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老街
如今,老街依然保留著“終九總”格局。除了“三總”至“七總”的街道在民國時期稍微拓寬能通大型汽車外,其他街道的走向、長度、寬度都沒變。
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茶陵老街,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茶陵古城墻;有近八百年的國寶級文物古跡茶陵鐵牛;有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有五百多年歷史,在茶陵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洣江書院;還有文廟、城隍廟、東門塔、進士長廊、梳妝臺、三總橋,蓮華庵、法華庵、定林寺等古跡和遺址;有一百五十余棟保持相對完好的古民居、古院落及明清時代的商鋪……茶陵老街雖然沒有云南麗江古鎮(zhèn)那樣艷麗迷人,但它有獨特的真誠、淳樸和自然之韻味。
這些古跡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當屬茶陵古城墻和茶陵鐵牛。茶陵古城墻遺址總長為三千三百五十三米,集軍事防御和堤防于一體,具有“城身表里皆石”的獨特構造。城西至南一段約六百米的城墻是湖南省境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始筑的古城墻,包括完好無損的西門迎湘門和南門迎薰門,也是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湖南省百景之一,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八百年來,它雄踞在這里,就像一位巨人忠實地守護著這方百姓。
和古城墻一樣同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茶陵鐵牛,位于洣水河畔古城墻旁。當年,縣令劉子邁為殺水勢修建城墻而鑄鐵犀,他怎么也沒有想到,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浸潤和熏陶下,這只鐵犀在不知不覺中向內轉化成一種力量和勇氣的象征,一種勤勞勇敢、堅韌拼搏品質的象征,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茶陵?!本瘛R苍S是歷史上的某種巧合,茶陵鐵牛與茶陵人民在內在秉性上有著天然的相似。據清同治年間《茶陵州志》記載:茶陵人“其性決烈而勁直”“直而不屈”“樸而不華”且“農勤于耕,士勤于學”,這些個性特征正好吻合了牛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堅韌不屈、無私奉獻的秉性,集中體現了“茶陵?!本??!安枇昱!?,如今成了茶陵人的自稱,也成了株洲人、湖南人對茶陵人稱贊的美譽。而茶陵縣,也因此被稱為“犀城”。
近八百年來,茶陵老街涌現了四十多位清官廉吏,他們有知州、縣丞、學正、典史、茶陵衛(wèi)守備等。他們有上級派來茶陵考核的,有升任的,有貶任的,有調任的,有以秀才身份被委任官職的。不管怎么來的,他們都來自外鄉(xiāng),與茶陵人民沒有任何血脈親情關系,但是他們卻把這里的百姓當親人,恪守著州衙戒石坊上的“清、慎、勤”三字箴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地方的不良風氣,也為其他人做出了表率。
茶陵縣自古以來學風濃郁,人文鼎盛,“茶陵學校于湖湘為盛”,連解縉都留下了“莫道秩溪無好景,五更猶聽讀書聲”的詩句。近八百年來,從這塊土地上走出了一百多名進士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四位大學士,成為有名的進士之鄉(xiāng),有“四相文章冠兩朝”的美譽。一百多名進士中,沒有一位貪官或奸臣。他們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心,勤政為民、廉潔奉公、剛正不阿、潔身自好。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如同群星閃爍,光耀茶鄉(xiāng)。
近代歷史上,從這塊土地上,還走出了幾十位將軍,走出了共和國十幾萬威武的士兵,又成為有名的將軍之鄉(xiāng)。一代代人,他們的個性極其相似,血脈里都流著茶陵牛的氣質。這只昂首臥伏、目光炯炯的鐵牛和旁邊的古城墻一起構成了這方民眾的圖騰,成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民間神物。
茶陵老街是古代封建社會地方政治文化中心的一個縮影,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是在中華民族深厚的儒釋道文化基礎上,在歷代官員和地方紳士的影響下,與地方風土人情共同孕育而成的。它們是犀城的根與魂,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