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諶旭彬
1903年,一份中國報紙的命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份身處上海租界的報紙,因為種種“過激言論”而惹怒了朝廷;朝廷本擬如踩死一只螞蟻般嚴懲報館諸人,孰料卻為租界所阻,最終不得不以原告的身份,“降尊”與作為被告的報館諸人打了一場詭異的官司。這場官司,日后被視作“晚清最后的文字獄”。
《蘇報》是一份怎樣的報紙
自民國以來,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蘇報》案”頭上的光環(huán)越來越多。與其不斷被神化同步的,是諸多歷史細節(jié)的湮沒——時代不知不覺已經(jīng)忘了,因高呼革命而陣亡的《蘇報》,其主觀本意,并不想做一份“革命報紙”……
陳范接辦《蘇報》,欲以文字開啟民智
《蘇報》早期的歷史,因其“本一營業(yè)性質之小報”,在上海新聞界中沒有什么地位,記載甚少,已無從詳查。其創(chuàng)刊日期也已不可考,唯一能夠確認的,是至遲不會晚于1896年。其初始創(chuàng)辦人名叫“胡璋”,但報紙是在駐滬日本總領事館注冊的,注冊人則是胡璋的妻子、日本女子“生駒悅”。
雖有“日本背景”,但早期的《蘇報》在內容品質上的口碑并不好,所刊消息議論,頗為無聊,1897年還曾因刊登黃色新聞而與租界當局發(fā)生糾葛。加之經(jīng)營不善,虧損頗重,大約在戊戌政變前后,胡璋將報紙全盤出讓,由一個叫作陳范的舉人買下,繼續(xù)經(jīng)營。這是《蘇報》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陳范系湖南衡山人,本為江西鉛山知縣,因當?shù)匕l(fā)生教案而被罷職。其兄陳鼎則因戊戌變法受牽連,被朝廷判處永久監(jiān)禁。陳氏由此“憤官場之腐敗,思以清議救天下”,遂接辦《蘇報》。陳范的妹婿汪文溥也一同參與《蘇報》經(jīng)營,據(jù)汪氏回憶,陳范接辦《蘇報》的初衷是:“丁戊(1897年、1898年)之際,康有為始以維新號召徒黨,君(陳范)私謂余曰:‘中國在勢當改革,而康君所持非也,君盍偕我以文字饗國人,俾無再入迷途?!谑窍嗯c在滬組織一日報,此即壬寅(按:應為癸卯)以言革命被禍之《蘇報》也?!?/p>
如陳范這般,既呼吁改革,又不認可“改革領袖”康有為的種種主張,其實是戊戌年大多數(shù)開明知識分子的共識。此后,《蘇報》內容品質有了明顯改觀,關注維新改革、批評政府昏庸腐朽的文字很受讀者歡迎。譬如,1900年1月24日,慈禧下詔立儲,擬廢黜光緒,上海紳商學界一千二百余人聯(lián)名發(fā)電諫阻;《蘇報》公然發(fā)表反對言論:“今皇上臨御已二十有六年,天下臣民無不向慕,無不愛戴,自戊戌八月政變,無日不翹首北望,期皇上之復權……天下方日以我皇上為念,而驟有往歲十二月二十四日建儲諭旨……嗚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再如,1901年4月,清廷成立“督辦政務處”。所謂“督辦政務處”,簡稱“改務處”,乃清廷為施行“新政”而設置的中央辦事機構。然清廷此舉,并非真心想要改革,其目的不過是示外人以開明形象而已?!短K報》對此亦有嚴厲批評(按:編者對原文作了通俗化處理):“袞袞諸公,每日里忙于引用腹心,排斥異己,聯(lián)絡外人,彌縫前隙,此外什么改革措施都沒有……好民之所惡,惡民之所好,僅偶爾搞出一兩條對其私利毫無妨礙的‘新政’,用來敷衍、欺騙天下……國家孱弱破敗,而猶為人所撕裂;民眾死亡流離,而猶為人所踐踏;這些‘督辦政務處’的大臣們,對此雖然耳聞目見,卻無動于心……”
