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漁事
埋頭書本的蝸居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是一個孤單的漁者。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經常有一點新的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也足以陶然。把文字印成鉛字,換來一點微薄的稿酬,就像捕得幾尾小魚,微小的喜悅調劑著枯燥的生活。
一
捕魚和狩獵一樣,大概是人類最早的生產方式,創(chuàng)造出最古老的文明。在中國至少可以上溯到六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陶器上都有魚形的紋飾。道家信仰中的太極圖,是以黑白相交的兩條變形魚來概括對于宇宙的基本看法。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銅鼓銘文中,也有不少魚的圖案。特別有意思的是,斷發(fā)文身的人競渡的場面。他們駕的龍舟很小,而魚卻很大,在散點透視的平面構圖中,船仿佛是在魚群中穿行。而且,就是在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意識普及全球的今天,越來越嚴格的禁止使打獵幾乎成為犯罪行為,而基本退出人類的生產范圍,捕魚的活動卻一直延續(xù)下來。盡管工具和方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是人類重要的活動內容??梢哉f捕魚是人類貫穿古今的一項重要生產方式,和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無論中外,各種各樣的文學藝術多取材于捕魚。已故的中國名作家汪曾祺,在《故鄉(xiāng)人》中,有一篇即是《打魚的》,詳細地記載了故鄉(xiāng)捕魚的方法。海明威的《老人與?!犯墙浀涞臄⑹?,因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名揚全球。那個獨自架著一只小船在海里捕魚的老人,緊緊抓牢繩索,與風暴和鯊魚搏斗,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雖然最終得到的只是一條魚骨,但生存的頑強卻寄托了現(xiàn)代人對于生命價值的獨特理解。據(jù)說故事是海明威聽來的,但關于捕魚的大量細節(jié)卻好像出自行家里手。始知人可以獨自駕船在海里捕魚,我也是得自海明威的著作。
在中國古代,捕魚的知識非常豐富,保留在大量的古漢語詞匯中。比如捕魚的工具,最通常是用網(wǎng),《詩經·新臺》有“漁網(wǎng)之設,鴻則離之”。而且,至今仍然如此。記得幼年的時候,院子里的小伙伴兒經常玩兒的一個游戲就是模仿用網(wǎng)打魚的情景。兩個大一點的孩子高舉著搭起來的手,象征著漁網(wǎng)。一群小孩子后面的拉著前一個人的衣服后擺,轉著圈魚貫著從“漁網(wǎng)”下鉆過去。所有的人齊聲唱著一首歌謠:“一網(wǎng)不撈魚,兩網(wǎng)去趕集,三網(wǎng)撈一條小尾巴魚。”“小尾巴”一詞可以任意地無窮反復,全憑“漁網(wǎng)”的好惡。歌謠完結的時候,兩個大孩子的手臂落下來,被扣住的那個孩子就是落網(wǎng)的魚。游戲重新開始,雖然簡單卻有不盡的樂趣。由此也可以看出,用網(wǎng)打魚的活動反映在民間文化的形態(tài)中。