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大團結、大鼓勁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歌劇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中國歌劇論壇文集:2008 作者:中國歌劇研究會 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 等 編


在大團結、大鼓勁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歌劇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2008中國歌劇論壇閉幕式主題發(fā)言

王祖皆

4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代表:

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以及中國音協(xié)、中國劇協(xié)等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在文化藝術界、新聞界、企事業(yè)界朋友的鼎力幫助下,在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換屆后的中國歌劇研究會與北大歌劇研究院舉辦的2008中國歌劇論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論壇今天就要在北京勝利閉幕了!

本次論壇在謳歌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迎接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歌劇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誕生以來,無論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時代特征、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非常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和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在老一輩歌劇藝術工作者的努力追求下,曾經創(chuàng)造了中國歌劇的輝煌,涌現出如《白毛女》、《赤葉河》、《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星星之火》、《長征》、《小二黑結婚》、《草原之歌》、《紅霞》、《洪湖赤衛(wèi)隊》、《柯山紅日》、《竇娥冤》、《劉三姐》、《紅珊瑚》、《江姐》、《阿依古麗》等一大批優(yōu)秀劇目,影響遍及全國。在“十年浩劫”中,中國歌劇也沒有逃脫被摧殘的命運,跌入低谷。是改革開放的春風煥發(fā)了我們歌劇藝術工作者的青春,30年來,通過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創(chuàng)新,又使中國歌劇逐漸復蘇,勃發(fā)生機,產生了如《星光啊星光》、《芳草心》、《傷逝》、《原野》、《深宮欲?!?、《馬可·波羅》、《黨的女兒》、《張騫》、《素馨花》、《蒼原》、《巫山神女》、《再別康橋》、《我心飛翔》、《雷雨》、《野火春風斗古城》、《李白》等一批優(yōu)秀劇目。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方面,中國歌劇表現出多元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快餐文化影響下,作為高雅藝術的中國歌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

為了進一步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在大團結、大鼓勁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歌劇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中國歌劇研究會和北大歌劇研究院適時舉辦了2008中國歌劇論壇。幾天來,中國歌劇的老前輩和來自全國各歌劇院團的負責人,從事創(chuàng)作、表演、教學和理論研究的歌劇藝術工作者,海外歸來的中國歌劇同仁,還有關心支持中國歌劇事業(yè)發(fā)展的文化藝術界、新聞界、企事業(yè)界的朋友歡聚一堂,把它當作全國歌劇界的一次盛會、全體“歌劇人”的一個節(jié)日來看待,大家精神振奮、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各抒高見,對中國歌劇的創(chuàng)作、制作、演出、市場、教育及管理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論壇以“院團長峰會主題發(fā)言”、“歌劇一度創(chuàng)作和二度創(chuàng)作主題發(fā)言”、“以歌劇史的研究與寫作、歌劇教育、歌劇制作與推廣主題發(fā)言”和“自由發(fā)言”的形式分析了形勢,梳理了問題,交流了經驗,拓寬了視野,深化了認識,鼓舞了士氣,明確了方向,堅定了信念。論壇還安排了“意大利維羅納歌劇院的藝術理念與經營策略”和“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與中國愛樂樂團的歌劇理念”的介紹,使大家開闊了眼界,受到了啟發(fā)。論壇還組織了歌劇《原野》和《中國詠嘆》歌劇音樂會的觀摩。論壇在共謀中國歌劇繁榮發(fā)展之時,也增強了對中國歌劇生存現狀的憂患意識,從而形成以下共識:以歌劇教育普及為基礎,以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以歌劇人才和作品的不斷涌現為近期目的,實現中國歌劇重新走進大眾,逐步走向世界的終極目標。

中國歌劇研究會自1981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27年艱難而光輝的歷程。中國歌劇研究會的老領導、老前輩在一無經費、二無辦公地點的艱苦條件下,堅守歌劇陣地,開拓歌劇事業(yè),配合各級政府,鼓勵歌劇創(chuàng)作,支持歌劇活動,組織歌劇演出,團結、引領全國廣大歌劇藝術工作者,為再創(chuàng)中國歌劇的繁榮而努力耕耘。在2008中國歌劇論壇召開之際,我們非常懷念為中國歌劇事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的,已經過世的歌研會老領導、老前輩丁毅、舒模、陳紫、張拓、韓冰、劉熾、李剛、楊光江等同志。昨天正好是著名作曲家石夫同志逝世一周年的祭日。我們對為中國歌劇事業(yè)做出杰出貢獻的所有在世的和已經去世的老藝術家們都深表敬意。此次論壇是中國歌劇研究會換屆之后,成功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會議。我們決不辜負老領導、老前輩和全國廣大歌劇藝術工作者對我們的殷切希望,繼承傳統(tǒng),開拓進取,用我們的全部激情和不懈努力,將中國歌劇事業(yè)進行到底。

