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里的浩瀚雄奇
《鹿鼎記》:一個時代的結尾
在《鹿鼎記》之前,金庸寫了無數武俠小說,給出了無數定律,諸如“無欲則剛加勤奮樸實才能天下無敵”(郭靖)、“反清復明是為正統(tǒng)”(紅花會諸好漢們)、“至情至性從一而終才能收獲愛情”(楊過與小龍女)、“不羈隱士擊敗野心家”(令狐沖)、“天意成全溫善仁厚沒有野心的好孩子”(段譽、虛竹、石破天)、“有情皆孽眾生皆苦”(《天龍八部》),制造了一個浩瀚雄奇的武俠世界。
忽然之間,他寫了一個狡猾的、無賴的、憊懶的、滿嘴臟話的、偷懶的、好色的、滑稽的、沒半句真話的、討了大堆老婆的小流氓的不朽歷史。
等于是,一個騎士小說家獨自創(chuàng)造了騎士小說傳統(tǒng),然后,自己用一個堂吉訶德,推翻了自己設定的世界。
而且:
這個小流氓,恰好處于中國歷史上最矛盾的時代——《鹿鼎記》里充滿了漢人與滿人的矛盾、漢人之間的矛盾(吳三桂、臺灣鄭家、天地會等無數勢力的對決)、中國與外國的矛盾(中國與俄羅斯)、江湖幫會之間的矛盾。里頭出現(xiàn)的人物,用阿九的話說是“這小小禪房之中,聚會了一個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李自成),一個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吳三桂)”,韋小寶接茬“古往今來第一大美人(陳圓圓)”,加上康熙、鰲拜、順治、施瑯、索額圖、鄭經、陳永華,甚至俄羅斯蘇菲亞公主、噶爾丹。
無限多的矛盾,無限多的歷史人物,無限復雜的關系,而韋小寶,一個基本不太會武功的小流氓,就穿梭于天地會、清朝宮廷、俄羅斯宮廷、神龍教這無數地方之間,處處左右逢源,靠的就是各種小狡猾伎倆。
又而且:
這個小流氓的另一面,是康熙。整部《鹿鼎記》,其實以康熙平鰲拜開始,通過演繹康熙平三藩、平臺灣、打平雅克薩,描述了康熙——姑且不論歷史上實際如何——雄才大略的一面。
金庸以一部完全違反自己傳統(tǒng)但是又最好看不過的小說,以他最熟練最自如的筆調(金庸小說里文筆之隨意從容,能和《鹿鼎記》媲美的,只有《天龍八部》),推翻了自己所親手制造的武俠世界及其慣有邏輯,從形式和內容上,完成了對自己所有作品——也是武俠史上最偉大的一批作品——的回溯和檢討,而且還順便描述了康熙一朝大事,討論了滿漢矛盾這么大的一個主題。僅論小說,說這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乃至武俠史上的《堂吉訶德》,毫不為過。
當然,也未必全是喜劇。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主角是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宰相公子,江湖老大,意圖借助乾隆的漢人血統(tǒng),勸勵他反清復明。經過一場血與火的征戰(zhàn),喪了自己的愛人香香公主,沒能扳倒清廷,失敗了。
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俠小說,或者說,反武俠小說——《鹿鼎記》,主角是個揚州痞子韋小寶。他精神上的父親,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英雄豪杰,一意要反清復明。結果,倒在了自己人的劍下,死去了。
你說這巧合不是金庸故意的,我都不信。
在小說里,陳近南和顧炎武、黃宗羲們類似,都是反清復明的遺老,逆天而行,悲壯而執(zhí)著。但陳近南在書里,必須一再平衡和沐王府的恩怨、和臺灣的恩怨、和各路反清團體的恩怨,他是真的太累了。金庸以描寫一個陳家洛式的俠為開始,以描述陳近南這樣的俠為結束,無非在說:
陳近南一死,反清復明的、忠于舊時代的、意圖以一己之力逆時而行的俠們,也結束了。韋小寶和康熙屬于后一個,更現(xiàn)實、更聰明的時代。
韋小寶在《鹿鼎記》最后一回問顧炎武們:明朝皇帝好不好?有沒有康熙好?如果沒有,為什么要反清復明?他又回去問他媽媽,自己爹爹究竟是哪個族,他媽媽也說不清。這種滑稽玩世的態(tài)度,其實是金庸給出的另一個答案,更圓通,但可能更現(xiàn)實。陳近南始終以奉正朔為念,但韋小寶比他看得更開。
所以,陳近南的死很悲哀,但也許是唯一合理的結局。他是舊時代的人了,又過于執(zhí)著。他結束了,反清復明的、黑白分明的、俠的時代,也就結束了。
《鴛鴦刀》:最后的英雄童話
《鴛鴦刀》是一本迷你版《鹿鼎記》。
《鹿鼎記》,1970年寫的,是金庸給自己,也是給傳統(tǒng)武俠寫的一本《堂吉訶德》,自嘲,調侃,解構,懷疑,結束。
《鴛鴦刀》,1961年寫的,是金庸前期小說的一個總結性解構。
最著名的角色,莫過于周威信鏢頭,沒事一句“江湖上有言道”掛在嘴上,然而屢屢吃癟。這個周鏢頭的境遇就像個典型的金庸讀者——已經習慣了江湖規(guī)則,出來闖世界;發(fā)現(xiàn)往往事與愿違——“這個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啊”!
太岳四俠,看上去人人是高手,尤其是不動聲色的大哥逍遙子,打起來慘不忍睹。
蓋一鳴口才最好,卻和周威信一樣,愛用重復找笑料,隨時都“大哥言之有理”,都是歪理。
這里有些片段,很有江南七怪的味道。
男女主角蕭中慧和袁冠南,其實很有《書劍恩仇錄》中李沅芷和余魚同的感覺,脾氣都一樣。
林玉龍與任飛燕那對吵架夫婦,偏偏會“夫妻刀法”,這里明顯是暗指《神雕俠侶》里需要搭檔的玉女素心劍。
袁冠南用筆墨做武器耍帥,是陳家洛和朱子柳的作風——結果差點折了。
蕭中慧和袁冠南差點成了兄妹,慘烈的倫理劇;結果因為蕭中慧的父親、當今第一高手是個太監(jiān),一下子拆解成喜劇了。
鴛鴦刀這對兵器,是《書劍恩仇錄》里駱冰用的兵器。
大反派卓天雄,最后是被太岳四俠撿了現(xiàn)成便宜,捉回來的。
最后,所謂“無敵于天下”的秘密,不過是“仁者無敵”的四字口號。讓人啞然。
《鴛鴦刀》的妙處在于,如果你單是當一本小說讀,會覺得,好玩,但是不是太油滑?
但當你讀熟了金庸,再讀這本,會覺得處處出人意料,處處都在玩哏,處處都在反轉。讀完《鴛鴦刀》,再去讀《書劍恩仇錄》,會覺得金庸真舍得玩自己……
就是這意思。
更大一點,是這樣的。
金庸其他的作品:
《書劍恩仇錄》,反清復明;《碧血劍》,明末遺恨;《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國仇家恨與個人成長;《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英雄傳記。大致上,陳家洛、袁承志、郭靖、楊過、胡斐,都還是國仇家恨,熱血男兒的脾氣。
而《鴛鴦刀》,為上面這一段做結。
之后:
《白馬嘯西風》,邊塞故事?!兑刑焱例堄洝?,張無忌的溫吞仁厚?!哆B城訣》,狄云目睹的世間齷齪。《天龍八部》,眾生皆苦?!秱b客行》,幾乎是童話作品了。《笑傲江湖》,政治寓言?!堵苟τ洝?,不提了。
《鴛鴦刀》的調侃,結束了一段純粹熱血英雄的年代,開始了一段內心掙扎的年代。
《鴛鴦刀》之后,純粹的英雄主角,只有蕭峰了。還是個大悲劇。
所以《鴛鴦刀》用一段極致的、調侃的、臉譜化的笑劇,結束了一段堅定不移的英雄史詩年代。
就此開啟了金庸作品帶有懷疑色彩的、世界觀更加復雜的后半段。
感覺就像金庸用《鴛鴦刀》跟讀者這么說:
“我最后講一個笑話哈,然后,英雄童話就講完了,歡迎來到成年人的世界。”
八部眾
天龍八部,分別對應八部眾里的誰?