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對于漁網(wǎng)有著詳細的分類,大的漁網(wǎng)稱“罛”,小的漁網(wǎng)叫“罜?”,用竹竿支架的漁網(wǎng)為“罾”,捕捉小魚的細眼網(wǎng)名“罭”,兼能捕鳥的網(wǎng)是“罨”,“罟”則是所有網(wǎng)的總稱。由用網(wǎng)捕魚的基本方法推及其他,所有捕魚的方法幾乎都有相關的語義聯(lián)想。古代的網(wǎng)大概是用麻或絲的繩編織的,但是一些用竹子做的漁具也用相同的偏旁,比如“罩”最原始的語義是捕魚的竹籠。不僅如此,其他的捕魚方法也都冠以同一個字頭。比如,“罧”是積柴在水中取魚,先將柴草放入水底,然后敲擊船幫,魚因恐懼而鉆進水下的柴草中,然后撈取柴草得到藏在里面的魚。這種捕魚的方法大概已經失傳,我走過很多地方也沒有遇到過。又比如“”,《辭?!防镎f明是古代夾魚的工具,但是如何夾則沒有說明?!?img alt="0001-1"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7/30/1906522101744.jpg" />”是“罱”的本字,夾魚大約和罱河泥的方法相近。錢載《罱泥》詩:“兩竹分手握,力與河底爭。……罱如蜆殼閉……”,幸運時便能夾到魚?!傲S”的注釋更簡略,只說是古代的漁具,材料和方法都無記載。現(xiàn)代捕魚的詞匯則更繁雜,多數(shù)是以不同的動詞和“魚”組成動賓詞組,比如釣魚、淘魚、摸魚、攔魚、撈魚,等等。這些動詞不專門用于捕魚,因此也沒有古代相關字的同一偏旁。而且獲得魚的方法除了捕之外,還包括人工養(yǎng)殖。捕魚的智慧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帶有貶義色彩,“漁”又指涉所有謀取不正當?shù)睦?,所謂“坐收漁人之利”。
在脫離了漁網(wǎng)捕魚之后,在所有的捕魚方式中,釣魚的方式最古老也最普遍。城市里的工薪階層,雙休日的時候,到人工挖掘的魚塘去釣養(yǎng)殖的魚,是休閑的重要方式。與其說這是一種生產方式,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的調節(jié)。釣魚的這一特殊意義,也是從古延續(xù)至今,在古代漁、樵并列代表歸隱的主要方式,是傳統(tǒng)士大夫階級推崇的至高文化境界。無論是神話中的姜太公,還是歷史人物嚴子陵,都是以在山野垂釣的方式遠離政治紛爭,避禍于亂世,獲得精神的獨立與逍遙。從柳宗元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到清代王士禎的“一人獨釣一江秋”,都寄托了遺世獨立的精神與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以一個“漁”字而能概括所有捕魚的方式,也只有漢語才有這樣豐富的簡約。
二
此生對于漁事的記憶,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
那時家住京郊的一個小鎮(zhèn),四周遍布沼澤。許多的農舍周圍有水溝,似乎是建在小島上。經??梢钥匆娨恍﹤€穿深色粗布大襟襖的農婦,站在雜樹叢中大聲地呼喊。炊煙滲過枯枝,和水汽融合,升入霧靄,很有古畫兒的意境。
鄰居叔叔酷愛捕魚,節(jié)假日的時候,經?;锿瑤讉€朋友,到遠處的河里去打魚。他們是用網(wǎng)捕魚,規(guī)模應該算是不小的。每次歸來,收獲都很大,各種各樣的魚裝滿幾大臉盆。他把魚分給左鄰右舍,留給自己吃的卻很少。打魚對于他來說,絕不僅僅是為了解決蛋白質的問題,更在于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樂趣。盡管困難時期剛過,蛋白質的問題仍然是全民的問題。我沒有少吃他的魚,在補充了蛋白質的同時,也從他那里得到不少打魚的知識。他真是一個有情趣的人,幾乎能干全活。他把買來的蠟線纏在梭子上,一梭一梭地織成網(wǎng)。他把積攢起來的牙膏皮放在煤鏟里,架在爐火上融化后,澆在長圓形的陶土模子里,系在漁網(wǎng)的邊沿當墜子。這樣,漁網(wǎng)撒出去的時候,就會自然地垂落。我曾看見過他挽著褲腿站在河邊的水里,掄圓了胳膊撒網(wǎng),渾身的勁道都隨著前傾的身體運出,那樣子實在是優(yōu)美。