要發(fā)展中國的歌劇事業(yè),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推出既不脫離時代,又不脫離群眾,真正被大家喜愛,受大家歡迎的優(yōu)秀作品。好作品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小圈子內自賞的,它必須經受時間、歷史和群眾的考驗。為了推動我國歌劇、音樂劇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促進中國歌劇、音樂劇的繁榮和發(fā)展,今年10月7—9日,文化部藝術司在廣州主辦了2008全國歌劇、音樂劇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研討會,在那次會議結束時,我有過一個發(fā)言,涉及我對推動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的一些思考,今天作為個人的發(fā)言,在這里也把要點說一說,以供大家參考。

一、要推動我國歌劇創(chuàng)作,必須深入生活,擁抱時代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fā)展的時代,堅持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素質、精神風貌、道德情操、價值取向等方面都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一切都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源泉。作為藝術家應該感到幸運的是,當這些變化發(fā)生的時候,我們都“在場”。藝術就是要把“在場”的體驗和感受表達出來,讓健康的文化影響“在場”的一切。能不能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主流,反映時代要求,謳歌新時代,謳歌真善美,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歌劇工作者面前不可推卸的責任。

文藝作品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我們只有投身火熱的生活,擁抱偉大的時代,注重在時代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注重反映和引導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壯闊活動,與時代同步伐,踏準時代前進的鼓點,回應時代風云的激蕩,領會時代精神的本質,作品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我們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情熱愛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誠理解人民,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只有樹立為人民寫作的觀念,才能創(chuàng)作出深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優(yōu)秀作品。

二、要推動我國歌劇創(chuàng)作,必須尊重規(guī)律,掌握特性

歌劇屬于音樂戲劇范疇。它是由音樂和戲劇這兩個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的,它是音樂的戲劇,戲劇的音樂。音樂和戲劇這兩個方面孰輕孰重?應該說兩者不可偏頗。因此,我們既要為題材作音樂化的選擇,又要反對淡化戲劇的不良傾向。歌劇需要劇作家不僅遵循一般的劇作原則,還要遵循音樂與戲劇結合后,互相豐富又互相制約而產生的特殊規(guī)律。歌劇的一切藝術特點都是由音樂與戲劇的結合而引起的:音樂由于戲劇的加入而戲劇化了;戲劇因為音樂的加入而音樂化了。歌劇要求作曲家為戲寫音樂,也要求劇作家為音樂寫戲,必須將音樂、戲劇及二者結合后的藝術效應放在一起作綜合思考。只有以劇本為基礎,以人物為核心,以音樂為主導,著力解決好音樂的戲劇性和戲劇的音樂性這一對主要矛盾,用歌劇的特殊方式去尋求主題的深化,塑造鮮活的人物,推動戲劇的展開,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

三、要推動我國歌劇創(chuàng)作,必須繼承傳統(tǒng),敢于創(chuàng)新

繼承是一切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基礎,沒有繼承就談不上融合,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要發(fā)展中國的歌劇除了要借鑒西洋經典歌劇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成功經驗,掌握它的技術技巧以外,還要學習并精通中國戲曲“用歌舞講故事”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虛擬化”的表現手法,熟悉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中國的腔詞關系,了解前輩們經過努力探索而建立的中國歌劇傳統(tǒng),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在立足于民族的基礎之上,在“百花齊放”的藝術實踐中,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歌劇作品。任何民族虛無主義的思想觀念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世界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歌劇也呈現出多種風格、多種樣式互相交融并行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現今,任何單一的風格、樣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來搞歌劇就更需要善于吸收、善于融合,“不擇手段”以求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以適應讀圖時代大眾從“聽戲”走向“看戲”的觀賞心理。當然,融合不是簡單的累加,它需要調動作者的學養(yǎng),發(fā)揮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創(chuàng)新是藝術的生命,只有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解放思想、打破陳規(guī),以全新的思路,選擇獨特的題材和視角,給主題立意、故事結構、表現手法、語言特色以及藝術樣式和藝術風格賦予時代的新意和創(chuàng)造的靈光,才能創(chuàng)作出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新穎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精品。

