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在前面

穿過歷史的塵煙:新疆軍墾第一代口述史(1) 作者:鄒贊 著


寫在前面

鄒贊

一般認為,冷戰(zhàn)年代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主要呈現(xiàn)為美蘇兩大陣營之間劍拔弩張的軍事對決,以及壁壘森嚴的意識形態(tài)區(qū)隔。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和柏林墻倒塌,作為全球政治生態(tài)的冷戰(zhàn)結構退出歷史舞臺,世界進入后冷戰(zhàn)時期。盡管在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冷戰(zhàn)思維猶如一個巨大的幽靈,徘徊游蕩在西方社會的各個角落;但是相比而言,后“冷戰(zhàn)”時期的全球秩序更顯風云變幻:一方面,作為社會結構性因素的文化擺脫了“機械決定論”模式,不再是政治、經濟的被動反映,其自主性和能動性得到了充分彰顯,文化的位置被凸顯,以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要素的軟實力競爭成為各種國際政治勢力激烈角逐的焦點;另一方面,國家之間的交鋒也常常由直接的軍事對決轉向意識形態(tài)滲透,誰掌握了話語權和闡釋權,誰就在國際話語的跨文化場域中搶得了先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境外敵對勢力加強了對中國內地的思想文化滲透和意識形態(tài)顛覆,妄圖以西方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疏離大眾的政治信仰和價值準則,西方社會大肆鼓吹的多元文化主義也對我國“多元一體”格局下的中華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造成了消極影響,文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我國邊疆多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的主導因素?;谶@樣的社會歷史情境,西北邊疆(本文所涉及的西北邊疆特指“新疆”)突破了“中心/邊緣”的傳統(tǒng)文化地理格局,成為非傳統(tǒng)安全視域下地緣政治版圖的核心場域。

