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餐館吃自助餐,忽有個奇怪的聯(lián)想,覺得很多人吃自助餐的過程仿佛人生的縮影:初時饑腸轆轆,大魚大肉飛快進肚,仿佛青年之血氣方剛;漸漸不餓了,轉(zhuǎn)為精挑細品,仿佛中年之沉穩(wěn)老練;最后吃飽了,開始打嗝剔牙,仿佛老年之蹣跚遲暮。正聯(lián)想著,驚覺鄰桌的人不見了,兩位服務(wù)生正把他們留下的東西清理掉……
小時候玩具少,往往須自力更生才行。比如,撿塑料眼藥水瓶當(dāng)水槍使,為此常在池塘邊尋覓。有一回撿到一個體積稍大的,簡直就像拿到了“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興奮得連續(xù)把玩多日。而如今的女兒,哪怕花幾十美元買一個她中意的玩具給她,也頂多能歡欣兩三天,從中得到的快樂似乎還趕不上我當(dāng)年撿到一個大眼藥水瓶。
曾羨慕過職業(yè)作家,覺得他們自由,可閑居鄉(xiāng)間,不必為求職而擠往都市。但后來看過一些有關(guān)作家——包括網(wǎng)絡(luò)作家——生存艱辛的文章及報道,最近又讀了李長聲的《日下書》(該書系短文合集,各篇內(nèi)容偶有重復(fù),但對日本作家及出版界的激烈乃至殘酷的競爭有很深入的介紹,值得一讀),又不禁感慨不必為飯碗而寫作也是一種自由。
看到新聞標題“瓊瑤75歲生日發(fā)表感言”不禁吃了一驚:這么老了?細一想,可不得是這個歲數(shù)了!未曾讀過她的書(曾幾何時,瓊瑤的言情小說成為幼稚的代名詞,讀過也得否認,但確實未讀過),大名當(dāng)然很久以前就聽過,記憶似乎也凝固在了昔日,以為她還是中年人,直到此刻才驚覺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嘆(1)。
懷舊真是一種普遍情緒,也許是因為現(xiàn)狀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未來又太難預(yù)料(對老人來說則是預(yù)料了也沒用,因為看不到了),就只好懷舊。我們常說民國好,民國的魯迅則說民初好,《扶桑書物語》一書中的多數(shù)日本老書蟲(戰(zhàn)前、戰(zhàn)后都有)亦循此例,懷念各自年輕時的社會風(fēng)尚,就連明朝的唐寅都有“人心不古今非昨”之嘆……
「生命只是兩個永恒死亡之間的短暫插曲,即便在這插曲之中,有意識的思維也僅僅持續(xù)并將只持續(xù)一瞬間。思維只是長夜里的一道閃光,但這閃光即是一切?!埂嫾尤R《科學(xué)的價值》
女兒告訴我“plants vs zombies”(植物大戰(zhàn)僵尸)游戲中有一個“看報紙的僵尸”,報紙被砸破后會發(fā)怒,并狠狠地沖上前來。我大感好奇,讓她演示給我看,還果真有!不禁為游戲設(shè)計者的幽默喝彩,同時荒謬地想:倘若死人真會變成僵尸,那像我這種人死了之后多半就會變成“看報紙的僵尸”吧。
落后時代者會被淘汰;超前時代太多者會成為未來史學(xué)家的鉤沉對象,但在自己的時代也許只能當(dāng)個“高處不勝寒”的寂寞者;跟隨時代者是普羅大眾,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唯有略微超前時代,并有魄力和能力將超前部分變?yōu)楝F(xiàn)實者——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等——才是萬眾矚目的弄潮兒。
忽然很懷念看不懂微積分的年代(那時曾跟一位朋友戲稱積分號為“海馬”),摩挲著那些看不懂的書,滿懷憧憬;也懷念剛學(xué)會微積分的感覺,仿佛攀上一座山崖,看見了天邊的霞光。
有時想到在微博上花費了不少時間,有一種玩物喪志的愧疚感,但轉(zhuǎn)念又想,我已多年不寫信,甚至連電子郵件也不常發(fā),電話也不常打。相比之下,前輩文人雖無微博,在寫信上卻往往花費大量時間,甚至為一封信耗去幾天也是常有之事。這么一想就又心安了——人有時難免要耍耍這樣的安慰和自欺。
很多老人不熟悉電腦,在我這種已不年輕但還愿混充年輕人的人眼里,那是落伍;年輕人手機使用熟練,兩指打字讓我眼花繚亂,但我不羨慕,因手機宛如電腦,卻小得沒了電腦的味道。忽有一天,見“落伍”老人董橋的一句話,說用電腦查資料“沒了讀書的味道”,才驚覺跟我不熟手機是一個理兒,原來落伍竟是這么不知不覺!