我第一次知道八部眾,還真不是《天龍八部》?!段饔斡洝纺┪?,論功行賞,唐僧旃檀功德佛,孫大圣斗戰(zhàn)勝佛,威風都挺大;到豬八戒凈壇使者,就是吃剩飯的,降了一級;沙僧是金身羅漢。小白龍呢?嗯,八部天龍。
所以后來我看《天龍八部》,第一反應:這是講小白龍西游取經之后的故事嗎?
八部眾,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了。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緊那羅七迦樓羅八摩呼羅迦。我猜前兩個地位尊崇些,便意譯;后幾個基本是音譯,因此讀來有些拗口。從名字上也顯出等級差別,不提。
一天,乃是天眾、天神,《天龍八部》里,約等于蕭峰。天眾按讀音,是提婆族的意思。所謂吉祥天、帝釋天、大梵天,都是提婆族的高官。當然,也有幾位混得比較凄慘,但博大家一個耳熟能詳: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后面加一個“王”字,就是南天門前湊麻將的四位,孫悟空出來進去,他們也不太敢管,只好滿面堆笑:大圣又來啦?
當然提婆族也得死,得跌入輪回。所謂“天人五衰”,神也逃不出去。有種說法:帝釋天面臨五衰時,被投入毛驢腹中,按道理,下輩子得變成食草動物。
堂堂諸天第一領袖,要真成了驢子,如何是好?虧之前走后門求過佛陀。佛陀幫忙,母驢突然發(fā)狂,打破主人家物事,被主人發(fā)怒鞭撻,傷及胎兒,帝釋天才逃過一劫。
這人工流產的解決辦法,好像也不太體面。不過對比希臘那邊宙斯為了勾搭女人,一會兒變鵝,一會兒變牛,帝釋天還算端正了。
龍(Naga),也是意譯,在印度當地,其實最初典,該是指印度眼鏡蛇。這里又是虧翻譯得好:天龍八部頭兩位,意譯成一天二龍,比起一提婆二眼鏡蛇,感覺差了好多。提婆譯成天族,大蛇譯成龍,算是天龍八部八部眾的一個重要訓示。假設這兩個翻譯得差了點,我們聽見的八部眾,就不是天龍八部,而是提婆蛇八部了——在我看來,就不那么酷了。
《天龍八部》里,龍應該指段譽。多說一句,段譽的扮相,我覺得,還是林志穎演的最佳。
說起來,西方龍是長翅膀的噴火怪物,印度龍本源是大蛇,跟中國這樣的鹿角鷹爪魚鱗負責下雨的長龍,確實不同。
夜叉在中國故事里很瘆人,仿佛惡鬼,但本意其實挺好的。半神,愛吃鬼。男夜叉不好看,女夜叉其實很美。母夜叉其實可以用來夸女人美貌才對?!短忑埌瞬俊防?,男夜叉應該是虛竹,書里都明說他不好看了;女夜叉則是鐘靈的母親,俏藥叉甘寶寶。
按本意,夜叉該是個好東西,又負責吃鬼,女的還好看??上г趪鴥?,夜叉被糟踐得不輕。男夜叉要被哪吒這個洗海澡的官二代揍。母夜叉明明很美,卻要去形容孫二娘這類潑辣兇殘的阿姨。
和小姐、奇葩一樣,好好的詞,毀了。
乾闥婆是音樂神,不吃酒肉,只尋香氣。這么一看,《天龍八部》里遍體香氣的木婉清該是乾闥婆了吧?然而乾闥婆是地道的男神。又因為香氣與音樂縹緲不定,梵語把海市蜃樓也掛上他的名字。天龍八部里,大概也和阿朱有關——人家會易容術嘛。
多說一句:乾闥婆的老婆,比乾闥婆自己還有名,就是飛天女神。飛天獎的飛天,敦煌壁畫的飛天。從這個角度講,乾闥婆大概算八部眾里生活最文藝的:吃香氣,奏音樂,有個老婆會飛天舞。妙哉。
