脂(一兩)黃連(炒,去須)木瓜仁醋石榴皮(銼,碎,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量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地龍糞散方
地龍糞人參烏梅肉(炒。各半兩)龍骨蝸牛殼(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宜服
地榆散方
地榆白茯苓黃柏(微炙,銼。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煩熱,吃水不知足。
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牡蠣(燒,為粉。各半兩)烏梅肉(微炒)甘草(炙微赤,銼)訶黎勒(煨,用皮。
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
櫸皮散方
櫸樹皮(一兩)栝蔞根白茯苓(各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粟米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蝸牛殼(微炒)龍骨(各一兩)夜明砂(微炒)黃連(去須,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粳米粥飲,研化七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又方夜明砂(微炒)朱砂(細研。各一分)干蝦?。ㄍ克种?,令黃焦)龍骨(各半兩)蝸牛(三七枚,炒令微黃)麝香(一錢,細研)上以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宜服此方。
上用定粉半兩,細研,雞子清和為餅子,以慢火炙令黃焦,碾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
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痢渴,小便澀,羸瘦,宜服此方。
上用榆樹根白皮一兩,炙微黃,銼、搗,羅為末,以粳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或時嘔逆,不下食,宜服
楮葉湯方
楮株葉(二十斤,微炙)木瓜(半兩,切)人參(一分,去蘆頭)上件藥以漿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細細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方。
上取酸石榴一枚,和皮搗,用漿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羸瘦方。
上用椿樹根皮干者,搗、羅為末,以好粟米淘去泔,研,取米濃煮作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yī)局
人參散
調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治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后,躁渴不解方。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各一兩)木香甘草(炙,銼)藿香葉(各一分)干葛(銼,二兩)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
《嬰孺》治小兒大熱痢,兼得渴,增寒。
子芩湯方
子芩枳殼(炒)黃柏(各四分)石膏(十二分)竹葉(切,一升)櫸皮(十分)人參(七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六合。七歲兒為三服,四、五歲兒為四服,以次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有熱不調,渴痢。
栝蔞湯方
栝蔞知母茯苓(各八分)甘草黃柏(各四分)人參(六分)黃芩櫸皮(各十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五六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渴不止,痢不住。
冬瓜湯方
冬瓜(切,十合)栝蔞(十二分)茯苓知母(各八分)麥門冬(五分,去心)粟米(二合半)上水五升煮一升四合,新布絞去滓,量兒與之。
張渙
建胃散方
治泄瀉,身熱煩渴。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炙香熟)川黃連肉豆蔻(各一兩)縮砂仁干姜(炮)白術(炮)木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
碧香丹方
治小兒吐利后,大渴不止,不得眠睡,甚則成疳。
天竺黃龍骨不灰木(燒赤,放冷)赤石脂以上各一兩,為末,次用∶鐵粉定粉白霜細蛤粉(各一兩。并細研)上件通拌勻,入麝香半兩,同研勻,滴水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用螺兒兩個,研細,沸湯浸水,沉極冷化下,大渴即與服,神驗。
《嬰童寶鑒》治小兒渴瀉
竹茹丸方
黃連(一兩,好者,銼作塊子,一一相似,茱萸一兩,二味相和,滴蜜炒,令黃赤色,去了茱萸)上件為末,薄糊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十丸,竹茹煎,飯飲吞下。
《惠眼觀證》
調中散
治渴,止瀉方。
肉桂(去皮,不得見火)人參陳皮甘草(炙。各半兩)白術香附子(炮,去毛,炒。各一錢)零陵香(三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姜一片、棗半個,煎至三分服。
《惠眼觀證》
香連丸
治渴瀉方。
硫黃(細研)牡蠣(火。各一分)木香(一錢)上三味為末,以爛飯為丸,或糊如此○大。每服十五丸,以井華水下。
《劉氏家傳》小兒熱渴,瀉渴不止方。
川烏(大者一個)龍骨(重與川烏等)定粉(半兩)黃丹(桃二錢,刀上燒)上末之,水浸,蒸餅心,和作餅子此○大。陳米飲化下。
《王氏手集》
人參白扁豆散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吐瀉,渴水,及小兒虛熱煩躁,悉皆治療。
人參白扁豆(去皮,炒熟)白術茯苓(各一兩)罌粟子甘草(炙)山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中盞入生姜二片、棗半個同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腹疼痛,加紫蘇煎;小兒虛熱,加薄荷同煎。
《吉氏家傳》治五痢,吃湯不徹,肚脹不食方。
訶子皮桑白皮(各六錢)上以水二升煎至三合,服之立瘥。
《吉氏家傳》治疳瀉,渴飲無度。
六神丸方
木香丁香豆蔻(以面裹此三味,入慢火煨,候面熟為度)使君子(去殼,秤)訶子(去核。各半兩)蘆薈(一兩)上件為末,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米飲吞下。
《胡氏家傳》治小兒冷熱不調,作瀉疳熱發(fā)渴不定,不思飲食。
白術散方
白術(炮)人參藿香葉甘草青橘皮(去瓤。各一兩)肉豆蔻(一個,面裹煨熟,去面不用)丁香(二十一粒)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調下,一日二服,不拘時。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黃芩丸方
黃芩栝摟根黃連(去毛)當歸訶子臭樗樹皮(各半兩)烏梅肉(五個)上件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七丸。
[卷第二十八] 下利腹痛第十三
(瀉痢同)《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羸弱不欲飲食。
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姜(炮裂,銼)木香艾葉(微炒)龍骨(各半兩)當歸(銼,微炒)黃牛角(燒灰。各三分)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脹痛。
黃柏丸方
黃柏(微炙,銼)當歸(銼,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煨大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脅疼痛。
木香散方
木香訶黎勒(煨,用皮)臭樗樹皮(微炙)木賊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腹內痛,全不思食,漸至困羸。
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三分,去殼)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黃牛角(炙令微焦)當歸地榆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干姜(一分,炮裂,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
龍骨丸方
白龍骨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木香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分)胡粉(三錢,炒微黃)白礬(燒令汁盡)干姜(炮裂,銼)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又方赤石脂(半兩)鹿角(屑)蕪荑仁(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黃連(去須,微炒)地榆(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嬰孺》治小兒寒痢泄,腹痛,嘔逆。
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各二分)黃連龍骨海蛤云實(炒。各一分)上為末,蜜丸。四、五十日兒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夜二服;一歲兒小豆大二丸,量之與服。
錢乙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谷利,滑腸方。
木香訶子肉(各一分)黃連(半兩,炒)上為細末,飯和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五十丸,頻服之,食前。
張渙
順胃丹方
,治泄利,蟲煩腹痛。
高良姜干漆肉桂(各一兩)白術(炮)肉豆蔻仁(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建中丹方
治泄注不止,腹痛多啼。
胡椒蓬莪術肉豆蔻(各半兩)全蝎(一分)上件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九衛(wèi)生》
固氣丸
療小兒脾胃虛怯,泄瀉腹痛方。
上用絕大肉豆蔻一枚,劈破,填滴乳香一塊,用酵面裹,慢火內煨,候面熟為度,去面不用。將肉豆蔻、乳香同為細末,曲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乳食前米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久痢腹痛,脫肛下血。
圣餅子方
神曲(一兩)膩粉(一錢匕)上件二味拌合令勻,后以雞子清調拌上件藥,稀稠得所,捏作餅子如錢大小,于火上炙令黃熟。每服一餅,于早晨空心同油餅吃之,后進飲少許。
《吉氏家傳》
紫霜丸
治小兒久積,胸高羸瘦,赤白痢疾,腹痛甚方。
丁頭大赭石(半兩,令五遍,醋淬五遍)杏仁(二七粒,取霜)乳香朱砂木香(各一錢)宣連(一分,去頭)輕粉(半錢)麝香(少許)肉豆蔻(二個,面裹炮)巴豆(十粒,取霜)上為細末,稀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紫蘇、飯飲吞下。
[卷第二十八] 下利羸瘦第十四
?。a痢同)《巢氏病源》小兒利后虛羸候∶腸胃虛弱,受風冷則下利,利斷之后,脾胃尚虛,谷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虛羸也。
《圣惠》∶夫小兒久痢羸瘦者,由因乳食不節(jié),臟腑夙挾疳氣,腸胃冷熱不調,變而為下痢。經久不瘥,則脾胃虛弱,谷氣減少,氣血不榮,故令肌體羸瘦也。
《外臺》劉氏療小兒痢后虛,手足心熱,痢縱未斷,亦可服之方。
橘皮生姜(各三分)上二味切,以牛乳半升,煎取四合,去滓,分溫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痢不斷,肌體羸瘦,食不消。
桔梗丸方