四、要推動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必須爭取觀眾,贏得市場

舞臺藝術的實踐活動大致包括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這三個基礎環(huán)節(jié)是應該綜合起來統(tǒng)一考慮的。創(chuàng)作脫離了表演則無以體現,創(chuàng)作脫離了欣賞(即觀眾)便毫無意義。要使我們的創(chuàng)作適于表演,易于接受,為大多數群眾所喜愛,就要善于發(fā)掘在現實生活中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如果作品觸動了百姓的情感,打動了他們的心靈,就能引起人們廣泛的共鳴和聯想,就能得到百姓的認可和喜愛,才會受到歡迎和好評。應當承認,我們作者的愛好與觀眾往往是有距離的。所以,要研究群眾的審美變化,要尊重民族的欣賞習慣,要了解時代的審美特點,力戒陳舊保守,力戒全盤西化,想方設法去縮短與廣大群眾的距離,樹立求實精神和群眾觀點,只有這樣去做,才能爭取觀眾,發(fā)展事業(yè)。這可不是一個一般問題,而是一個影響事業(yè)生存、發(fā)展,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同時,我們還要面對市場,讓作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接受考驗,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加強作品的市場運營,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的高度統(tǒng)一。

五、要推動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必須戒除浮躁,苦練內功

現在好作品少的原因雖說是多種多樣的,有社會的原因,有運行機制的原因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作者自身的原因。現在的作者,普遍比較浮躁,包括我自己在內。記得1990年我和愛人張卓婭剛調到總政歌舞團工作時,就有不少人告誡我們:你們倆雖很有才華,但書生氣太重,這年頭可別太藝術了,在北京工作,首先得改變觀念,要變產、供、銷為銷、供、產的關系。真像有人所說的那樣,在市場經濟下,“為稻粱謀”已成為大多數知識分子面對的嚴峻現實。他們不得不在“正業(yè)”之外出賣廉價勞動力,既浪費了時間,更挫傷了精神。這種受挫的精神又反過來影響精神創(chuàng)造,造成惡性循環(huán)。作者往往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心不足而力尚有余。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這種狀態(tài)的話,那么再有才能的人,也難以寫出有藝術震撼力的作品。

歌劇創(chuàng)作難,這就要求我們創(chuàng)作者必須加倍努力,苦練內功。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目;多一份腳踏實地,少一份好高騖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以一個拓荒者的心態(tài)來耕耘我們的歌劇園地。不要僅僅把大投資、大場面、大制作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也不妨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現狀,搞一些中小投資、中小場面、中小制作,人少的大戲。只要能回歸到歌劇的藝術本體,在音樂、戲劇、人物、主題以及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狠下工夫的話,也同樣可以搞出好的作品來。

六、要推動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必須聚集人才,形成合力

歌劇是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與舞臺美術于一體的最高度綜合的舞臺藝術形式,也是創(chuàng)演周期最長、投入最大的一項舞臺藝術的系統(tǒng)工程。要高質量地完成一部歌劇的創(chuàng)演任務,需要調動多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作曲、編劇、作詞、導演、舞美設計等優(yōu)秀主創(chuàng)人員,以形成合力。綜合藝術最可能成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如果各個藝術環(huán)節(jié)都打折扣的話,到最后,作品就面目全非了。因此,只有把好每個環(huán)節(jié),讓它們都來增色添彩,才能確保作品的整體藝術質量。為此,用強強聯手、優(yōu)化組合、立體操作的辦法往往比較容易奏效。原因有三:一是更符合歌劇、音樂劇這一類綜合藝術的藝術生產規(guī)律,一切問題都可以在上臺以前磨合解決;二是有利于激發(fā)出創(chuàng)作靈感,碰撞出創(chuàng)作火花,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以提高作品的創(chuàng)演水準,古往今來,不少藝術珍品都產生于藝術沙龍就是這個道理;三是可以節(jié)省時間,少走彎路,以確保按時、按質完成創(chuàng)演任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市場經濟和快餐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專業(yè)歌劇院團在萎縮,我們的專業(yè)歌劇人才在流失。我們既缺乏具有綜合素質并有嫻熟駕馭音樂戲劇能力的作曲、編劇、作詞、導演、舞美設計等頂尖人物;又缺乏有眼光、有膽魄、有能力、有實力的歌劇制作人;也缺乏才藝出眾、光彩照人的歌劇明星。因此,我們要積極呼吁政府加強對歌劇的投入;我們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包括新聞和企事業(yè)界對歌劇的支持;我們要共同創(chuàng)造歌劇良好的藝術生產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我們要努力團結一切歌劇的從業(yè)人員,互相幫扶,爭取拿出更好的作品;我們要鼓勵并支持更多年輕的藝術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要進一步呼吁改革體制和機制以增強活力,解放藝術生產力;我們要建立并提高歌劇的教育和普及水平,為歌劇的后備人才提供良好的實踐和發(fā)展平臺。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各位尊敬的歌劇藝術的堅守者們:歌劇藝術是一門最為復雜的舞臺綜合藝術,有人把它喻為人類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水準,它屬于社會的高層文化。而一個社會的總體文化素質,總是以高層文化為導向,才能逐漸形成全社會的健康文化傾向。我們深知作為歌劇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歷史是不會空白的,我們歌劇人沒有任何理由讓歌劇沉寂下去,因為讓其沉寂下去,被邊緣化是很不應該的。最近我正在讀一本文藝專著,它提醒我們要重新恢復文化自尊和自信;它提醒我們不能喪失用自己的文化藝術價值標準去評判事物的能力;它提醒我們藝術本具有文化的屬性,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兩者應相均衡;它提醒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要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守護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它提醒我們要從國家安全出發(fā),建立起我們的文化戰(zhàn)略……文化部正在實施的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為打造時代文化品牌、建設國家文化形象、實現民族文化積累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廣大舞臺藝術工作者提供了充分施展藝術才華的廣闊天地。