我國新疆毗鄰中亞、蒙古、俄羅斯、印度諸邦,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明的交匯之地。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向西開放”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構想,新疆進一步成為熱點受惠地區(qū),也日益遭到國內外各種勢力的覬覦。文化霸權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不斷影響該地區(qū)社會與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邊疆政治安定和文化安全成為我國新形勢下維護國家總體安全的前沿陣地。面對新機遇和新情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在履行“固邊穩(wěn)疆”的政治使命中,作用不減反增。兵團在延續(xù)中國歷代屯墾戍邊歷史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以“包容性、開放性、政治性”為顯著特征的國家內部移民文化形態(tài)。一方面,兵團文化呈現(xiàn)為多民族、多宗教、跨地域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如果要消解文化沖突,建構起一種互為主體、平等對話的兵團文化認同,就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多元文化主義,而應該在倡導“一體多元”文化格局的前提下,確立起以屯墾戍邊精神為內核的主體文化,妥善處理好民族文化多樣性與主體文化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兵團屯墾戍邊文化認同是構建多民族地區(qū)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力量,關系到邊疆文化安全和國家的總體安全戰(zhàn)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集黨政軍企職能為一體的屯墾戍邊社會組織,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建制。新疆兵團屯墾文化淵源于漢唐以來的西域屯田文化,有著綿延久遠的歷史印記。據(jù)史料記載,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屯田最早始于漢文帝年間,為鞏固北部邊防、抵御匈奴侵擾,政治家晁錯上書漢文帝,“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fā)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敵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晁錯認識到“將士輪換”守邊制度的不足,主張“募民實邊”,以特赦和優(yōu)惠政策從內地招募罪人、刑滿免罪者、家奴、官奴以及自愿支邊的農民,“居則習民于射法,出則教民于應敵,故卒伍成于內,則軍正定于外。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游,長則共事”。這種重視對屯民進行軍事訓練、鼓勵他們扎根邊疆的理念顯現(xiàn)出“寓兵于民、屯田戍邊”的農戰(zhàn)思想。到了漢宣帝年間,軍事家趙充國三次呈獻屯田良策,“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并行……”趙充國所上奏疏的高明之處在于闡明了解決邊疆地區(qū)民族矛盾的新思路,即要恩威并舉,軍事鎮(zhèn)壓和屯田戍邊雙管齊下。值得注意的是,趙充國歷陳在邊疆多民族地區(qū)興辦軍屯的巨大益處,諸如“屯田得谷”、打擊叛亂敵人并爭取一般的少數(shù)民族群眾、保護農桑、開源節(jié)流、弘揚國威等。如果說兩漢屯田以軍屯為主要形式,以鞏固西北邊防為政治目標;那么,曹魏的屯田之舉則以民屯為主,墾荒屯田不是為了加強塞防,而是服務于“獎掖農耕、鼓勵??棥钡膬鹊匕l(fā)展戰(zhàn)略。唐王朝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時期,曾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瑰麗的精神財富,為了有效應對西北邊疆突厥、吐蕃侵襲,唐王朝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在天山南北大興屯墾,促進了西域屯墾的大發(fā)展和歷史進步”。唐王朝吸取了“屯田興,邊境寧;屯田廢,邊境亂”的歷史教訓,憑借中央政府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采取軍屯和民屯相結合的形式,除了邊防戍卒,還從內地大量招募破產農民以及流放西域的犯人。北宋時期多邊患,遼和西夏虎視眈眈,時常劫掠邊民,雖然有陳恕、錢若水、范仲淹等有識之士秉筆諫言、呈獻屯田戍邊之策,但終因朝廷腐敗,無暇顧及邊防屯戍而導致朝政覆滅。明代屯田興盛,且形式多樣,有民屯、謫屯、商屯、軍屯諸種。為了確保長久戍邊,明代統(tǒng)治者還挖空心思安撫士兵,強化士兵與封建國家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總是讓軍士在營,帶家小隨往,使之有‘系累’或‘系絆’”。清代是我國歷代屯墾事業(yè)發(fā)展相當成熟的時期,中央王朝審時度勢,認識到要抵御沙俄入侵、平定準噶爾叛亂,就必須在西北邊疆大興屯墾。除了沿襲漢唐以來的軍屯模式外,清朝還特別重視發(fā)展民屯,“清代民屯的蓬勃發(fā)展,是清代新疆較之前代的重要戰(zhàn)略轉變,改變了漢唐以來新疆屯墾專為養(yǎng)兵的局面,從而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開發(fā)”。1875年,以李鴻章和左宗棠為首的兩派政治勢力圍繞“海防”與“塞防”孰重孰輕展開了激烈論爭,這一方面反映出晚清政府陷入遭受列強覬覦的險惡政治局勢,另一方面也再度印證了屯田戍邊對于固邊穩(wěn)疆、定國安邦的重要意義。民國年間,我國西北邊陲政權更替頻繁,局勢動蕩,這一時期的新疆屯墾“兩起兩落,有過興盛,也經歷了衰退。屯墾事業(yè)艱難、曲折地發(fā)展著”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坦誠爭取和積極斡旋下,陶峙岳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伴隨著新疆融入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潮流,新疆屯墾事業(yè)也迎來新的機遇。應當說,當代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實踐凝聚了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屯墾思想智慧,科學吸收了歷代屯墾經驗和農戰(zhàn)思想,是維護邊疆多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舉措。王震率領的進疆部隊會同國民黨“九·二五”起義官兵,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開展大生產運動和部隊整編工作,“不僅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負擔,改善了部隊和人民的生活,穩(wěn)定了新疆的局勢,而且把那些復員轉業(yè)回鄉(xiāng)的內地軍人,暫緩復員,留在新疆作為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的重要骨干力量,為新疆兵團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宣告成立,十余萬官兵就地轉業(yè),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建成了一支“不吃軍糧,不穿軍裝,不要軍餉,永不轉業(yè)”的生產隊、戰(zhàn)斗隊和工作隊。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疆兵團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取得了輝煌業(yè)績,迎來了當代屯墾戍邊事業(yè)的黃金時代。兵團猶如一個大熔爐,融匯了解放軍進疆部隊、國民黨部隊起義官兵、西上天山的內地女兵、知識分子、支邊青年、流民遣犯以及自流來疆人員,也凝集了新疆世居民族和內地來疆的各族群眾,成為多元文化交流對話的典型場域。盡管新疆兵團在20世紀70年代遭遇重大挫折,甚至曾經一度被撤銷,但自從80年代初恢復建制以來,新疆兵團一直都是鞏固西北邊防、維護民族團結的前沿陣地,其所承擔的政治使命在新的歷史情境下愈顯重要。