開辟“學界風潮”專欄,言論轉趨激進
大體而言,《蘇報》早期,對于政府和時局,總體表現(xiàn)出一種溫和的批評態(tài)度。這是否緣自陳范的個人政見,已不可考,但據(jù)汪文溥回憶,刊物也曾一度主張“斥君扶民”,與康有為“保君扶民”的政見有沖突;后者在讀者當中頗有影響力,前者則很難被讀者所認同,以至于“讀《蘇報》者,輒詫為怪誕,經(jīng)濟乃大困”,對報紙的銷量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銷量的上升和政見的激進,始于1902年報紙新開辟了“學界風潮”專欄。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學發(fā)生了學生退學事件。退學的緣起,是學堂內的新、舊之爭,一些舊派教師禁止學生閱讀西學書籍及《新民叢刊》等刊物,招致學生不滿,結果釀成二百余人同時離校,轟動一時。此后,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帶罷學事件不斷。
《蘇報》的意見明顯是支持學生的。譬如,1903年1月8日刊發(fā)的一篇評論文章如此說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接觸西學,已然接受了民權自由的理念,舊黨仍滿口忠孝圣賢,這恰如“某報所謂開一窗隙,使窺見外界之森羅萬象,且導之出游,使之領略良辰美景、大塊文章滋味,又復從而鑰之,不毀瓦破壁以思突出者,未之有也”?!獙W生們已經(jīng)看到了窗外的旖旎風光,當局再想將窗子關起來,回到舊時代,恐怕是做不到的。
開辟“學界風潮”專欄,專門登載學界消息、刊發(fā)學界議論,以學界動態(tài)為報紙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僅此一家?!短K報》由此漸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漸漸擺脫邊緣小報的境況,開始擁有一定的社會輿論影響力。同時,其言論也漸漸趨向激烈。譬如1903年6月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即將官辦學堂的總辦、教習們一概抨擊為“獺淫狗賤之徒”——“此等獺淫狗賤之徒,指不勝屈,而居然握全國教育最高之權,而欲教育之不墜地,學生之養(yǎng)成有完全人格,其可得哉!”同月的另一篇評論文章則說:“學堂一日不破壞,學科一日不改良,則學生永無見天之日,教育永無發(fā)達之期?!?/p>
革命黨希望尋得一個“形勢已成之言論機關”,供其“恣意揮發(fā)”
開辟“學界風潮”專欄,與《蘇報》想改變自身的艱難境況有關。陳范本非報界中人,辦報經(jīng)驗有限;又非名流賢達,社會交際也很有限。這兩個因素,直接導致報紙經(jīng)營很慘淡。一是長期虧損,即便是在“《蘇報》案”發(fā)生之后報紙銷量的巔峰時期,每天也僅能銷售一千份左右,而當時的報紙發(fā)行量至少要達到三千份才能保本;二是稿源奇缺,以至于陳范不得不親自出來拉稿,弄得焦頭爛額。
“學界風潮”專欄的開辟,似乎恰能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南洋公學罷學風潮發(fā)生之前,1902年4月,蔡元培、黃宗仰、葉瀚等已在上海發(fā)起成立了中國教育會,“以教育中國男女青年,開發(fā)其智識,而推進其國家觀念,以為他日恢復國權之基礎為目的”。為幫助這些罷學的青年繼續(xù)求學,1903年11月,中國教育會又成立了愛國學社。