阿修羅和提婆族,是同一個祖先,一般被說成明暗兩面。金庸先生很為這個著墨寫過,說阿修羅脾氣暴躁,又橫,愿意跟提婆族也就是天族打架。每次打起來慘烈非常,所以又叫修羅場。許多游戲,最后有個修羅難度,就是這么殺法。
一般說法,阿修羅應該對應慕容復,但阿修羅好嫉妒,愛跟人叫板,“老子不信你的邪”,其實還有點兒包不同和鐘靈她爸爸鐘萬仇的意思。當然,鑒于阿修羅男的丑女的美,段正淳那幾位愛吃醋的夫人,比如秦紅棉和王語嫣她媽,也有點兒阿修羅的勁兒。
我聽過一種說法,不知真假,說是天族和阿修羅對打的重要源頭,是因為天族有美食而無美女,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我覺得按這個邏輯,天族雖然享受極大的福報,但似乎艷福不太多;阿修羅族缺的主要是口福。天族和阿修羅族的仇恨,頗有點兒富二代仗著闊氣,搶窮人家美女老婆的意思——當然這個不能細想,一想就容易歪了。
迦樓羅極為有名,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一生愛吃龍,跟龍族是死敵,體內積累毒氣,最后毒發(fā)自焚?!短忑埌瞬俊防?,這明擺著就是鳩摩智,每天跟段譽為難,練了太多武功,臨了內氣沖撞,自己給廢了。
《西游記》里,大鵬鳥算是孫悟空遇到過最牛的妖怪之一,飛行速度追得上筋斗云,還需要如來出面收服,論輩分還是如來的舅舅,了不起。
大鵬其實是個隱藏吃貨,除了吃龍,還吃金銀琉璃等物,最重要的是,自帶調理功能,都能消化。五界眾生,他也吃。但他吃這些,還真不是作惡。他吃的眾生,都是善根成熟,只是被肉身所累;大鵬過來吃了皮囊,人家就解脫了。
我覺得這心態(tài)不錯,以后我吃豬肉前,也可以幻想自己是金翅大鵬,“這頭豬先生,你這一生辛苦,我吃了你,讓你得脫形骸,回歸虛空,轉世去好處,當天蓬元帥吧”。然后吃完了事,還修了功德。
緊那羅有許多形態(tài):人頭馬身、馬頭人身、人頭鳥身、鳥頭人身,一般在東南亞寺廟里,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鳥,可以和希臘的人頭馬去溝通溝通。比較好認的是他額上有角。
摩呼羅迦人身蛇頭,應該是對應安了鐵頭后的游坦之了。值得一提的是,摩呼羅迦這個意象,和阿修羅一樣,許多歌詞作者都愛用。比如,張曼玉和王祖賢那部《青蛇》,其中妖冶迷人的一段南亞風舞曲,也就是片尾曲那首歌,就叫作《摩呼羅迦》。
中國也有人蛇合一的,那就是人頭蛇身的女媧娘娘,以及女媧族后裔趙靈兒了。趙靈兒遇到摩呼羅迦,一定會彼此問:
“哎,話說,天生蛇頭是什么體驗?”
“你呢?天生人頭什么體驗?”
八部眾是挺熱鬧的一群半神,神話里,他們會一起出動去聽法,半天上壓得黑乎乎,感覺像前排刷座位的那種。前年夏天,我去一處寺廟,有位師父帶我們看諸位護法雕像。有些護法神慈眉善目,就地坐著;有些護法神就張牙舞爪,兇猛得多。然而師父說道,八部眾雖然看著嚇人,但金剛怒目,主要是擺樣子震懾邪魔外道用的,本身對人無害,不必懼怕。
同去的一位長輩就很認真地問:
那么八部眾聽法護法,能不能喝酒吃肉呢?
真羨慕從未讀過金庸的人
金庸先生,94歲了。
他寫完《鹿鼎記》的最后一行,讓韋爵爺微笑著歸隱江湖,也就此封閉了他的江湖,至今也已經四十六年了——而他寫那十五部,也就用了十八年光景。
我的希望?
