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5 “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為何我沒投“曹操墓”一票
作為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可以參與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的評選投票。盡管只是約二百票中的一票,盡管只是評選六十進二十五,但這個民主權利還是一定要行使的。
今年,我沒有投“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因為我不能認同這個名稱,正像如果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定名為“二里頭夏都斟尋阝”,我不能同意一樣。
如果這項發(fā)現定名為“河南安陽西高穴東漢墓”,我可能會投它一票。因為,如果帶“魏武王”銘的遺物沒有問題,這墓可視為紀年墓或準紀年墓,因為它的年代可以被限定在公元220年的數月之內。由于它發(fā)現了與曹操有關的遺物,有理由推斷它有可能(甚至極有可能、最有可能)是曹操墓,也不排除是與曹操有關的其他歷史人物的墓。作為推斷,這些提法都沒有問題。它的時代、它的地望、它的規(guī)格,都很有說頭。僅以這樣的定名和這樣的提法,它就有資格、有可能躋身“十大”。
因為,年度“十大發(fā)現”是相對的。圈內朋友議論時,也??畤@當年的考古發(fā)現是“大年”,有那么多重要發(fā)現,投票時實在難以割愛。因每年十項的限制而沒能擠進“十大”的,如果參與前一年“小年”的評選,說不定就上去了。而且,每年的評選都要考慮考古發(fā)現在時代和地域的均衡,能否入選還是有很大的或然性的。
現在進入六十項的,可以說都重要,哪項上去了,都能毫無疑問地說出一大堆重要性來。所以,“河南安陽西高穴東漢墓”的分量未必不夠。
但在目前的狀況下,對墓主人身份做如此確切的定性,已超出了我作為考古人秉持的“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認知底線,因此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201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