有的時候,因走路慢了些許,而錯過五分鐘一班的公交,既而又錯過半小時一趟的火車……也有的時候——比如昨天,我和同事一同步出辦公室,同事飛奔往前,待我緩步來到電梯前,卻見他正皺眉猛點按鈕,兩人一同步出姍姍來遲的電梯,他又飛奔往前,待我緩步來到第一個路口,又見他正切齒瞪著紅燈……
想找一張新年漫畫,卻看到下面這幅,頗有感觸。歲月的流逝正如張愛玲所說:“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dāng)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后是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然后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我大概正處于“越來越快”的階段吧,就以此圖與大家共勉,并??鞓罚?/p>
這幅圖還讓我想起了一些有關(guān)人生的悖理話來,比如康德曾說:“當(dāng)我需要女人時,我養(yǎng)不起她們;當(dāng)我養(yǎng)得起時,我不需要了?!焙m曾說:“以前想買書而買不起,等到有了地位可以買得起的時候,你倒不要去買,大家都會送給你的。”好多事都像沙漏似的,一頭滿時另一頭空。
今天的老年人懷舊時,若翻開《安徒生童話選》《一千零一夜》等,重溫童年之喜好,年輕人看見了并不會覺得奇怪;但今天的年輕人老了之后,若出于懷舊的目的,以白發(fā)之身重溫SimCity(模擬城市)、Doom 2(毀滅戰(zhàn)士2)、Civilization(文明)、仙劍奇?zhèn)b傳、魂斗羅等,不知未來的年輕人是否會詫異?
以前遇到不喜歡的事,比如軍訓(xùn),若希望時間過得快些,便常在心里玩一個小把戲:比如過了1/2時安慰自己說:快了,過去的日子再過一遍就結(jié)束了;過了2/3時則是:快了,過去的兩天壓縮成一天過就結(jié)束了……如此便覺得不喜歡的日子所剩無多。40歲時才發(fā)覺這把戲還可以反過來玩:過去的日子再過一遍就結(jié)束了!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剿滅四大門派后,在朝陽峰頂哈哈大笑,說道:“但愿千秋萬載,永如今日……”其實,我也有某些時刻是希望“永如今日”的,比如夜深人靜在燈下讀書時,大雪紛飛在屋里品茶時,花紅柳綠攜全家出游時,等等,雖無任老爺子那樣的大出息,但人生只要時時能有“今日”值得挽留的感覺,也就知足了。
今年是我出國20年的年份。人們常說“歲月如梭”,其實歲月豈止“如梭”,簡直就是刀。20年來,多位親友已然過世,歲月于他們,是殺人的鈍刀;20年來,多少清純女孩變成了世故大媽,歲月于她們,是整形的手術(shù)刀。唯一不知不覺的,是自己的改變,歲月于我,是懸在頭頂?shù)目斓?,不知何時將會落下……(2)
由于時差關(guān)系,回紐約后的最初幾天凌晨兩三點就會醒來,且很難再睡著。腦子里近乎隨機的念頭如真空里的虛過程一樣此起彼落,就連提醒自己“不要想”本身也成了一種念頭,還連帶想起了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不知不覺間越想越遠……及至驚覺自己還在想,很多分鐘已經(jīng)過去——算是我的失眠故事吧。
我念中學(xué)時,咖啡剛進入中國的小資家庭,我家不夠小資,但有親戚夠,于是有幸品嘗過幾回。那時就連調(diào)咖啡的糖在我眼里都透著異國風(fēng)情——因為是方塊形的。口感則完全夠得上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味道好極了。奇怪的是,出國20年,在咖啡大國美國喝了無數(shù)次咖啡,卻從無一次能接近昔日印象,是記憶欺騙了我?