我家居住的院子東面,就是一個葦塘。有一線細水從南面注入,從北面流出。雨季的時候,流量豐沛,水聲潺潺,響徹晝夜。冬季封凍,薄冰下仍有水流涌動。在窄小的水口,不知是什么人支起篩子,隨著流水游動的小魚便紛紛落網(wǎng)。最大的也不過兩寸長的小白條,多數(shù)是小魚苗,還有一些活蹦亂跳的小蝦米,偶爾會有幾條小鯽瓜子。葦塘因生滿蘆葦而得名,春天躥芽,端午節(jié)的時候,就已經遮天蔽日。秋天蘆葦發(fā)黃,蘆花飛白,一片迷蒙的景色。蘆葦被割光的時候,一年一度淘魚的時節(jié)也就到了。一群壯漢,穿著挽襠的粗布棉褲,腳踩高筒膠靴,寬大的棉襖用麻繩系著。他們把南北兩個水口都封死,用土石壘起結實的小壩。一只大鐵桶上拴上四根麻繩,一人拽兩根對面而立,喊著號子把桶悠起來,放到水里,再把裝滿了水的桶悠起來,把水倒在壩外。這樣一起一伏的動作,需要全身的協(xié)調,加上均勻的水聲,就好像是舞蹈。我經常呆呆地看著他們充滿力與美的動作,而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晚上收工的時候,壩外的水會滲進來,形成一個小水坑,便會有一些魚落入其中,濺起一片水聲。孩子們不顧寒冷,用石頭打碎上面的薄冰層,赤手深入冰水里,憑著感覺摸出魚。一次摸光了,過不了多少時候,又會有魚落進來。這樣做雖然沒有人明令禁止,但也是不能公開的,多少近似于偷,所以也就格外地刺激。一個快樂的夜晚,就在這驚險的漁事中度過。
南北兩條壩上,幾個水桶一起淘,要四五天的時間才能夠把塘里的水淘完。葦塘的底一點一點地露出來,最先出現(xiàn)的是周身長滿苔蘚的大田螺,一片碧綠在肅殺的景色中格外惹眼。北方人沒有吃田螺的習慣,所以也沒有人在意它們。只有養(yǎng)鴨子的人家,會大盆大盆地揀回去,砸碎了當飼料。然后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鯽瓜子、白條,它們在水面上蹦跳,粼光閃耀著劃出一道道弧線。偶爾有幾條大鯉魚,便會贏得一片喝彩。當?shù)氐娜苏J為鯉魚是魚中的上品,可以賣出好價錢。最底層的是鲇魚和黑魚,它們甩動著尾巴在淤泥里掙扎,最大的有兩三斤重。捕魚的人是站在近膝的淤泥里,把魚揀出來。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作,鲇魚滑很難抓牢,黑魚勁大打著挺,需要很大的手勁才能制伏。還有一種嘎魚,鰭上長著硬刺扎人,傷處還容易感染,而且賣不出好價錢,通常是不要的。泥鰍在當?shù)厝说难劬飵缀蹙筒凰泗~,更不會要了。淘魚的人把一些大魚收走,足足裝滿幾大筐。小魚則就地處理,價錢無法想象的便宜。一兩毛錢就可以買到一斤兩寸長的鯽瓜子,簡直就像是白送一樣。家境窘迫的我們,就是靠了這些廉價的魚蝦,渡過了從童年到少年的艱難歲月。
魚淘完以后,就會有成群的農人來。他們把塘泥鏟起來,裝在大車里運走。據(jù)說是當肥料,比豬圈里起出來的糞土肥力還要好。從魚淘完到起塘泥之間,通常會有一天半天的間隙。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揀剩下的小魚,就像莊稼收割之后,容許拾荒一樣。曾隨了小伙伴一步一滑地在葦塘里走來走去,尋找淤泥里的小魚。雖然所得很少,那快樂卻是巨大的。常常一不小心滑倒下去,人就變成了陶俑。一群一身泥水的孩子,哆哆嗦嗦地大呼小叫,那氣氛是難以形容的熱烈。成年之后,看到齊白石的一幅畫,一根釣竿垂下細細的魚線,下面是一小群姿態(tài)各異的小活魚,邊款題字是“小魚都來”。這立刻使我想起童年在葦塘里揀魚的經歷,會心的愉快從心底涌起來。他真是一個智者,悟透了人生至福的境界。而且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家,沒有士大夫的矯情,真切的童趣表現(xiàn)了對于世界人生的愛。