新疆兵團屯墾戍邊繼承了漢唐以來的西域屯田歷史實踐,雖然二者在屯墾目的、屯墾主體、組織形式乃至屯墾績效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從文化交流的意義上說,歷代屯墾實踐對于當代屯墾戍邊事業(yè)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首先,屯墾戍邊有利于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確保絲綢之路暢通,加強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邊疆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內地漢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草原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中西亞文明與東亞文明之間的互通有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其次,屯墾戍邊所帶來的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人口流動有利于增進民族融合,更新生產方式,進而強化國家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意識。費孝通先生詳細爬梳中華文化的歷史生成與源流譜系,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說法,“在這多元格局中,同時也在接觸中出現(xiàn)了競爭機制,相互吸收比自己優(yōu)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個性”。所謂“多元一體格局”,既指中華民族各族群之間在歷史進程中的滲透融合,也意味著區(qū)域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比如楚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與西域文化間的對話??梢哉f,能否正確認識到中華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關系到當下邊疆多民族地區(qū)的國家認同,是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抵御境外敵對勢力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基礎。再次,屯墾戍邊不僅加強了人口遷移、經濟交流,也極大地促進了內地與邊疆的文化發(fā)展。這種文化交流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互影響,廣泛涉及宗教、文學創(chuàng)作、音樂歌舞、日常審美等。盛唐時的“文人出塞”熱潮催生了以王之渙、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唐玄奘不畏艱難遠赴西天取經,留下了廣有影響的《大唐西域記》。佛經在中原的傳播,影響了變文、俗講等文學樣式。西域歌舞、宗教繪畫也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跨異質文化的交流與互動觸及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由于民族融合給文人心理帶來的巨大變化,從唐代開始,邊塞詩人的心弦開始鳴奏出一種強音,即不再把邊塞視為異域,把它和故鄉(xiāng)對立起來,而是心甘情愿地生活在邊塞,甚至以那里為自己的歸宿”。

綜而論之,新疆兵團屯墾文化淵源于漢唐以來的西域屯田文化,這種文化在長久的傳承和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它以內地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為母體,以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為根本宗旨,以前仆后繼的屯墾軍民為主要載體,吸收了新疆多民族文化以及內地移民文化,兼具愛國主義精神、開拓進取意識和多元共生態(tài)勢。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組織形態(tài)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而發(fā)生變化。在50—70年代,兵團基本上是一個“勞武結合”的準軍事化組織。“文革”之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歷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拔母铩笔?,兵團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遭遇重大損失,并于1975年被撤銷。1981年,黨中央批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建制。20世紀80年代,新疆兵團屯墾事業(yè)穿越歷史的霧障,重新與兵團初創(chuàng)時期相串接,以軍墾第一代為核心力量、以內地新移民為新鮮血液的屯墾文化獲得了長足進展。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以楊牧、周濤、章得益為代表的“新邊塞詩”登上中國文壇,其中楊牧的詩歌《我是青年》和自傳體小說《天狼星下》影響較大。西部第一家詩刊《綠風》也在“戈壁明珠”石河子安營扎寨,推出了著名詩人石河、楊眉、楊樹、高炯浩等。總的來說,20世紀80年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文化延續(xù)了“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核,突顯了理想主義和多元文化色彩。

20世紀90年代以降,市場化改革對兵團的高度計劃經濟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與此同時,隨著兵團人口主體構成的巨大變化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蔓延,兵團基層組織日趨松散,年青一代和新移民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迷惘與動搖,屯墾戍邊文化認同遭遇“代際斷層”。

首先,兵團政企不分的計劃管理模式極大地束縛了經濟的發(fā)展,兵團經濟不僅落后于內地許多省市,某些團場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甚至不及新疆一些地方州縣,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經濟體制改革,發(fā)展觀念相對滯后,兵團逐漸喪失了五六十年代的吸引力。