每次看到極老的老人,在感慨其長壽的同時都會生出一種悲涼的感受,覺得衰老而不聽使喚的軀體真像一具牢籠。張愛玲說“人老了大都是時間的俘虜……隨時可以撕票”,其實每個人一出生便也是軀體的囚徒,不僅隨時,而且注定會被撕票……
細想想“不聽使喚”還算好的,倘是一具折磨人的病體,那牢籠可就好比傳說中的“渣滓洞”了。更悲涼的是,多數(shù)人早晚得去“渣滓洞”練練……
原以為早已過了喜愛漫畫的年齡,沒想到卻一再地看到令我愛不釋手的漫畫書:前些天提到過丁午的《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讓我極有共鳴——因為我也有個差不多大的女兒;后來看到的錘子的《再見童年》也同樣有共鳴——該書作者貌似還碰巧跟我同齡。
「1979年夏天的一個夜晚,8歲的我突然間夢醒,無端地想到自己最終將會死去,不禁悲傷萬分……想了很久得不到解脫,最終決定一定要好好地活著,并且要快樂,以至從那時起,我就經(jīng)常晚睡,至今如是。我想讓這輩子盡可能多一點時間去體會活著的感覺……」——《再見童年》開篇
「今年的某個時刻,有人在長沙的酒吧里一把抓住我的手,告訴我他是我的小學(xué)同學(xué)。我搜尋所有的記憶后陌生、茫然但親切地跟他干杯……恍惚間,我聽見年華似水流過我們的身體,在我們的唇邊一飲而盡……」——《再見童年》第二部分引語
年終臨近,節(jié)日氣氛漸濃,卻再次感慨人生太短,才學(xué)了這么點東西,還有那么多書沒讀,時間就過半了……
在GPS(3)(全球定位系統(tǒng))時代才開車的我已離不開GPS。每次開錯路,GPS都會用柔和的女聲重新指路,有一回我不禁感慨道:“余生也早,看不到科幻小說里的機器人了,迄今為止最接近的恐怕就是GPS,能對我的行為做出反應(yīng),且跟機器人一樣永不生氣,永不厭煩,不管我怎么做,都只會溫柔地適應(yīng)我……”這時,副駕駛座上的那位“哼”了一聲……
一個人小時候有很多愿望——比如買個玩具什么的——要靠大人來滿足,成年后則該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爭取所愿望的東西,而不該再寄望于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愿望。唯一的例外也許就是特定情形下的“安樂死”或“不搶救”的愿望,這是成年人一生最后一個無助的愿望——有可能也是唯一一個。
讀胡蘭成致唐君毅信,見一條編者注云:“胡唐見解相異處甚多……凡唐以長信作覆,表明對某事的態(tài)度之后,胡即不再申辯,此應(yīng)是為顧全友道計?!毕胂胱约阂泊笾氯绱耍c朋友說話,意見相左時往往只辯一兩個回合,不僅是為友道計,更是因為到了這號稱“不惑”的歲數(shù),已經(jīng)知道什么東西是辯不清也沒必要辯的。
冬意漸濃,上午送女兒學(xué)所謂的“才藝”,等候期間點上杯咖啡,曬著暖暖的陽光,坐在窗邊讀書,真是一件愜意之事。今天讀一本東野圭吾小說,讀到湯川副教授(才副教授,日本高校升職咋這么難?)揶揄警察的一句“我沒有騙你們,只不過是你們輕而易舉就誤解了”,不禁會心地笑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啊。
普利策獎得主、美國學(xué)者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遺作《落葉集》(Fallen Leaves)的發(fā)現(xiàn)者約翰·利特爾(John Little)在為該書撰寫的序言中寫道,杜蘭特目睹了人類文明的劇變:1885年出生時,城鎮(zhèn)間的主要交通還靠馬車;1981年去世時,人類已登上月球。想想我自己,出生前人類已登上月球,直到去世也未必有機會看下一次登月。當(dāng)然,其他玩意兒改變不少。