塘泥起完之后,就把土壩扒開,水又從南面的水口流進來,很快就注滿了葦塘。各種各樣的魚,又隨著水游進來。到了最冷的三九天,塘水凍成一個鍋底形的冰面,新的捕魚活動又開始了。這次來的人更多,他們是用鐵鎬把塘心的冰刨開,把冰塊運到岸上。葦塘中心露出很大的圓形窟窿,里面只有很淺的一層水,不少的魚擁擠在冰碴兒之間游動。穿了膠靴的農人,跳下去淌著水摸魚。他們動作敏捷,順手就把摸到的魚扔上岸,簡直就像是揀一樣。只是酷寒的冰水凍徹骨髓,摸魚人的手很快就僵硬得麻木。為了抵御嚴寒,他們在下水之前,通常要喝烈性的白酒。岸上升起火堆,青煙繚繞在落盡了樹葉的林木中,絲絲縷縷地穿過干枯的樹枝,匯入天空陰暗的濃云。凍得手腳發(fā)麻的漁人從葦塘里爬上來,蹦跳著在火堆旁烤手。他們粗糙的手上往往有裂開的口子,露著血紅的嫩肉。好在這一漁事延續(xù)的時間不會很長,通常是一兩天就完了。否則,這樣受罪的捕魚方法,就是鋼筋鐵骨的人也受不了。
破冰撈魚的工作一完,葦塘變得丑陋,大大小小的冰塊亂七八糟地堆在那,只有等到開春以后才能一點一點地融化。水重新盈滿塘池,魚又順著水流游進來。蘆葦一寸一寸地生長,轉瞬之間就綠成一團。那個葦塘真是一個聚寶盆,蘆葦、塘泥和魚全部來自天賜,不需要投入?yún)s永遠有產出,只要付出勞動力。
三
“文革”開始以后,家道日益窘迫。母親有限的一點工資,要養(yǎng)活一大家人口。豬肉已經成為奢侈品,很少能出現(xiàn)在飯桌上。便宜的小魚成了主菜,幾乎每天一頓。那都是附近的農人,送到院子里來賣的。吃的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有的小魚有一種難聞的味道。不是因為不新鮮,而是因為那是用農藥毒死的。捕魚的人把農藥噴灑在水里,通常是六六粉,中毒而死的魚就漂在水面上。他們用長把兒的網(wǎng)兜撈起來,拿來兜售。這大概是所有的捕魚方法中最野蠻的一種,簡直是傷天害理,既破壞了生態(tài),也危害了食者。從此懂得,只有吃活魚才可以避免中毒。
“文革”越來越激烈,社會也越來越混亂。鬧也鬧過了,對于各種名目的斗爭也厭倦了,人變得兇殘難以相處。學校停課了,躲在家里看書成了一大樂趣。一到夏天,游泳就成了我的日課。每天午飯以后,就用塑料網(wǎng)兜裝上一個饅頭兩個西紅柿,約了伙伴去游泳。先是到小河溝里,那只能算是戲水。經常有小魚小蝦撞到身上,皮膚上留下輕微的酥麻,那感覺真是好極了。在水草密集的地方,順手一抓,就可以捉到小蝦,塞到嘴里鮮脆微甜,是絕妙的美食。膽子大了一點,就到水柜里去游泳。所謂水柜是一條人工挖掘的大水溝,用于排放水庫里過多的水。特別是在暴雨之后,水庫的水漲滿,會有決堤的危險,就提起閘門把水放出來。所以水柜雖然是死水,但也經常會有活水灌入,不少的魚蝦隨水而下。水柜里的水深淺不一,離水閘越近的地方越深也越清,約有兩三丈深,只有水性極好的人才敢游過去。離水閘最遠的地方,只有半人深,擠滿了初學游泳的人,像煮餃子一樣,渾濁得像泥湯。我以每天一百米的進度,從淺處向深處游。而且練習著潛水,憋足一口氣,從岸邊一個猛子扎進水底,抓一把水草浮上來,證明自己達到的深度。真正的高手,是站在岸上活動好身手,憋一口氣一躍而起,幾乎是垂直著一個猛子扎下去,要在水底待很長的時間,而且能摸到潛在深水里的魚。有的時候是先把一條魚扔到岸上,然后得意地鉆出水面,搖晃著頭抖落水珠。有的時候,則是舉著一條魚躥出來,踩著水高興得大喊大叫。通常是一條黑魚,只有在最底層的淤泥里才能摸到。這大概是最具冒險性的捕魚方法,也是最具藝術性的一種。赤裸的身軀躍出水面的那一瞬間,發(fā)達的肌肉在油亮的皮膚下滾動。頭發(fā)上的水珠在陽光下閃爍著,得意的神情如嬰兒般純潔。使人聯(lián)想起從哪吒到孫悟空,所有少年英雄出世的情景。
