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冰是戰(zhàn)國晚期秦國的蜀郡守,蜀人尊其為“川主”?!按ㄖ鳌钡暮x比較廣,拿人間的話語來說,就是四川的主宰;但拿“天堂”的話語來說,那就成了專管四川的神靈。
秦國“蜀郡”那個地方,相當于現今四川的中心部分,北邊以秦嶺為界,東邊以涪江與嘉陵江的分水嶺為界,南邊稍微超過長江南岸一點,西邊大致抵達邛崍山脈。李冰的“郡守”職務,比現在的四川省省長管的多,軍事民政法律經濟文化一概由他說了算。
西蜀的成都平原有個“天府之國”的桂冠。這給全世界旅游過成都、閱讀過成都、聽說過成都的人,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旅游到過成都的人,都覺得那里氣候溫和,適合各類人居住;那里地勢平坦,適合諸般行動;那里風景優(yōu)美,“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來了就不想走,簡直像天府一樣!
閱讀過成都的人,從書本上了解到那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那里水源充足,少有災荒;那里人民安樂,喜歡休閑;那里是貨真價實的“天府”!
聽說過成都的人,往往記住了那里的物價,比許多同等級城市都要低;那里的出產,似乎是樣樣都有;那里的人們笑容滿面,“人面桃花相映紅”,不亞于傳教士敘述的天堂!
真的,“天府”的定義,就是天堂里的府庫,是天堂里的精華所在。
早在東漢班固編纂《漢書·地理志》時,便已經用文字這樣描寫西蜀了:
“巴、蜀、廣漢,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民食稻、魚,無兇年憂,俗不愁苦。”
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在講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西蜀這個地方,有充足的水資源,有肥沃的土資源,有青山綠水、竹林樹木、蔬菜水果,這些物產還非常豐饒,老百姓吃的是稻米和水產品,全無荒年之憂,一向不曉得什么叫作“愁苦”。
那最后一句,最關鍵也最有分量——西蜀有讓人稱羨的民風民俗,老百姓居然不知道“愁苦”是怎么一回事!
請想想看,在兩千年前的封建社會里,民眾竟然不愁不苦,那地方不就是“天堂”了嗎?
但真實情況并不那么美好。
其實,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府之國”的稱號并沒有落在西蜀頭上,而是落到了八百里秦川上,證據就出在《戰(zhàn)國策·秦策》中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所講的一番話里。他在秦王寶殿里夸夸其談地講說:“關中這塊地方‘沃野千里,蓄積良多’,地勢平坦,交通方便,那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之雄國??!”《史記·留侯世家》里張良對劉邦也補充說明了這段話:關中那塊地方,“沃野千里,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鼓勵劉邦去占領那個地方。
至少,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末,“天府”的光環(huán)一直籠罩在函谷關與大散關之間的渭河平原上,成都平原還是陰暗角落里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西蜀這塊地方,當時又叫什么?
《戰(zhàn)國策》里蘇代稱之為“西僻之國”,《華陽國志》里張儀稱之為“戎狄之長”,對它的評價是:“得其地,不足以為利!”因為那里位置太偏僻了,交通太閉塞了。
西蜀那時被人們視為邊陲,結果成了充軍發(fā)配的場所。
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11號墓中出土了1155枚秦代竹簡,絕大多數是法律文件。其中頗為有趣的一份是《遷子爰書》 ,講的是咸陽某里男子伍甲向官府告他的兒子伍丙忤逆不孝,要求這個逆子終身不再回歸故里,官府便按法律將伍丙上了腳鐐,判處“罰蜀邊縣”而且終身不準離開流放地的刑罰,將此人連同罪狀以及一封緊急文書傳送到廢丘縣(今陜西咸陽西南)。廢丘主管審查屬實,讓押送罪犯的吏徒到令史那里去交差,由令史另派押送的吏徒,將罪犯、罪狀和文書依次傳送到沿途各縣,一直到達成都。到了成都之后,吏徒便把這份緊急文書呈送到太守處,詳細報告一切,完成了應有手續(xù),享受了一頓加班美食,然后回到廢丘,向主管匯報:罪人和文書皆已傳送無誤。以上這一大堆話說明了關鍵性的一句:披枷戴鎖的罪犯,流放的終點站就是成都!
住在咸陽的伍甲,要求逆子永遠留居成都,以出這口堵心之氣。不難看出,那時的咸陽和那時的成都相差得天遠地遠,如果說咸陽是個樂園,那么成都就該是個苦海!