隨著江浙一帶學潮的日增,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所集中的社會名流也越來越多,除蔡元培、章太炎、黃宗仰之外,章士釗、吳稚暉、鄒容、張繼等激進知識分子相繼加入。這些人定期在張園集會演說,討論教育問題,發(fā)表革命言論。但對這些革命黨而言,私下聚會顯然是不夠的——鄒容此時已撰有《革命軍》一書,主張驅逐滿人、推翻清廷,但苦于沒有宣傳平臺,曾與章士釗商議:“此秘密小冊子(即《革命軍》)也,力終捍格難達,革命非公開昌言不為功,將何處得有形勢已成之言論機關,供吾徒恣意揮發(fā)為哉?”——鄒容希望尋得一個現(xiàn)成的輿論平臺,以供革命黨宣傳革命。
章士釗等人最終選擇了《蘇報》作為宣傳革命的“形勢已成之言論機關”,其緣由有二:一是上海銷量較大的報紙如《申報》《新聞報》等,均為成熟的商業(yè)報紙,政治上比較溫和,不愿報道學潮、鼓吹革命;二是陳范也是中國教育會成員,《蘇報》又苦于稿源匱乏,銷路不暢,遂極愿意與愛國學社定約,每日由學社教員蔡元培、吳稚暉、章太炎等輪流為《蘇報》撰寫評論文章,報館每月資助學社一百元作為報酬,如此既可緩解稿源緊張,又可擴大報紙的社會影響力。
稍后,陳范進一步聘請章士釗為報紙的主筆。這是《蘇報》成為革命黨“機關報”最關鍵的轉折點——此前,“學界風潮”欄目雖然對政府有激烈的批判言辭,但絕無明確的反清、排滿言論;自章士釗主筆之后,報紙煥然一新。1903年6月1日,版面大改良,不斷發(fā)表激烈反清的革命文章。
陳范的初衷,本無意于宣傳革命,也并不知曉鄒容、章士釗們擬將《蘇報》變成革命黨機關報的打算。章士釗日后回憶,也承認陳范當日不過是“思更以適時言論張之,擴其銷路”,“而未必有醉心革命”的堅決意志;又說:“余之隱志,向與(章)炳麟、(鄒)容私相計劃,……全為夢坡(陳范字夢坡)所不及知?!?/p>
故而,報紙言論的突然變向讓陳范始料未及。6月7日和8日,《蘇報》連載了章士釗所撰寫的《論中國當?shù)勒呓愿锩h》。9日一早,陳范就來見章士釗,滿面愁容,表示《蘇報》言論不能如此肆無忌憚,否則是自取滅亡。章士釗內心有愧,無言以對,本擬辭為之,無所顧藉”。
一天之內,如此這般判若兩人的態(tài)度轉折,究竟是何緣故?據(jù)說是因為陳范當日碰到了“假孫中山”。這個“假孫中山”真名叫做錢寶仁,本是個流氓。章太炎對此人底細最為了解。據(jù)其描述:“錢寶仁本鎮(zhèn)江流氓,積之(龍積之,康有為弟子)在鎮(zhèn)江時,曾雇為傭役,后以誑騙銀錢一案,投入教會,今又在籍犯法,逃至上海,當張園演說時,滿口胡言,自命為三點頭目,且與積之書云:‘爾勿敗吾事,否則爾首領不保矣。’以是積之不敢明言。夢坡本有痰病,遂受其詐。常言某處有一金佛,可往取歸,一生吃著不盡,而夢坡竟信之,欲以《蘇報》交彼辦理。幸仲岐窺破其詐,得以保守,然已騙去墨銀三四百元矣?!?/p>
錢寶仁具體如何自稱孫中山詐騙陳范,已不可考。但自此之后,陳范不再過問報紙的內容,則屬事實。章士釗也因此得以“恣意揮發(fā)”。多年之后回憶這段往事,章士釗如此感慨:“夢坡之愚陋如此,馴至促成革命史中一轟轟烈烈之事跡,恍若神差鬼使而為之。又若錢寶仁不騙人,《蘇報》未必有案者然。”
近代以來,我們的著史傳統(tǒng),向來不甚重視陳范這種“小人物”,即便偶有談及,也總喜歡想當然地為之貼上“革命者”的標簽。反倒是章士釗對陳范的評價最為中肯:“陳夢坡者,乃潮流中之長厚君子也。彼以對待朋友之溫情,偶掌革命之旗鼓,準情酌勢,于職實不相稱?!毙梁ツ旰螅娙私誀幭嘁愿锩Τ甲跃?,陳范雖因《蘇報》案落得個傾家蕩產、愛子失蹤、潦倒顛沛的結局,卻極平和地宣稱自己素來主張和平維新,并非革命黨——“和平改革之持義,未以顛沛而忘”,其“長厚君子”之風,于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