水性越來越好,膽子也越來越大。我終于隨了別人,走到十來里外的水庫去捉魚。那是在水庫放水之后,剩下了一片沼澤。很多的人在里面走來走去,倒像是在趕集。而且地盤已經被瓜分完畢,幾乎無法插足。大的水洼和小河的水差不多深,也要潛下去才能摸到魚。小的水洼像葦塘一樣,需要壘起小壩把水淘干凈才能捉到魚。那一天走得很累,也沒有帶任何工具。一條魚也沒有捉回來,倒是看足了各種捕魚人的行狀。有一群六七歲的孩子,男男女女都赤身裸體,在水洼里興奮地喊著歌謠,高興得撩水摔泥巴,像一群天使一樣歡快。許多年之后,我才懂得他們喊的歌謠里涉及性的內容,當時恐怕他們自己也不懂。
弟弟有一個要好的同學,家住水庫旁邊的村子。經常邀他到家里去玩,到水庫旁邊的水洼里捉魚是他們最經常的游戲。由此帶來的副產品,就是各種大大小小的魚。這使飯桌上經??梢猿霈F(xiàn)平日里絕對舍不得買的大魚。記得一個雷雨交加的傍晚,屋外漆黑如夜。弟弟一頭闖進來,而且光著膀子渾身精濕。懷里抱著一包東西,打開來是一堆大鯽瓜子,足有四五斤重。他是把襯衫脫下來包著魚,冒著雨跑了十來里路。他略帶沮喪,興奮異常地說,真不走運,剛把水淘干凈,雨就下了起來。那一片水洼子里足有幾十斤魚,只好挑了些大的帶回來。
復課了,每天在學校讀毛主席語錄斗私批修,演出憶苦劇,開批判大會,打著背包拉練,參加社會上的公判大會,慶祝最高指示發(fā)表游行。很少的一點文化課,在一片混亂中也靜不下心來學。幸虧有開門辦學,有學工學農,精神總算有一個可以逃避的渠道。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走過了小鎮(zhèn)周圍的不少地方。有一次在水邊,看見不少的農人割下一種野草撒進河灣。問他們這是干什么,回答說這種草有特殊的氣味,魚聞見了就會游過來,吃了就被醉翻。撈起來之后,過一段時間,魚就會醒轉過來,和活魚一樣。這種野草只能麻醉魚,對人沒有作用。這種捕魚方法大概是最經濟也最科學的一種,是利用生物圈兒的天然法則。不需要成本,也不會危害環(huán)境和食者。可惜年頭太久,我忘記了那種魚的蒙汗藥野草的名字。
那一帶多數(shù)是鹽堿地,麥子和玉米的產量極低。為了改良土壤,也為了提高產量,農業(yè)部門推廣種植水稻。許多次學農的勞動,都是幫助生產隊挖排水灌溉的渠道。附近的農田遍布縱橫交織的水網(wǎng),里面經常游弋著小魚。就是在稻田里,也會有小魚順著水渠游進來。夏天拔稻子里的稗草,便可以意外地捉到魚。在收割稻子之前,先要把水放干凈,曬得稻子發(fā)黃。許多沒有及時順水回到水渠里的魚,便枯死在稻田里。用鐮刀割稻子的時候,腳下經常會踩到魚干。也有一些魚落在小水坑里,翻來覆去地蹦跶,魚鰓一張一合,痛苦地喘息著,很像莊子所謂的涸轍之鮒。這種無意間的收獲帶來的驚喜,近似于天上掉餡餅,大約是所有捉魚的方法中最幸運的。掐一根粗梗的稗草,從魚鰓穿過魚嘴,拎起來一串,沉甸甸的,也有一斤來重,帶回家便可以做一道菜。只是這樣的好事不多,我統(tǒng)共也只遇到過一兩次。比較有把握的是抓泥鰍。雨季過后,公路兩側的排水溝和各單位周圍土圍墻下面的壕塹里,積水逐漸被曬干,露出在里面蠕動的泥鰍。只要光著腳在半干的泥里一踩,就會感覺到黏滑的活物。一抓一個準,不大的工夫就可以得到半臉盆。端回家用水養(yǎng)起來,可以活很長的時間。這大概是我從事最多成就也最高的一項漁事,只是缺乏美感,屬于簡單勞動,甚至比原始人投石制梭鏢叉魚還不如。
四
六十年代末,家隨母親的學校搬到了太行山里。
