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色的業(yè)余工科大學

科大通訊 作者:杜薇 主編


紅色的業(yè)余工科大學

———記鞍山鋼鐵學院夜校部的成長與壯大

金 重

1953 年夏天,在二一九公園東山腳下,出現了鞍山第一所高等學府———鞍鋼夜大學。6 年來,學校不斷擴大,學生不斷增加。如今每到夜晚,樓內燈光明亮,1400 多名業(yè)余大學生在攻讀大學課程。

這個學校從辦學那天起,一直遵循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高等科學知識的建設人才方針,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組織職工接受高等教育。

鞍鋼夜大學的建校初期,只開設冶煉、軋鋼、機械、電氣化等 4 個專業(yè),入學職工也只有 260 多人。當時,缺少干部,缺少專職教師,更缺少必要設備。但是,鞍鋼黨委非常重視學校的發(fā)展,不久就派來 3 名專職干部,聘請煉鋼總工程師邵象華等 5 名技術干部兼任系主任,并添置許多設備。到 1955 年,鞍鋼公司經理兼任校長,冶金工業(yè)部又派來一名專職副校長,這就更加加強了學校領導。6 年來,學生已由 260 多人發(fā)展到 1400 名。剛建校時只有兼職教師 16 名,無專職教師,現在專職教師已擴大到 77 名。隨著學校的發(fā)展,鞍鋼公司兩次撥款新建和擴建校舍,到現在學校面積已擴大到 80 平方米,擁有 6 個專業(yè)、29 個教室。學校里設置了物理、化學實驗室,配備了金相、冶金爐檢測等精密儀器,建立了藏書一萬余冊的圖書室。去年,在躍進的第一所正規(guī)大學———鞍山鋼鐵學院誕生了,至此,鞍鋼夜大學并入該院,成為鞍山鋼鐵學院的夜校部。

這個業(yè)余大學,從建校到現在,堅持“面向鞍鋼、向職工敞開大門”的原則,6年來已經培養(yǎng)出第一批 51 名高等建設人才。現在夜校部里學習的學生,有 30%多是工人。雖然他們原有文化程度較低,但由于夜校部領導采取了假日補課、重點輔導等辦法,以及大學生們的刻苦學習,他們的學習成績都是較好的。在今年上學期期終考試中,56%的學生獲得了優(yōu)良成績,基本上消滅了 2 分。由于學生們一面學習科學技術知識一面參加生產勞動,使學習和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所以既提高了自己,又推動了生產。例如,今年首批畢業(yè)的電氣化專業(yè)的 13 名學生,入學前 11 人是見習技術員和技術員、2 人是管理干部,經過 6 年時間的刻苦學習后,由于提高了思想和技術知識水平,現在已有 4 人成為工程師、6 人成為技術員、3 人被提拔為領導干部。在校的電氣化專業(yè)五年級學生陳茂(共產黨員),剛進廠時是徒工,連什么叫“瓦特”“計算公式”都不懂,但他堅持業(yè)余學習,1954 年由業(yè)余高中畢業(yè)后即考入業(yè)余大學部。9 年來,他兢兢業(yè)業(yè),刻苦學習,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很快,現在已是鞍鋼計器車間的技術員。機械專業(yè)二年級學生、老工人技術員邢文發(fā),新中國成立前只念過半年私塾,新中國成立后堅持業(yè)余學習,并于 1957 年升入夜大學。他在學習“金屬工藝學”之后,掌握了各種金屬的提煉和使用的科學理論知識,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實現以鎢代鋁制作鼓風機內密封圈的技術革新,給國家創(chuàng)造巨大的財富。他常對新工人說:“要不是共產黨的培養(yǎng)和教育,別說上大學,就是文盲帽子也難摘掉?!?/p>

本文發(fā)表于 1959 年 10 月 28 日《鞍山鋼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