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心目中的寧可先生

永遠的懷念:寧可先生追思集 作者:郝春文 編



我心目中的寧可先生

閻守誠

寧可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但我總覺得先生還沒有走,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鮮活地留在我的心里,讓我不由地去回想和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我知道先生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我是山西大學歷史系的學生,讀過先生寫的《論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兩篇文章。文章高屋建瓴的分析、邏輯嚴謹?shù)恼撌龊秃啙嵙鲿车奈牟?,真是史家大手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從此記住了先生的大名。

我見到先生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我在中共山西省委政策調(diào)查研究室工作,先生主持《歷史研究》雜志社工作,到山西調(diào)研,在省委宣傳部開座談會,調(diào)研室是我和劉夢溪去的,夢溪在會上發(fā)了言,我則見識了先生的風采,也就覺得不虛此行,滿意而歸了。

我來到先生身邊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我在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工作,室主任是先生的愛徒張海瀛,我剛到研究室報到,海瀛就指派我到北京師范學院協(xié)助寧先生整理編輯隋唐經(jīng)濟史資料。居然有機會去協(xié)助先生工作,令我喜出望外。

1980年3月,我來到北京師范學院,就住在歷史系的一間辦公室里,在先生指導下,開始認真讀隋唐史的史料,整理有關(guān)這個時代社會經(jīng)濟的資料,同時,聽先生的《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歷史理論》等課程,先生的教誨使我獲益良多。所以,我雖然不是先生的及門弟子,也可以算是私淑弟子吧!特別幸運的是,在這期間,我參加了中國唐史學會發(fā)起,由先生組織、領(lǐng)導的三次大型的歷史考察:第一次是1981年7月15日至9月9日的絲綢之路考察;第二次是1982年7月10日至8月18日的河東兩京考察;第三次是1984年7月14日至8月25日的唐宋運河考察。前兩次考察都是由先生擔任考察隊長,第三次先生雖然因故沒有參加,但在考察之前,先生在胡戟的陪同下沿運河考察路線做了細致的安排,為這次考察的籌備、組織和總結(jié)做了大量的工作。

參加歷史考察,不僅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加深了對偉大祖國的了解和熱愛,增強了研究祖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和責任感,而且也使我有機會和先生朝夕相處,促膝長談,相互了解。記得先生頗有感慨地對我說:“我們現(xiàn)在讀的書,都是十幾年前應該讀的書?!毕壬f,正是我心中所想。不是嗎?要不是“文化大革命”革了“文化”的命,我何至于年過不惑才又重下書帷去解惑呢?

我真正來到先生身邊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1987年夏天,先生來太原參加武則天研討會,會議期間,找我談話,先生說:“我想調(diào)你到我那里工作,我們系缺你這樣年齡的老師。有些問題,你要考慮:一是你現(xiàn)在是副所長,正處級干部,去了,是普通老師;二是你現(xiàn)在有三室一廳的住房,去了,暫時只能給你一間;還有,你在山西多年,一切都熟悉,去了,要重新開始?!蔽抑溃魏芜x擇都意味著放棄,我鐘愛的職業(yè)是當教師,所以,我當時就告訴先生:“我愿意去?!焙檬露嗄ィぷ鞯恼{(diào)動是曲折的,直到1991年3月我才從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調(diào)到北京師范學院。從此,一直在先生身邊從事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和隋唐五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多年來,常受先生的教誨,只是由于自己天性愚鈍,才疏學淺,成績平平,實在愧對先生。

回想起來,我在先生身邊斷斷續(xù)續(xù)也有三十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先生留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應該如何用文字來表達呢?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我愿意盡我所能來回答,我以為:

先生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在運河考察時,8月17日考察隊行至安徽宿縣,先生專程從他正在講學的江蘇徐州趕來看望考察隊隊員,并對安徽省及宿州地、縣三級領(lǐng)導為考察隊提供許多方便表示感謝。考察隊員親切地稱先生為“終身隊長”。先生的這個稱呼在以后的歲月里證明是名副其實的,因為多年來,考察隊員聚會,往往都是在首都師大的先生身邊。曾參加過絲路考察的中國科學院的姚蜀平女士,現(xiàn)在是定居美國的著名作家,她寫的長篇小說《他從東方來》曾獲2011年第一屆華文文學星云獎歷史小說佳作獎。2013年她回國,首要的就是探望病中的先生,并和當年考察隊的朋友聚會。5月8日,她來到首都師大,先生雖身患重病,仍然參加了這次聚會,可見考察隊員們從來沒有忘記過先生。先生病危住在空軍總醫(yī)院,當醫(yī)生剛開始用鼻飼時,先生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有限,他拉著長期在身邊服侍他的女兒的手說:“謝謝,再見!”也向為他治療的醫(yī)生和護士說:“謝謝,再見!”從此不再說話,身邊的人無不為之動容,聽說此事者也無不為之動容。一個人在知道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候,還不忘對幫助過他的人表示感謝、告別,能夠如此理性、優(yōu)雅、淡定的告別生命是多么令人感動啊!先生人格魅力源自何處?我想,在于古人說的道德、文章,或者說品格和學問。因為人一生會遇到許多問題,如職業(yè)、職稱、待遇、住房、婚姻、家庭等等,這些問題雖然要靠自己去奮斗爭取,但結(jié)果如何,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你自己并不能完全決定。只有品、學兩者是完全靠自身的修為,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者,自然富有人格的魅力。

先生是文化素養(yǎng)非常高深的人。作為歷史學家,先生業(yè)務精通,見解新穎,寫過許多影響廣泛的論著,這些不用我細說。我只想說,先生的精神世界廣闊,興趣廣泛,知識淵博。先生有三大愛好:讀書、音樂、美食。先生閱讀面極其廣,就拿讀小說來說,不僅讀中外名著、武俠小說,也讀青年們熱愛的流行小說:言情、驚悚、懸疑、穿越等都在閱讀之列,因此說起文學,先生可以娓娓道來,有分析歸納,也有細節(jié)描述,讓人驚嘆不已。先生知識的淵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于艦艇、飛機、軍械也有深入的了解。和先生在一起,他總是有問必答,而且思維異常敏捷,和先生聊天是一種享受,無形中能夠獲得許多知識。正因為先生有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他在講授《史學理論》等課程時,把抽象的理論和恰當?shù)木唧w事例銜接得天衣無縫,生動有趣。

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先生給人的突出感覺是天資聰明,聰明的人記憶力和理解力都強。的確,先生有極好的記憶力。先生喜好美食,自己卻不會做菜,但說起各大菜系的特點、有名的菜譜,甚至烹調(diào)的方法都講得頭頭是道,而且還能編寫出“寒食樓菜譜種種”等長篇文章,為的是給患病中的愛好美食的老同學以安慰。據(jù)說是“文革”中,先生被集中辦“學習班”,在膳食科長辦公室學習,常翻看書架上的菜譜,就記住了菜肴的各種知識。先生也有很好的理解力。他讀過的小說,不僅能記得內(nèi)容,而且能講出各類小說的特點、異同和優(yōu)劣。我認為,聰明的人雖然天賦記性好,悟性高,如果以此自傲,只能算是“小聰明”;只有天分雖高,還能勤奮刻苦、持之以恒地努力學習,才是“真聰明”。先生就是真聰明,他讀書刻苦,手不釋卷。絲路考察時,我常與先生同室而眠,先生有躺在床上讀書的習慣,常常讀至深夜。平時去先生家,他坐的沙發(fā)前,小茶幾上總是堆滿書籍,先生還不時向我推薦新出的書籍。我認為,“智慧”要比“聰明”更高一個層次。因為“慧”雖然有聰明的意思,有天賦的成分,但“智”卻包含“理性”的意義在內(nèi),理性是要靠品德的修養(yǎng)為基礎(chǔ)的,因為對是非善惡的辨析判斷,待人遇事的寬嚴適度,對自己言論行為的控制,以及對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都要靠理性。先生不僅是真聰明,而且有大智慧。先生能夠從極其復雜的內(nèi)容中概括出簡單的幾點加以說明,有一次,先生和我講到怎樣研究一個問題時,講了三點:一是要了解這個問題在縱向發(fā)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疏通這個問題在橫向上與其他問題的關(guān)系;三是任何問題本身都是有層次的,你要不斷地追問為什么,直到問不出問題。其實歷史研究法之類的問題是可以寫書的,先生簡明扼要概括的這三點對我的啟發(fā)很大,勝讀許多書。先生也能夠從細小、具體的問題看出問題背后的大背景。先生寫的《漢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漫談》就是從三個數(shù)字談起,對中國兩千多年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途徑、規(guī)律、特點進行了分析,并對現(xiàn)在如何形成適合我國具體條件的新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道路提出建議,在史學界有廣泛的影響。還有一件小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絲路考察走到吐魯番地區(qū),住在吐魯番賓館,晚上先生主持開考察隊內(nèi)部的學術(shù)討論會,總結(jié)前段考察的內(nèi)容。會議開始不久,窗外傳來優(yōu)美歡快的歌聲,原來是賓館的服務員在露天舞臺表演歌舞。討論會中不時有人進出,出去的時間比到衛(wèi)生間需要的時間都長,先生也沒有制止。會議結(jié)束時,先生進行了總結(jié),最后面帶笑容說了一句:“開會時出去的人我都知道?!边@句話既是對溜出去看表演的人提出了委婉的批評,也表達了善意的寬容,我認為講得恰到好處,真是“智者”之言。