其次,兵團人口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內部移民使得兵團人口快速增長,70年代中后期,兵團被撤銷建制,原本隸屬兵團管轄的人員大量轉移到地方。80年代初兵團恢復建制,人口格局相對穩(wěn)定。90年代以來,兵團迎來了第二波移民潮,一方面是由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在產業(yè)結構調整、市場投資、農業(yè)現(xiàn)代化等領域提供大量優(yōu)惠政策,兵團的區(qū)域優(yōu)勢嶄露頭角;另一方面,隨著軍墾第一代退休(有的選擇回內地或者南北疆各城鎮(zhèn)居?。⒉糠周妷ǖ诙x擇定居城市或者改行經商,軍墾第三代遠赴內地求學謀職等,兵團勞動力供給嚴重匱乏。有數(shù)據(jù)顯示,“兵團職工人數(shù)由1991年的101萬人持續(xù)減少到2005年的66.54萬人,十幾年內兵團職工總人數(shù)減少了近一半。而從1990年到2005年兵團農場總播種面積從780.8千公頃增加到985.8千公頃。其中需要大量拾花勞動力的棉花播種面積從170千公頃增加到471.74千公頃,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大而勞動力卻持續(xù)地在減少”。因此,為了補充勞動力的巨大缺口、確保屯墾戍邊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兵團再度從內地引進大量新移民。但是與五六十年代相比,“進入90年代以來新引進的勞工大多來自貧窮、邊遠、人多地少的地區(qū),文盲和半文盲人數(shù)占較大的比例,綜合素質偏低”。與此同時,兵團還大量從內地招募拾棉花的短期季節(jié)工,每年九月,一列列滿載拾棉工的列車西出陽關,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應當說,90年代以來的內地新移民為兵團經濟建設注入了新鮮活力,但他們主要以盈利為目標,流動性很大,對屯墾戍邊的歷史疏于了解,很難形成自覺的屯墾戍邊文化認同。

最后,隨著兵團農場小城鎮(zhèn)建設和互聯(lián)網的普及,加之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興起的時代大背景,新疆兵團文化要想重塑影響力、適應新媒介的傳播方式,就必須進行文化形態(tài)的更替。一方面,“軍墾第三代”身處大眾文化、大眾傳媒占據(jù)支配地位的時代語境下,耳濡目染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以身體快感、時尚狂歡、娛樂至死為特征的當下流行文化消解深度模式,離析瓦解傳統(tǒng)價值觀念,質疑宏大敘事的社會文化意義。這樣一來,“軍墾第一代”鑄劍為犁、“獻了青春獻子女”的偉大奉獻精神在“軍墾第三代”看來只是一種“神話”,一種遠離現(xiàn)實情境的道德說教。與此同時,單純依靠精英文化(比如屯墾文學)傳播屯墾戍邊精神的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以影視為主導形式的大眾文化成為弘揚兵團精神、建構新形勢下屯墾戍邊文化認同的理想載體。近年來,《熱血兵團》《戈壁母親》《走天山的女人》《烈日炎炎》等屯墾題材影視劇形成集群效應,備受矚目。屯墾題材成為影視劇挖掘的富礦,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充分把握時機,以大眾文化的敘事模式、借助電影電視的傳播媒介,將屯墾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yè)很好地結合起來。這其中,如何有效接合(articulate)消費主義的歷史情境、兵團的紅色文化內核以及受眾的期待視野,成功地實現(xiàn)屯墾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既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市場化改革與兵團高度計劃管理體制形成了急劇的張力,兵團人口結構的變遷導致兵團人的主體構成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兵團屯墾戍邊認同的代際差異也致使新疆當代屯墾文化的主體性遭遇困境。為了建構一種契合于時代變遷的文化認同,新疆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記憶在當代文化生產(文學、以影視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口述史、博物館等)中被持續(xù)性重構與書寫。因此,要詳細考察兵團文化認同的建構策略,就必須重返這些再現(xiàn)的文本,借助于文本細讀與話語分析,發(fā)掘出那些蘊藏在文本深層的再現(xiàn)政治及其文化意義。

首先,應當以小說和報告文學這兩種在20世紀90年代兵團文學中最具影響力的文類為對象,考察兩種文類各自的演進脈絡及其創(chuàng)作概貌,集中關注兵團小說與報告文學在表述對象、主題呈現(xiàn)等方面與50至70年代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及80年代知青小說、改革文學的承繼關系,凸顯其對于“兵團代際形象”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屯墾生活的勾描,并從90年代的社會歷史語境出發(fā),結合作者的文化身份、文本敘述技巧以及此時期的文學熱點事件,分析本階段兵團小說、報告文學對于屯墾戍邊歷史記憶的重構。