桔梗(去蘆頭)神曲(微炒。各一兩)麥烏梅肉(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人參(去蘆頭)赤石脂黃芩龍骨桂心甘草(炙微赤。各半兩)黃連(一兩半,去須,微炒)黃雌雞骨(一具,凈洗,去肉,酒浸一宿,炙令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痢不瘥。羸瘦壯熱,毛發(fā)干焦,不能飲食。
雄黃散方
雄黃蘆薈青黛朱砂熊膽麝香(各細研)龍膽(去蘆頭)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當歸(銼,微炒)白芷細辛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蚱蟬(七枚,去足)干蝦?。ㄒ粌桑克种?,令黃焦)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每服以井華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下痢不止,瘦弱。
雞子粥方
雞子(一枚)糯米(一合)上煮粥,臨熟破雞子相和攪勻,空腹,入少醋食之。
張渙
龍骨湯方
治小兒痢久成疳,漸漸黃瘦。
龍骨訶黎勒皮(炮)赤石脂(各半兩)醋石榴皮(炒黃)木香使君子仁(各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字至一錢,點麝香湯調下。
[卷第二十八] 下利浮腫第十五
?。a痢同)《惠濟論》小兒痢瘥后遍身腫候歌(宜與塌氣散方在后∶)冷痢日久失醫(y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沉實還因積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交食飽還憂滯,此候原因積損脾。
《惠濟論》
塌氣散方
茴香白牽牛甘草(各炒)木香(以上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下。
《王氏手集》
止渴圣效散
治小兒因吐利,氣虛津液減耗生疳,煩渴飲水不休,面腫腳浮,腹大頭細,小便利白,全不吃食方。
干葛白芷(各二兩。一兩炒黃,一兩生用)細墨(二兩,一兩火過,一兩生用)黃丹(二兩,一兩炒紫色,一兩生用)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倒流水調下。
[卷第二十八] 一切泄瀉第一
《養(yǎng)生必用》論下利,謂∶古人凡奏圊(圊,圈也)瀉者,皆謂之利。尋常水瀉,謂之利。米谷不化,謂之米谷利,或言下利清谷(清,冷也)。痢,謂之滯下,言所下濡滯(膿血點滴,坐圊遲久,豈不謂之滯下也)。痢有四種∶寒、熱、疳、蠱是也。(白多為寒;赤多為熱,兼以后重;赤白相雜為疳,至蠱則純下血。)隨證用藥,不若今人之妄也。
茅先生論霍亂、吐瀉、積瀉、驚瀉、疳瀉、渴瀉、傷瀉、冷瀉、熱瀉、諸般瀉,形狀各別,下藥殊等。如調一瀉患,見變眼微視,口內生瘡,鼻口干燥,瀉久不止,并下黑血,囟門腫陷,不能進食,大渴不止,死候不治。兼看三關脈微,微青黑、腫起亦死。
錢乙論篤病訣安云∶黃承務子二歲,病瀉,眾醫(yī)止之十余日,其證便青白,乳物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醫(yī)謂病困篤。錢氏先以益脾散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補肺散三服(方見喘咳上氣門中),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后以白餅子微微下之(方見吐利門中),與益脾散二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大下,置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引肺亦虛,補脾肺,病退即身溫,不哽氣是也。有所傷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補?曰便青為下,臟冷先下,必大虛,先實脾肺,下之則不虛,而后更補之也。
錢乙附方∶驚風或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煎錢氏白術散,使?jié)M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鑒》洞泄死候∶大瀉不止,體熱多困,眼緩溏泄,囟陷不動。
《嬰童寶鑒》∶小兒交奶,為乳母有孕,氣血不榮,其乳飲子,則其候發(fā)立,腹急時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聚之疾也。
《嬰童寶鑒》∶小兒水痢癖者,因飲水時被驚,或啼未住而飲水也。
茅先生小兒諸瀉死候歌∶大瀉應難止,渾身熱困多,緩睛溏泄滑,囟陷見奔波。
《千金》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方。
上以故衣帶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上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千金》治少小泄注
四物粱米湯
方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蠟(如彈丸大)上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納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效。
《古今錄驗》治冷熱不調,或下帶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上用酸石榴子五枚,合殼舂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
太醫(yī)局
香連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谷不化,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夜起頻并,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漸變成疳方。
龍骨黃連(去須,微炒)白石脂白礬(燒,令汁盡)干姜(炮。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一歲兒服十丸,米飲下,乳食前服。如煩渴,煎人參湯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日三、四服。《圣惠》龍骨丸方同,仍治洞泄。
《譚氏殊圣》治小兒瀉痢方。
上用地榆,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陳米飲調下。
《養(yǎng)生必用》治大人、小兒、老人、虛人,不以冷熱泄瀉神方。
黃連(去須,銼如豆,若是例大即以新布裹,石上盤之根須自別)白芍藥(銼如豆)吳茱萸(各三兩)上三味,鐺盆內慢火炒至赤色,取下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厘清汁,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若是不喜藥人,大嫌苦,即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綠豆、黃米大。小兒并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只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并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
《養(yǎng)生必用》治老人及諸虛人下痢、滑泄,百方治之不效方。
赤石脂(真者別研)干姜(末研勻。各一兩)上以面為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溫米飲下。未知,加至三、五十丸。小兒小丸與服。赤石脂,河東陜西有真者,今齊州所出,乃桃花石,不入斷下藥。
茅先生小兒瀉痢
三圣丸
方黃連木香(各細切)茱萸(各一錢)上用銅銚,先放黃連,炒令色變,便下茱萸同炒,煙起便放木香,三味同炒,一時間取出,放冷,入礬灰二錢,都為末,用醋、面糊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五丸,同蔥飯飲吞下。
茅先生小兒瀉痢
香連丸
方木香黃連(用茱萸半兩,同于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肉豆蔻訶子(炮,去核。各半兩)阿膠(面炒)朱砂(各一錢)上件為末,飯飲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茅先生小兒一切瀉痢
乳香散
方乳香(二錢,用荷葉于炭火上炙令半熔,放地碗蓋,別爛研)肉豆蔻白姜甘草(炙)草果子(以上各一分)上四味細銼,用醋、面作包裹,于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為度,去面為末,入乳香末拌和。每服半錢、一錢,用陳米飯飲調下。
茅先生小兒一切瀉痢
香連散
方木香(濕紙裹,炮)甘草(炙)橡斗子(去粗皮)五味子(去心內塵)蓮房(細絲)訶子(炮,去核)上六味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用陳米飯煎飲調下。
《嬰孺》治小兒不調適水利
枳殼湯
方枳殼(四分,炙)人參黃芩(各八分)櫸皮茯苓(各十分)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四服,以次量之。
《嬰孺》治小兒及老人一切利及成疳者方。
白龍骨白石脂(各五分)雞糞礬(炒)黃連胡粉(炒)茯苓阿膠(炙。各四分)上為末,蜜為丸,桐子大。米飲下十五丸,日進二服,加至二十丸,瘥。小兒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注下三、四日,
增減水藥皇子湯
方龍骨牡蠣(赤。各一兩)人參干姜甘草(炙)赤石脂(各三分)細辛附子(炮。各二分)黃連(五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半,為三服,日進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泄痢
黃連丸
方黃連茯苓黃芩赤石脂(各四分)枳殼(炒,一分)人參(五分)甘草(炙,二分)上為末,蜜丸。一、二百日兒,麻子大五丸,沾乳上送。一、二歲兒,小豆大十丸,次量加之飲下。
張渙
訶子湯
方治泄利。
訶黎勒皮人參(去蘆頭)木香白茯苓(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治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漸傷損榮衛(wèi),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利,面色青白。
丁香黃散
方綿黃(銼)丁香當歸(洗,焙干)白術鱉甲(涂醋,炙黃,去裙)人參(去蘆頭。各一兩)胡黃連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張渙遺方
人參散
治小兒胃氣虛弱,泄瀉不止。
人參白茯苓甘草(炙)枇杷葉(各半兩)丁香(一分)肉豆蔻(二個)藿香濃樸(姜汁制。各一兩)青皮當歸(洗)干姜(炮。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水半盞,生姜一片,煎至三分,溫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瀉
日霞丹
方白堊砒霜黃丹(各末)麝香(各一錢匕)上件和勻,糯米飲為丸,如芥子大丸。第一丸時,取一口氣于藥上,向下不用,一歲一丸,米飲下。
《惠眼觀證》
斗門散
治瀉方。
橡斗子訶子(用肉。各六個,并三生三炮)甘草(六寸,半生半熟)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
《惠眼觀證》
溪螺散
治瀉方。
舡底下溪螺(四十九個,先以水浸出泥)干葛粉(半兩)上將葛粉摻在螺上,盛在碗內,卻盞子蓋之一宿,來早取螺上粉曬干。使每服一錢,以退豬湯調下。
《寶童方》治瀉痢
香姜散
黃連(去須)生姜(各半兩)上細切,同黃連共炒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張氏家傳》調理小孩兒瀉痢
肉豆蔻散
方肉豆蔻大訶子肉青皮附子(炮,去皮)濃樸(姜制過,炒熟。各半兩)上件焙干為末。每服大小加減,粥飲調下,空心服。
《張氏家傳》∶小兒冷熱不調,作泄瀉,腹痛作痢。
香連丸
方木香黃連(去毛)訶子阿膠(炒焦)上等分細末,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陳米飲吞下,空心服。忌生冷、油膩、面。
《張氏家傳》
橘皮膏
治小兒瀉痢,和氣方。