這里除了山洪暴發(fā)的時候,幾乎終年干旱。除了一條瘦瘠的易水河,幾乎看不到什么水。溪水是清冽的,于是應了“水至清則無魚”的老話。游動得最多的是透明的小魚苗,沒有人想到去抓它們。這里的人不會打魚,似乎也沒有吃魚的習慣,看不見在溪水上筑壩攔魚。據(jù)說有水庫,但在很遠的地方。偶爾在集市上遇到賣魚的,或者有人帶個三兩條鯉魚到院子里來賣,都是從水庫里偷捕的。那是一個禁止自由貿易的時代,山里的農民又老實,連出售點花生一類的油料作物都要偷偷摸摸的。賣魚的多是一些壯漢,據(jù)說他們是在夜里偷著將炸藥投進水庫,匆忙中撿拾被炸暈了的魚。這是違法的,只求快些成交。通常價格極其便宜,一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一條一斤多重的紅鯉魚。這大概是所有的捕魚方式中最危險的一種,如果炸藥炸開了堤壩,大水涌出來,災難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為了這樣一點小錢鋌而走險,大約也是被貧困逼得沒了辦法。八十年代末,我回家度假。母親為了招待我,買了一條鯉魚,立即遭到父親的批評,他說這些魚都不是好來的,買他們的魚就是助長他們的違法行為。
水庫在什么地方?我只在弟弟的描述中,知道一個大概的方位。那是在搬到山里的第一個夏天,父親在遙遠的冀東南插隊,母親隨著單位里的人去支農勞動。有一天,弟弟終日未歸,鬧得我心神不寧,直到落日接近山頂?shù)臅r候,他才和幾個小伙伴興高采烈地跑回來。他的手里提著一串鱉,足有七八只。大的有大瓷碗口大,小的也有巴掌大。他把軍用膠鞋的鞋帶解了下來,系住鱉的脖子。問他哪來的,說是在水庫游泳的時候抓的。他興致勃勃地講述抓鱉的過程,全無勞累的感覺。他游泳累了以后,躺在岸邊休息。發(fā)現(xiàn)鱉趴在淺水處沙灘上曬太陽,他們悄悄地走過去,用手從后面插入鱉的肚子下面,朝岸上一掀,鱉就四腳朝天地躺在了地上,然后再用鞋帶系住它的脖子。他補充說,鱉咬人很痛,而且不撒口,只有黑魚叫了才張嘴。不知道他是從哪里得來的經驗。弟弟走了十幾里地,那些鱉居然還活著。把它們放進水里,第二天它們把鉛桶撓得嘎吱吱地響。而且還下了幾個蛋,像煮熟了的雞蛋黃一樣。只是很硬,看不出有蛋殼和蛋清一類的東西。也許正常產下的鱉蛋不是這樣的,但是我只見過這一種。請教了南方籍的成人鄰居,才知道收拾鱉的方法。那是平生第一次吃鱉,味道的鮮美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把燒好的鱉裝在飯盒里,托人帶給母親。她的同事們羨慕極了,說你們家的孩子怎么這么懂事呀!
當?shù)厝藳]有吃鱉的習慣,所以鱉的價錢極便宜,幾毛錢一斤,還常常賣不出去。只是由于外來人口的增多,才逐漸有了銷路。有一年,南方的親戚來,母親買了好多的鱉養(yǎng)著,每天給她們燉鱉湯,她們瘦弱的身體很快好起來。捉鱉是一項非常需要知識的工作,和一般的捕魚方式不一樣。曾聽說有一位要人到那里去視察,鬧著非要吃鱉。當?shù)氐念I導發(fā)動了不少人,在小河上筑了兩條壩,把水淘干之后,一只鱉也沒有捉到。相傳那一帶,只有一家人會捉鱉。河水里的鱉通常是在岸邊下面的石頭縫里筑窩,呼吸時的水泡會漂上來。捉鱉的人看清了水泡冒出來的位置,用一根鐵簽子扎進鱉窩,一般來說是十拿九穩(wěn)的。而且他們不多捉,只在集日的頭一天捉一些。第二天賣出去以后,就停捕幾日。要買鱉只有等到集日,如果頭一天下雨,或者他們自己遇見什么事不能去捉,就連集上也買不到。