其次,以《熱血兵團》《戈壁母親》等近年來頗具影響的屯墾題材影視劇為研究對象,將這些影視文本放置在文化懷舊、消費主義、重寫紅色經典的歷史情境下,追溯屯墾題材影視劇在新疆軍旅題材影視作品序列中的文學脈絡,凸顯文化生產機制的維度,比較分析兵團自我書寫與外部投拍影視劇之間的關聯(lián)互動,闡釋這種互動對于兵團的自我身份認同的影響。

再次,以《當代新疆屯墾口述史》《西部女人事情》等(準)口述史為研究對象,探析在口述史這種具有跨文類意義的歷史敘述與歷史文本中,個人經驗與集體記憶之間的關聯(lián)。面對歷史的大敘事,個人經驗與個體記憶如何選擇?敘述主體如何講述?口述歷史如何啟動記憶/失憶機制,重構一種當下的歷史敘述話語實踐?通過對屯墾口述史的細讀,探究這些文本生產的社會機制與文化認同的建構,在復活各種邊緣的歷史記憶的同時,直面與屯墾戍邊歷史相交織的性別政治與民族國家話語。

最后,以軍墾博物館、艾青詩歌館、軍墾第一連等屯墾歷史的記憶符號為研究對象,詳細考察博物館作為一種被展覽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何承載起“觸媒”功能,喚起人們對于兵團初創(chuàng)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象,通過重組歷史記憶的片段,有效借助日常生活的儀式敘事,將個體記憶上升為特定時期的集體記憶,進而服務于文化認同的建構。

應當說,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學界開始關注新疆兵團屯墾文學與屯墾題材影視劇,從文本敘事、期刊研究乃至文化分析的維度,探析此類文化文本的文學史價值、地域文化意味以及視覺再現(xiàn)的文化政治,取得了一系列比較有分量的成果。相比之下,新疆屯墾口述史的理論與實踐顯得相當滯后,甚至可以說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留下了難以彌補的缺憾。截至目前,有幾部影響力較大的報告文學將視角聚焦在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與當下,比如豐收的《藍月亮》《綠太陽》《最后的荒原》《鑄劍為犁》《西上天山的女人們》《王震和我們》,盧一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雖然這些作品大多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原型,有的甚至輾轉天山南北,做過大量實地走訪,但它們也只能算作“報告文學”或者“紀實文學”,具有文學審美價值卻無法作為史料參考。此外,張呂、朱秋德編著的《西部女人事情》冠以“赴新疆女兵人生命運故事口述實錄”的副標題,但由于該書訪談者眾多,對提問標準的把握參差不齊,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本該避免的訛誤,因此算不上嚴謹?shù)摹翱谑鰧嶄洝?。事實上,兵團各相關機構長期以來都在進行零星的口述整理,相關內容收錄在團場史志、報刊專題或者博物館內部資料,但由于太過分散,未能產生應有的影響。姚勇等學者在研究兵團歷史的學術專著中附錄了若干口述訪談,比如《湘魯女兵在新疆》。從整體上看,王小平主編的《當代新疆屯墾口述史》比較規(guī)范并且受到學界重視,該書作為“新疆通史”的階段性成果,采訪對象集中在離(退)休前擔任過兵團所屬各師團主要領導的軍墾老人,以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視角追述兵團往事。這部“口述史”在行文框架上與新疆兵團的歷史變遷緊密對應,為史書記載的一些歷史事件增添了鮮活生動的材料,是對新疆屯墾史的有益補充。但毋庸置疑的是,這部“口述史”或許受限于課題的總體要求,預設性太強,文字整理加工的痕跡比較明顯,尤其是缺乏普通人的聲音,未能觀照到草根大眾的日常生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兵團日報》在“星期刊”辟有專欄“實錄兵團”,結集出版了《老兵故事》(王運華主編)等頗有分量的史料叢書。