丁香(一分)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去瓤)甘草(炮)訶子(炮,去瓤。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膏。每服一皂皂大,煎生姜湯化下。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
虛風胃風湯
方人參(去蘆)官桂(去皮)白術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制,去臍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粟米煎七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瀉方。
百草霜屋梁塵(各二錢)砂(半字)上細研,用蠟為丸如綠豆大。溫水吞下三丸。
《莊氏家傳》治瀉方。
兒烏頭(一個半兩大,炮,去皮)黃丹(二錢,火,取焦為度)上件藥為末,面糊丸如青豆大。每服小兒三丸,大人五丸,如瀉,用井華水吞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神驗。
《莊氏家傳》
干瀉散
治小兒脾癖方。
黑三棱(去皮)神曲(炒)鱉甲(生用)蓬莪術陳橘皮蝸牛殼(自干死者,于墻壁上尋)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熱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孔氏家傳》治小兒久新瀉利,不問冷熱,分利水道。
茯苓丸方
白茯苓(五分)黃連(一兩)阿膠(炒,三分)上為末,以燒粟飯和丸如綠豆大。粟米飲下二十丸。
《孔氏家傳》
吳婆散
治小兒疳熱冷瀉,腹肚虛脹,皮肉消瘦,唯存骸骨,瀉利不止方。
宣連(去須)白茯苓真阿膠(炙)人參黃柏(蜜炙令赤)丁香(以上各一分)訶黎勒皮(煨,去核,二枚)桃白皮(三分)沒石子(一枚,緊實者)上并為細散。每服一、二字,白米泔調下。不拘時候,與良方不同。
《王氏手集》
妙應散
治腸虛受風,身體壯熱,洞泄下痢,谷食不化,冷熱相搏,腹痛,下利五色,脫肛后重,煩渴羸瘦,全不思食方。
黑附子(炮)甘草(燒黑)黃連(各三分)白石脂白術陳皮干姜(各半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木賊(燒灰)刺芥(燒灰。各三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兒小一字、半錢,米飲調下。
《王氏手集》
木香治中丸
勻冷熱,止泄瀉,利胸膈,消脹滿,除腹痛,止嘔逆,散痞氣,進乳食方。
甘松蓬莪術甘草青皮(各一兩)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入檀香一兩,名香橘丸。如綠豆大。每服隨小大,五、七丸至十丸,食前溫生姜湯下。
《王氏手集》
白術散
和中益胃,散風濕,治腸鳴泄瀉,米谷不化,利下青白,腹痛嘔逆,脅肋脹滿,氣痞不散,體熱多睡,全不思食方。
芍藥當歸官桂人參白術茯苓(各半兩)粟米(炒,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六分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
溫胃固腸丸方
肉豆蔻縮砂仁丁香龍骨訶子皮(炙)赤石脂上各等分,白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飯飲下,量兒小大。
《王氏手集》治小兒臟冷,滑泄不止,腸鳴腹痛。
比圣丸方
青州棗(二十五個,去核,黃丹二錢,勻分在棗肉內燒,煙絕用)訶子皮草豆蔻仁(面裹,燒麥熟為度,去面。
各半兩)肉豆蔻木香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小黃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王氏手集》
豆蔻調中湯
治臟腑不調方。
白礬縮砂仁五倍子(各一錢)黑附子(半兩,去皮臍)上為細末,用墨水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兒小,五、七丸,食前米飲下。
《趙氏家傳》治瀉痢
二色丸方
黑丸子
巴豆(七粒,和皮)杏仁(二七粒,和皮。二物燒存性,同研勻細,燈上溶蠟為膏)
紅丸子
巴豆(七粒,去心膜,研出油)朱砂(一錢,研。二物同研勻,燈上溶蠟為膏)上二色丸,各令蠟與藥等分用,旋丸如綠豆大。每服紅黑各一丸,瀉新水下。赤痢,甘草湯;白痢,干姜湯;赤白痢,則各之。
《吉氏家傳》治一切瀉痢方。
濃樸(用蜜炙)白芷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蜜湯下,酒亦得。更量大小。
《吉氏家傳》補小兒虛瀉
調中散方
人參(一兩)白術(半兩)犀角(屑)桂藿香甘草(炙。各一分)上末。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秋泄瀉
玉柱丸方
烏頭(一個)舶上茴香(一兩,微炒)肉豆蔻(一個,炮)上件為末,軟飯丸如○此大。水瀉,井水下;疳瀉,米飲下;驚瀉,木香湯下;大腸冷滑,干姜湯下五丸,速要瘥,加二丸。
《吉氏家傳》
銀白散
治小兒脾胃氣弱泄瀉,不思飲食方。
人參茯苓甘草(炙)藿香葉白扁豆(炒,微生)白術(面炒)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紫蘇飯飲下。
《朱氏家傳》治脾胃不和,瀉痢。
木香散方
木香白術(各一分)藿香益智(各半兩)肉豆蔻(三個,面裹煨熟)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字,量兒大小,用木瓜紫蘇湯下。
長沙醫(yī)者相傳
桑葉散
治小兒泄瀉,虛滑頻數不止方人參白茯苓藿香葉干葛(以上各等分。焙)上為末。每服半錢,濃煎,桑葉湯調下。若大人患瀉,加至一大錢,亦用桑葉煎湯調下。至甚者不過三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姜黃散
治小兒泄瀉可思食方。
陳皮(一兩)訶黎勒皮甘草(炙)青橘皮(去白。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或煎亦得。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開胃丸
治小兒乳食不消,冷熱不調,泄瀉頻并,進飲食,止吐逆方。
木香白術人參當歸(各一分)白豆蔻(一錢半)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麝香、溫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大人、小兒久瀉、赤白痢,及水瀉、瀉
人參散方
人參五花葉(去毛,炙)白術訶子枳殼(炒,去瓤)肉豆蔻橡斗子(燒存性。各等分)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清米飲冷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瀉
桃紅散方
白礬(一兩,枯過)赤石脂(二兩)生硫黃(一錢)上件三味為末。每服,小兒五歲以下一錢,冷米飲湯調下;五歲以上一錢半;大人三錢。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瀉
回陽散方
訶子(炮)紫蘇(蒸)青皮(去白)肉桂(不見火。各半兩)神曲麥檗(各一分半)甘草陳皮丁香(不見火。各一分)草豆蔻(一個,生)上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脾胃虛弱,臟腑滑泄,
健脾丸方
干姜良姜桂附子(各等分)上件為末,面糊為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大人每服二十丸。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瀉痢方。
黃柏(一兩)膽礬(半兩,為末)生姜(一兩,取汁)上二味搽在黃柏上,火炙紫色,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煎艾醋湯,吞下五丸。小兒吐瀉,米飲下五、七丸。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豆蔻散
止大人、小兒瀉方。
上用肉豆蔻一個,去心,硫黃一塊,入在肉豆蔻內去心處,卻將豆蔻心末面上蓋硫黃,再用面餅子裹上面,更用濕紙,慢火內燒熟為末。每服半錢,米飲湯調下,不計時候。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濕毒,冷熱不調,泄瀉,乳食不化,
豆蔻散方
肉豆蔻(三個)草果子(五個)艾葉(五錢)藿香葉(三錢)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卷第二十八] 積瀉第二
?。▕A實瀉并積痢附)茅先生小兒有積瀉候∶面帶青黃,眼微黃,上渴,肚膨嘔逆,遍身潮熱,通下臭穢,此候多因食物過度,傷著脾胃。
所治者,先用青金丹與取下積,(方見積聚門中。)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另一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相夾調理即愈。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冷瀉有積歌∶積傷冷瀉有多般,方脈唯須仔細看,四體平和無有熱,瀉終不定為脾間,求醫(yī)最好休言止,止住之時怕轉難,取積為先方順氣,調和迤邐卻求安。
此病冷食在脾,渾身溫和無事。若只瀉時,用皂角膏取調胃散補之(二方并見積熱門中。)茅先生小兒痢積
褊銀丸方。
輕粉(研)粉霜畫粉白丁香(以上各二錢)上件一時研,滴雞子清為丸餅子○此大。一歲一餅,二歲一餅半,三歲二餅以上。隨大小加用。仍先用灰火炮,令餅子黃赤色。飯飲灌下,半夜服之。
《嬰孺》治小兒發(fā)熱,腹內不調,時下利,不消化,顏色漸漸黃方。
濃樸(炙)黃連(各三分)人參龍骨(各四分)上切,以水一升八合,煮一升二合。分溫,漸漸至夜服盡。乳母忌油膩、果子、生冷。
《嬰孺》治八歲以上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大黃(十三分)柴胡(九分)升麻黃芩(各十分)枳實(六分)竹葉(切,一升半)芍藥梔子仁(各八分)細辛(二分)知母(十二分)生姜(三分)上以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兒為三服。十四、五加柴胡二分、枳實一分、黃芩一分、芍藥二分、梔子仁二分,除細辛加杏仁八分,亦為三服,取二升。
《嬰孺》治百日兒結實痰多,自下,
大黃湯方
大黃(四分)升麻(二分)芍藥(三分)竹葉(切,五合)甘草(一分)細辛(半分)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上切,以水二升,煮六合,為三服。如兒末百日,用藥量多少。
《嬰孺》治百余日兒結實加壯熱,挾實自下湯方。
枳殼白蘚皮(各二分)大黃(五分)知母子芩(各四分)甘草(一分半)竹葉(切,五合)梔子仁芍藥寒水石升麻柴胡(各三分)上以水二升七合,煮取六合半,為三服。
《嬰孺》治四、五歲兒痰結實,自下,
竹葉湯方
竹葉(切,一升)大黃(十三分)柴胡梔子仁芍藥(各七分)升麻黃芩知母(各八分)細辛(一分半)枳殼(五分)杏仁(六分,去皮炒)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四歲為四服;五、六歲為三服;八、九歲量加之。
《嬰孺》治八、九歲至十歲兒痰熱結實,不能食自下湯方。
大黃柴胡(各十二分)升麻黃芩細辛(各十分)枳殼(六分)竹葉(切,一升)芍藥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八分)知母(三分)上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十二三、十四五結熱痰多,壯熱,食進少,結實者自下,
大黃散方
大黃(十二分)柴胡枳殼升麻芍藥梔子仁(各十分)竹葉(一升)生姜(三分)知母杏仁(去皮尖。各八分)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為四服。十四、五為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結實,壯熱頭痛自下,
大黃湯方
大黃柴胡甘草(炙)生姜(各十二分)升麻知母黃芩(各七分)大青(五錢)石膏(十分)芍藥枳實(炙。各六分)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三合,為四服,量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實不盡下,或黃或青方。
大黃(三分)細辛(二分半)甘草(一分)黃芩(一分半)上以水二升,煮七合半,為二服。
《吉氏家傳》治積痢
當歸散方
當歸龍骨甘草(炙)石榴皮黃柏皮(各一錢)訶子(二個,炮,去核)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積痢