七十年代的中期,在鄉(xiāng)下插隊的弟弟被選調到了渤海邊的一片油田打井。每次回家,他都要帶回一大包鲅魚干。問他是哪里來的,他說是從海里釣上來的。弟弟素有豪興,永遠樂觀開朗。每到休息日的時候,他就和朋友跑到海邊,用長長的釣繩釣各種海魚?;貋硪院蠓旁谀樑枥?,支上幾塊磚頭,點上柴火煮熟。一群哥們兒在工棚里,圍著臉盆喝酒吃魚。七八級的大海風在屋外呼嘯,他們卻快活得像神仙一樣。他詳細地介紹海魚的品種和習性,在不同的季節(jié)以不同的方式和釣餌去釣不同的魚。鲅魚是渤海灣最名貴的魚種,當?shù)厝苏f,寧舍九頭牛,要吃鲅魚頭。他把每次釣到吃剩下的鲅魚開膛剖肚,串起來掛在屋檐下曬好風干,攢到年底的時候帶回家。年夜飯的菜肴中,便多了一道美味。
五
八十年代,我在東北的一所大學讀書。那是一座寒冷的城市,最低的溫度到達過零下四十度。在冰天雪地之中,竟然也有人熱心漁事,而且方法非常藝術。他們把冰凍幾尺的湖面,用大冰镩子镩開直徑一尺的窟窿,便有許多的魚游上來透氣,魚嘴露出水面一張一合地呼吸。冰镩子是一種專門鑿冰的工具,有半人高,鑄鐵制成,頂端直徑半尺,裝有橫的木把兒,逐漸變細成錐形。破冰的人手握木把兒,提起來重重地放下,反復地戳向冰面直至镩透冰層。一把冰镩子至少一二十斤重,沒有力氣的人是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的。冰窟窿镩好之后,他們把鐵絲圈起來的方口塑料紗布篼垂直放入水里,過一會兒再提起來,便常??梢該频紧~。這種捕魚的方法和工具,很接近古代的罾,只是材料更先進。一個人在冰面上通常要待至少半天的時間,忍受著寂寞和苦寒,經濟效益不會很高,其中的樂趣也只有漁者自知。而且隔夜之后,冰窟窿就會封凍,第二天還要重新用冰镩子镩。這樣不斷地重復勞動,付出與得到之間不成正比。
定居北京二十多年,與漁事相逢的機緣越來越少。只是在孩子幼年,每天傍晚從幼兒園接回來之后,只要天氣好,就帶他到附近的護城河邊去放風。經??梢杂龅揭恍├先嗽谛蛏?,用長的蠟線吊著形狀不一的廣口紗布篼,一次一次地放入水中,再一次一次地提起來。這種工具也很像古代的罾,只是河水污染沒有什么魚,他們撈的是魚蟲。據(jù)說拿到市場上去賣價格不菲,以游戲般的工作而能生財,這大概是遠離自然的現(xiàn)代人協(xié)調物質生存與精神生存最聰明的方式。
看到真正的罾,是二十幾年前在湘西猛洞河。兩岸山高林密,各種禽鳥叫聲不斷,時有猴子爬在樹上窺視游人。水色碧綠如藍,激流隨著險峻曲折的河道起伏奔涌。三兩漁人架一葉扁舟,在河水里顛簸,逐漸??吭谒畡萜骄彽暮訛场K麄冊谀竟髦Ъ苌仙斐鲆桓L竿,頂端系著長繩,釣著四根竹竿撐著方口漁網(wǎng)。放下水的時候,網(wǎng)自然張開。過一會兒,把長竿翹起來的時候,竹竿出水之后自然合攏,里面便有落網(wǎng)的游魚。他們把船劃到旅游船旁邊,將剛出水的鮮魚賣給廚房。那都是名貴的鱖魚,約長半尺。船上的廚師就地打上河里的水,將魚煮得微熟,幾乎不放什么作料。連湯端上來,簡直鮮美絕倫。那是我一生吃到過的最好的魚,也是我一生看到的最從容的捕魚場面。雖然時隔多年,仍然猶如近在眼前。
埋頭書本的蝸居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是一個孤單的漁者。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經常有一點新的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也足以陶然。把文字印成鉛字,換來一點微薄的稿酬,就像捕得幾尾小魚,微小的喜悅調劑著枯燥的生活。如果能意外得一個什么獎的話,就像偶然揀到幾條涸轍之鮒一樣喜出望外。大隱隱于市,我是在書山藝海中垂釣。只是我畢竟不是一個真正的漁者,我缺少他們怡然自得面對世界的勇敢,也沒有搏擊風浪的身手,達不到和自然高度和諧的精神境界。我羨慕滿懷豪興挑戰(zhàn)生命極限的瀟灑人生,懷念英俊智慧寬厚的漁者。
寫下這些,為了紀念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