先生是樂觀、豁達和充滿愛心的人。我是從先生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上感悟到他的樂觀、豁達的。多年來先生疾病纏身,他的二女兒說:作為醫(yī)生,我所知道的病父親幾乎都有,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糖尿病、痛風、脂肪肝、腎功能不全等等。對于疾病,先生一方面積極治療,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不受疾病的影響,依然盡其所能,參加科研與教學,直至病危期間,即使住在醫(yī)院,只要可能,依然堅持寫作。對于來探望他的人,也依然是語言風趣,情緒開朗。當先生眼瞽、耳聾時,幽默地自稱“寧龍蝦(聾瞎)”,后來又聲啞、牙缺,眼、耳、喉、牙四種器官只有一半功能,自號“四半堂”。再后來,加上腦梗、肺病,再改號為“六半堂”,并讓精通書法和篆刻的女婿為“六半堂”寫了一個橫幅,刻了一方圖章。先生在病中的言行反映了他從來沒有被疾病征服,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師母去世之后,十多年來,先生身邊先后換過三個保姆,先生對保姆從不挑剔指謫,也從無怨言,而是非?!奥犜挕保栽谛@內(nèi)的保姆間有“一等好老頭”的美譽,這個“美譽”也來之不易。最后一任保姆在先生病重住院時,日夜陪護,盡心盡力,每當說起先生的病情,常常會潸然淚下,可見先生感人之深。先生一生以教師為職業(yè),靠工資生活,卻把全部積蓄50萬元捐出,設(shè)立獎學金,資助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生。獎學金命名為“成慶華寧可獎學金”,成慶華是先生所敬重的歷史系古代史教研室的長者、同事,逝世多年,先生這樣命名,表達了對成先生的敬愛;獎學金的設(shè)立,表達了對莘莘學子的關(guān)愛;這些存款沒有留給女兒,表達了對她們的真愛,希望她們自強自立。先生的三個女兒不負父母的期望,現(xiàn)在都已成為學有專攻、業(yè)有所成、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獎學金的設(shè)立也表達了先生心中的大愛!

記得先生住進空軍總醫(yī)院,我第一次去看望先生,先生拉著我的手,說了四個字:“不要生病?!边@是一句極普通的話,誰愿意生病呢?但這句話出自先生之口,就極不普通,分量極重,這是先生多年來飽受疾病折磨的痛苦感受,也是對我的殷切告誡和善良期望,我深深為之感動。我也年過七旬,步入晚年了,一定好好保重自己,努力爭取不要生病,自己不要受苦,親人不要受累。

先生的為人與治學,都是我所景仰的,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寫這篇小文,表達我對先生的追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