還有一個貨真價實的史料,把實際情況推向前臺,記錄在《史記》上。
秦王政即位九年之后(公元前238年),發(fā)現相國呂不韋推薦的宦官嫪毐大有問題,準備仔細審查。嫪毐害怕大禍臨頭,于是計劃在秦王政往雍邑(今寶雞)祭天時,調集士兵在蘄年宮造反。精明的秦王政獲知這一訊息,很快調動官兵攻打嫪毐士兵,嫪毐逃到好畤(今陜西乾縣東)時被捉,后被車裂,牽連到嫪毐收養(yǎng)的上千名賓客和舍人——他們紛紛被發(fā)配到西蜀成都去。一時“遷蜀四千余家”簡直成了一次浩浩蕩蕩的大移民。直到三年之后,那些人才被赦免還鄉(xiāng)。
問題還牽扯到相國呂不韋的身上,秦王政給了他一個“其與家屬徙處蜀”的處分,也罰往西蜀成都充軍。一年多以后,干脆免除了他的相邦(相國)職務,呂不韋實在想不通,就在成都喝下毒酒自殺了 。
這些真憑實據說明:那時的西蜀成都,根本不是什么“天府之國”,相反是罪人被下放的“遷所”——這反差確實太大!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西蜀一步登天?那得歸功于川主李冰,是他老人家扭轉了乾坤。
李冰建造了一座關鍵性工程,讓成都平原改變了面貌——今天仍然活著、蹦著、跳著的都江堰。都江堰震驚世界的地方,在于它的年齡——它是全球老得不能再老的水利工程。放眼寰宇所有的工程記錄,能夠維持100年的工程已經寥若晨星,可是都江堰不但有2200多年的偌大歲數,而且效益還與時俱進,一年比一年更好,不僅永葆青春,并且越活越年輕,至今,都江堰的灌溉面積居然超過了800萬畝,高居大型工程之首,成為世界奇跡!
最最關鍵的一條,是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水利工程,在誕生一個多世紀以后,竟然能夠把苦海變成了天堂,將“天府之國”的皇冠穩(wěn)穩(wěn)當當地安在西蜀頭上!
事情要從西蜀這片土地說起。
西蜀的中心區(qū)成都平原,實際上是個菱形的小型盆地,西北方被龍門山脈緊緊包圍,東南方被龍泉山脈密密屏障,中心卻是一片平陽。這種封閉的地形,四圍山岳阻隔了蜀人的對外聯(lián)系,不少中原人不曉得這里還有個平川存在,不少西蜀人也不曉得黃河流域是個文化搖籃;可是大江大河極力沖破了這種封閉,成為溝通內外的黃金水道,不過,它們也是禍害蜀人的罪魁。
西蜀河川縱橫,支流眾多??课鞯尼航痛蠖珊?,大致從北向南匯入長江,靠著它東邊的姊妹河沱江,學著它的樣兒也從北向南匯入長江;再往東,那就是三叉戟一般的嘉陵江,它的上游西有涪江一支、東有渠江一支,大家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從北向南匯入長江。這幾條大江大河,從山區(qū)發(fā)源,進入成都平原就好比脫了籠頭的野馬,橫沖直闖,沒有什么情理可講。
季風氣候使西蜀有了冬春少雨、夏秋又暴雨頻發(fā)的特點,于是這里頻繁發(fā)生干旱和洪澇災害;加上古代平原區(qū)排水不暢,水澤遍地,多冷浸田,雜草叢生,環(huán)境相當差勁??墒侵脖粌?yōu)良卻是個優(yōu)點,這里成為眾多野生生物的樂園;地下水埋藏較淺,泉水露頭較多,又成為有利于抗旱的籌碼。
一連串的不利條件和有利因素,交織在這片被《山海經》稱作“都廣之野”的平野上,西蜀百姓往往爬上山坡,避開水害,過著受苦受難的生活,不敢到平原上去開發(fā)。直到4000年前出了個偉人大禹,挺身治水,平原區(qū)人才開始改變愁苦面貌。
西漢成都人揚雄寫了一部《蜀王本紀》,把大禹家鄉(xiāng)的門牌號碼查得清清楚楚,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其地名痢兒畔”。漢代的廣柔縣范圍十分廣闊,包括現在的汶川、北川一大片,汶山就是岷山,大禹便出生在那兒一個叫作“石紐”的地方。
比揚雄晚一個世紀的會稽山陰人趙曄,在所寫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里說,大禹的家鄉(xiāng)“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說得釘釘入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徐南洲研究員說過:大禹是四川人,那是浙江人說的,并不是西蜀人在拉關系!