芍藥散方
芍藥枳殼(去白,炒)甘草地榆(洗。各一錢)黃柏(半兩,去粗皮)川烏頭(一個,炮)上焙干為末。每服半錢,用白梅湯下。
《吉氏家傳》治風積、傷積,累用藥取不下者,腹脹瀉痢頻并,及諸積,
乳香丸方
乳香沒藥砂(各一塊,如皂皂子大)芥菜子(四十九粒)巴豆(一粒,生)上用大棗一枚,濕紙裹重封,灰火煨熟取出,去紙,與棗子支乳缽內,研為膏。若不通丸,入少許飛羅面,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歲以上五丸,五更淡姜湯下,取下元物。
[卷第二十八] 驚瀉第三
茅先生小兒有中驚瀉候∶面青色,眼微青,身微熱,下瀉青紅水,或如草汁。此候本因先有驚,積在后,吃冷物沖發(fā)致此。所治者,先用活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夾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調理即愈。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驚瀉候歌∶瀉出還如藍靛青,目光緊急黑添睛,只看眼凸胞青脈(《鳳髓經》此一句云∶只看眉中青色生,)便是驚傷冷瀉因。
先因冷傷臟腑,次又被驚,致使目睛青色,光轉甚,眼白亦青色,目睛與白睛高甚,唇口亦青,精神不足,勿怕,當先溫脾氣,次去其驚,亦分水谷。
《鳳髓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四色丸(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譚氏殊圣方》∶小兒疳痢有多般,青色相和膿血斑,晝夜頻頻饒搐搦,朝朝虛汗不曾干。訶黎龍骨烏黑骨,定粉黃丹燒作丹,等分細羅都杵末,飲中調下便身安。
鉛黃散
定粉黃丹(同研,以火三斤燒過赤,冷取白,別細研)訶子(用肉)龍骨(燒赤)烏賊魚骨(等分)上五味為末,再研令細。每服半錢,米飲調下,若或三歲以上加半錢。忌五辛毒、魚肉等物。此藥善治小兒諸般瀉痢,下部脫肛,不吃乳食,甚宜服之。
《三十六種》治驚瀉大餅子方大附子(破作兩片,熟炮,去皮尖)韶粉(一塊,附子大)藿香(五錢)丁香(五十粒)上件為末,滴水為餅子如棋子大。每服一餅,飯飲化下。
《吉氏家傳》
四色丸
治小兒驚瀉青糞方。
硫黃赤石脂板青(各一錢)上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陳米飲下。
[卷第二十八] 傷瀉第四
茅先生小兒有中傷瀉候∶肚膨脹硬,身微熱,微微地嘔。此候本因父母愛惜兒子,將粘滑物與吃,見食得美后,一向過剩將與兒子吃,奈兒子癡食,噎著五臟,停在胸膈不消化,驀然間瀉下。所治者,先用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與調二日(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見瀉漸疏,便下青金丹與通下。
元食所傷(方見積聚門中),后再下勻氣散、建脾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即愈。
葛氏《肘后》小兒病食不消,腹?jié)M下痢
雞子湯方
上用亂發(fā)如雞子一枚,梳去垢,咀之。雞子七枚,去白,以黃并發(fā)內雞子汁,熱數按之,令汁出,取服,大小無毒。
《千金》治少小下痢,若熱不食,傷飽不乳,
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炙)麥門冬(各一兩)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千金》
生金牛黃湯
主小兒積下不止,而發(fā)癇方。
生金(三銖。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熟金亦得,法應作屑。亦用成器者)牛黃(三銖)細辛(半分)麻黃(二分,去根節(jié))干姜(炮)人參黃連甘草(炙。各一分)上八味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臥研牛黃以煮湯中。兒有熱者,用生姜以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也。
太醫(yī)局
開胃丸
治小兒腑臟怯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方。
木香蓬莪術白術人參(去蘆頭)當歸(銼,炒。以上各半兩)麝香(細研)白芍藥(各一分)上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卷第二十八] 冷瀉第五
茅先生小兒有中冷瀉候∶腹中虛鳴,身微冷,腹肚脹滿,此候因冷食所傷至此。所治者,先用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調中飲與吃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嬰童寶鑒》小兒冷瀉,為脾胃虛冷,不消五谷,糞不結實,腹脹而瀉,瀉而氣酸,乃有積也。
《顱囟經》治孩子水瀉痢并脾冷,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溫脾散方
附子干姜甘草(各半兩。炮)白術(一兩)上為末,空心米飲調半錢。忌鮮魚毒物。
《千金》治少小泄清痢
藜蘆丸方
藜蘆(二分)黃連(三分)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上三味末之,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飲服二丸,立驗。
《千金》
澤漆茱萸湯
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熱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后,得漸安神方。
澤漆海藻青木香(各二分)吳茱萸茯苓白術(炮)桔梗芍藥當歸(各三分)大黃(一分)上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以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千金》
溫中湯
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壯熱,忽值豪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面青肉冷,眼陷干嘔者,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干姜(炮)濃樸(姜制。各一分)甘草(炙)當歸桂心(各三分)茯苓人參白術(炮)桔梗(各二分)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服二合半,余皆隨兒大小。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瀉,形羸不勝,大湯藥方。
上用白石脂半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
譚氏治小兒水瀉
椒紅丸
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者方上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干,為末,瓷器貯之。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之。
《嬰孺》治小兒冷下大良方。自五歲至百日以上一、二歲兒以意增減水藥。
人參甘草(炙)干姜濃樸(炙)半夏(洗)赤石脂(各四兩)黃連龍骨(各六分)棗(十五個)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為五服,一日盡。
錢乙溫中丸
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亂吐瀉方。
人參(切,去須,焙)甘草(銼,炒)白術(各為末。一兩)上姜汁面糊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無時。
張渙
川椒丹方
小兒夏傷濕冷,入于腸胃,泄瀉不止方。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并黑子,揀凈,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助胃丹方
治泄注不止,手足逆冷。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制,去皮臍)舶上硫黃干姜(炮)肉豆蔻肉桂白術(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
粟煎湯方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術(炮)當歸(洗,焙干)川芎人參(去蘆頭)肉桂芍藥(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張渙
訶黎豆蔻丹方
治泄利不止。
訶黎勒皮草豆蔻仁(各一兩)白術干姜(各炮)川黃連當歸(洗,焙干。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鑒》治小兒冷瀉
補脾丸方
龍骨(燒末)乳香蕪荑(各末)麝香(各一錢匕)肉豆蔻(一個,炮末)上件和勻,研飯為丸如蘿卜子大。一歲三丸,飯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水瀉白色,或臟滑不止者,
訶子散方
訶子(炮過,去核)龍骨好者(碎)丁香(略焙。各一分)甘草(半分,炮,切)上件同搗羅為細末。每服三歲以上半錢,三歲以下一字,用陳米飲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寒,大便痛,奶瓣不消方。
沒石子(一個)乳香(皂皂大)上研勻,用棗肉為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二丸,無時服。
《孔氏家傳》又方上用肉豆蔻一枚,用面裹,慢火炮,候面熟取出,研極細,面糊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一、二丸,無時。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大便青色方。
白術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半錢)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王氏手集》
肉豆蔻丸
治飲冷過多,脾胃受濕,泄瀉頻并,時發(fā)腹痛,減食困倦,肌瘦腹大方。
肉豆蔻(一兩)黑附子(半兩,炮裂)上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十五丸,乳食前,煎蘿卜橘皮湯下。
《吉氏家傳》治久患冷瀉,大腸虛滑,
萬安散方
白術(姜浸,煮三、五沸)甘草(炮赤。各一錢)烏頭(半兩,火炮裂)干姜(一分)草果子(一個,面裹煨,同面用)上末,用生姜煎一錢。如瀉,便用紫蘇木瓜湯調異攻散三服。(異攻散方在胃氣不和門中。)《吉氏家傳》治久瀉虛冷
醒脾散方
天南星冬瓜子(去殼)雄黃(各一錢)上末。每服一字,冬瓜肉煎湯下,一日三服,仍一面服異攻散(方見同前)。
《吉氏家傳》治水瀉方。
上用川烏頭大者,生,去皮尖,為細末,以滴井水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細丸,加減與服,并用井花水下。
長沙醫(yī)者易忠信傳治小兒臟寒滑泄,下痢不禁,
牡蠣丸方
牡蠣(一兩,別研)硫黃(半兩,別研)上件藥用砂鍋子一個,先入牡蠣,中留一竅,安硫黃在中心,以瓦子蓋口,用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白炭火三斤,令火盡為度,取出,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二十粒,米飲吞下。
[卷第二十八] 熱瀉第六
茅先生小兒有中熱瀉候∶渾身微熱,上渴,驀地瀉下如水。此候本因兒子當風日,或日下夾去被,日曬得五臟受虛毒熱,忽然引水吃過多,致不消化如此。所治用乳香散夾三圣丸、(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龍涎膏與服(方見熱渴門中)即愈。
《嬰童寶鑒》小兒熱瀉,為脾胃受熱,故五谷不能實也。
《嬰孺》治三歲兒,熱實不脹滿,下不止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大黃(五分)甘草(三分,炙)當歸柴胡人參黃芩(各四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為三服,大利便止。
張渙
清胃散
治挾熱泄利方。