我的岳父張銳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也是一位熱愛生活、勤于思考的老人。記得1978年春,我們同去蘇州香雪海賞梅時,在附近司徒廟院中見到四棵形態(tài)各異的千年古柏,分別被命名為清、奇、古、怪。受此啟發(fā),他即興寫下了一首小詩并加了注解,用以概括一部藝術精品必須具有的藝術內涵和要素。

生命貴常青:人的生命,樹的生命,乃至萬物的生命,都以常青為貴。唯有與宇宙的永恒運動同步,不停息地代謝更新,才能朝氣蓬勃,青春常駐,藝術亦復如此。

獨創(chuàng)才出奇:創(chuàng)造,是人類最高尚的追求,要創(chuàng)造必須探尋、發(fā)現。探尋、發(fā)現愈深廣,愈有獨特創(chuàng)造,藝術以獨創(chuàng)為至美,有獨創(chuàng)的藝術品將經久不衰,永世流芳。

美中必有古:古乃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西安城秦王朝的兵馬俑,紫禁城輝宏、壯麗的宮殿建筑,蘇州拙政園的曲橋回廊……無不凝聚著數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后人若能承繼傳統(tǒng),藝術源流將永不枯竭。

神品無不怪:凡藝術神品無不因創(chuàng)作者個性的巨大作用而降生。藝術戒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寧容怪異,勿扼個性,有個性的作品可成為稀世之寶。

人是要有一種精神的,干歌劇也是要有一種精神的,在此次論壇中,我又一次看到了這種精神。來參會的人都有強烈的、不可割舍的歌劇情結:以賀敬之為代表的老藝術家、老歌劇工作者們有不少是帶病前來參會的;年近八旬的指揮家鄭小瑛老師不顧疲勞,專程從廈門趕來排演;常年為基層院團創(chuàng)作過多部歌劇的作曲家劉振球,放棄了好不容易才安排上的住院床位,不顧愛人和孩子的堅決反對,毅然前來參會,他說:“不讓我參會我就不住院開刀。”;湖南省衡陽市院士專家學術交流促進會最近成立了歌劇研究委員會,他們的代表唐汶龍同志的妻子預產期臨近,馬上要生孩子,當她得知北京要召開2008中國歌劇論壇后,堅決支持丈夫前來參會,臨時買不到票,唐汶龍同志自己駕車17個小時,行程近兩千公里,凌晨兩點趕來北京報到。他把這次論壇當作中國歌劇吹響的集結號,立志回去后努力工作,逐漸恢復湖南這一片已經荒蕪了的歌劇綠洲,他還向歌研會提出明年在南岳召開全國研討會的申請,重點研討全國性歌劇創(chuàng)作和基層歌劇繁榮發(fā)展的問題;甘肅省歌劇院院長彭德明,堅決不肯改換歌劇院的名字,為了用股份制的辦法干歌劇,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十分悲壯,此次進京,又正式向歌研會申請成立西北分會,以便整合西北各省的歌劇力量和歌劇資源;天津歌舞劇院已有20年時間不演歌劇了,也沒了歌劇團,可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今年終于又恢復了歌劇團的建制,排練了歌劇《原野》,為了配合2008中國歌劇論壇的召開,愿意自費進京演出……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歌劇精神。有了這種精神,還有干不成的事嗎?有了這種精神,中國歌劇就不會亡!為此,我們充滿了信心。

“十七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課題,還提出了要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搞好社會建設的任務,這就給像我們中國歌劇研究會這樣的民間社會組織和歌劇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們一定要團結一切歌劇人,支持所有歌劇院團,加強聯絡、加強合作、加強交流,中國歌劇研究會應該成為我們歌劇人共同的家。我們一定要抓住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迎接建國六十周年的契機,多出優(yōu)秀作品,多出優(yōu)秀人才,共同開創(chuàng)中國歌劇事業(yè)的美好明天!

在歲末迎新之際,衷心祝愿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代表吉順安康,闔家幸福!

現在我宣布:2008中國歌劇論壇勝利閉幕!

(王祖皆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