治水有兩個內容:一是除害,二是興利。最早當然以除害為主,大禹當時的艱苦努力,不過是平息中華民族的重大水患。他是四川人,要解除西蜀的水害,于是首要任務就落在治理岷江上。4000年前的具體行動,在隔得太久的今天已經非常模糊,可是《尚書·禹貢》這部古書里留下了他寶貴的兩句箴言:“岷山導江,東別為沱?!?/p>
大約這個時候,有個蠶叢老王在龍門山下建立了古蜀國,把西蜀整頓成中原諸侯國那樣的國度。他的后代魚鳧,逐漸把蜀民搬到平原上去開發(fā),雖然過著漁獵生活,但也試著從事農耕。在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共和時期,蜀王杜宇教民務農,正式振興農業(yè),把古蜀國推向農業(yè)社會,建立了轟轟烈烈的杜宇王朝。從此西蜀社會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老百姓定居下來,不再像以漁獵為生時那樣東奔西走;二是對水資源產生了依賴,水利成為農業(yè)的命脈。
可是傳到100多年后,末代蜀王望帝時遭遇了一場特大而持久的洪水,使搬到平原區(qū)的蜀人長期浸泡在水里,因為他們有房屋,有田地,有家財,有兒女,不能再像祖先那樣爬上高山,東躲西藏。望帝面對洪水卻束手無策,正在他焦頭爛額之際,荊楚之地來了一位能人鱉靈,聲稱能夠治理成都平原的洪水,其最終讓蜀人恢復了正常生活,立即獲得全民愛戴。望帝自愧弗如,便把王位禪讓給了鱉靈。鱉靈坐上蜀王的寶座,定下“開明”“叢帝”的稱號,仍然尊重退隱西山的望帝,號稱“二王并治”?,F在的郫都區(qū)有個“望叢祠”,其中兩個蜀王并排坐在一起,表明“以和為貴”。蜀王開明接著整理了平原區(qū)的水系,仍然以“東別為沱”為原則。開明治水比李冰治水早300多年,正值春秋戰(zhàn)國之交,中原的治水活動還在小打小鬧,而西蜀卻不聲不響地做出了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
大禹和開明兩位治水先驅,被公元前3世紀中葉走馬上任的蜀郡守看在眼里,記在心頭。
被蜀人尊為“川主”的李冰,把先賢以“除害”為前提的行動,化為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筑造起西蜀第三座治水里程碑。他決定在岷江上創(chuàng)建一座扭轉乾坤的大門,那就是空前絕后的都江堰,當時當地的蜀人把它叫作“北江堋”,又叫“湔堋”。
如果要化水害為水利,就必須把岷江控制起來,給這條桀驁不馴的蛟龍?zhí)咨匣\頭。“堋”就是這種控制性工程,它使驚濤駭浪規(guī)規(guī)矩矩地走向指定的方向。接著再以人工開辟兩條通往成都的大江,總名“成都二江”,成為溝通成都上下的航道,等于把岷江這條黃金水道遷移到蜀郡首府成都來;為了不使洪濤和泥沙進入這兩條黃金水道,李冰不惜人力物力,開鑿離堆,筑成堅固的寶瓶口。
二江橫穿成都平原,既是排除澇漬的排水渠,又是引用岷江“乳汁”的引水渠,還是能在成都區(qū)間循環(huán)航行的運輸線,成為最古老的多目標綜合利用工程,體現出中華本土系統(tǒng)學的光輝成就。
很快,這奇妙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得比關中八百里秦川更加寬廣、肥沃,而且逐漸達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境界——洪水和干旱不再由老天爺主宰,竟然被凡人操控了起來。從此,成都平原上的沃土被蜀民自動地大量開辟為稻田,隨著時間的推移,范圍越來越大,畝數越來越多。那些農田得到都江堰水利的灌溉保證,作物產量直線上升,社會財富相應地迅速積累。從此罪人的“遷所”一躍而為巨大的聚寶盆,而西蜀邊陲也被人們稱作“陸海”——大陸上的海洋。因為海洋里無所不有,龍宮里的寶貝無窮無盡,任憑孫悟空向老龍王去索取。
風水輪流轉。到了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漢高祖劉邦平民革命成功之后,“天府之國”的光榮稱號終于轉到了西蜀頭上,而且一轉就是兩千年。
飲水思源,西蜀的揚眉吐氣,最根本的因緣是李冰的智慧和膽識。僅憑這一條,就應該為他立傳!