川楝子黃柏(微焙,炙)當歸(洗,焙干)地榆(炙)黃連(去須,炒。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嬰童寶鑒》治小兒熱瀉如水
三霜丸方
砒霜(一錢匕)百草霜巴豆霜(各二錢匕)上件研勻,溶蠟搜、旋丸,獨帚湯下一丸。
《劉氏家傳》小兒熱瀉不止方。
木香黃連上等分末之,陳米飲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脾熱,瀉如黃涎,又似棗花,
涼脾方
香白芷甘草(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小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日二服。
[卷第二十八] 洞泄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洞泄下利候∶春傷于風,夏為洞泄。小兒有春時解脫衣服,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又被風冷,入于腸胃,先后重沓,為風邪所乘,則下利也。其冷氣盛,利為洞泄,洞泄不止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變驚癇,所以然者,本挾風邪,因利臟虛,風邪乘之故也。亦變眼痛生障,下焦癖冷,熱結上焦,熱熏于肝故也。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洞泄候∶洞泄者,凡風冷入腸,則下利洞泄,肛門脫,小兒則腫也。
《千金》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上用蒺藜子二升,搗汁,溫服,以瘥為度。
《千金》又方上用木瓜取汁,飲之。
《千金》又方上炒倉米末,飲服之。
《千金》又方上用酸石榴,燒灰末,服半錢匕,日三服。
《千金》又方上用狗頭骨灰,水和服之。
《千金》又方羊骨灰鹿骨灰上二味,并水和服之,隨得一事,即用之。
《千金》又方上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驗。冷則酒淋服。
《千金》又方上用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外臺》劉氏療小兒洞泄,水利不止方。
濃樸(炙)黃連(各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分服。雜痢,此方并治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洞下利方。
上用羊角中骨燒末,飲服方寸匕。
《子母秘錄》又方上燒蝦蟆末,飲調方寸匕,服之。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洞泄,下利不止,羸瘦,食少,
濃樸散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去蘆頭)訶黎勒(煨,用皮)白術黃連(去須,微炒)地榆(微炙,銼。各一分)甘草(炙微赤)干姜(炮裂,銼。各半分)肉豆蔻(一枚,去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利不止,漸至羸困,
密陀僧散方
密陀僧黃丹定粉白礬(各一兩)上件藥以新瓷瓶盛,用紙筋泥固濟,以文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入龍骨末一兩,同研令細。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利,羸困,
三圣散方
地榆(半兩,微炙,銼)濃樸(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訶黎勒(煨,用皮,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又方沒石子(微煨)訶黎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痢不瘥,乳食全少,宜服
如圣散方
黃連(三分,去須,微炒)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楮葉(半兩)訶黎勒(煨,用皮,一分)橡實(七枚,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洞泄,下利不止,
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銼,微炒)女萎(半兩,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熱水化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上用牛角燒灰,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小兒注利,腸下重,
附子丸方
附子干姜(各炮)前胡(炒)芎(炒。各四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兩丸,飲下,日三夜一。大人亦可服。
《嬰孺》治小兒洞利,晝夜不止方。
黃芩干姜人參(各三分)上為末,蜜丸如大豆大。每服三丸,飲下,日進三服。
張渙
濃樸散
治洞泄注下方。
濃樸生姜汁(制)訶黎勒(炮,取皮)肉豆蔻(各一兩)白術干姜(各半兩。炮)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粟米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萬全方》治小兒冷熱不調,時有洞泄,下利不止,
龍骨丸
龍骨黃連白石脂白礬(燒令汁盡)干姜(炮)木香(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家傳》小兒水瀉注下方。
黃連石蓮(等分,炒黃色)上末之,每半錢。水瀉,新汲水調下;白瀉,粟米飲下。
[卷第二十八] 水谷瀉第八
《圣惠》∶夫小兒水谷利者,由寒溫失宜,乳哺不節(jié),或當風解脫,血氣俱虛,為風冷所傷,留連在于肌肉,因其脾胃不和,大腸虛弱,風邪入于腸胃,腸胃既虛,不能制于水谷,故變?yōu)橄吕病?br />
《千金》
溫中大黃湯
治小兒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干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干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但用大黃也。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消利宜溫和者,則除之方。
大黃(六分)干姜(炮)桂心濃樸(姜制)甘草(炙。各一分)當歸人參茯苓白術(炮。各二分)桔梗(三分)上十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以來,服三合。
《千金》治卒大下利熱,唇干口燥,嘔逆引飲,
瀉心湯方
人參甘草(炙)黃芩橘皮栝蔞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洗去滑)干姜(炮,一兩半)上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治云∶治老小利,水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無橘皮、栝萎;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萎一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仲景用大棗十二枚。)《圣惠》治小兒水谷利,羸瘦面黃,不欲飲食。
濃樸散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龍骨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丁香當歸(銼,微炒)木香白術肉豆蔻(各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不止,羸瘦腹脹,不欲飲食,
調中散方
木香(半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又方當歸(銼,微炒)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兩)白術(三分)上件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七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白礬(一兩,燒令汁盡)訶黎勒(煨,用皮,半兩)醋石榴皮(三分,銼,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散方
地榆(微炙,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火炙令香熟。各三分)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干棗(十顆,去核)胡粉(一兩)上件藥相和,搗為一餅子,急火中燒令赤,取出,置地上,以碗合之,勿令透氣,待冷,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腹痛,神效
木香散方
木香(半兩)訶梨勒(煨,用皮,三分)龍骨黃連(去須,微炒)當歸(銼,微炒)赤芍藥(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不止
龍骨散方
白龍骨白石脂黃連(去須,微炒)胡粉(炒令黃。各三分)干姜(半兩,炮裂,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赤石脂(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裂,銼)橡實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水谷利,日夜略不暫止。
橡子散方
橡實(二兩,微炒)干柏葉(半兩,微炙)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水煮烏梅汁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上以訶梨勒煨,用皮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研化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滿,腸鳴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方。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芎桂皮(去粗皮)當歸(去苗)白芍藥白術(以上等分)上為粗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小兒量力減之。
《嬰孺》治小兒水谷痢,及無問老小、日夜百余行方。
橡斗子(一升,炒)干楮葉(二兩,炙)上為末,以水煮烏梅汁,下方寸匕,日再服。仍取少許精羊肉裹藥,內下部中,痢出更納之。
張渙
肉豆蔻丹
治泄瀉,水谷不消方。
肉豆蔻木香(各一兩)青橘皮(半兩,炒黃)黑牽牛(一分,微炒)上件搗羅為末,滴水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家傳》治小兒冷滑瀉痢,水食全出,
沒石子丸方
沒石子(兩枚,炮)訶梨勒(炮,用皮)干姜(炮)烏梅肉枯礬(以上各等分)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溫飯飲送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降仙丹
治小兒水谷不分,泄瀉,及赤白膿血痢,腹痛不可忍方硫黃焰硝(各研二味,以黑瓷瓦盞,慢火煞成汁,便取出,研勻細)五靈脂(水洗去砂石,澄,焙干,取末)白礬(。各二錢半)上四味研勻,軟飯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二十粒,粟米飲吞下,大小加減。赤白痢,罌粟殼煎湯下。水瀉,冷水下。下膿血痢,甘草烏梅湯下。忌生毒物等。
[卷第二十八] 暴瀉第九
亦名卒利,亦名暴利《巢氏病源》小兒卒利候∶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yōu)槌喟诇病?br />
《千金》治小兒暴利方。
上用小鯽魚一頭,燒末,服之。亦治大人。
《千金》又方上燒鯉魚骨末,飲服之。一方作龍骨?!妒セ荨窡庺~尾。
《千金》又方上用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油和亦得。
《圣惠》治小兒冷熱氣不和,忽暴下利,腹內疼痛,
胡黃連散方