鬧油荒時,想起一家偏僻的加油站,趕過去卻發(fā)現(xiàn)早已大排長龍;堵車時,想起一條僻靜的小路,趕過去卻發(fā)現(xiàn)早已水泄不通;任何一點兒利好消息,趕去時大都已人山人?!@些小聰明真是誰也不比誰差。想做點不隨眾又有生計的事需要些與眾不同的智慧——但又不能離眾太遠,否則無人問津,生計也就沒了。
看見書店里滿坑滿谷的發(fā)財秘訣書,我常會想,即便撇開作者忽悠讀者的可能性不論,那秘訣大概也就像那“偏僻的加油站”和“僻靜的小路”吧。
在高速路上開車,有時看到反向車道堵塞得一塌糊涂,直到幾公里外才暢通——那里的車子正在歡快地飛馳。這時會生出一種逆向時間旅行的奇異感覺:因為我知道他們很快就歡快不起來了,等待他們的是那段長長的堵塞。若真有神話故事中那些洞悉未來的家伙,他們看我們大概就像我看反向車道那些人一樣吧。
科幻系列片《Star Trek》(《星際迷航》)有一集講到作為虛擬程序供船員娛樂用的莫里亞蒂教授(福爾摩斯故事里的大壞蛋)產(chǎn)生了自我意識并控制了飛船。當(dāng)船長最終說服他接受自己只是虛擬程序這一事實后,他有句話簡直說到我的心底里了:“我看到的一切、學(xué)到的一切……讓我著迷,我不想死去。”——這也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最大留戀。
人的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只能看見這令人著迷的世界的短短幾十年的小片段。最有效的彌補則是:讀紀實類書——它向你微觀地再現(xiàn)過去數(shù)千年間別人看見過的小片段;學(xué)自然科學(xué)——它讓你宏觀地推測過去百億年間發(fā)生過的事情;以及讀點好的科幻——它向你概率性地展現(xiàn)可能出現(xiàn)的未來。
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信息著迷、為信息而活。我曾想就此寫篇文章,后來讀科普及科幻作家克拉克的隨筆集《The View from Serendip》(《塞倫迪普景觀》)時,發(fā)現(xiàn)他有篇文章闡述了同樣的觀點:“人生的目的是信息處理。”
我喜歡回憶。其實,我的人生——乃至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若算作一部連續(xù)劇的話,是不值得看第二遍的。之所以還是喜歡回憶,并且感到溫馨,不是因為情節(jié),而是因為懷念那曾經(jīng)有過的年輕,以及曾經(jīng)跟自己“同臺”過的“演員”。
忘了是誰說過這樣的話(大意):人的知識仿佛圓的內(nèi)部,接觸的未知仿佛圓的周長,知識越多,接觸的未知也就越多。這觀點或可延伸一下:人的知識隨年歲而增多,人的好奇隨接觸未知而增多。結(jié)果是年歲越大,反倒對越來越多的東西有了好奇,而時間和精力卻在走下坡路,真是很大的無奈。
阿西莫夫在去世前不久回顧人生時寫道:“It’s been a good life.”(姑且譯作“此生無憾”吧),他去世后,妻子替他整理出版了一本新自傳,書名就選了這句話。又想起周作人譯完《路吉阿諾斯對話集》后表示心愿已了,“對于世味漸有厭倦之意”。兩者若能合在一起,既無憾又不復(fù)貪戀,當(dāng)是面對死亡的最好心境。
當(dāng)然,實際上很少能做到——活得好的往往貪戀,不貪戀多因活得慘。退而求其次的話,也許是活得好,當(dāng)所剩只有“慘”——如晚期癌癥——時能理智而有尊嚴地選擇死,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人為地延長生命是無味的……到了該走的時候了,“I will do it elegantly.”(我將優(yōu)雅地離去。)——這也是我一向支持安樂死的主要原因。
