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誰是道德主體?——寓言和動物史詩中的道德說教

中世紀英國動物敘事文學研究 作者:張亞婷 著


第一章
誰是道德主體?——寓言和動物史詩中的道德說教

12世紀的英國處于多種語言(中世紀英語、盎格魯-諾曼語、拉丁語等)、多種文化(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諾曼文化、北歐文化、不列顛文化等)、不同人群(不列顛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皮科特人、蘇格蘭人、諾曼移民等)互動、交織的特殊時期。12世紀到13世紀,中世紀英語并非文壇的主導語言,用盎格魯-諾曼語和拉丁語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并占據(jù)核心位置,寓言故事在修道院和宮廷之中特別流行。布萊克翰指出,寓言故事的特點是簡短,內(nèi)含矛盾且有效、生動地表征了一個人人皆知的真理或道理。它包含三種因素:觀點、形象和表述。觀點包含在形象之中,形象就是隱喻性的表述,隱喻存在于正式的敘述之中。[1]詩人瑪麗、奧都、尼格爾在繼承伊索寓言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個性化創(chuàng)作?,旣愑冒桓耵?諾曼語書寫了《寓言故事》,奧都用拉丁語書寫了《寓言故事》[2],尼格爾用拉丁語書寫了動物史詩《愚人之鏡》[3]。瑪麗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她熟悉的宮廷,奧都的目標讀者是神職人員,通過寓言故事來諷刺和鞭笞教會。尼格爾同樣鞭笞當時的教會和世俗社會。他們展示出了很強的批判意識和動物倫理意識,書寫了動物作為文本空間中平等的角色及其和人的互動過程,展示了人和動物在不同情景下的情感反應。進一步說,他們展示了個人、社會、自然系統(tǒng)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以動物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社會,因而具備了打通整個社會系統(tǒng)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視角,把動物看作故事的主角,把生活的哲理傳給了大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