胡黃連母丁香桂心木香肉豆蔻(去殼)當歸(銼,微炒)麝香(細研。各一分)犀角(屑,半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暴利,腹痛不食,
干姜散方
干姜(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人參(去蘆頭,三分)訶梨勒(煨,用皮)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暴利
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胡粉(炒令微黃)黃柏(微炙,銼。各三分)桃白皮(微炙,銼)丁香(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暴利
龍骨散方
龍骨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當歸(銼,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張渙
阿膠丹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干姜(各一兩)芍藥當歸(洗,焙干)川黃連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氏家傳》
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男子、婦人、小兒皆可服。冷積暴瀉,見功尤速方。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上用豬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銼。將豬肚一個凈洗,只以硫黃實之,用麻線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伏時,其余豬肚亦用慢火養(yǎng)之,不得令冷。候煮滿一伏時,別以豬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伏時,又換豬肚并桑白皮。過三伏時,不換白皮,只換豬肚,共煮七伏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伏時取出,用溫水淘凈,研至細,候烈日日中曬極熱再研,煮糯米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卷第二十八] 曩瀉第十
?。ㄒ嗝倭。妒セ荨贰梅蛐宏倭≌?,由秋夏晨朝,多中暴冷之氣。冷氣折其四肢,則熱不得泄,熱氣入腹則變?yōu)榱。蜃鞒喟?。小腹脹痛,肌體壯熱,其脈洪大急數,皆由冷熱氣相并,連滯不瘥,故為曩痢也。
《外臺》∶劉氏療小兒曩痢方。
甘草(炙)茯苓(各六分)人參黃連(各四分)濃樸(炙)生姜(各二分)龍骨(八分)上七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三合。欲臥先取鹽面、麝香為小丸,內下部中,然服此飲,分服甚妙。忌如常法(此方疑藥多、水少,恐古今之異,宜少增水數)《圣惠》治小兒曩痢不止,腹痛,
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去殼)干姜(炮裂,銼)朱砂(細研)龍骨訶梨勒(煨,用皮)茅香(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漿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曩病,兩脅虛脹腹痛,不欲飲食,
濃樸散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訶梨勒(煨,用皮)當歸(銼,微炒)赤芍藥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治曩疳瀉,至一、二年瀉白痢,羸瘦方。
肉豆蔻草豆蔻仁(各二個)縮砂仁(四十個)上同為末,用面糊丸。如彈子大,爆干,依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訶子湯下。
[卷第二十八] 利久不止第十一
?。a痢同)《巢氏病源》小兒久利候∶春傷于風,至夏為洞泄。小兒春時解脫,為風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為水谷利,久經連滯不瘥也。凡水谷利久,腸胃虛,易為冷熱。得冷則變白膿,得熱則變赤血,若冷熱相加,則赤白相雜。利久則變腫滿,亦變病蜃,亦令嘔噦,皆由利久脾胃虛所為也。
《圣惠》∶夫小兒久赤白痢者,由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冷氣、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鳳髓經》滑腸瀉歌∶(宜與香連丸、紫霜丸二方,并與《吉氏家傳》方同,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紫霜丸方見腹痛下痢門。)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聞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眼上脈紅難療理,唇赤生瘡命亦休,大抵調脾方定瀉,古人用藥有縱由。
《千金》治痢下久不瘥
神驗七味散方
黃連(八分)龍骨赤石脂濃樸烏梅肉(各二分)甘草(炙,一分)阿膠(三分,炙)上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千金》治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大藥湯者,宜此
枳實散方
上用枳實二兩,炙,治下篩。三歲以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服,日三。
《外臺》∶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黃連(末)亂發(fā)灰醇苦酒蜜(各半雞子殼許)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枚)上六味于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蠟、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fā)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
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吨夂蟆吠?。
《外臺》∶《千金》云∶吾患痢三十余年,諸療無效,唯服此方得愈也。
安石榴湯
療大注痢,及白滯困篤欲死,腸已滑,醫(yī)所不能療方。
干姜(生姜倍之)阿膠(各二兩。別以水漬之)黃柏(一兩,細切)石榴(一枚,小者二枚)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膠令烊,頓服。不瘥,復作。療老人、小兒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須預取之?!吨夂蟆吠R环綗o黃柏,用黃連。
《外臺》∶劉氏療小兒膿痢,直從春至秋冬以來不瘥者方。
薤白(切,一合)生姜蕪荑(各一分)子芩黃柏阿膠芍藥濃樸(炙)人參(各二分)地榆當歸(各三分)香豉(一合,綿裹)上十二味切,以煮銀水重濾者一升半,煮取九合,分服,以瘥為度。秋末、冬末加赤石脂半兩、干姜一分、白術二分,大小量之。忌如常法。
《外臺》∶《必效》療小兒久痢,無問冷熱,疳痢悉主之方。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納胡粉,令滿)上二味于炭火中燒令如炭,于瓷器中研之,以米飲和分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顆瘥。王郎中處得之此方,傳用甚效。
《宮氣方》治小兒久痢不較。
上用沒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末,餛飩內食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漸至羸弱,胃氣全虛,不欲飲食。
丁香散方
丁香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銼,微炒)當歸(銼,微炒)訶梨勒(,用皮)白術(銼,微炒)伏龍肝(各半兩)木香(一分)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肌體羸瘦,四肢煩熱。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麝香(一錢)雄黃硫黃(各一分)上件藥都研為末,湯浸蒸餅和丸黍粒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累醫(yī)不瘥。
黃丹丸方
黃丹密陀僧定粉(各半兩)以上三味同細研,用醋拌于生鐵銚子內,燒如茶褐色。
砒霜(一分)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訶梨勒(半兩,煨,用皮,搗為末)麝香(一錢)上件藥同研為末,用生姜自然汁濃研,香墨浸蒸餅和丸如黍粒大。每服以冷甘豆湯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曩痢,經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丸方
黃連(去須,微炒)人參(去蘆頭)赤石脂龍骨甘草(炙微赤,銼)黃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曩痢久不瘥,腹多鼓脹,痢如棗花,宜服
通玄丹方
巴豆(一兩)油(一升)麝香(一錢,細研)上件藥,先將油于鐺內,以急火煎巴豆,看爆出者收之,去皮心,紙裹壓去油,入麝香研,以粟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冷水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博濟方》治小兒社后瀉痢,久患不瘥,大腸滑泄,
烏龍散
龍骨黃丹定粉豬指甲子(各等分)上件四味,同入一瓷罐子內,安藥,以物塞口,用火令通赤,放冷取出,研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譚氏殊圣方》∶小兒瀉痢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咽,朝朝焦瘦漸羸。
斗門散
訶子枳殼地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治小兒下利不住
龍骨湯方
龍骨甘草(炙)黃連(各四分)當歸干姜(各一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未食,溫分三服。
《嬰孺》治小兒利,已服湯,利去實,實去后而不住,
龍骨湯方
龍骨(五分)甘草(炙)干姜當歸黃連赤石脂附子(炮裂,去皮臍)前胡(各三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嬰孺》治小兒冷熱痢,經時不止,體羸不堪,余治瘥而又發(fā)。
黃連煎方
上用黃連好者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取一升三合,絞去滓。百日兒半合,二百日、一歲一合。
《嬰孺》治小兒下痢,經時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雞骨丸方
雞骨(一具,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黃連(六分)濃樸(三分)曲(炒)甘草(炙)白術(各四分)麥檗(炒黃)烏梅肉(各二分)人參赤石脂黃芩白龍骨(各五分)桔梗(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久瀉脾虛,不進飲食,食訖仍前瀉下,米谷不化。
溫白丸方
白術(一分,用米泔浸少時,切炒)丁香(半錢,炒)半夏(一錢半,湯泡洗七遍)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半歲三丸,三五歲五七丸,淡生姜湯吞下,早晚各進一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惺惺散方
天麻全蝎(炒,各半錢)木香(炮)糯米人參茯苓(各微炒)白扁豆(炒)山藥(焙)甘草(炙。
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斤,煎十數沸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久瀉,久患脾虛,發(fā)搐變作慢驚風,或作慢脾風等。
竹瀝膏方