嗯,他老人家敞開了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張三豐那個壽數只是個起始點。
然后……但愿我可以回到一種“從來沒讀過金庸小說”的狀態(tài)去。
如此,好重新開始,從頭讀。
按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書是陌生的好。但金庸先生的書,很耐重讀。耐重讀的書,都如五香豆腐干,有味,耐嚼。書頁當然沒法扯來吃了,于是耐嚼就體現(xiàn)在尺寸與勁頭上。讀金庸熟了之后,每次重讀,都像是孩子上游樂園,可以徑直去找自己喜歡的段落。因為已經沒有懸念,沒有緊張,只剩讀那一段兒的愉快了。
有朋友喜讀情情愛愛的段落,看見張翠山與殷素素、張無忌與趙敏的糾葛就來勁;有朋友喜讀男兒慷慨的段落,捧著胡一刀大戰(zhàn)苗人鳳便不撒手;愛讀豪氣干云的,翻到喬峰去聚賢莊就血脈僨張;愛讀金戈鐵馬的,會死讀成吉思汗與帳下諸將那些句子。
我甚至有朋友專愛看桃谷六仙扯皮,還一本正經跟我說:
“別看他們說的都是胡扯,就是好看,邏輯上還真不易駁倒,跟說相聲似的……”
我自己無聊起來,愛重讀《書劍恩仇錄》里乾隆自命風流去嫖玉如意,被紅花會捉了;《鹿鼎記》里一干大員官場酬酢,從韋小寶韋爵爺視角看來,格外搞笑。那是金庸先生戲筆調侃最好玩的所在。
偶爾也和朋友們聊,為什么無聊起來,就會想重讀金庸的書。大概結論是:好看,這是其一。看久了,悲情的部分也不悲情了。于是只剩下一個虛擬的世界,仿佛古代人看山水畫而向慕生活在其中似的。我們這些重讀黨,每次重讀,都像是找一個任意門,重新回到金庸的武俠世界。蕭大俠死在雁門關了嗎?沒關系,我們還是可以去無錫松鶴樓,看他和段譽斗酒;洪七公和歐陽鋒擁抱著死在華山了嗎?不要緊,我們可以立刻回到他和郭靖黃蓉初次見面時,去問黃蓉要雞屁股吃,還吃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笛誰家聽落梅”……
那是個很鮮活,很扎實,又安全的世界。這就夠了。
我個人喜歡的重讀順序:《書劍恩仇錄》,看個熱鬧?!讹w狐外傳》,順手接著書劍。《雪山飛狐》,這樣把乾隆年間三部曲算是看完了。《鴛鴦刀》,看之前三部大的,太憋屈了,看看《鴛鴦刀》散散心解解屈?!侗萄獎Α罚瑹釤嵘??!对鐭ㄔu傳》,順手看完?!哆B城訣》,緊緊情緒。《射雕英雄傳》,舒舒服服看最肥而不膩的故事?!渡竦駛b侶》,比《射雕英雄傳》憋屈,也緊,但能看看?!兑刑焱例堄洝?,勉強算大團圓,也收個尾?!栋遵R嘯西風》,看完三部曲,拿這個散散心。《俠客行》,上部結尾有點兒哀怨,看這部歡樂一下。《笑傲江湖》,清逸飄灑?!短忑埌瞬俊?,雄渾詭譎?!堵苟τ洝?,舉重若輕看完,收尾。《越女劍》,迅速讀完,當最后甜點。
但真正的樂趣,還不在于重讀。
回想起來,我讀金庸小說,都是很久以前了——我大概小學五年級就讀完十五部了吧。那時我讀書經驗不豐富,于是:
我第一次讀《書劍恩仇錄》,初時只以為主角是李沅芷,直到陳家洛出場,才發(fā)現(xiàn)氣氛為之一變,覺得女主角是霍青桐;救出文泰來后,江南事了,以為大事已定;不料后半部分,陳家洛在大漠之上遇到香香公主,小說氛圍立刻又天翻地覆,終于迷城玉峰之類情節(jié)齊出,真是弄雨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