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年”的背影
我聽格麗茂的貝多芬、舒曼、肖邦和拉赫馬尼諾夫,總有遭遇命運不幸作曲家的慰藉者和守護神的感觸。我們也可以把格麗茂的貝多芬理解為時尚的解讀,但這種時尚是美的極致,而非嘩眾取寵,隨波逐流。
2007年是“樂圣”貝多芬逝世第180個年頭,全球音樂家和交響樂團都或多或少安排了貝多芬音樂的演出和錄音。唱片界雖然沒有像DG唱片公司在1997年貝多芬去世170周年那樣,隆重推出由八十七張唱片組成的擁有空前豪華陣容的“錄音全集”,但是SONY/BMG將旗下數(shù)個廠牌產(chǎn)品整合出來的六十張“紀念特輯”以及EMI的五十張“特輯”都仍可以作為“非學術”的“欣賞全集”看待。特別是EMI“特輯”,即便收入的多為廉價版內容,也有為數(shù)眾多的“名版”和“珍稀版”令人愛不釋手,收藏價值十分明顯。
相對2006年的“莫扎特年”而言,2007年的“貝多芬年”顯得冷清許多,至少在慶典活動方面,并不突出。然而對于這一年面世的新唱片,我認為有幾款值得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畢竟向作曲家最富紀念意義的致敬,首先體現(xiàn)在對作曲家音樂作品做更深入更新穎的解讀和詮釋,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個“詮釋時代”的使命。
經(jīng)常有人問我,有沒有一套“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新錄音”?所謂“新錄音”應當指的是最近十年,或者干脆就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錄音。在我看來,在這個時間段里誕生的優(yōu)秀的版本應當不出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2001)、拉特爾指揮維也納愛樂(2002)、諾靈頓指揮斯圖加特廣播交響(2004)、海丁克指揮倫敦交響(2006)和普雷特涅夫指揮俄羅斯國家樂團(2007)。后兩個版本都應當看作為“貝多芬年”的獻禮,而事實上它們的優(yōu)異而特殊的表現(xiàn)正是獻給貝多芬最有意義的禮物。
伯納德·海丁克的演繹透出十分的謹慎和老辣,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的精心布局,對爛熟于胸的音樂做不見痕跡的新解,在節(jié)奏、織體、音色等方面都重新塑造出屬于自己的心得,尤其回避了八旬老人容易出現(xiàn)的遲緩與拖沓,相反卻顯得氣勢格外凌厲嚴峻,快板樂章如急風驟雨,沒有一絲松懈的跡象。這是老一輩指揮大師在新時期最后一抹亮色,沒有倚老賣老,沒有孤芳自賞,壯年或晚年貝多芬的心境呼之欲出。
俄羅斯鋼琴家、指揮家普雷特涅夫在與他創(chuàng)辦的俄羅斯國家樂團之間的合作沉寂一段時間之后,在貝多芬的年度里獲得一次“大爆發(fā)”。與俄羅斯另一位指揮大師格吉耶夫不同,普雷特涅夫藝術的西方化十分明顯,他對德奧音樂情有獨鐘,曾經(jīng)的威伯和貝多芬都有很好的成績。2007年,他不僅如“橫空出世”般一次性推出貝多芬九部交響曲,還與克里斯蒂安·岡什指揮的該樂團錄制了五部鋼琴協(xié)奏曲。對于普雷特涅夫的才氣以及該樂團的素質不應有任何懷疑,即便有評論家認為普雷特涅夫的貝多芬反映出標新立異或實驗的傾向,我也認為這兩套貝多芬具有非凡的聆聽價值。且不談普雷特涅夫作為鋼琴家在協(xié)奏曲演繹上表現(xiàn)出十足的個人品味,他在九部交響曲里所傳達的音樂信息令人耳目一新,既有撲面而來的鮮活,又洋溢著唯美時尚的魅力,同時也深具直達肺腑、直抒胸臆的感染力。普雷特涅夫的貝多芬既是青春的浪漫的,又是深沉的現(xiàn)實的;既是熱情似火的,又是冷若冰霜的;既是矯情朦朧的,又是骨感清瘦有著絕對音樂之美。聽普雷特涅夫的貝多芬,是一次對“可能性”誤讀的“誤讀”,是一次貝多芬認知能力的臨界體驗,雖然上升不到“解構”的高度,但貝多芬再也不是“人民的貝多芬”了。對某些抱殘守缺的人來說,普雷特涅夫的貝多芬也許意味著“信念的毀滅”。
與普雷特涅夫的貝多芬殊途同歸的是女鋼琴家海倫·格麗茂的降E大調第五(皇帝)協(xié)奏曲和奏鳴曲第28號。格麗茂繼續(xù)保持她在第一張DG唱片“信經(jīng)”中“暴風雨”和《合唱幻想曲》的獨特風貌,既有平衡中的不規(guī)則,又在優(yōu)雅中透出狂野。格麗茂是音色表現(xiàn)力的天才,卻于燦爛華麗中不失精神性;格麗茂又是至情至性的,她的深情傾訴具有令人刻骨銘心的誘惑,還略帶不可逼視的神經(jīng)質的痙攣。我聽格麗茂的貝多芬、舒曼、肖邦和拉赫馬尼諾夫,總有遭遇命運不幸作曲家的慰藉者和守護神的感觸。我們也可以把格麗茂的貝多芬理解為時尚的解讀,但這種時尚是美的極致,而非嘩眾取寵,隨波逐流。
同樣是2007年度的貝多芬,郎朗與埃申巴赫指揮的巴黎樂團合作的第一、四協(xié)奏曲牢牢屹立在歐美各大排行榜,同時還獲得格萊美大獎的“協(xié)奏曲獎”提名,奪魁呼聲甚高。這就呈現(xiàn)出當下古典音樂唱片市場一個司空見慣的“怪”現(xiàn)象—叫好并不叫座。格麗茂的唱片銷量無法去和郎朗比,當然她的品味和境界也是郎朗根本無法企及的,她的唱片的錄音信號拾取甚至都比郎朗結實、自然、內斂、細致,可見是DG在有意打造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家和貝多芬。
在小提琴協(xié)奏曲方面,有兩個錄音值得一提。新簽約DG唱片公司的小提琴家瓦吉姆·列賓,把他的夢想留給最好的唱片廠牌、最好的指揮(穆蒂)與樂團(維也納愛樂),以虔敬的歌唱和溫暖的色彩為貝多芬“心愛的兒子”做了一次體量宏偉的獻祭。這張唱片同時還收錄了他與阿格麗希合作的《克萊采奏鳴曲》,鋼琴聲部的歡愉大氣支配了小提琴的優(yōu)雅和彬彬有禮,正是在“師奶”阿格麗希的映襯下,列賓的“克萊采”成為他藝術生涯進入成熟期的見證。伊莎貝爾·浮士德與捷克指揮家貝洛拉維克指揮的布拉格愛樂樂團合作的版本當然無愧于“新時期”所賦予的意義,年輕的美女塑造了凌厲而冷峻的音色,并相得益彰地采用了貝多芬為“鋼琴版”寫的華彩樂段,在整體結構上更為和諧一致。協(xié)奏的樂團同樣奉獻了不同于維也納愛樂的聲音,織體清澈,音響的末梢反應極細膩又敏銳,這是容不得絲毫疏忽與失誤的貝多芬,熱忱埋藏在底層,如寂靜的火山展示它迷人的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