白術(一分,蜜炒)大附子(去皮臍,炮了秤一錢)全蝎(七個,每個用七葉薄荷裹,湯泡麻黃,令軟纏定,慢火炙黃色)犀角(鎊末,秤一錢)濃樸(用甘草水煮,焙干,一分)上為末,竹瀝為膏,旋丸。嬰孩每服一黑豆大,二三歲一皂子大,四五歲龍眼核大。以意加減,薄荷湯化下。
張渙
香礬丹方
治泄瀉久不瘥。
木香白礬(慢火枯成粉。各一兩)訶黎勒皮(微炮)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定利丹方
治痢久不瘥。
密陀僧白礬定粉黃丹(各一兩)以上四味,以新瓦器盛,紙筋和泥固濟,文武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又入∶龍骨黃連(各一兩。為細末)上件同研勻,粟米飯搗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血痢,黃連湯下;白痢,用阿膠湯下;相雜,米飲下。量大小加減。
張渙
紅脂丹方
治赤白痢久不瘥。
赤石脂干姜肉豆蔻(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
妙應膏方
治久痢赤白,諸藥末效。
密陀僧(取末)黃丹(研)定粉(研。各半兩)以上同研細,用醋拌于生鐵銚子內,燒如茶褐色,再入∶訶黎勒木香(各一兩。別搗,羅為細末)真砒霜麝香(各一錢)巴豆(十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都研勻細,用黃蠟四兩,慢火熔,同諸藥熬成膏。每服黍米大,未周小兒一粒,二、三歲二粒,四、五歲三粒,六、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若血多,甘草湯放冷下;膿多,艾葉湯溫下。臨眠睡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久瀉不瘥
餅子方
膩粉(一錢)定粉(五錢匕)白面(十錢匕)上件和勻,用雞清搜作餅子十個,炮熱,用米飲磨下一餅,小者半餅。
《嬰童寶鑒》治小兒秋后痢不瘥者,
餅子方
北礬(燒末)定粉白面(各半兩)膩粉(少許)上件和勻,水搜作餅子,如小錢大,飯飲磨下一餅。
《九衛(wèi)生》
鉛金丹
療小兒久痢膿血方。
朱砂砒霜黃丹粉霜草烏頭(各一錢)巴豆霜(一分,研去油)上件同研勻,熔黃蠟一分,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溫漿水下。取積,用乳香湯下。
《劉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方。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藿香丁香木香肉豆蔻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蛑蝗虢X,水煎亦可。
《張氏家傳》治赤白痢,并久瀉不止,
通神丸方
沒藥乳香五靈脂(三味研為末。每味以一大錢匕)巴豆(七個,薄紙裹,壓出油)上件滾拌,研令細,滴水為丸。大人,綠豆大;小兒,粟米大。濃研,木瓜水下一丸。
《張氏家傳》治小兒諸般瀉痢久不止,經驗
木香丸方
肉豆蔻(面裹,煨熟)木香訶子(煨,取皮秤用。各等分)上件搗,羅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湯下。小兒瀉止后又肚脹,一日兩服或三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急驚積,及壯熱、面黃、久瀉,
青黛丸方
青黛(二錢)朱砂粉霜膩粉(各研)乳香(同粉霜研)水銀砂子(各一錢)砂(一錢半,白湯泡瓷器內,煎干秤)巴豆(三十粒,去皮心膜,細研,壓出油,只用霜)上件八味為末,棗肉為劑,施丸之。小可患及常服綠豆大。取驚積,每服豌豆大或皂皂大,并用煨皂兒去皮心,只用白仁煎湯,使溫調破與服。
《王氏手集》治痢久不止方。
上取雞子一枚,和蠟作煎餅與食。
《王氏手集》神圣烏金散治小兒腸胃虛弱,久利膿血,腹痛后重,減食羸瘦,及疳痢腫滿方。
皂角針灰破故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平錢,食前麝香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量小大加減。
《吉氏家傳》治氣痛久瀉,利不止。
木香散方
陳皮青皮(各半兩)肉豆蔻(二個)丁香(一錢)上為末。每服一字,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久瀉不止,不思飲食。
丁香散方
丁香肉豆蔻陳紫蘇陳皮鹽木瓜(各等分)上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疳痢久不瘥
救急方
雞屎礬(一兩,炙)黃柏(二兩,炙)母丁香(十個)麝香(二錢)上細末。每日平旦取一錢匕,以米飲調服。次煮罌粟粥熱服。
《吉氏家傳》治久瀉不止方。
濃樸(姜炙)桔梗(炙)芍藥訶子當歸(各等分)上末。每服一錢,飯飲下,止有神效。
《吉氏家傳》治久痢不止,變水瀉方。
楚梅(,存性)白礬(。等分)上末,水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紫蘇湯亦得。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瀉痢,久不住方。
上取橡斗子,每一枚用膽礬填,合定一枚,用細泥裹,煨火泥干橡斗子,煙退取出,去泥細研,滴井華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甘草白姜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冷熱作瀉,熱藥不止,宜服此藥方槐花石榴皮地榆黃連訶子(各等分)上為末,冷水調下半錢。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
筱帚丸
治小兒久痢方。
黃連(二錢,末)大蒜(半個,炮熟)上入黃連末,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煎凈,筱帚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久痢不瘥,宜服
砒霜丸方
砒霜雄黃干蟾灰(各一分)麝香(一錢)上件為末,湯浸蒸餅和丸如粟米大,米飲下一丸。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又方蕪荑(半兩)羊子肝(一枚)上件藥以肝切作片子,以蕪荑末摻在肝內,線子纏,以米泔煮令熟,搗爛,糯米飲和丸如麻子。每服五丸,用米飲下,早晚各一服。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脾胃不和,臟腑滑泄,久痢不止方濃樸肉豆蔻(面裹煨)陳皮丁香木香藿香甘草(炙)人參茯苓白術(以上各等分)上件為細末,用煉蜜和為劑。每服皂皂大,米飲化下。
《莊氏集》俞穴∶秋深冷利不止,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卷第二十八] 利渴不止第十二
?。a痢同)《巢氏病源》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谷利,津液枯竭,臟腑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若小便澀,水不行于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
茅先生小兒有中渴瀉候∶上大渴,饒睡,肚膨,睡中或驚,便下白汁。此候先因硬物食無所度而傷損脾胃,至有此患。所治者,先用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調一日(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后下調中飲(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龍涎膏調理即愈(方見熱渴門中)。
《嬰童寶鑒》∶小兒渴瀉,為脾胃虛,上焦熱,故下瀉而渴。
《千金》治小兒渴痢方。
上單搗冬瓜汁飲之。
《千金》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
龍骨湯方
龍骨甘草(炙)大黃赤石脂石膏桂心寒水石栝萎根(各二兩)上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
《外臺》∶《短劇》又療少小夏月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唯可飲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四分)枳實(炙)黃芩人參(各三分)龍骨(六分)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溫服。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渴痢,
櫸皮飲子方
梁州櫸皮(十二分)栝萎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量大小與服之。
《外臺》∶劉氏療小兒痢渴不徹,肚脹不能食方。
訶黎勒皮(六分)桑皮(十分,炙,末)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服之,亦治大人。
《子母秘錄》∶小兒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嘔逆方。
上炙楮葉令香黃,以飲漿半升浸楮葉,使水綠色,然后去葉。以木瓜一個,切,納葉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細細服,渴停。
《圣惠》治小兒痢渴,心胸煩悶,不欲飲食,宜服
黃散方
黃(銼)麥門冬(去心,焙)黃芩(各三分)烏梅肉(三枚,微炒)龍骨(一兩)白術黃連(微炒,去須。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
黃芩散方
黃芩訶黎勒(煨,用皮)樗樹皮(各半兩)栝蔞根黃連(去須)當歸(銼,微炒。各三分)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腹內疼痛不止。
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黃連(微炒,去須)黃(銼。各三分)干姜(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體熱煩悶。
龍骨散方
白龍骨(一兩)胡黃連(半兩)茯神人參(去蘆頭)茅根(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藍葉散方
藍葉(二分)赤茯苓(一分)赤石脂(一兩)黃連(炒,去須)木瓜仁醋石榴皮(銼,碎,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量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地龍糞散方
地龍糞人參烏梅肉(炒。各半兩)龍骨蝸牛殼(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宜服
地榆散方
地榆白茯苓黃柏(微炙,銼。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煩熱,吃水不知足。
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微炒)牡蠣(燒,為粉。各半兩)烏梅肉(微炒)甘草(炙微赤,銼)訶黎勒(煨,用皮。
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
櫸皮散方
櫸樹皮(一兩)栝蔞根白茯苓(各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粟米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蝸牛殼(微炒)龍骨(各一兩)夜明砂(微炒)黃連(去須,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粳米粥飲,研化七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又方夜明砂(微炒)朱砂(細研。各一分)干蝦?。ㄍ克种?,令黃焦)龍骨(各半兩)蝸牛(三七枚,炒令微黃)麝香(一錢,細研)上以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宜服此方。
上用定粉半兩,細研,雞子清和為餅子,以慢火炙令黃焦,碾為細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
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痢渴,小便澀,羸瘦,宜服此方。
上用榆樹根白皮一兩,炙微黃,銼、搗,羅為末,以粳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或時嘔逆,不下食,宜服
楮葉湯方