“口述史”不等同于一般性的訪談錄、回憶錄、口述實錄,它有自己相對清晰的發(fā)展脈絡、操作規(guī)范和價值倫理。1942年,美國人喬·古爾德發(fā)明了“口述史”(oral history)這個術語,后來被哥倫比亞大學內文斯教授加以推廣利用。內文斯頗具慧眼,率先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全美第一個口述歷史研究機構,從此哥倫比亞大學被尊奉為口述史的重要發(fā)祥地。1967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口述史協(xié)會(OHA),該協(xié)會制定了口述史操作規(guī)范及道德倫理。20世紀70年代,隨著“公眾(共)史學”(public history)的興起,“口述史”愈益頻繁地運用于婦女生活史、勞工運動史、城市街區(qū)變遷、少數(shù)族群日常生活等微觀場域,以“自下而上”的觀照視角為官方正史提供“另類聲音”。

“口述史”在中國最先是用作社會調查的一種手段,在書寫“家史、廠史、社史、村史”當中發(fā)揮作用,如今廣泛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城市研究、大家族研究、影像紀錄等領域,代表性的成果有定宜莊的《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最后的記憶:十六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劉小萌的《中國知青口述史》,何蜀的“文革口述史”,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的“抗戰(zhàn)老兵口述史”,深圳市政協(xié)發(fā)起的“深圳口述史”等。當前,以“口述史”“口述實錄”命名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其中大多數(shù)都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訪談錄”“回憶錄”“紀實寫作”,距離嚴謹規(guī)范的“口述史”相去甚遠。那么,“口述史”究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特質呢?

筆者不揣淺陋,姑且談幾點認識:首先,“口述史”有意突破“自上而下”的精英史觀,將歷史話語權賦予大眾,其根本要義就是“共享話語權”?!翱谑鍪贰币晕淖钟涗?、影像、聲音等方式保留“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言說,尤其注重將視角投向婦女、底層勞工、少數(shù)族裔、亞文化群體、草根大眾的日常生活等微觀情境,有效彌補權威檔案、歷史文獻主要關注宏大敘事的不足,張揚一種邊緣立場和人文關懷,在城市街區(qū)、村落變遷、女性生活、災難記憶等領域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次,“口述史”強調大眾參與,渴望聆聽大眾的聲音,人們甚至經常引用卡爾·貝克爾的名言“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試圖表明這是一個大眾狂歡、草根寫史的年代。誠然,每個人都擁有“書寫歷史”以及“被歷史書寫”的權利,個體的經驗、個體的生命故事,都有資格進入歷史的觀照視野,但這并不意味著“口述史”沒有門檻。“人人都來做口述史”,前提是“口述史”從業(yè)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歷史專業(yè)素養(yǎng)、積極主動的溝通應變能力、合理規(guī)范的口述史整理技巧,同時還應當嚴格恪守口述史的倫理道德,比方說尊重受訪者的知情權。再次,“口述史”的選題通常是“地方性”的,很少用來處理普泛性的話題,因為這樣有便于在口述文本中創(chuàng)建一個共用空間,讓不同的個體經驗在此參照比對,形成有關某個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或者特定空間的多維視角。最后,應當理性看待“口述史”的真實性,并在此基礎上合理評估“口述史”的價值。正如瓦爾特·本雅明所指出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清單”。歷史本身就是一種敘事。無論是以權威面貌示人的檔案文獻,還是個體憑借記憶講述的口述資料,都不可能完全客觀真實,這種“真實”永遠只能是一個相對的理解。一方面,隨著記憶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記憶”不僅是一個再現(xiàn)的“文化文本”,它同時還關聯(lián)著“行為、表演、實踐的場地”,“記憶相對于以單個集體為單位的歷史來說,是一個復數(shù)的概念,它較統(tǒng)一性更趨向差異性。每個記憶由于立場不同,都是個體的、部分的,并由此決定了什么被遺忘、什么被記起”。記憶能否被成功激活?記憶中儲蓄的材料能否盡可能擺脫屏蔽?如何處理受訪者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如何在受訪者欲言又止的時候迅速拋磚引玉?如何應對受訪者講述中的錯誤信息、無效信息甚至是有意而為的虛假信息?這些情況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要求訪談人做到“知己知彼”,擅于結合具體情景調動氛圍,發(fā)揮積極的觸媒效應,比方說訪談人要詳細了解受訪人的背景信息,要提前熟悉訪談主題并盡可能查閱相關檔案文獻以便和受訪者的講述相參照,既要善于傾聽受訪者的講述,也要隨時緊扣談話主題,抓住時機提問,做到收放自如。另一方面,口述史料作為檔案文獻的一種補充,我們在運用的時候應當加以認真甄別篩選,注重兩種不同來源史料之間的參照比對。“口述史”的魅力,不在于它能夠提供又一套戴著權威面具的話語,而在于它為同一歷史事件的闡釋提供了多元視角、多種可能,在眾聲喧嘩的復調場域中逼近歷史的“真相”。