雖從不追星,但驟見到少年時熟悉的明星的老態(tài),或聽到其死訊時仍不免震動,因為彼此漂流在同一條時間長河里,從中照見了平日里不知不覺的自己的老去……
老人時常會羨慕年輕人,其實年輕人將要度過的一生未必比老人已經(jīng)度過的一生更快樂或更有質(zhì)量。只是再好的東西到了落幕時也終究比不上懷著希望去迎接未知。旅游歸來,在碼頭看見整裝待發(fā)的下一波游客時,偶爾也會生出類似的感慨——當(dāng)然,回家也不差,因此程度上遠不如老人之羨慕年輕人。
快樂仿佛是希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一種張力,若希望與現(xiàn)實離得太近,要什么有什么,張力也就沒了;若希望與現(xiàn)實離得太遠,弦因絕望而繃斷,張力也會沒有。不遠不近、細水長流正好。
跟一位朋友聊天,說起很多北美華人的生活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對方提醒說我有那么多微博粉絲,并不寂寞。我說是的,并且我也喜歡瀏覽器一關(guān)就重回寂寞世界的感覺,仿佛鬧中取靜。
人到中年之有別于以往的一個明顯差別,是幾乎第一次對那曾經(jīng)永遠是“來日方長”的未來究竟有多長有了直觀了解:未來至多就只跟自己已經(jīng)度過的那點兒日子一樣長。由此也開始對一些以往可以安心放入那個容量無限的“來日方長”八寶箱里的未讀的書、未做的事產(chǎn)生了緊迫感。
如果有兩種食物,一種好吃,一種不好吃,必須都吃,我會先吃不好吃的;如果有兩件事情,一件喜歡,一件不喜歡,必須都做,我會先做不喜歡的。如此,則前半部分可以因憧憬而沖淡,后半部分可以因輕松而加強?!上в屑幌矚g的事情卻沒法先做完了再去做別的事情,那就是死亡……
在某中餐館吃午飯,電視上在放《艦在亞丁灣》,一老者死前想見為國出海的兒子,眾演員一通煽情煽得我起雞皮疙瘩。在這方面我是超級另類,親友死前愿循例到場,自己死前卻不希望圍一圈啼哭之人。我愛看家人笑,怕見他們哭,也不愿旁人圍觀我奄奄一息的狼狽相。這話不到死時大約也作不了數(shù),姑錄于此備考。
大年初一,生平第一次乘救護車進了醫(yī)院。昨天閃了腰,今晨痛到無法起床,只得打了急救電話,片刻醫(yī)生護士趕來,將我保持一個基本不痛的姿勢從二樓抬下。天公不作美,下著小雪。身蓋白布的我躺在移動床里被移出屋外,仰望鉛灰色的蒼穹,雪花片片飄落臉上。轉(zhuǎn)頭看去,居然來了兩輛救護車和一輛警車,不禁有些感動。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常人怕是連“夕死,朝聞道可矣”(即死前猶有好奇好學(xué)之心)都做不到。我自問有“朝聞道”的好奇,卻無“夕死可矣”的境界。不過,若能用一年的壽命換取一天的“聞道”,看看終極規(guī)律——如果有的話——的模樣,看看外星智慧生命——如果有的話——的星球,等等,我倒是愿意的。
紐約法拉盛是華人的聚居區(qū),尤其是華裔老人的聚居區(qū),街上蹣跚而行的老人特別多。今天去法拉盛辦事,事畢拐進一家餅屋喝茶,大屏幕電視上正在播放某韓國美女組合的勁歌熱舞??粗切┟利惖娜蓊?、雪白的肌膚、柔軟的腰肢,又想起滿街的蹣跚老人,忽然覺得年輕女子真的很像花朵——從終將凋零的意義上講。
人生太短,多數(shù)人只能伴一種職業(yè)終老,仿佛在一個大游樂場里才玩了個小角落就夜幕降臨了。
對未來的想象永遠有悲觀樂觀之分。在悲觀的版本里,主旋律是環(huán)境惡化、資源枯竭,乃至世界大戰(zhàn)……我們恐怕要慶幸自己活不到那一天;在樂觀的版本里,則未來的人們大概會憐憫我們今天的生活,憐憫我們出門居然要親自駕車,在家居然要親自下廚,甚至有那么多家庭為了誰下廚這種雞毛蒜皮之事鬧得不可開交……