不過,難題馬上出現了。
唐代以前印刷術還沒有昌明,史官記錄國家大事,不是寫在絹帛上,就是寫在竹簡上。文化人要得到信息,只有用絹帛或竹簡來抄寫,因此無論從寫書的角度或是抄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惜墨如金,能夠用一句話寫清楚的事實,決不能用兩句;所以古書里的文字一律極端精簡,省到不能再省。比如,李冰個人的事跡,整個一部《史記》130篇里,僅僅寫了“蜀守冰”這三個字,連個姓都沒有。他的生平事跡,完全是一片空白,顯得虛無縹緲。
雖然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關秦國的文書檔案都沒有燒,可是李冰本人的文檔,經過楚漢相爭、三國鼎立、南北朝混戰(zhàn),早已散佚無存??赡苌贁禎h朝文化人大概還知道李冰娶了誰家的才女,有沒有寵愛的側室,一共生下多少兒女,這些“官二代”曾在哪里生活工作,可是大多數人對此仍舊非常茫然。歷代建立的有關李冰的碑刻也因風化剝蝕、倒塌淹埋,連個拓片都沒有留下。盡管人們沒有忘記這位勤勤懇懇、功勛卓著的郡守,不斷地在他臉上貼金,但真正去尋找涉及李冰的史實,恰似披沙揀金,大海撈針。轉來轉去,只找到一大堆神話——因為神話里有許多精彩情節(jié),老百姓才一代代不斷地傳誦,如果沒有什么神奇的情節(jié),故事就難以流傳,這便是所謂“言之無文,傳之不遠”的規(guī)律。相反,一本正經的事跡記錄,反而散落飄零,好像秋天的樹葉在地面上腐蝕成泥。
傳記恰恰要求真實、準確、可信。所以為李冰立傳,的確太難,太難!
因為史實的根據太少,太少!
近年大劇場演出過好幾出歌頌李冰的戲劇,電影院也放映過好幾部刻畫李冰的電影。劇作家和導演把故事情節(jié)編得可歌可泣,引人入勝,可是劇中絕大部分內容,全憑那些文藝家天才的想象和猜測。說老實話,其中許多地方可能跟歷史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
那么,李冰事跡竟然墮入“不可知論”啦?當然也不會。
不妨從故紙堆里尋尋覓覓,再從紙縫里搜羅線索,應用嚴肅的考證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審視,并且利用地下出土的種種材料,披沙揀金,按照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來切磋琢磨。
舉例言之,上古歷史本來就有許多空白,只留下一堆模糊的傳說。但是半個世紀以來不少重大的考古發(fā)現,居然填補起很多縫隙,甚至恢復部分早已佚失的歷史。這件事曾經引起很多圍觀者的濃厚興趣——比如大禹的親兒子夏后啟,開創(chuàng)了中華史冊中“家天下”的王朝,是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所以大禹本應是人而不是神,但在20世紀初葉“疑古派”興起之時,曾經有人懷疑過大禹存在過的真實性,一度還有“大禹是一條蟲”的傳言,認為他是神而不是人,連有沒有夏后氏王朝似乎也成了問題!及至多年的考古調查發(fā)現了4000年前的許多治水痕跡,而且二里頭考古遺址與夏王朝相當對應,不少文物無聲無息地證明了歷史上確實有大禹和夏王朝存在。留存至今的《夏小至》,傳說是大禹時代制作的農家歷,其中很多天象文字,也被世界上的天文學家證實,絕大部分屬于4000年前的天文現象。于是,把大禹拉上神壇的做法才被徹底推倒。
這本書就準備這樣做——在方方面面充滿吉光片羽的材料里,爭取恢復李冰的真實形象,讓讀者與這位巨人直接對話。
請讀者不要嫌棄本書里的文獻考證、遺跡考古,因為川主李冰的真身就隱藏在這一御香縹緲的云陣中。盡管考證和考古看上去行文比較枯燥,但最好耐心地隨之一步一步地演繹,就像大偵探從發(fā)現的蛛絲馬跡里順藤摸瓜地捉住犯罪嫌疑人一樣,直到云開霧散,得出最終結論,便終于真相大白了。
- 《遷子爰書》原文:“某里士伍甲告曰:謁,鋈親子同里士伍丙足,遷蜀邊縣,令終身毋得去遷所,敢告。告廢丘主:士伍咸陽在某里曰丙,坐父甲謁,鋈其足,遷蜀邊縣,令終身毋得去遷所。論之,遷丙如甲告,以律包今鋈丙足,令吏徒將傳及恒書一封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縣次傳詣成都。成都上恒書太守處,以律食。廢丘已傳,為報,敢告主?!蔽闹小笆俊敝赋赡隄h子,“謁”意為告狀,“鋈”意為金屬鐐銬,“遷”意為流放,“遷所”指發(fā)配的地方,“傳”應指罪狀,“恒書”為緊急公文。
- 見《史記·呂不韋傳》。