基于本書著者對“口述史”的上述認知,《穿過歷史的塵煙:新疆軍墾第一代口述史(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首先,這部口述史的訪談對象集中在新疆軍墾第一代,即20世紀五六十年代響應國家號召,從不同渠道進疆的兵團職工。“口述史”充分關注到受訪者來源的豐富性,嘗試全景式展示每位受訪者的人生命運故事,重點突出受訪者在新疆兵團的生產生活經歷,通過引入新疆當代風云變幻的歷史坐標,探察個體命運與大歷史之間的關聯(lián)?!翱谑鍪贰狈譃樯舷虏浚喜總戎乇苯鴪F,下部轉移到南疆兵團,訪談對象以普通職工為主,同時考慮到受訪者的性別、籍貫、家庭背景、來疆原因、從事職業(yè)等因素,即便是采訪陶先運、金茂芳這樣頗有名氣的老軍墾,我們也盡量避免重復既有新聞報道的內容,在口述的廣度和深度上下足功夫。針對“伊塔事件”這樣的重要史實,我們采取“四人談”的方式,邀約受訪者從不同視角回憶事件的前后經過,形成“交叉互現(xiàn)”的效果。

其次,這部口述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簡單概括為“四類故事”,即“男人的故事、女人的故事、孩子的故事、動物的故事”。究其詳,本書收錄的口述史包括楊新三、唐克英、劉繼華、武來銀、胡友才這樣的戰(zhàn)斗英雄,他們或參加過紅軍,或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或在新疆的歷次剿匪行動中屢建奇功,真可謂“旌旗獵獵向雄師,黃沙莽莽追窮寇。戎馬倥傯守邊土,胡楊深處唱大風”。除了戰(zhàn)斗英雄,還包括那些辛勤耕耘在農業(yè)生產、文化教育領域的軍墾戰(zhàn)士,比如“戈壁灘上育新苗”的劉方針、“夢里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的鄒立仁、“渡盡滄桑話當年”的王興富。此外,這部口述史凸顯了新疆軍墾第一代女性的“戈壁母親”群像,她們當年從湖南、山東、廣西等地西上天山,在這孤寂荒蕪的茫茫戈壁上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使得屯墾事業(yè)由“一代而終”變?yōu)椤笆来蛪ā?。陶先運、華淑媛、戴慶媛、杜頌先等湘妹子不畏艱難、敢想敢做,她們或是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或是新疆最早的農藝師,或是兵團會計行業(yè)的奠基人,或是共和國第一代維漢女翻譯,可謂“歲月如歌無怨悔,持籌握算建功業(yè)。踏冰臥雪傲昆侖,巴別塔上放歌聲。萬里悠悠西北望,莫向瀟湘望故鄉(xiāng)”。金茂芳、劉文卿、黃明德、倫瑛等山東、廣西來疆女性豪爽大氣、誓爭先進,她們或勇當勞動英模,“巾幗墾荒尚功偉,誰言女子非英物”;或戍守大漠深處,“風雨南疆顯豪情”;或堅守在最平凡的崗位,“世間無限丹青手,要留清氣滿戈壁”。這是一部關于女性命運、屯墾戍邊歷史與民族國家建構的史詩,那些風云激蕩的歲月,那些悲情無助的“組織婚姻”,那些孤絕痛楚的“文革”記憶,那些變幻莫測的邊境往事,縱然已消隱在歷史深處,卻通過當事人或見證者的口述,鮮活再現(xiàn),歷歷在目。關于“孩子的故事”,我們可以跟隨劉文卿的講述,走近20世紀50年代初“軍墾第二代”的童年成長經歷。關于“動物的故事”,既有戈壁灘上遭遇狼和蛇的創(chuàng)傷體驗,也有“革命蟲”(蚊子)這樣的勵志情節(jié)……