有時候,偶然路過早年熟悉卻闊別已久的地方,比如一個公園、一段長橋、一條散步小徑、一座購物中心……想起昔日留下過的歡聲笑語,忽然會有一種傷感。生活雖不能說今不如昔,但今終究替代不了昔……很早就知道赫拉克利特那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以前視為哲學(xué),漸漸才覺得,那其實是人生。
有博友說我的人生隨感太傷感,其實在我眼里傷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一方面是對過去時光的肯定(唯有值得留戀的時光之逝去才值得傷感),另一方面則是提醒自己好好體驗和珍惜當(dāng)下。在容易因重復(fù)而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傷感每每讓我重新覺出生活的可親。
年輕時可慶賀之事真多,生日、升學(xué)、放假、畢業(yè)、結(jié)婚……有事沒事都可樂——而且是自己樂。老了不免有些變味:過生日是提醒自己老了一歲,做大壽是昭告親朋老了十歲,病愈是滑坡途中稍遇阻礙……看鮮花、美酒、蛋糕和一屋子笑逐顏開的年輕人圍著表情呆滯的老壽星慶賀的場景,常有一種只為別人添樂子的感覺。
這些天從父母處聽來的長輩消息全是壞消息:誰誰坐輪椅了,誰誰臥床了,誰誰切除什么了,誰誰植入什么了,誰誰中風(fēng)了,誰誰去世了……以往聽這類消息哪怕難過也不驚悚,因自己還年輕,大病和死都是與己無關(guān)的遙遠概念。隨著年齡增大,感受漸漸不同了,如今用一句不恰當(dāng)?shù)某烧Z來形容的話,說“兔死狐悲”亦差不太多了。
頂著冷風(fēng)、迎著朝陽,在站臺上等火車上班。翻看微博,卻見地球另一邊的人們已酒足飯飽,蜷在沙發(fā)上暖暖地享受著周五之夜,忽覺得球面真好玩。
酷暑的季節(jié)天天都同樣悶熱,有一種熱天永無盡頭的感覺,然而到了一定日子之后,一兩場雨落下,暑氣便散了,涼意以無可遏制的步伐侵蝕了過來。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也是如此,天天鍛煉,仿佛哪天都不會比前一天跑更少的路,然而過了一定歲數(shù)之后,一兩場病下來,身體便差了,老態(tài)將以無可遏制的步伐侵蝕過來。
永生其實是最可怕的——起碼在我們這個加速膨脹的宇宙里。永生者一開始確實令人羨慕,但若干年后,人類將消亡;數(shù)十億年后,地球?qū)⒈惶柾淌?;?shù)百萬億年后,所有星星都將不復(fù)存在……別看時間那么長,一切有限現(xiàn)象相對于永生都只是一瞬,此后便只留下永生者在無窮無盡的黑暗和冷寂里煎熬……還有人羨慕永生嗎?
不知道無窮大意味著什么,就不會明白永生有多可怕。
我們的宇宙有著138億年的漫長過去,還將有更漫長的未來。在這如此悠遠的時間長河里,每個人只分得短短幾十年的觀察機會,沒什么比意識到這一點更讓人珍惜時間的了。
對一個獨立思考者來說,世界是一所學(xué)堂,可以跟所有人互稱同學(xué),但絕不跟任何人攀為同志。
我是一個不愛讓腦袋“閑置”的人,走在路上若沒什么特定的東西要思考,便會就看到的景物隨便產(chǎn)生些聯(lián)想,仿佛真空里的漲落。紐約某些街區(qū)能看到不少廢棄的廠房,透過破碎的窗戶望得見里面的陰暗衰敗,我卻會聯(lián)想到廠房落成時的歡聲笑語、觥籌交錯、躊躇滿志……那些人、那些事,都沖散在了光陰里。
(1)這條微博發(fā)布于2013年4月20日。
(2)這條微博發(fā)布于2014年2月22日。
(3)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