楮株葉(二十斤,微炙)木瓜(半兩,切)人參(一分,去蘆頭)上件藥以漿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細細溫服。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方。
上取酸石榴一枚,和皮搗,用漿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痢渴不止羸瘦方。
上用椿樹根皮干者,搗、羅為末,以好粟米淘去泔,研,取米濃煮作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yī)局
人參散
調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治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后,躁渴不解方。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各一兩)木香甘草(炙,銼)藿香葉(各一分)干葛(銼,二兩)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
《嬰孺》治小兒大熱痢,兼得渴,增寒。
子芩湯方
子芩枳殼(炒)黃柏(各四分)石膏(十二分)竹葉(切,一升)櫸皮(十分)人參(七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六合。七歲兒為三服,四、五歲兒為四服,以次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有熱不調,渴痢。
栝蔞湯方
栝蔞知母茯苓(各八分)甘草黃柏(各四分)人參(六分)黃芩櫸皮(各十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五六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渴不止,痢不住。
冬瓜湯方
冬瓜(切,十合)栝蔞(十二分)茯苓知母(各八分)麥門冬(五分,去心)粟米(二合半)上水五升煮一升四合,新布絞去滓,量兒與之。
張渙
建胃散方
治泄瀉,身熱煩渴。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炙香熟)川黃連肉豆蔻(各一兩)縮砂仁干姜(炮)白術(炮)木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
碧香丹方
治小兒吐利后,大渴不止,不得眠睡,甚則成疳。
天竺黃龍骨不灰木(燒赤,放冷)赤石脂以上各一兩,為末,次用∶鐵粉定粉白霜細蛤粉(各一兩。并細研)上件通拌勻,入麝香半兩,同研勻,滴水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用螺兒兩個,研細,沸湯浸水,沉極冷化下,大渴即與服,神驗。
《嬰童寶鑒》治小兒渴瀉
竹茹丸方
黃連(一兩,好者,銼作塊子,一一相似,茱萸一兩,二味相和,滴蜜炒,令黃赤色,去了茱萸)上件為末,薄糊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十丸,竹茹煎,飯飲吞下。
《惠眼觀證》
調中散
治渴,止瀉方。
肉桂(去皮,不得見火)人參陳皮甘草(炙。各半兩)白術香附子(炮,去毛,炒。各一錢)零陵香(三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姜一片、棗半個,煎至三分服。
《惠眼觀證》
香連丸
治渴瀉方。
硫黃(細研)牡蠣(火。各一分)木香(一錢)上三味為末,以爛飯為丸,或糊如此○大。每服十五丸,以井華水下。
《劉氏家傳》小兒熱渴,瀉渴不止方。
川烏(大者一個)龍骨(重與川烏等)定粉(半兩)黃丹(桃二錢,刀上燒)上末之,水浸,蒸餅心,和作餅子此○大。陳米飲化下。
《王氏手集》
人參白扁豆散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吐瀉,渴水,及小兒虛熱煩躁,悉皆治療。
人參白扁豆(去皮,炒熟)白術茯苓(各一兩)罌粟子甘草(炙)山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中盞入生姜二片、棗半個同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腹疼痛,加紫蘇煎;小兒虛熱,加薄荷同煎。
《吉氏家傳》治五痢,吃湯不徹,肚脹不食方。
訶子皮桑白皮(各六錢)上以水二升煎至三合,服之立瘥。
《吉氏家傳》治疳瀉,渴飲無度。
六神丸方
木香丁香豆蔻(以面裹此三味,入慢火煨,候面熟為度)使君子(去殼,秤)訶子(去核。各半兩)蘆薈(一兩)上件為末,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米飲吞下。
《胡氏家傳》治小兒冷熱不調,作瀉疳熱發(fā)渴不定,不思飲食。
白術散方
白術(炮)人參藿香葉甘草青橘皮(去瓤。各一兩)肉豆蔻(一個,面裹煨熟,去面不用)丁香(二十一粒)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調下,一日二服,不拘時。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黃芩丸方
黃芩栝摟根黃連(去毛)當歸訶子臭樗樹皮(各半兩)烏梅肉(五個)上件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七丸。
[卷第二十八] 下利腹痛第十三
(瀉痢同)《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羸弱不欲飲食。
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姜(炮裂,銼)木香艾葉(微炒)龍骨(各半兩)當歸(銼,微炒)黃牛角(燒灰。各三分)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脹痛。
黃柏丸方
黃柏(微炙,銼)當歸(銼,微炒。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煨大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脅疼痛。
木香散方
木香訶黎勒(煨,用皮)臭樗樹皮(微炙)木賊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腹內痛,全不思食,漸至困羸。
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三分,去殼)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黃牛角(炙令微焦)當歸地榆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干姜(一分,炮裂,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
龍骨丸方
白龍骨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木香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分)胡粉(三錢,炒微黃)白礬(燒令汁盡)干姜(炮裂,銼)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又方赤石脂(半兩)鹿角(屑)蕪荑仁(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黃連(去須,微炒)地榆(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嬰孺》治小兒寒痢泄,腹痛,嘔逆。
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各二分)黃連龍骨海蛤云實(炒。各一分)上為末,蜜丸。四、五十日兒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夜二服;一歲兒小豆大二丸,量之與服。
錢乙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谷利,滑腸方。
木香訶子肉(各一分)黃連(半兩,炒)上為細末,飯和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五十丸,頻服之,食前。
張渙
順胃丹方
,治泄利,蟲煩腹痛。
高良姜干漆肉桂(各一兩)白術(炮)肉豆蔻仁(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建中丹方
治泄注不止,腹痛多啼。
胡椒蓬莪術肉豆蔻(各半兩)全蝎(一分)上件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九衛(wèi)生》
固氣丸
療小兒脾胃虛怯,泄瀉腹痛方。
上用絕大肉豆蔻一枚,劈破,填滴乳香一塊,用酵面裹,慢火內煨,候面熟為度,去面不用。將肉豆蔻、乳香同為細末,曲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乳食前米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久痢腹痛,脫肛下血。
圣餅子方
神曲(一兩)膩粉(一錢匕)上件二味拌合令勻,后以雞子清調拌上件藥,稀稠得所,捏作餅子如錢大小,于火上炙令黃熟。每服一餅,于早晨空心同油餅吃之,后進飲少許。
《吉氏家傳》
紫霜丸
治小兒久積,胸高羸瘦,赤白痢疾,腹痛甚方。
丁頭大赭石(半兩,令五遍,醋淬五遍)杏仁(二七粒,取霜)乳香朱砂木香(各一錢)宣連(一分,去頭)輕粉(半錢)麝香(少許)肉豆蔻(二個,面裹炮)巴豆(十粒,取霜)上為細末,稀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紫蘇、飯飲吞下。
[卷第二十八] 下利羸瘦第十四
?。a痢同)《巢氏病源》小兒利后虛羸候∶腸胃虛弱,受風冷則下利,利斷之后,脾胃尚虛,谷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虛羸也。
《圣惠》∶夫小兒久痢羸瘦者,由因乳食不節(jié),臟腑夙挾疳氣,腸胃冷熱不調,變而為下痢。經久不瘥,則脾胃虛弱,谷氣減少,氣血不榮,故令肌體羸瘦也。
《外臺》劉氏療小兒痢后虛,手足心熱,痢縱未斷,亦可服之方。
橘皮生姜(各三分)上二味切,以牛乳半升,煎取四合,去滓,分溫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痢不斷,肌體羸瘦,食不消。
桔梗丸方
桔梗(去蘆頭)神曲(微炒。各一兩)麥烏梅肉(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人參(去蘆頭)赤石脂黃芩龍骨桂心甘草(炙微赤。各半兩)黃連(一兩半,去須,微炒)黃雌雞骨(一具,凈洗,去肉,酒浸一宿,炙令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痢不瘥。羸瘦壯熱,毛發(fā)干焦,不能飲食。
雄黃散方
雄黃蘆薈青黛朱砂熊膽麝香(各細研)龍膽(去蘆頭)黃連(去須,微炒)黃柏(微炙,銼)當歸(銼,微炒)白芷細辛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蚱蟬(七枚,去足)干蝦?。ㄒ粌桑克种?,令黃焦)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每服以井華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下痢不止,瘦弱。
雞子粥方
雞子(一枚)糯米(一合)上煮粥,臨熟破雞子相和攪勻,空腹,入少醋食之。
張渙
龍骨湯方
治小兒痢久成疳,漸漸黃瘦。
龍骨訶黎勒皮(炮)赤石脂(各半兩)醋石榴皮(炒黃)木香使君子仁(各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字至一錢,點麝香湯調下。
[卷第二十八] 下利浮腫第十五
?。a痢同)《惠濟論》小兒痢瘥后遍身腫候歌(宜與塌氣散方在后∶)冷痢日久失醫(y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沉實還因積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交食飽還憂滯,此候原因積損脾。
《惠濟論》
塌氣散方
茴香白牽牛甘草(各炒)木香(以上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下。
《王氏手集》
止渴圣效散
治小兒因吐利,氣虛津液減耗生疳,煩渴飲水不休,面腫腳浮,腹大頭細,小便利白,全不吃食方。
干葛白芷(各二兩。一兩炒黃,一兩生用)細墨(二兩,一兩火過,一兩生用)黃丹(二兩,一兩炒紫色,一兩生用)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倒流水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