再次,這部口述史采取現(xiàn)場對話體,融入“表演民族志”理念,力求充分呈現(xiàn)訪談的整體背景,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受訪人的講述,以括弧補充的方式再現(xiàn)受訪人在口述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動作及其對周圍環(huán)境的自我調適。每篇口述文稿末尾附錄一個簡短的“后記”,訪談人在“后記”中詳細交代訪談背景及訪談人的主體性思考。針對某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政策文件等,采取查詢既有檔案文獻資料,以注釋的方式與口述史料達成交叉共振。

最后,這部口述史融匯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及漢文學12-1班的部分本科生參與了本課題,有的曾多次跟隨我到石河子、奎屯等地采訪,有的參與了訪談錄音的初稿整理,他們嚴肅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及其對新疆軍墾事業(yè)的滿腔熱忱讓我深深感動。在此,我鄭重寫下他們的名字,真誠感謝他們?yōu)檫@部口述史付出的艱辛努力:鄭豆豆、劉雪寧、胡佳佳、程遙、史津銘、潘旭、馮亞亞。

2015年10月1日于哈密

  1.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屯墾思想研究會編:《中國歷代屯墾資料選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屯墾思想研究會編:《中國歷代屯墾資料選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
  3.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屯墾思想研究會編:《中國歷代屯墾資料選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
  4. 詳論可參見李福生主編:《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上卷),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頁。
  5. 張安福、郭寧等著:《唐代的西域屯墾開發(fā)與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
  6. 張安福、郭寧等著:《唐代的西域屯墾開發(fā)與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年版,第42~52頁。
  7. 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頁。
  8. 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55頁。
  9. 張安福:《歷代新疆屯墾管理制度發(fā)展研究》,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頁。
  10. 趙予征:《絲綢之路屯墾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頁。
  11. 李福生主編:《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上卷),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3頁。
  12. 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頁。
  13. 張安福、郭寧等著:《唐代的西域屯墾開發(fā)與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頁。
  14. 有關新疆兵團文化的特征,可參見高靜文、張春霞:《兵團文化的特征及其當代價值》,載《新疆社科論壇》2010年第4期;王小平、安曉平:《論新疆屯墾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新疆文化發(fā)展史中的地位》,載《塔里木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15. 本書對于軍墾代際的劃分,采取學界通行的模糊劃分法,即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進疆的這一批為“軍墾第一代”,以這一時段出生并且在兵團長大、留在兵團服務的為“軍墾第二代”,80年代后出生的軍墾后代基本上劃歸為“軍墾第三代”。但“軍墾第三代”的命名本身很有問題,“軍墾新生代”的提法可能更加合理。此外,筆者近兩年來輾轉天山南北尋訪軍墾第一代,通過對數(shù)十位老軍墾的訪談,發(fā)現(xiàn)“軍墾第三代”對屯墾戍邊的歷史產生了很深的隔膜,他們甚至不愿意了解或者不相信爺爺奶奶這一輩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事跡。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為了與學界通行的說法保持一致,絕大部分使用“屯墾”一詞,其實新疆兵團的當代屯墾事業(yè)更適合使用“軍墾”的說法。
  16. 劉月蘭、汪學華:《1954—2005年新疆兵團人口發(fā)展特點及制約因素分析》,載《西北人口》2008年第1期,第100頁。
  17. 劉月蘭、汪學華:《1954—2005年新疆兵團人口發(fā)展特點及制約因素分析》,載《西北人口》2008年第1期,第101頁。
  18. 近年來,新疆兵團農場積極推廣機械采棉,對內地季節(jié)性摘棉工的需求大幅減少。
  19. 如今,新疆軍墾第一代大多步入耄耋之年,有些老人已經去世,有的雖然尚健在,也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清晰回憶和講述往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疆軍墾第一代口述史”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工程。
  20. 比如,該書將口述者“鄭佩蘭”誤寫為“關佩蘭”,訪談地點也不準確。
  21. 著名華裔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他在口述史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代表性作品包括《胡適口述自傳》《張學良口述歷史》《李宗仁回憶錄》等。
  22. 2015年7月,筆者參加了由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公眾(公共)史學高校師資培訓班”,聆聽了Philip Scarpino教授、李娜研究員等學者有關口述史的系列講座。筆者對口述史的基本認識,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這次師資培訓班,特此指出并致謝。
  23.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